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之死》:爱与美的诗——一位艺术家的“英雄主义”

《威尼斯之死》:爱与美的诗——一位艺术家的“英雄主义”

00:00
33:42

关于本书:

《威尼斯之死》是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创作于1911年的中篇小说。小说叙述了著名作家古斯塔夫·冯·阿申巴赫在威尼斯度假时爱上了一位美少年的经历,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的社会风貌。


《威尼斯之死》根据作家本人经历改编,是托马斯·曼的得意之作。小说通过细腻动人的叙述,描写了阿申巴赫对少年的爱恋及在此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变化。小说涉及到西方文学及思想史上的众多核心议题。


关于作者

托马斯•曼(Thomas Mann),德国作家。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市一个大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开始写作。1894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堕落》,获得成功。1901年长篇小说《布登勃洛费一家》问世,进一步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以后陆续发表的《特里斯坦》、《托尼奥•克律格》和《威尼斯之死》等三部中篇小说,被称为早期杰出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小说。192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金句:

1、 差不多所有伟大的事物都是“敢于藐视”的,是在跟忧患、痛苦、穷困、孤独、病弱、道德败坏、七情六欲以及各种各样的障碍作斗争而诞生出来的。


2、个性孤独、沉默寡言的人们,在观察和感受方面没有像合群的人们那样清晰敏锐,但比他们却更为深刻。前者的思路较为迟钝,但却神采飞扬,而且不无忧伤之情。在别人可以一顾了之、一笑置之或三言两语就可轻易作结论的景象和感受,却会盘踞在这种人的脑际,久久不能忘怀;它们默默地陷在里面,变得意味深长,同时也就成为经验、情感以及大胆的冒险精神。孤寂能产生独创精神,酝酿出一种敢作敢为、令人震惊的美丽的创作,也就是诗。


3、美是通过我们感官所能审察到、也是感官所能承受的唯一灵性形象,否则,如果神性、理智、德行和真理等等都通过感官表现出来,我们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难道我们不会在爱情的烈焰面前活活烧死,像以前塞默勒在宙斯面前那样?由此看来,美是感受者通向灵性的一种途径,不过这只是一个途径,一种手段而已。


4、求爱的人比被爱的人更加神圣,因为神在求爱的人那儿,不在被爱的人那儿。这也许是迄今最富于情意、最令人发噱的一种想法,七情六欲的一切狡诈诡谲之处以及它们最秘密的乐趣都是从这里产生的。


5、所以我们还是把害人的知识抛弃吧,因为菲德拉斯,知识是谈不上什么尊严的,它只是叫人通晓,理解,原谅,它没有立场、也没有形式。它对人们所陷入的深渊寄予同情——但它本身就是深渊。因此我们毅然决然地扬弃它,今后我们就一心致力于美吧。美意味着纯朴、伟大、严谨、超脱及秀丽的外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东方如水

    静下心来,用心感悟

    路上读书 回复 @东方如水: 欢迎常来听书哈

  • 橙子1977

    在阿申巴赫的爱面前,死亡反倒变得没那么可怕

    路上读书 回复 @橙子1977:

  • 健源科技集团

    对美的追寻

    路上读书 回复 @健源科技集团:

  • gy高艳

    路上读书 回复 @gy高艳: 欢迎常来听书哈

  • 本朝好宁

    👌

    路上读书 回复 @本朝好宁:

  • 本朝好宁

    👌

    路上读书 回复 @本朝好宁:

  • LH69

    路上读书 回复 @LH69:

  • F1爱好者

    名著

    路上读书 回复 @F1爱好者:

  • 1388005ixzc

    对美的追寻是回归自然

    路上读书 回复 @1388005ixzc: 这是一种美学态度

  • Tvalen

    喜欢这篇。

    路上读书 回复 @Tvalen: 我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