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中庸】“道”须臾不可离也与“慎独”的三种解释角度

054.【中庸】“道”须臾不可离也与“慎独”的三种解释角度

00:00
16:53

各位朋友,大家好!


前面比较详细的分析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它们当中的“大词”作了逐字逐句的分析。它说明了天赋予人的气质就是人的本性,遵循这种本性的规律发展就叫做道,按照道德的原则修养自身就是教化。天赋予人的一种人性,它是自自然然的。这强调了儒家的性本善。


“天命之谓性”,按照这种自然规律去发展,自有生动的人性。而“率性之谓道”,依据生命宇宙的规律,按照人性自然去延伸,不违反生命宇宙的规律。因为反规律的人,最终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我们知道,规律大于个体,天道大于人道。所以“修道之谓教”,不是去修道,而是在蓬蓬勃勃的天地之间的大道——浩然之大气中去反观自身、修炼自身,用道改造人先天的不足,不断地修为、提升、陶冶自己,然后和大道合二为一,跟随着大道,与大道相通、相合、相证、相利,这就是教化教育,就是教养。遵循自然规律获得道行最后得到升华。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又来了一个重要的词,这个词是时间,那就是“须臾”。“须臾”表示很短一段时间、片刻之间。根据印度《僧祗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我们就来看一下,它的大概时间是多少?


经过计算,一刹那只有0.018秒,一瞬间等于0.36秒,一弹指等于7.2秒,一须臾等于2880秒,一昼夜是86400秒。可以说一须臾等于0.8小时,大约48分钟。可见古人就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都不离道。


《荀子·劝学》这样说道:“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宋代洪迈《容斋随笔》:“瞬息、须臾、顷刻,皆不久之词,与释氏‘一弹指间’、‘一刹那顷’之义同”。而一些对生命有感悟的人往往会说:“刹那即永恒,永恒即须臾,生命就是一个轮回,一转身就是一世,天涯一别,隔山隔水,可能就是一辈子。”


大千世界每个人生命都一念,是成佛、成魔,自我选择,瞬间须臾。可见时间之短,但它有可能决定人的一生。所以“一念之间,凡圣皆定”,就是在那瞬间你成为凡夫俗子,还是成为圣人,就由自己的念头决定了。那么《中庸》说道,道是不能片刻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的话,那就不是道了。


紧跟着一个重要的词要出现了:“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一般的解释就是说:君子在别人看不见他的地方谨慎、小心,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畏惧、虔诚。因为再隐蔽的东西,也没有不被发现的;再细微的东西,也会显露出来。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非常小心谨慎。


但是这段话我们不能就这么轻松地滑过去,因为它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我们得仔细分析。


在前面《大学》我们已经分析过“慎其独也”,“慎独”,那么这儿我们要从更高的哲学原则来分析,“慎其独也”,“慎独”。


首先看“慎”,它有三个含义:第一是谨慎、慎重。第二,指的是真诚。第三是遵循、依顺的意思。而且历代关于“慎”的词语非常的丰富,有慎行、慎口、慎至、慎言、慎初、慎始、慎思、慎重、慎问、慎静、慎微、慎虑、慎独,等等。


而“慎独”的“独”也有三个含义:第一,就是“单独”的“独”。第二,引申为孤独、独立、孤立。第三,理解为独特、特别。它也有一些众多的词,比如说独一无二、独立、独化等。独化是古代哲学的用语,说的是事物不借外力,而没有内因,自行存在和变化。


《尚书》对这两个字分别作了解释。“慎厥身,修思永。”,“慎终于始”。解释“独”字是“无虐茕独”、 “独夫受,洪惟作威”。《荀子·不苟》这样说道:“独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看来,荀子认为“诚”是“独”的关键,慎独的关键就是诚,不自欺。


《左传》也说到:“慎守其一”。《周书》说:“慎,德之守也.守终纯固”。上博简《三德》:“君子不慎其德”、“各慎其度,毋失其道”。《 韩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睡地虎秦简《为吏之道》:“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


郑玄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


孔颖达说:“故君子慎其独也者,以其隐微之处,恐其罪恶彰显。故君子之人恒慎其独居,言虽曰独居,能谨慎守道也。”


朱熹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在《朱子语类》中朱熹又说到:“慎独之独,亦非特在幽隐人所不见处。只他人所不知,虽在众中,便是独也。”强调慎独是慎心。


陆九渊也说,“慎独及不自欺”。宋代的袁采也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 正其心’是慎独,‘诚其意’是慎独,‘表里如一,毋自欺也’,是慎独。”可见慎独在宋人那里是别人看不到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还有人认为,不要认为自己的事情有所隐藏就可以去做,不要让杂念侵扰内心。


明清的学者在慎独上也有一些高论。明代王栋认为,“诚意工夫在慎独。独即意之别名,慎即诚之用力者耳。意是心之主宰。”刘宗周也以“心之主宰”的“意”为《大学》《中庸》慎独之独,认为“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工夫。”


当代学者也对慎独做出了自己各自不同的阐释,有大概这么四层含义。


第一,慎独或慎其独,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这种解释可以说是强调了主观的独特性、控制性。


第二,从“工夫论”说慎独,就是面对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对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觉、自律。


第三,从消极的角度说,慎独是一个防止和约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现的过程。


第四,从积极的角度说,慎独是一个保持和守护自己道德本性的过程。


我们来看一下,总体上说“慎”和“守”直接相合“慎守”,就是持守。和“固”相合,有牢固、保持的意思。


甚至“慎独”,还有一种从知行两个方面来说,独知、独觉,指的是人的认识能力;而独立、独行,这是人的行为方式。所以它又有个性极独、特立独行、思行自由的含义。


那么,这段话就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了。


一种说道是时刻不能离开的,那些可以离开的道就是约束,就不能称之为道了。因此君子会因为担心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严谨,因为担心自己听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


二是没有比那些在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的人格,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出君子的风范。所以君子慎独就是要严肃的面对自己的心,面对自己的诚,面对自己的自律性。刚才那种解释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其”解释的是别人。那么这种解释把“其”解释为自己,也是别开生面的,取舍由您自己。


第三种进一步的解释,就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是生命中不可很快离开的、生起心念的一种能力。凡是生命可以离开的东西,都不能称之为道。所以每个人不断的思维心念的活动,就是道在生命中的体现。因此依照道来修行的人,对自己不能耳闻目睹的事物,应该保持慎重的戒心和畏惧的恭敬态度。虽然人的耳目、感知有其局限性,但是依道修行的人还是能够在最隐蔽的地方和最细微之处,感觉到普通人无法感知的东西。“慎独”修行修道之人,应该谨慎地保持独有的见解和特立独行的行为。


大家可以看到,仅仅“慎独”这一句,其实就有三种不同的解读。可见读古文、读经典,要能够各方面的阐释,多方位的解读,才能把它的内容尽可能地穷尽,而不是一知半解,盲人摸象。您说是吗?


各位朋友,下一讲,我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86759qrsz

    最喜欢老师的不能滑过去有实力有良心的好老师

  • RAINYMASTER

    慎厥身,修思永。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