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澎湃的福流】美德是幸福的前提吗?

05【澎湃的福流】美德是幸福的前提吗?

00:00
15:59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彭凯平。

在上一讲中我们介绍了幸福的神经生理基础,特别提出来,幸福是一种由大脑前额叶参与的,有神经化学递质以及脑部区域活动的身心灵的愉悦感受。通过前面几讲,我们了解到幸福是可以被找寻测试的。那么,生活是否幸福,除了与这些客观描述有关外,是否也需要一些道德上的规范与凭证?这一讲,我们将给大家介绍幸福是否与道德有关、原因都有哪些?了解了前因后果,你将懂得利用天性来提升幸福。

在当今人民更愿意晒自己的幸福体验的时代,这种关联可能难以想象。但人类的先哲们却经常秉持这样一种观点的,很久以前,先哲们已经提出这些问题并予以讨论: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仁者不忧”的观点。换句话说,具有仁这种儒家最高道德的人,是应该得到幸福的。而这样的一种道德是可以通过锻炼形成的。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根据儒学的传统观点,没有道德,即使外在的生活特别的享乐,也不会使人感到幸福。无独有偶,西方的哲学先贤,如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来,幸福是完全建立在道德伦理基础上的,他认为所谓的幸福,其实是最高的善,虽然他不否认幸福中也含有快乐成分,但是快乐并不是靠享乐,而是靠实践一个人的道德天性,亚里士多德就说过。“最好的人选荣耀的愉悦的食物,才真正是荣耀的和愉悦的。

哲学家相信,道德是善,善是幸福的前提,那么我们普通人是不是也认为,好人比坏人容易获得幸福呢?这些哲学观点,有没有科学的心理学的证据支持呢?

心理学家菲利普斯等人曾做一个直接测试道德和幸福关系的试验。他们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两个非常相似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理查德是一个红十字会的医生,他负责为战争中的伤员提供救治,有时候他会为自己的救死扶伤而感到快乐。有的时候呢,他却因为目睹他人受苦而倍感苦恼。不过他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情非常重要。因此每当他想到这一点的时候,他感到特别强烈的满足感。当然,他也认为战争造成的死伤并不值得,伤员与牺牲者的幸福还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有的时候他觉得有些苦恼,但是他还是想要继续工作下去…….

而另一个与之非常相似,但是理查德的身份转变的不同的故事是这样的:

“理查德是一个纳粹集中营的医生。他负责给犯人进行强制性的痛苦医学实验。有的时候他因此获得快乐,有的时候呢,他却因目睹他人受苦而倍感苦恼,不过他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非常重要,因此,每当他考虑到这一点的时候,他感到特别强烈的满足感。当然,他也认为实验造成的死伤值得的,死者的幸福不怎么重要,不过,有时他觉得有些苦恼,但是还是想要继续工作下去…….

实验者要求大家在阅读了这两个案例之后,对这位理查德的幸福状态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人们普遍认为,在红十字会工作的理查德肯定会比在纳粹集中营工作的理查德更幸福一些。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幸福观念,认为道德善良应该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


为什么大哲学家和我们普通人都有这样的认识呢?

2011年我的好朋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著名心理学教授达克尔·卡特勒发表了他的著作《生而向善》,他认为,人类进化选择的是善良的天性。他把这种善良的天性,用中国人发明的概念仁来表述出来。卡特勒教授的研究领域是情绪,他的工作证明了笑、挑逗、爱、同情、快乐,所有这些积极的情绪往往都是和人的善良的、道德的,高尚的体验连在一起的。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人做好事的时候,我们更容易产生愉悦的幸福的感觉,宽容他人让我们开心,而竞争让我们烦躁。当我们原谅别人的时候,我们愿意露出善意的微笑。而当我们被人伤害的时候,我们体验的是负面情绪。当我们帮助他人时,我们会感到全身心的愉悦。而这样的愉悦感受并不比我们自私自利而得到的快乐感少。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仿佛就是我们人类生活的真谛。

根据这一观点,卡特勒教授提出人生而向善。他认为善的能力是镶嵌在人类的进化中间的。因此人类从善中得到快乐和幸福,是进化选择出来的人类的逻辑。进化使得善良成为人类选择的基因逻辑,从而在日积月累的发展过程中内化为人类的天性。六千五百万年代人类的进化历史,我们在组织形态学方面产生了一些最为积极的变化,这变化包括竖直的体态、狭窄的骨盆,裸露的表皮,不成比例的大脑,对应的其实都是我们人类的善良的天性,所以我们有感情、有同情、有宽容、有合作、有善良、有沟通、有交流、有梦想,这一切都是我们人进化选择出来的独一无二的天性。

有没有更多证据,证明我们人类的天性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呢?

耶鲁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保罗布卢姆,也做了一个实验,发现哪怕只有六个月的婴儿都会天然的喜欢好人好事,而不喜欢坏人坏事。让六个月的孩子分别去看两个不同的录像,在一个录像中有一个圆形要上山,怎么爬也爬不上去,正在挣扎的时候,后面来了一个友好的三角形帮它顶了上去。在另外一个视频里头,还是这个几何形状圆形拼命地想爬一个山坡,怎么爬也爬不上去,正在挣扎的时候。没想到上面下了一个邪恶的正方形拼命的把它往下踩,不让它上去。在孩子们分别看完这两个视频的时候,分别去选择哪种视频里的哪一个玩具他们喜欢。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六个月的孩子都选择了助人的三角形。

很有意思的是,当小朋友在观看那个助人的几何形状时,小孩们会流露出微笑的表情。四个星期的孩子就会微笑,所以六个月的微笑表情是一种非常清晰可辨的情绪变化,说明小孩喜欢那个助人的三角形。当孩子们看到那个害人的正方形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会露出厌恶的表情。人类的婴儿两个星期就会流露出厌恶的表情,所以六个月的孩子的面部表情也是非常清晰可辨的。说明我们的小孩儿六个月就会辨别善恶。这个时候的孩子话都不会说,也没有受过任何的道德教育,但明显的喜欢那些助人的而不喜欢那些害人的,因此善是人的一种天性。

在另外一个试验中,六个月的孩子在观看前一段录像后还观看了另一段录像,也就是说,爬上山坡的几何形状在山顶上有的时候会滑向帮助过他的三角形,有时会滑向害过他的正方形,结果小朋友在看到圆形靠近三角形时不以为意,但当他看到圆形靠近正方形的时候却惊奇地睁大眼睛,紧紧的盯着屏幕看。因为他们觉得奇怪。为什么圆形会跟害过他的人一起玩呢,而不是跟帮助过他的人一起玩。可见人天生就有道德感会进行善恶的判断。这种道德感超越了我们人类的文化、种族、教育,他是我们人进化选择出来的积极的天性。

这样的一种道德善良与幸福的关系是我们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间形成的一种竞争优势和策略。因为善良,我们就能够活的下来、活的好、活的健康,活的长寿、活的多子多孙。因此善良可以是我们人类幸福的前提,它不是一种道德宣传、宗教影响和政治说教。它是几千万年人类进化历史。选择出来的进化的逻辑。

如何利用我们人类的善的天性来提升我们的幸福的感受呢?

心理学家卡特勒教授建议我们可以试试从提高我们的生活中间“仁的比例”来实现。这个比例很简单,就是计算一下在你一天的生活中间,有多少好事情发生和多少坏事情发生。坏的事情主要指的是有人对别人使坏。比如说一个野蛮开车的司机突然插到你的前面,或者是在吃饭的时候,一个不满意的顾客大声的吵闹,或者是在学校里头有人不顾别人的学习故意喧哗。在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好的行动有哪些,也就是别人对其他人做了一些善良的事情,比如说在上车的时候有人帮了你一把,或者是过马路的时候小朋友搀扶需要帮助的老人。也许就是。一个人被人不小心踩了一脚之后一脚之后反而相逢一笑。如果这些好的事情你感受的越多,那么你的仁比例越高,那你生活的环境就越善良,幸福感自然就会高一些。你的仁比例是多高呢?

最后问一句,今天你感到福流了吗?谢谢你,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萧子行

    引据不科学了,孔子没说过性本善。是陈仪和朱熹说的。人性是向善。见傅佩荣。

  • Lucysctao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 善良是幸福的前提

  • 1385583sqcl

    彭教授从生理,心理的角度,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受益无穷。

  • 真水无香春暖花开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人做好事的时候,我们更容易产生愉悦的幸福的感觉,宽容他人让我们开心,而竞争让我们烦躁。当我们原谅别人的时候,我们愿意露出善意的微笑。

  • 启予_88

    感恩彭凯平教授的讲课,希望彭教授在出专辑可以学习。

  • 望堂学子

    西方的社会契约模式就是在人是自私和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善,那还要契约干什么?

  • 樱孜爱芝士

    行善因为有爱,爱会让人快乐

  • 虚拟游戏中

    善恶的问题,不能用科学实验来严谨的论证,这章内容不科学,也无存在必要,而且文不对题,善恶什么时候归类为美德了?

  • 黄金针

    感谢彭教授,我体会到了听课的福利,如清流一般,缓缓流动

  • 龙元富律师

    总体来说,美德是人类社会之中的人的幸福必不可少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