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从孔子批评宰予看“庸”的三层含义:运用、平常、恒常

【中庸】从孔子批评宰予看“庸”的三层含义:运用、平常、恒常

00:00
20:11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讲《中庸》书名的第二个字——“庸”。


“中”,如果解释起来很难,“庸”字更难。因为人们理解中庸之庸,是见仁见智,而且一般理解为负面的:平庸、庸俗、庸常等等。那么我们先回到“庸”的本义。


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庸”字,它的本义是表示“用土夯墙”、“用土方筑墙”。它最初筑的墙就是最早的长城。


其二,把庸转义以后,就变成了“采用”、“需要”。我们看一下《尚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就是说那些来路不明、空穴来风的语言不要去听;没有经过询问民众老百姓的那些谋略、那些计划,不要去实施运用。《诗经·王风》:“我生之初,尚无庸。”就是说我刚生下的时候,还没有什么需求,也不能够去做什么。《左传》:“靖谮庸回。”《国语》:“请始无庸战。”等等,都说的是这个含义。


其三,进入第三个含义,那就是平常的、普通的,就有点贬义的意思了。比如说庸才、庸官、庸儒、庸医等等。


第四个含义,《尔雅》解释道:“庸,常也。”三国何晏《论语集解》将庸也解释为:“常行之常”。北宋程颐解释为:“不易”。南宋朱熹则解释为:“平常”。 “庸,固是定理,若以为定理,则却不见那平常底意思。”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说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样,“庸”字就有了四个含义,就是筑墙、需求、平常和恒常(时时刻刻)的含义。而“中庸”这两个字中的“庸”字,采用了后三个含义。第一就是“中用”,在定下了不偏不倚标准之后,把它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第二“中常”,平平常常,就是坚持不偏不倚的人,他的状况不是标新立异、剑走偏锋,而是寻常、普通、日常;第三“常”叫做“恒常”,所以中庸又可以解释为“中恒”——长期坚持不偏不倚,要贯穿整个生命、整个时间、整个世界。


当代学者庞朴认为:“中庸不仅是儒家学派的伦理学说,更是他们对待整个世界的一种看法,是他们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方法论。公正的而不是徇私的听取对立两造的申诉,便能得到‘中’,那么这样的‘中’已经不是道德范畴,而属于认识领域了。这就是说‘中’不仅是善,而且也是真”。


李泽厚认为:“‘中庸’者实用理性也,他着重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建立起朽人间正道和不朽理则”。可以说,执用、执两用中,用中为常道,中和可常行,这三层相互关联的意思,就是儒家典籍赋予“中庸”的全部含义。


在我看来,对“中庸”的一些错误的,甚至是屡屡出现的误解、误读,应该把“庸”的理解回到古代的语境。汉代许慎认为:“庸者用也。”“用”就是实践,把握了处理纷繁复杂事情的度,并将这个度运用到生活与实践中。具体指常行、常到。所以“中庸”的本义因为中道、常道,及日用常行之“礼”。


“中庸”本质上不是一般的、平庸、平常,因为“中庸”是由“礼仪”转化而来,是“礼”的理论化和哲学化。所以“礼”不是制度、规章、繁文缛节,而是从人的心理结构中透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对人的基本要求。这意味着中庸不是平庸和放纵,不是日常的放松和违背法度,而是用更高的合乎“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使人不要去追求过多的、外在的物质附加物,不要对人生做太多的欲望、贪婪的加法,不要往自己身上叠加过多的名誉、地位、财富,而应该做减法,否则就会沉重、痛苦、烦恼、焦虑。


真正的人生应该把握合适的度,做生命的减法,使其达本真之度。做事不偏不倚,不去做怪、力、乱、神之事,不剑走偏锋,依寻正常的、恒常的生活规律去做。所以“中庸”启示人们,戒贪、戒躁、戒欲、戒满,将这些过多的欲望戒除之后,人才会成为真人,才会成为守节持中、恒常有度的君子。


孔子曾用“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来盛赞虞、舜的中庸之德。“用其中于民”,正是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在对立的两极之间寻求适中的解决方案,犹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样才能达到适中,因为过犹不及,必然会走向反面。


将“庸”理解为恒常之用,正与孔子的中庸本意一脉相承。如果说“中”是一种不偏不倚的知识论,那么“庸”就是恒常坚持的实践论。知已很难,行则更难,可谓知难行亦难,甚至是知难行更难。这就不难理解孔子发出的:“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的感慨了。实行中庸之道绝非一时,难度很大。要实行中庸之道,还要坚持下去,不能“期月守也”,说明要在实践当中长久坚持中庸之道,真可谓难上加难。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就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他们之间的互相的认识,互相的对他的品行的鉴定,也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尤其是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就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就是不偏不倚;反之,偏激的、片面的,甚至是带有攻击性的评价,就是“非中庸”。


我们知道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学生中他最喜欢的是颜回。颜回可爱不仅仅是“一箪食,一瓢饮”,而更在于他听道、闻道的时候“似愚”,好像是有点呆板,好学而痴于道。他默默吸收孔夫子的思想,并躬行实践。


而孔子大概最不喜欢的学生应该是宰予,因为宰予正好与颜回的敦厚、木讷相反。宰予伶牙俐齿,充满了话语机锋,经常向孔子提出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


有一次宰予问孔子:“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那么他认为“期可已矣”。孔子问他,你心安吗?居然宰予回答道“安”。孔子很生气,宰予走了以后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


这段话我把它解释一下。有一次宰予问到:“老师,为父母守丧三年为期太久了。君子三年不习礼仪,礼仪一定会败坏!三年不奏乐,音乐一定会被毁掉。陈谷子吃完了,新谷子长出来,钻木取火的木头也都换了一遍,那么守丧满一年,我认为就可以了。”孔子回答说,“守丧不满三年就吃白米饭,穿花缎衣,您心安吗?”宰予说“心安”。


孔子只好说:“你心安,那你就去那样做吧!对于君子来说,有丧在身,吃美味,不觉得味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也不安舒,因此不像你说的那样做,现在你心安你就去做吧。”宰予出去以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了,子女生下来三年,然后才脱离父母的怀抱。守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就没有从他父母那得到过三年的关怀爱抚吗?”可以说,孔子感慨“于之不仁也!”批评学生不仁不义是相当的严厉的。


又有一次,宰予向孔子提出一个“两难”的问题。“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


宰予问到这样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水井里边掉下去一个人,他会跟着跳到井中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君子可以让他去井边想办法救人,但不能让他跳进井里去;君子可以被人欺骗,但不能受别人愚弄。


宰予设了一个“思维陷阱”,就是说如果告诉那些有仁爱的人,有一个人掉到井里边,他是应该跳下井去救,还是不跳呢?如果跳下去,他会衣服缠身,礼仪全无,他会死;而不跳下去,就是见死不救,而落入不仁不义。孔子匆忙之中想到:宰予怎么会提出这种不可能的问题呢?勉强应答道:为何会这样呢?


可以说,颇有辩才的宰予三番两次进攻,使得孔子很恼火。终于有一次孔夫子抓住了学生一次犯错的机会,严厉地批评。我认为这一次对宰予的批评,以中庸之道观之,似有欠公允,这就是著名的“宰予昼寝”。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很生气地大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也就是说,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木——凋朽的木头,不可再雕龙凤之花了;由牛粪、马粪糊的墙已经不能够再壁画了。我哪里有什么办法呢?我最初观察人,听他怎么说就相信他。现在我再观察人,听其言——听他说什么,我不再相信了。还要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什么。从宰予那里改变了我的观点。孔子认为:宰予这样的学生像朽木一样不可造就,他的道德底子太差,怎么可以做大事呢?白天睡大觉,还能做什么有抱负的惊天伟业呢?


应该说,孔子的激怒批评有点“过”。学生有了疑问,提问题不能接受,抓住一个机会狠狠批评一通,有点“过”。但是,孔子的伟大在于,他是一位不断修正自己的伟大教育家,最后他更正了自己的“非中庸”态度,最后在评他的弟子多么优秀的时候——“孔门弟子十哲”中,宰予列“言语”科中的翘楚,甚至孔子将宰予排到了子贡前面,说明了孔子充分肯定了宰予的言词之能。


不过。我还是认为孔子看宰予看得很准。您知道吗,孔子绝大多数的学生最后都大功大德、立言立德。唯有宰予最后做了齐国的一个官却参与田常的叛乱,最后被诛灭九族!孔子看人很准呐!


可以说,从孔子在实践当中逐渐接近不偏不倚,恒常地去观察一个人,这就叫做“中庸”。一个人要时时刻刻达到中庸之境非常难,难在“中庸”的理想境界和现实人生有着巨大的差异和差距,难在人们在日常伦理生活中对诸多要素的复杂性难以穿透和把握,难在对社会内外因素考虑不周而容易剑走偏锋,难在不易达到纯粹的无遮蔽精神状态而偏离“中庸”目标。


所以,孔子兴叹“中庸不可能也”!但是,孔子又以自己的不偏不倚的调整功夫,使得中庸逐渐成为自己思想体系一种深刻的含义,使得很难达到的中庸之境成为可能。于是,我们明白了,中庸尽管很难达到,但并不是一种不可企及的至境!尽管孔子说人“不能期月守也”——孔子说很多人都不能够坚守一个月,但是仍然是“道不远人”的。


各位朋友,下一集我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静水po

    生命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完美即是中庸,情到深处是中庸,健康的极致是中庸,是平衡……长期坚持不偏不倚,要贯穿整个生命、整个时间、整个世界。受益匪浅!

  • 近思Winnie

    老师 您把论语和孟子 也一并讲了好吗?

  • nqgoubu8znneycck30qk

    中庸不仅是儒家学派的伦理学说,更是他们对待整个世界的一种看法,是他们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方法论。

  • nqgoubu8znneycck30qk

    没想到一个中字领跑者有六重含义,长学问了,心更敬畏了。谢谢老师

  • 曹子祥_zj

    讲的太好了

  • RAINYMASTER

    最喜欢王老师解读的 庸 进展中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