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人的社会意义】助人为乐的秘密

54【人的社会意义】助人为乐的秘密

00:00
17:44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彭凯平。


在上一讲中,我给大家谈的是社会认同效应如何提升我们的自尊心。今天,我们谈一谈帮助他人的快乐。


雷锋叔叔是中国人公认的帮助他人的典范,他经常做好事,而且还经常记录到他的日记本上, 这是1960年6月1日的日记,他是这么说的,“因公外出,我在沈阳车站,看见了一个老太太,在汽车旁焦急地徘徊着,像是有什么困难。我上前询问,一看证明,原来这位老太太是从山东来部队找她儿子,路费用光了,我了解清楚后,立即请她老人家吃了饭,并给她买好到她儿子驻地的车票。”


为什么这样一件平凡的小事,雷锋非要一笔一画的写在日记本上呢?难道他真的写出来就是要让别人看到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真的要知道,人为什么要帮助别人。


人为什么要帮助别人?有一种解释叫做社会交换理论。它假设利他主义是一种互慧互利的理性行为。作为利益交换的一个部分,帮助他人的人最后能得到其他人的回报。在献血的时候,我们会权衡代价(献血带来的不方便和不舒适)与献血的利益(社会的赞赏和帮助别人产生的愉快感觉)进行比较。如果预期的回报超出或者等同于代价的话我们便可能帮助别人。不过,这种解释把人的无私的一面从利他主义中彻底地消除了。如果人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只是为了减少内疚感和得到社会的赞许,我们就很难认为他们是做了一件好事。


另外,一种解释是帮助他人是因为人的恻隐之心。从婴儿时代开始,人们有时候有自然的同情心。如果看到别人受苦时我们也会觉得不舒服。如果看到他们的苦难结束,我们会放心。慈爱的父母(不像虐儿者和其它残忍的人)看到他们的小孩受苦,他们也会受苦。而且以小孩的快乐为快乐。虽然有一些帮助的行为其实赢得了奖励或减轻了负罪感,实验证明其它的协助行为仅仅是以简单的增强他人利益为目的,这就产生了作为付产品的满足感。在这些实验里,同情心常常导致,当帮助者相信他人确实会从所需的帮助里受益,他们就会帮助。而不在乎受助者是否知道谁帮助了他们。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总结了大量研究后得出结论,人类的助人行为,受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一是同情心,提供了帮助别人的动力……还有一个是计算,它更理性,但天生缺乏情感和动力。计算过程可以使同情引起的助人行为更加有效,但它本身实在无异于一台漠不关心的电脑。”


所以,当一个正常人看见一个老人躺在街上时,他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去扶她。这是天性的流露。但随后经验见闻告诉他:也许我扶起这个老人之后,她会讹诈说是我把她撞倒的。经过理智的计算之后,他决定还是装作没看见,从老人身边绕过去。这就是计算压倒了天良。


社会规范也常常刺激帮助行为。他们规定我们应该如何行动,我们学习到互惠规范――我们应该回报帮助过我们的人。所以我们期望那些接受了帮助(礼物,邀请,协助)的人日后应该回报,这个互惠规范也会考虑到有些人无法做互惠的给予和回报,所以我们也能感觉到社会责任规范――我们应该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不考虑未来的回报。当我们为一个手持拐杖的人捡起掉下的书,我们不期望任何回报。


中国著名的文化人梁漱溟先生在其著作《人心与人生》一书中就谈到,“仿佛自己越是在给别人有所牺牲的时候,心里特别觉得痛快、酣畅、开展。反过来,自己力气不为人家用,似乎应该舒服,其实并不如此,反是心里感觉特别紧缩、闷苦。所以为社会牺牲,是合乎人类生命的自然要求,这个地方可以让我们生活更能有力!”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进化理论已经发现:进化的单位是一个个基因,而非生物个体。这就是著名的自私的基因理论。这个名字有些误导,很多人以为,自私的基因就是证明,人天生就是自私的。其实,这个理论只是说明,人是基因的载体,遗传基因是人的本能。在某些情况下,人甚至其他生物体的相互帮助,对于基因的繁衍更有利,因此促使生物互助的基因就流传开来。这首先体现在亲人之间的帮助。我们与亲人共享许多基因,因此,从基因的角度出发,帮助亲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帮助自己。哪怕我们个体的利益受损,但只要这能促进其他亲人的基因更好地传播,那对于基因就是合算的。自然选择会青睐这样的基因。


但是,就算你跟一个人毫无血缘关系,可只要你经常会跟他打交道,那么就仍然应该尽量和他建立起互助关系。因为一加一大于二,比如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有一种吸血蝙蝠,夜间外出觅食,吸到血回到洞穴后,并不是独自慢慢享受美食,而是会吐出一部分来喂给那些当天空腹而归的同类,从而让它们共同的基因遗传下来。


那么帮助别人有没有一些直接的快乐感呢?


来自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斯蒂芬·波斯特(Stephen Post)教授,他是研究助人的专家。在他小时候,每当他情绪不好的时候,他妈妈就会说:“孩子,你看上去心情不好,你出去帮助别人吧。”小波斯特便会出去,帮助对面的大叔清扫落叶,或者帮助旁边的大伯修理桅杆。他说:“我每次出去帮助完人后,心情就会变好了。”


波斯特的研究得到了著名慈善家约翰·邓普顿爵士的支持,捐资成立了一所“大爱研究院(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Unlimited Love)”,在波斯特的领导下,致力于用科学方法(心理学、遗传学、社会学等等)来研究慷慨助人的人际大爱。在2008年,他出版了《为什么好人有好报》一书 ,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如果我可以带一个词到来世,那一定是‘付出’。”


波斯特在这本书里总结了助人领域的众多研究,比如:


1. 乐于助人的青少年,成年后身心更加健康,也更成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60年前开始起,跟踪了近200人的生活。卫斯理学院的心理学家保罗·维克从这些积累的材料中分析了他们的助人倾向,并花了三年的时间,走遍全美国,对他们进行了逐个访谈。维克发现,那些在60年前,还在读高中时就比较乐于助人的青少年:


o  将来更成功。他们会赚更多的钱,社会地位也更高。这与青少年的家庭背景、智商无关。换句话说,在同样的家庭背景、智商下,如果你更乐于助人,就会比其他类似条件的人更容易成功。


o  将来的生活习惯更好。比如,他们更少抽烟、酗酒,更关注身体健康,也更多地锻炼身体。


o  有更高的社会竞争力。这是因为,帮助别人会锻炼你的情商,增强你的自信,锻炼你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而这些都是社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 帮助别人的人更健康。伯克利大学的另一项研究跟踪了2025位老人达五年之久,他们的发现是惊人的:经常做志愿服务的老人,死亡率比其他人低44%,而做两项以上的志愿服务的老人,死亡率低63%!


这组数字是什么意思呢?请看:一周运动四次,能降低30%的死亡率,参加宗教活动,降低20%,戒烟则是49%。也就是说,帮助别人的健身效果,仅仅略次于戒烟,但如果你频繁地帮助别人,那就简直就要“死神也望而却步”了。


当然,助人的好处,不仅限于老人。2010年3月,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联合健康保险公司与一家叫“配对志愿者”的非盈利机构一起推出了一项调查报告 ,调查者多达4582名美国人,覆盖了18岁以上的所有年龄段。调查发现:


68%的志愿者认为“志愿工作让我更健康了”。


觉得能控制自己的健康的志愿者比例,比非志愿者高8%。


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打分是“好”或者“非常好”的志愿者比例,比非志愿者高13%。他们在更细一层的健康逐项打分上,表现也都比非志愿者好:免疫能力打分是“好”或“非常好”的比例高6%;在“力量”上的比例高9%;在“总体能量水平”上的比例高18%;在“精力”上的比例高14%。


哪怕在体重上,志愿者也控制得比非志愿者好。保持在正常体重范围内的志愿者比例,比非志愿者高26%。反过来,肥胖的非志愿者比例,比志愿者高16%。看来,助人还可以减肥呢(当然,这不是因为志愿者过度操劳而累瘦的,因为志愿者的体重过轻比例同样比非志愿者少,只有后者的一半。更可能是因为志愿者能更好地控制自己,有更积极的生活态度)。


因此,总体来说,志愿者对他们的健康状况更加满意。相信“跟同龄人相比,我的身体状况良好” 的志愿者比例,比非志愿者高11%;认为“我感觉我比实际年龄年轻” 的志愿者比例,比非志愿者高12%;对于变老的过程感觉良好的志愿者比例,比非志愿者高15%。


3. 帮助别人的人更幸福。多项研究表明,乐于助人的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他们更活跃、更积极、更敢于迎接挑战,有更多的爱和其他正面情绪,抑郁率和自杀率也显著降低。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个研究团队通过大脑扫描,发现当人支持、安慰其他人时,大脑里分泌多巴胺的奖赏中心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的血液流量增加,表示这些助人活动促使大脑分泌了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使人类引起欲望的大脑神经递质,主要负责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也与上瘾有关,所以又被称为“快乐使者”。巧克力、做爱、吸毒、赌博、电子游戏,这些活动都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因此也最容易让我们感觉开心兴奋。但是,大部分人想不到的是,助人也可以像这些活动一样,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


所以,哥伦比亚大学的米德拉斯基教授把助人的心理好处总结为以下五条:


1,   帮助别人可以提升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2,   帮助别人会使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加积极。


3,   帮助别人会让我们更加自信。


4,   帮助别人会让我们觉得生命更有意义。


5,   帮助别人时,我们的注意力就从自己转到了别人身上,从而不再整天烦恼于自己的那些破问题。


我们也许终于知道,雷锋叔叔帮助别人的目的,乐于助人其实就是助人为乐,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是真的可以得到快乐的。


今天你感到福流了吗,谢谢。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SlowSong

    乐于助人,就是助人为乐

  • 泥小梨

    那讨好型人格跟乐于助人的区别点在哪呢?如何的帮助是积极的,哪些帮助是讨好型的,是不利的呢?

    樸念慈 回复 @泥小梨: 个人认为根本区别在于小我的动机,是恐惧还是大爱?

  • 15835126hca

    彭老师的课深入浅出,能听懂,非常棒

  • 左耳东冬

    乐于助人,助人为乐

  • 鹏凤

    在中国,雨花斋免费为老人及需要的人提供午餐,所有发起及工作人员及资金,纯公益,10年来,全球一千多家,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义工多为六十岁左右的老人,身体也越来越健康!助人真的健康!

  • 等待悠然之风行者

    新冠疫情三年期间,一直自愿在做志愿者,体验了“助人为乐”的心态……

  • ASlowSong

    乐于助人,更健康更幸福

  • luckyer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