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大学】贤相伊尹为什么放逐国君太甲

025.【大学】贤相伊尹为什么放逐国君太甲

00:00
13:23

各位同仁,大家好!我们知道“经”是伟大人物说的话,“传”是后人对他们思想的阐释。前面说的三纲八目,都是孔子思想的“经”,那么,从这儿开始就是“传”。


“传”的第一章就是解释“明明德”,对“经”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句进行引证、解释、阐发,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夏、商、周、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而且引证了很多古书来加以说明。


开篇便说“《康诰》曰:克明德。”《康诰》是周代的文献,主要记载周成王告诫康叔治国的方法。武王克商以后有一个问题摆在周王面前,如何处置这些商朝的遗民?


商朝是一个很有气象,也颇有人性的朝代。周并没有将商朝的遗民赶尽杀绝,也没有完全剥夺他们做人的权利,而是尽力去感化遗民,使他们成为新朝的新人。


“克明德”的“克”就是能够的意思,就是可以去“明德”。“克明德”就是说能够弘扬德性,让先前社会中的遗民转化过来,感受到自己宽容仁厚之心,从内心佩服自己,成为新的一代人。


第二句是“《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大甲》这个“大”字要读成“太”,是商朝的文献,讲的是贤相伊尹如何规诫大甲的一个故事。伊尹是什么人呢?他生于公元前18世纪末,到公元前17世纪初,是今天河南蓟县人。他的父亲是一位手艺高超的厨师,母亲是一位采桑女,可见他出生是比较贫寒。但是他刻苦学习,从烹饪当中感觉到治国、夺取天下的一些道理。


他当时已经作为名厨美名远播,商王成汤听说有这么一个名厨,邀请伊尹到他的国家去,而且请了三次。但是有莘王就是不答应成汤来请走伊尹,成汤只好咬牙娶了有莘王的女儿为妃子,于是伊尹便作为他女儿身边的私塾老师来到了成汤的国家。


伊尹到达汤国的第二天,成汤就在朝廷上接见了这位声名远播的大厨,成汤想考考伊尹,就围绕他烧的一锅汤探讨起来。成汤就问道:“先生闻名天下大厨,用这锅汤可以做出美味吗?”


伊尹回答道:“您的国家虽然小,但是如果是仅仅当了天子就可以了。天下有三类动物,就是水里边味道很腥的鱼,食肉动物的味道很骚,吃草动物的味道很腥膳。但是无论是恶嗅还是美味,根本在于水,酸、甜、苦、辣、咸五味和水、木、火三材决定了味道。所以味道多煮久煮,火很关键。还有不同的调味品,甘、酸、苦、辛、咸,用什么调和在一起有非常微妙的变化。要准确把握食物的变化,还要考虑阴阳转化和四季的影响。所以做好了久放不腐败,煮熟了又不过烂,甜而不要过分甜,酸又不要太酸,咸又不能咸得发苦,这样才算达到了美味。”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一场实践的对话。于是成汤就请伊尹成为国家的丞相。伊尹历时商朝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的强盛立下了赫赫功劳。


商汤死后伊尹经历了好几朝,最后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就是他的老师。太甲德性不好,于是伊尹就对太甲加以管制,把他安置在一个特定的教育环境当中,就是打下天下的成汤的坟墓旁边叫桐宫,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


《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让他在桐宫里边悔过自新。而且伊尹还为他写了一本专门的教材《伊训》,对他告诫,教他怎样执政,怎样遵守法律制度。


三年来太甲面对祖父之墓,想到赫赫战功的过去,对照自己恶劣的心性,日思夜想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被放逐的原因,迷途知返,逐渐由坏变好,变成行动谨慎、思想高远、勤劳不息的一位新君主。


伊尹看见闭门思过的太甲已经成长起来,于是将政权还给了太甲,让他重新执政,这在历史上传为美谈。伊尹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位老师,也是中国历史上对执政的最高元首加以管理,甚至放逐,再把政权还给他的一个重要的贤达之人。


不过对《史记》的记载,有一本书出现的内容不一样,这本书叫《竹书纪年》,说:“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作为丞相的伊尹在汤死后辅佐他的孙子太甲,但是不久他发现太甲有很多的恶习,就把他囚禁在桐宫自立为王。七年以后,太甲在忠于自己臣子的帮助下逃出来,诛杀了伊尹。伊尹的形象和《史记》里的形象完全颠倒了。


不过在我看来,这部《竹书纪年》和《史记》的不同,我们应该找到第三方的证据来证明。根据出土的甲骨文显示,到商朝末年,商朝仍然坚持对伊尹的祭祀,而且祭祀伊尹的牺牲数目及其品种与商朝先王同级,因此比甲骨文晚很多年的《竹书纪年》的记载仍然有可疑之处。我还是相信《史记》。


说清楚了伊尹放太甲的情况以后,我们再来读“顾諟天之明命”这句话就明白了:顾,就是顾念;諟,就是在此;天之明命,明命,光明的德性。什么意思呢?就是贤丞伊尹规诫太甲,让他知道当年成汤敬奉上苍的神灵、善待百姓,所以得到天下的拥护和上苍的护佑,得到了天下。你只有效仿先王的行为做到仁慈,上天才会降下吉祥和和平。


第三句是“《帝典》: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就是说《帝典》这部古籍教导人们要自己彰显其明德。《帝典》指的是《尚书·尧典》,克,就是能够。明,就是阐明,弘扬的意思。峻,就是大,恢弘的意思。


“克明峻德”,就是尧舜发扬大德的事情,他们能够彰显伟大的德性。圣人尧认为家族和睦才可能处理好事情,只有家和,才可以向天下万邦广施仁政、德政,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正是因为尧能够明明德,能够施仁政,才成为后世缅怀的理想君王。


“皆自明也”。皆,皆全部。自明,自己阐明德性,弘扬德性。一个国家元首,如果内心一团漆黑,贪婪残忍,就不可能让天下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就不可能让这个国家成为一个光明、伟大的国家。“皆自明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有自知之明,第二要自己不断地去弘扬光大德性。


《大学》所引证的古籍是“传”对“经”的阐释,那么曾参对前面的“经”(孔子说的话)加以阐释,同时引证了《康诰》、《太甲》、《帝典》。有一点像我们今天写论文要找理论根据,找历史的依据、记载,他要解决我们论述提出命题“明明德”的合法性问题。


可以这么说,《大学》所引证的事情,不管是周公去告诫封,还是伊尹规劝太甲,还是唐尧自己的政绩,都说明只有发扬自我德性,才可能感召他人,才可能建立和谐社会。


“明明德”讲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之所在。如果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肯定不行,自己都没有弄清楚,怎么可能让这个社会变成一个亲民、和谐的社会呢?如果自己内心充满了贪婪,怎么可能让社会变得公正、公平、文明呢?


由此可见,曾参抓住了一个根本点: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人之所以来自动物又高于动物,是因为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那就是他有自我灵魂、心性和高远的价值判断。


各位朋友,下一讲我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75678ufnm

    深入浅出,受益非浅。

  • 最美烧烤

    喜欢听老师讲课

  • 静水po

  • RAINYMASTER

    喜欢听老师娓娓道来

  • 静水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