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关系的幸福】信任不是心灵鸡汤

36【关系的幸福】信任不是心灵鸡汤

00:00
16:0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彭凯平。


在上一讲中,我们谈到了如何影响他人,这一讲我们谈一谈工作中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心理感受。那就是信任。


信任是什么?


事实上,中西方古典文化都有很多关于信任的谚语。比如,《史记·蒙恬列传》中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强调信任就是值得托付。英国作家麦克唐纳在《洛西侯爵》中写道“获得信任要比获得爱情更值得称道”。


从时间轴上来看,最早在学术上对“信任”进行定义的是社会学家 Simmel,G.,他认为,信任是社会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如果信用不像理性证据或是个人经验那样强烈或者比它们更强烈,也就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维持下去。同样,离开了信用,货币的交易也将陷于崩溃……不仅是货币经济,而是任何一种经济都依赖于这种信用。如果一个农民对他的土地还能够像前一年那样出产那么多粮食缺乏信心,他就不会去播种;如果一个商人不相信公众会需要他的商品,他就不会提供这些商品,如此等等。这种信任只是推理性知识的一种较弱的形式。”


现代社会学家奠基人之一的 Weber,M.将信任区分成两类,一类是基于特殊的关系如血缘、朋友、地域,并以道德、意识形态等非制度化的东西作为保障的特殊信任;另一类则是基于信用契约或法律准则而确立的普遍信任。Weber 认为,中国人的信任是建立在血缘共同体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信仰共同体之上的,即建立在家族亲戚关系或准亲戚关系之上,是一种难以普遍化的信任。


后来的日裔美国社会学家 Fukuyama认为信任是一种社会资本,他在其《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指出,“社会资本根植于文化,它是信任的熔炉,是一个经济体健康与否的关键”,而


“社会资本的积累是一个极其复杂甚至可以说是神秘莫测的文化过程”。


经济学家则从“理性人”原则出发,认为信任是人们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的一种“理性计算”,比如经济学家 K.Arrow 指出,信任是经济交换的有效的润滑剂


F.Hirsch 则将信任定义为“是很多经济交易所必需的公共品德”


政治学及组织管理学则更多地用参与、控制、法律及第三方保障、决策等话语去构建信任的含义,比如 R.Bachmann 认为,信任本身就是一种消除真实世界交往中不确定性的社会协调机制,信任可以促成互动、减小复杂性和可能性


不过,最早在学术上对信任问题研究的是社会心理学家 M.Deutsch。在 1950 年代,他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进行了实证研究,与 Hovland,Janis 和 Kelly 对人际沟通过程中的信源可信度的研究一起,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中信任研究的先河,被视为人际信任的经典研究。


继 Deutsch 后,一批心理学家展开对信任进行研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和Deutsch 等人一样,将信任看作是外界刺激下的产物,如 Hosmer,L.认为信任是个体面临一个预期的损失大于预期的得益之不可预料事件时,所做的一个非理性的选择行为,


Lewis&Weiger 指出,信任必须被视为一个集体单位所特有的(指正在交往中的两个人、小群体、或大集体),而非单独的个体所特有的社会心理概念。


另一派心理学家则认为,信任是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其代表人物有 Rotter,J.19,Wrightsman,L.S.19,E.H.Erikson20等。持这种取向的学者编制了很多量表来测量人们在人际信任特质上的个体差异。


积极心理学之父 Seligman,A.B.也对信任进行过区界定。Seligman 在其《信任的问题》一书中,尝试根将信任(trust)与信心(confidence)、信念(faith)区别开来。他认为,信任不是信心,信心指的是当制约管束他人的角色和规范完善确定时,我们对他人所持有的有把握和有信心的期望;信任也不是信念,信念指的是人们对那些难以了解和超凡脱俗的杰出人物所持有的期望,这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虔诚的心理倾向;信任是产生于制度规范系统之外的一种世俗现实的心理现象,它在人们无法预知他人将会做什么和将会怎样做时才有可能产生形成,即当人们对他人的善意行为无法作出判断和推测时却仍然相信他人会有善意行为的表现,这便是信任。信任、信心、信念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支撑着社会的秩序和理想。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其实我们还没有对“信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事实上,信任就是这样一个相对的,多维度概念。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信任是一种社会资本;从个体来说,信任是一种积极的人格品质,是一种对他者诚实的预期,也是一种不确定情景下的风险决策行为。


但是有几个特点,我们可以简单进行归纳,即信任一定和风险共存!一定和利益冲突共存!一定和信息不对称共存!


信任的意义


回到文初的问题,恋人出轨了,还要不要信任 TA?和同事闲聊时的吐槽,会不会被打报告?老板期许的年底分红到底靠不靠谱?外卖小哥送来的快餐安全吗?我要不要给我的孩子喝三鹿奶粉,打山东疫苗?慈善机构到底有没有把我的捐款用到该用的地方?我在网站上注册的私人电话会被拿去贩卖吗?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会灭了我们吗?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其实可以划分为两类不完全相同的信任,一类是人际信任,一类是群体信任,有些学者也称之为系统信任或制度信任。


我们先讨论人际信任。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我要不要冒险去相信他人?他人是值得信任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那些携带“信任”基因的个体一定是我们当下社会的多数,因为它是具有生存和繁衍优势的基因。试想,我们远古时代的祖先们怎样才可以更好的抵御外敌,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料?那一定是要合作,要分工!从利益博弈的角度来看,劳动分工是对信任最大的挑战,因为这里存在大量的机会主义,个体可以为了选择个人的利益,而背叛群体。但大家会这样做吗?理性分析,这是一个长择还是短择的问题。如果只有一次合作,肯定是背叛的利益最大,但由于远古社会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你这次背叛了我,我下次就不带你玩了,或者下次我也背叛你,基于这样的重复博弈,社会中就会形成一种“信任”的社会规范,同时那些“可信任度”高的基因会被生生世世流传繁衍开来。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不过,进化并不是为我们留下一种绝对优势的生存策略。那些携带“不信任”基因的个体也会存在。我们怎么去识别那些信任水平高的人呢?换而言之,信任被哪些因素所影响呢?


从脑的机制上来看,信任的产生与诸多脑区和激素有关。信任博弈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激素包括催产素和睾丸酮,相关脑区包括杏仁核、脑岛和腹内侧前额叶。催产素越高的个体,越容易信任他人;睾丸素则会降低人际间的信任;杏仁核和脑岛的激活也都会增加人们的警惕心理;个体的信任倾向与腹内侧前额叶区域内灰质体积之间呈正相关的。


从心理过程来看,认知和情绪,以及个体的价值观、过往经验也会对其信任水平产生影响。从被信任者的角度来看,被信任者和信任者之间的共享利益、共同的价值信念、互动经历、以及被信任者的是否具有信誉并期待长期合作也是影响个体信任的重要因素。


从具身认知的角度来看,物理温暖也可以促进个体的信任水平。此外,外在制度、规范、习俗的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信任水平,这一因素尤其被社会学家所强调。


值得注意的是,性别被认为也有可能是影响人际信任水平的重要变量之一。比如,Feingold,A.通过对 1958-1991 年的文献和知名人格问卷进行性别差异方面进行元分析发现,女性在信任方面是高于男性的。但也有不少相反的研究结论,比如,2008 年,Buchan,N.R.等人发现,在投资游戏中,男性投资者投出的金币显著多于女性,即男性


对他人的信任显著优于女性。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专门的量表来测量个体信任水平。其中包括:信赖他人量表(FPS)、同伴信任量表(CTS)、人际信任量表(ITS)、特定人际信任量表(SITS)等


你一定还想问,如果我就是没法确定对方是否值得信任呢?在这种情况下,我还要去信任他吗?


答案还是要!首先,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个好人居多的世界,所以从概率上来说,我们应该选择信任,这样才能促进良性循环。


另外,即便从我们自己利益来看,我的建议还是去信任他人,因为“信任”会让我们快乐。大量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利他心是


天生的,即便我们没有从中获得任何直接利益,我们心底里还是想去这样做,我们无私地对待他人,是因为这样做会给我们带来快感。


说完了人际信任,我们来看系统信任,即我们要不要信任我们社会,我们的制度?答案也是要!社会学家 Misztal,B.指出信任有三个关键作用:第一,它使社会生活变得更可预测;第二,它营造了社群的气氛;第三,它使合作变得更为简单。换句话说,信任赋予人们与陌生人交易的信心,因为他们相信对方多半会诚信待人、乐于合作、恪守公道有时甚至无私利他。


你不去信任社会,你会过得很累。专家说的话不一定对,但外行的你可能错得更离谱。我们也要相信进化的力量,那种不可靠的制度,是一定会被社会进化所淘汰的。或许,在当下这个需要越来越多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社会里,制度信任某种程度上是比人际信任更重要的。毕竟,当一个素未谋面的外卖小哥敲门时,即便我不知道他的人品,我也不会拿把武器对着他,因为要不然我们就会选择饥饿。


正如 Piero,F.所说:信任是一种赌.博,并且每一次信任都是将自己作为赌注。如果选择信任朋友,你可能会被他们背叛。如果选择信任伙伴,你可能会被他们抛弃。如果选择信任世界,你可能被会被压榨,事情往往是这样。但另一种选择更为糟糕,因为如果我们不将自己作为赌注,任何事情都毫无进展。


相信别人,至少他会让我们开心一段时间。


今天你感到福流了吗,谢谢。我们下次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koko19

    彭老师您好,打扰您了。请问心理学关于如何面对亲人的重病,离世,有哪些建议与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