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中庸】道行之难与“强项令”,董宣坚持天下为公的中正

059.【中庸】道行之难与“强项令”,董宣坚持天下为公的中正

00:00
12:05

各位朋友,我们接下来讲第四章。


人们虽然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么做过头,要么就做得不够,很难达到一种理想的中庸即中和状态。因此要推行中庸之道,前提是提高自己的自觉性。


《中庸》第四章引用了孔子的话,来赞美中庸之德,感慨人们很少能够做到中庸,这个原因在于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四章孔子感慨了人们很难做到中庸以后,试图解答中庸很难做到的内部原因。主要是人们总是很难达到“中”,总是很偏、很激、偏激、偏颇,要么太过,要么不及。


程颢说:“此章言失中之害。必知所以然,然后道行;必可常行,然后道明。知之过,无征而不适用;不及,则卑陋不足为,是不行之因也。行之过,不与众共;不及,则无以异于众,是不明之因也。行之不著,习矣不察,是皆饮食而不知味者。如此而望道之行,难矣夫!”(《二程集·中庸解》),对孔子这段话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在我看来,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施行,这一现状我是知道的。什么原因呢?“智者过之”,聪明人做得过头,离开了中庸;“愚者不及也”,不太聪明的人又往往达不到中庸。“过”和“不及”这二者都离中庸甚远。“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道德不彰显、不明确我是知道原因的。“贤者过之”,贤良的人做的太过,“不肖者不及也”不贤的人又达不到。


这里孔子提出两个关键的概念“过”与“不及”,这正是中庸的两个极限。一端是过分,一端是不及,只有处于“中”,才会合律、适度。 “人莫不饮食”,没有一个人不喝水,不吃饭,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品味饭食中的味道,所以叫做“鲜能知味也”。


为什么食而不知其味呢?为什么眠而多梦呢?是因为我们心在别处。心本来应该在这儿,由于杂务缠身,欲望过多,很多时候尤其在匆忙的、旋转的世俗空间当中,使人们忘记了本真、初心。人们的灵魂出窍,飘飘忽忽,心不在胸中,思不在脑中,这就叫做“鲜能知味也”。


这句话连下去就是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所以孔子哀叹说,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在世上施行执行了。 孔子已经体悟到,施行中庸之道的确不易,发出了无奈的叹息。


孔子这句话是以自我反问的方式提问:大道真的不能施行起来吗?在表面上看是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然而实际上孔子认为大道是能够实行的,因为孔子自己就是一位践道、践行的,知其不可为而为的老师。


在这个大千世界,大道真的就施行不起来了吗?大道真的就消隐了吗?大道真的就没有立足之地了吗?这里隐含的本体论的问题是如果大道真的没有立足之地,那么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的精英,其存在还有什么意义?什么价值呢? 因为知识分子存在的意义就是担当道义,甚至说是“天下为公”的仲裁者、担当者。正是因为他们用自己已明白的道理去启蒙自己,同时也启蒙并传承给他人,整个社会才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否则天下为私,整个社会人欲横流,也就不称其为仁人志士的社会了。


孔子通过一种带有反问和自我疑问的方式,肯定大道必须由志士仁人努力传承下去。不去实践,不去努力,大道必然会远离人类社会。


在这里我想用范晔《后汉书》的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社会还是有人坚持道义,坚持真理,坚持天下为公。


在《后汉书》里,范晔记载了一个叫董宣的人,他是洛阳令。当时皇帝的湖阳公主可以说是盛气凌人,她的奴仆居然敢白天杀人,然后躲在公主家,官家根本抓不了他。等到公主外出的时候,公主就包庇奴仆,让他陪着公主乘车。董宣知道后,就在夏门亭等候,一见就让公主的车停下。董宣用刀在地上划着,大声述说公主的错误一一包庇罪犯,包庇当朝杀人的大恶极的罪犯,呵斥奴仆、罪犯立即下车,并当场宰杀了他。


湖阳公主回宫向皇帝诉说,参奏一本。皇帝大怒,招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不迟。皇帝说,你想说什么?


董宣说,陛下,你凭着贤德使国家中兴,而现在纵容奴仆杀死良民,你将凭什么治理天下?天下还有公理公道吗?我无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吧!说完,一头向柱子撞去,血流满面。


皇帝立即命太监去扶董宣,让他向公主磕头赔罪,董宣坚持不肯。太监按着董宣的头向公主低下,董宣死命地用两手撑地,强硬着脖子使劲不肯低头。


公主说,皇帝您还是平民的时候,在家中藏匿罪犯,官吏们也不敢上门捉拿现在你当了皇帝,威严还不能命令一个县令吗?


皇帝其实已经醒悟了,他苦笑着说:当皇帝与当平民不同呵。就命令董宣这个(强脖子县令)出去,并赐给他钱三十万。这个就是脖子很硬的县令董宣。董宣出去以后把三十万钱全部分给了手下的官吏。从此以后董宣打击豪强、坏人,没有什么感到害怕的,京城称他为卧虎。


董宣在洛阳当了五年县令,74岁的时候死在任上皇帝派使者吊丧,只见一床布被裹作尸体,妻子、儿女相对痛哭,家中仅有大麦几斗,破车一辆。皇帝看到此,伤感地说:董宣廉洁,他死后我才知道。可见董宣不唯上,不怕公主,不怕皇帝,坚持天下为公的公正宰杀杀人犯,而且绝不向任何势力低下自己高贵的头,他将名垂青史。


各位朋友,下一集我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RAINYMASTER

    心本来应该在这儿,由于杂务缠身,欲望过多,很多时候尤其在匆忙的、旋转的世俗空间当中,使人们忘记了本真、初心。

  • 何振兴0

    老师辛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