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大学】平天下:曾国藩不自立为帝是为天下太平

023.【大学】平天下:曾国藩不自立为帝是为天下太平

00:00
15:26

大家好,上一讲我们讲了“治国”,这一讲我们讲“平天下”。《大学》里边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最后又说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治国而后天下平”。看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最后都指向一个最高的目的——“平天下”。


“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是摆平天下,非也,是让天下太平。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做“平”,它有几个含义。


第一,使之平,让它平起来;第二是均平齐一,《易经》说“云行雨施,天下平也”;第三是公正、平允的意思;还有平和宁静、平安太平的意思,比如说《易传》“河水清,天下平”就这意思。


那么什么叫“天下”?古代多指中国国家范围内的全部土地,比如说《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那么今天往往指全世界,比如说有一句名言“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平”和“天下”就是“治国平天下”基本纲领的最后一条,可以理解为让天下太平,让百姓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还有一个解释很有意思,《说文解字》说“平”是吃亏的“亏”,“五六七八”的“八”。“亏”就是亏损、消除,“八”在古代就是分别,“平”就是天人合一,消除分别,“平天下”就是达到大同世界的理想境界,所以“国治而后天下平”。


要“平天下”不容易,因为在《大学》全文当中它有这样几个重要的内容。第一,“君子有絜矩之道”,就是有榜样的力量。民心很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国家就欣欣向荣,失去人心国家就走向衰亡。而德行也很重要,“德为本,财为末”。在用人的问题上“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厌恶的恶),就是充满智慧的仁爱之人,能够去提拔优秀的人才而贬斥那些糟糕的坏人。


在义和利的经济学问题上提出“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就是一个国家不应该天天为发财而绞尽脑汁,而应该用财来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谋利益。所以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这是《论语·颜渊》所提出的)。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治国方略是“先富而后教”,让人民富起来然后施以教化,这个国家就安稳,天下就太平。孟子也说“有恒产者有恒心”,强调重精神而轻物质,重德行而贬抑财富。总之,《大学》在国家利益上,在天下太平的理想面前,强调利和义的关系。


“生财有大道”,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俭,这样国就强大财富增多。而“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就是把财产看得不那么重要,能够把财富用来修养自身的德性,这就是仁者。


相反,“以身发财”,把自己变成一种赚钱的机器,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则,不惜生命为代价贪赃枉法、铤而走险,于是人民唾弃。可见“治国平天下”不容易,它是有抱负者才能做到。


今天的天下已经不仅仅是中原大地和中国了,是全球化,需要我们更具有国际的眼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狭隘的本土主义。


谈到“治国平天下”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需要来探讨一下,他就是著名的晚清重臣曾国藩。毛主席都曾感慨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其实他小时候并不聪明。15岁的曾国藩给自己下了一条死命令:晚上在油灯下背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背出全文才可以上床睡觉。这时候一个贼正趴在曾国藩家的房梁上,他等着曾国藩熄灯睡觉就下来偷东西,只见曾国藩八遍十遍都没有把《岳阳楼记》背下来。


天快亮了,那个贼在房梁上冻了大半夜,非常生气的跳下来对曾国藩说:“你还读什么书?我在房梁上听着都会背了!”说着就从头到尾把《岳阳楼记》一字不差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毛贼的脑子转得都比曾国藩快,可惜他却走向了错误的人生之路。


左宗棠14岁参加了县试名列第一;李鸿章17岁就中了秀才;梁启超11岁就中了秀才、16岁就中举人,而笨笨的曾国藩到了22岁才考上秀才。但是他吃苦耐劳,学习不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不完成今天的任务绝不睡觉,。终于他成功了,他把读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浓缩在慎独的功夫上。


曾国藩给自己定下了《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作字、夜不出门。”他坚持了31年,他的一生可以说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生,但你从他的日记、家书和他的信札当中看不出一丝一毫的自负狂傲之气,始终是如履薄冰,什么原因?后面我会解释。


看看他写的日记多么的自省。比如说:


道光22年“十月初七:本日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致困乏,都检点过不出来,自治之疏 甚矣!”


同治11年2月初1日(逝世前第四天):“余精神散漫已久,凡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惶悚惭郝!”


曾国藩齐家、治国、平天下,战功赫赫,他成功的原因就是心地干净时刻慎独。他深读古书,知道有一句话是“天欲其亡,必令其狂”,狂是死亡的前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历代的思想家、艺术家都要求低调,尤其像《菜根谭》里边所记述“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要看他会救。”就是说做人要低调,无论工作处事、执政方略当中都要低调,这样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也。


第二,曾国藩用人如神,能够识别人的真假善恶,所以他写了一本书叫《冰鉴》。


有一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去拜见曾国藩,请曾国藩给三个人分派职务。当时曾国藩正在花园散步,李鸿章虔诚地让三个人在一旁恭候。曾国藩散步结束,李鸿章过去说明来意请他接见三个人。曾国藩说不必了,散步的时候我都看过,第一个人低头不敢仰视,是忠厚之人,可以给他做点保守方面的工作;第二个喜欢作假,在人前很恭敬,等我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必定阳奉阴违不能重用;第三个双目注视,始终挺立不动,是一个真君子,他的功名将不在你我之下,可以重任。一番话让李鸿章惊叹不已。


果然曾国藩重视的第三个人就是担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


在我看来,曾国藩谨小慎微、如履薄冰,还跟另一个问题紧密相关。因为他功劳盖世,挽救了清朝,所以在南京城破以后,湘军有拥立曾国藩称帝的想法,那么像胡林翼、左宗棠都劝谏,有一个人撰了一副对联“王侯无种,帝王有真”,曾国藩见了以后立即撕毁并且斥责了这个人。左宗棠也写过一副对联“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将下联的“似”改为“未”,就是“未可问焉”。什么原因?


曾国藩不自立为帝是为了国家和天下,他知道如果另立为王、背叛朝廷,将国家战乱、百姓涂炭,因此他恪守自己的名分,减少湘军,然后自己反省。说明他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他的为国之道是谨慎的,他是为生民大众的,功成身退泽被后世。所以他能够成为一个众目所望的战将,一位德高望重者他真正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各位,我们下一讲,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曹子祥_zj

    精彩之至,如饥似渴,欲罢不能。

  • nqgoubu8znneycck30qk

    王老师讲的太好了每节课都让我的精神上一个新的台阶!

  • 1336677cqoi

    王老师讲的精彩!为王老师点赞!

  • 上官博博

    心灵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我认为,聆听王老师的课,便是这一点一点的蓄积能量的过程,这能量至纯至刚。“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同修共勉。

  • 任亮星

    老师的讲的道理选的故事都很好,很爱听!

  • RAINYMASTER

    每周等待老师的课,迫切渴望提升自己

  • 1861580rzoe

    王教授温文尔雅,讲课娓娓道来,故事选的意味深长!!!

  • 近思Winnie

    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

  • 1537028iskw

    谢谢老师!

  • 曹子祥_zj

    可是,怎么没有中庸?我买的是《大学》《中庸》

    北大王岳川 回复 @曹子祥_zj: 您好,大学讲完就是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