荀子3:梁涛 | 性恶论其实是后人误读

荀子3:梁涛 | 性恶论其实是后人误读

00:00
19:20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梁涛老师。今天我们继续来谈荀子的人性论思想。


上一讲,我们说到荀子的人性论并不是心恶论,而是性恶心善论。那么这种“性恶心善论”实际上是说明了我们人生中有两种力量:以性为代表的向下堕世的力量和以心为代表的向上提升的力量,并通过这种善、恶的对立,对我们人性或者说人生做出了考量。这就是《性恶篇》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一句反复要表达的思想。那么这种思想在先秦人性论中是比较特殊的,也是比较完备的,值得引起我们的充分的重视。


但是由于荀子一书各篇均以两个字来命名,而这一篇恰恰是用“性恶”两字来命名,加上“其善者伪”这个“伪”后人又不太理解,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只记住了“人之性恶”一句而忽略了另一句“其善者伪”或不明白它究竟表达的什么意思。这样就将荀子的人性论简单地理解为了性恶论,造成了对荀子思想的误解和误读。其实当我们阅读《性恶篇》的时候,只有从“性恶心善论”入手,才能真正的读通全文。相反,如果我们要从心恶论来理解的话,就会觉得这篇文章充满了混乱和矛盾。


例如《性恶篇》说“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荀子认为人追求善恰恰是认为人性恶,那么这个判断历史上遭到了很多人的误解和诟病,认为它是完全不能成立,是一种荒唐主观的论述。之所以有这样的一种看法,就是因为没有理解以上文字的逻辑结构。


由于荀子主张“性恶心善说”,那一方面性有恶端可以为恶,另一方面心又好善知善为善,二者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因此当人们顺从你的性,听从你的情,滑向恶的时候,由于心好治恶乱,好善恶恶那么开始发挥作用了,那么他就开始追求善了,也就是说“欲为善”了。那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荀子提出“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


这就好比学生都希望有好的成绩,但一时偷懒,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他肯定会发奋学习,相反他成绩较为优异,那反而有所满足不思进取了。这个看法本来已经蕴含在“人之性恶,其善者伪”这个命题之中了,是它本身具有的一种题中之义。荀子的以上论断就是从“性恶心善说”推出来的,可是如果我们反过来,仅仅从性恶论来理解这段话的时候,它显然就不能成立了。


又比如《性恶篇》提到的“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我们的性中本来是没有礼仪的也不知礼仪的,因此我们就努力为学,要掌握礼仪。我们以往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也不甚理解。为什么我们的性中没有礼仪呢?为何又要“强学而求有之”呢?二者之间是个什么逻辑呢?因而就认为这是荀子的一种纯粹主观的表达,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其实荀子的这段文字还是从心性的张力关系来立论的,是来自他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这个基本主张。所以说虽然我们的性中本来是没有礼仪的,我们的性是自然人性追求的是感性欲望,它是不知道礼仪的,但是心好善之善,因此我们会“强学而求有之”,想通过努力学习来掌握礼仪,“思虑而求知之”通过努力的思考来了解这个礼仪。


这个“强学”和“思虑”都是指的心的活动,在荀子那里都属于“伪”的范畴,所以说荀子的这个论断也是蕴含在《性恶篇》反复陈述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的这个基本主张之中,还是由于后来这个“伪”字我们不明白什么意思,人们也不理解荀子人性论实际是“性恶心善说”,而不是单纯的性恶说,这样的话这段文字我们就读不通了。


相反我们如果理解了这个“伪”指的是新的思虑活动,尤其是指的对“善”的一种思虑活动,荀子的人性论也不是性恶论,而是“性恶心善论”,那么以上文字逻辑便清晰可见,豁然贯通了。


我还要提示一点,《性恶篇》的主旨虽然是“性恶心善说”,他的核心观点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但是我们把它全文可以从“涂之人可以为禹”这一段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虽然前后两个部分都是在论证性恶心善,但重点有所不同。


前半部分重点是论论述人之性恶,而后半部分重点是在说明心善说。在《性恶篇》的前半部分,他提出了“枸(鉤)木”、“钝金”的比喻,用“枸(鉤)木”、“钝金”比喻来说明“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就是说我们的性是恶的,这就好比弯曲的木头、不锋利的金属需要经过后天的改造加工才能得到变化,这是说明我们的性恶。


可是在后半部分他就提出了“良弓”、“良剑”、“良马”的比喻,提出“人有性质美而心辩知”那么这说明什么呢?他是在说明心善。以往学者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奇怪,包括我自己感到很奇怪,因为你明明是在讨论性恶,怎么又提出了“性质美”,“性质美”不就是性善吗?其实我们只要明白了,其实只要明白《性恶》的主题并非性恶,而是性恶、心善,以及文章前后内容侧重的不同,这一疑惑便迎刃而解了


那么这里的“性质美”就是针对着“心辩知”而言,“性质美而心辩知”这里的“而”表示一种并列关系。实际上就是说“性质美”就是指的我们的“心辩知”而言,而“心辩知”在荀子那里就属于“善者伪”的“伪”范围,所以说称他是“性质美”是自然合理的。荀子呢是想用良弓、良剑、良马虽然质地优良,但还需要后天的加工、砥砺、培养。我们的心虽然“辩知”,具有好善、知善、为善的能力,但还需要经过后天的进一步的培养,通过好的老师教导我们,好的朋友来辅导我们。


讲到这里头,人们可能会提出疑问,既然你认为荀子是讲“性恶心善说”而孟子我们虽然认为他是主张性善论,但是孟子是即心言性,也就是根据心来说明性。所以说荀子的性善论也可以称为是心善论,这样的话荀子和孟子岂不是都讲性善,他们两个观点岂不都一样了吗,他们两个人还有差别没有呢?我是认为他们当然是有差别的。孟子讲心善,但是他这个心是有内容的,我称为实心(有实际的内容),具体讲就是他说的四端之心,就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都是一种先天的道德禀赋,或者说是一种先天的道德意识,它是我们生而所具有的,用孟子的话说是“我固有之”,我本来就具有的,它不是由外面强加给我的,那么只要我扩而充之,就可以由内而外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行为了。所以说孟子讲的要“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这个仁义是由我的内心生发出来的,而并不是有外在的仁义摆在那里,要求我去刻板的去遵从它。


荀子虽然也讲心善,他的心是没有具体内容的,我把它称为是虚心。实际上它是一种能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潜能。荀子虽然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它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但什么是是非善恶?这种辨的能力是要在后天中才去获得和实现的。也就是说他对善恶的具体的认识,对善恶的具体的判断,是要在后天中去实现和完成的。


从这点看的话,荀子所说的心善,更像我们所说的语言的能力,人具有使用语言的能力,这是先天的,其他的动物不具有这样的能力,你再培养它在教化它,它也不会使用语言对吧?这是我们人独有的,也是我们人生而具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人生下来就会讲话,就会使用语言。


我们要学会讲话,学会使用语言,还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我们身处的语言的环境不同,所使用的语言也不同。我们生活在中国,我们可能说的就是中文,我们生活在美国可能收获的就是英文,所以说我们要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的限制和制约。从这点来讲的话,我们的心虽然具有使用语言的能力,但具体所使用的语言这是后天获得的。荀子的心善更可以从这一点去理解。


所以说我们即使承认孟子、荀子都讲心善,也并不表示他们所讲的心是完全没有差别的,关键就在于孟子讲的是什么样的心?荀子又讲的又是什么样的心?我们认为孟子讲的是实心,它是一种道德本心,是一种良心,是生而所具有的。那么荀子讲的是虚心,我把它称为是道德自律心,它是一种理智心,它有一种道德价值判断的能力。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还需要在后天中去获得、去完成。


这样一来的话又引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孟子和荀子他们两个人的讲法哪一个更合理?我是认为他们二人的说法都有合理之处,关键是它适用的范围不同。孟子的心善,适用于道德领域,它更适合的解释我们的道德实践活动,适合对儒家的仁做出一种理论的论证。荀子的心善更适合对儒家的礼仪法度作出解释和说明。


孟子的心善强调的是什么?我们人生下来具有四端之心,就是我们具有同情心。例如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瘦骨嶙峋,奄奄一息的非洲孩子,刹那之间我可以产生同情心,我甚至我援之以授。那么这种同情心和后天的学习和我们具有多么高的知识水平和我们具有什么样的学历,其实没有必然直接关系,关键在于你自觉不自觉,在于你良知的呈现。但是如果你把它扩展到了政治领域,用它来说明这种制度的设置、礼仪的安排,那就不恰当了。


那么荀子的心善恰恰相反,那么它强调的是什么?我们的心有好善的价值欲求,我们能够通过学习了解前人所创造的善,在荀子里头就指的是礼仪,来认知善,并且来实践善。他还提出礼仪背后的原则、原理,我们进一步能推出新的制度或者礼仪。荀子这种说法无疑也更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


我们的善都是用心学习来的,是父母师长教导我们的,而不仅仅是靠良知提供的。特别是在政治领域,比如说我管理一个大学,我管理一个企业,我管理一个公司,我需要不需要靠我的良知,当然需要。那么这个良知它最多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责任心。但是你管理好一个大学、一个企业、一个公司,你还要了解什么,你要研究它的规章制度,你要发现它存在的问题,以及确定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制定出相应的发展规划、礼仪制度等等。这个实际上就是荀子的知通统类的方法,也就是荀子的心善的主要内容。


既然我们人的活动包括了道德和政治的不同领域,那这正好说明了孟子的心善、荀子的心善实际上是可以互补的,也是应该互补的。而这个法指的是礼仪法度,它指的是制度之善。你如果只讲良知之善,也就是孟子意义上那种善,你无法治理好一个国家,无法处理好政治的问题。你只讲制度之善,但是如果没有君子好人去执行的话,这个礼仪法度依然无法发挥作用。所以说最好的选择是将孟子的心善与荀子的心善相结合。


这是我对荀子的人性论,尤其是对荀子的“性恶心善说”与孟子的心善说之间关系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与你一起分享,也想听到你的批评和指正。谢谢你。


我是梁涛,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云天悦之

    性恶心善,有意思的说法。就像本性告诉我懒,心告诉我要勤奋。

  • 仙境兔灵

    善是用心学来的~良知~

  • 1581777odvn

    你看电视产生的同情心是你已经被教化了 而一个刚出生的人是不会这样 很难说 你也是难以自圆其说

  • 竹色烟雨

    讲得很好,认可。

  • 1581777odvn

    世界上哪那么多君子 ?有那么多君子荀子就不讲礼了?别忘了克己复礼就是仁就是君子 其他的都是高调

  • 願得此身長報國

  • 水雲YBTJ

    老师,求结尾配乐名

  • amtfyam

    有点没听明白

  • 何振兴0

    讲的真好👍👍👏希望梁老师开专题课👏👏

  • 何振兴0

    讲的真好👍👍👏希望梁老师开专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