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3:郭齐勇|孔子的公正观:第一个打破贫富差距的人

论语3:郭齐勇|孔子的公正观:第一个打破贫富差距的人

00:00
19:23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武汉大学的郭齐勇。


上一讲我们讲了《论语》中展示的孔子的思想学说中的一部分,主要是他的以“仁”德为中心的价值系统、核心理念。这一讲,我们讲孔子的思想学说中的另一部分,主要是他的政治与管理思想,即“为政以德与富民教民”的理念。


孔子的政治思想与管理思想有丰富的内涵,在我国古代起了重大的作用,在今天仍有价值与意义。孔子是伟大的人本主义者,其仁学就是以人为本之学,其政论是仁学的推广。


反对苛政,强调富民教民,取信于民。


孔子说:“苛政猛于虎。”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孔子对于滥杀无辜,对于苛政,表现了一以贯之的拒斥。孔子坚决批评为政者迷信暴力,“好杀”“好刑”,主张为政者宽厚待民,笃亲兴仁。


良好的政治必须保证老百姓的生存与利益。孔子强调民生问题,老百姓吃饭问题,主张藏富于民并教化人民。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教育的综合性来考虑,孔子提出了“庶、富、教”三个字的治国方略。在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当时,人是主要的生产力。人口多一点,是社会稳定繁荣的标志。没有战乱的地方,容易招徕百姓。民生好一点,社会秩序好一点,人口蕃衍,人的再生产也繁荣一些。孔子主张“富民”“教民”,首先使老百姓富裕起来,然后使老百姓受到良好的教育。


孔子重视百姓及其吃饭与生死问题。民以食为天。在孔子看来,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生活状况很重要,而死后的安葬与祭祀也很重要。孔子希望统治者不违农时,使百姓维持生活、生产,有一定的生活保证。施恩惠于民,养育人民,按正路有道义地使用民力,珍惜民力,不浪费资源。孔子批评有的为政者对百姓“动之不以礼”,强调爱惜民力,包括对弱者的尊重和对等的施报关系。孔子反对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人民,滥用权力,任意扰民,践踏民意,不顾民生。他提出以“敬”的态度谨慎地使用公共权力的问题,以安民济众、百姓平安为根本目的。


孔子重视为政者不与民争利,强调公权力应维护民利,给人民以好处与实惠。治政者的智慧是,从实际出发,因顺人民能得利益之处而使他们有利,这就是给人民以好处而政府却可以不耗费或少耗费资源。因为传统社会常征调老百姓服劳役,有大量旷夫怨女,有时确实违背农时使老百姓不能种不能收,那以什么为生呢?故孔子讲,选择可以劳动的时间、条件与人员,再去劳动他们,又有谁来怨恨呢?


孔子注意到分配正义、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各诸侯或大夫,不必着急自己的财富不多,而需要顾虑的是财富分配的不均,否则会导致诸侯之国与大夫之家的颠覆。若是财富平均,消灭了贫穷,境内团结、平安、和睦,不仅不会倾危,而且会使远方的人来归服于你。孔子的“富民”说与“均富”论,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以仁爱思想为中心的政治主张。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极其重要,他向民间开放教育,办私学,把王官之学下移到民间。这是打破世卿世禄制,使国家得以“举贤才”的基础。传统社会民间草根、布衣及其后代可以参与各级政治,甚至最高政治,得益于孔子、儒家的理念。公平首先是机会的公平。孔子的思想与实践对传统中国社会的教育制度与文官制度打下了基础。而西方的文官制度是向中国学习的。这也是孔子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提倡中正平和的治政理念。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较早的经典是《尚书•洪范》。这是周武王向殷遗臣箕子请教国政时,箕子所讲的话。箕子说:政治要树立大中至正的标准,这个标准称为“皇极”。具体来说,内容包括:为政者不能结党营私,不欺侮孤苦无依者,不惧怕显赫的贵族,任用正直的人。不要有偏私、偏心,要遵守先王的正义。王道是宽广、平坦、正直的。有了这样一个标准,大家就会向这个方向去努力。


孔子一贯提倡中正平和的治政理念。孔子以“正”来讲“政”,强调平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讲为政的中正平直,不偏不倚;第二层是讲主政者带头做到中正平直,不恂私情。孔子认为,治世者要“安民”“平正”“同仁”“无私”,在政治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反对恶恶、亲亲、贵贵,强调正身、正国、正天下,以爱心与德政来化解矛盾,诱导上下相亲,慈爱和睦。


3、主张德政,强调导德齐礼,启发耻德。


在管理哲学上,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为政者如果能以道德人格来主持、治理国政,或管理社会,就会象北极星被众星拱卫一样而得到众人的拥护。管理者不是以权势、地位,而是以德政、人格,使人心悦诚服,为同僚、下属所拥戴。


实际上,每个部门、每个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如果自己行得正,身体力行,带头严守规范,以身作则,而且有毅力,有理想,有胸怀,能包容,这个单位就有凝聚力。这不是反对法规,反对制度。制度架构、法规的管理非常重要,然而制度、法规仍然是通过人来执行的。在现代社会,必须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


4、强调名实、权责相符,以及管理的层次性与秩序性。


礼治不是单纯的德治与法治。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强调正名。子路认为老师太迂腐了其实孔子说的并不迂腐。他的意思是,管理者既负有责任,就一定获得某种授权。而一定的名份就标志着他获得了相关职位的授权,因而有了一定的责任。一定名份规定了其职责,规定了所管理事物或对象的范围、界限与责任。权与责,名份与实务要一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孔子对齐景公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这也是正其名,使名与实匹配,权利与责任、义务相符合。景公同意这种说法,说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有粮食,我也吃不着。孔子在这里就有层次、秩序、原则、规范的管理思想,要求不越权,层次分明,分级管理。


5、主张廉政与勤政,强调治政者的道德修养。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先之劳之”,“无倦”,即服务大众,忠于职守,公正廉洁,勤政爱民,劳而无怨。“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里把恭、宽、信、敏、惠等五个方面,即庄敬自重、宽宏大度、诚实守信、勤劳敏捷、慈心施予,作为“仁”的内涵与官德。孔子讲“仁”,主要是针对有禄位的诸侯、卿、大夫、士,用现在的话来说,主要是对官员、干部和知识分子的要求。因此他说,庄敬自重,才有威严,不会遭致侮辱;宽厚宽容、有大气度,会得到大家的拥戴;诚信无欺,会得到任用;勤劳敏捷,效率高,会贡献大;施恩惠予人,才能用人。


他还提出要顺着人民的利益使人民得到幸福的“利民”思想。对于官员、君子,提出了德、才、禄、位相统一的要求,而且都是从安民济众的根本出发的。安定天下,主要是使百姓平安。而最使百姓不安的就是官员贪痞腐败,不能“修己”,以及“动之不以礼”,“使民不以时”,即官府以随意的态度使用民力,滥用权力,任意扰民,践踏民意,不顾民生,不能济众施惠,不以庄敬的态度尊重老百姓,爱护老百姓。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尊重人民,富民教民,取信于民,强调中正平和,给最不利者以最大关怀。他主张导德齐礼,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文化来教化老百姓。他肯定名实、权责相符,以及管理的层次性与秩序性,主张廉政与勤政,强调治政者的道德修养。以上讲了《论语》中展示的孔子的思想学说中的一部分,孔子的为政思想,即社会政治、管理的智慧。下一讲,我们讲《论语》中展示的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我是武汉大学的郭齐勇,欢迎你继续收听下一期讲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石一宁近视防控体系

    石一宁老年中文自修大学第一季古文 1.5 百部经典文学名著课-166讲 2020-1-25~ 1、诗经-李山1-4 2、楚辞-李山1-4 3、尚书-张惟捷1-5 4、杜甫-戴建业1-4 5、左传-李守奎1-5 6、论语-郭齐勇1-5 1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2美国的人权宣言和孔子仁爱思想有何关联 3孔子说公正观:第一个打破贫富差距的人 4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学的老师 5西方社会怎样看待孔子

  • 夫子YYY

    论语对人的要求我觉得“君子不器”可能对当代最有意义!

  • 笑笑xj

    只顾着听,突然想起来必须点个赞,老先生气定神闲,娓娓道来,真幸运能听到这么有趣的课程

  • 何振兴0

    👍👍

  • 番茄鸡蛋面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