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大学】诚意:晏殊诚实无欺与康德不许撒谎

018.【大学】诚意:晏殊诚实无欺与康德不许撒谎

00:00
14:49

各位同仁,大家好!上一讲,我们讲了“格物致知”,这一讲我们接着讲八目的第三目“诚意”,“诚意”就是内心与言行一致、不虚假,行为忠于良善之心。


《大学》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可见心正的前提是“意要诚”。唐代的韩愈《原道》说,“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那么“诚意”“ 正心”是儒家倡导的道德修养的境界。


“诚意”就是说人家看不见、听不到的内心活动,都必须要真诚而不自欺,而“正心”指的是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宋代程颐说,进修之术,“莫先于正心诚意”(《遗书》卷十八)。王阳明也认为“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强调“意诚”是“心正”的前提。


历代思想家都对“诚意”做出了自己的表述。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就是说“诚”是天运行的一种规律,而努力去达到“诚”是人要去做到的本分。韩非子说“小信诚,则大信立”( 《韩非子·解老》),就是小的信用你诚实无欺,你的口碑,你的大信,你的形象就立起来了。


刚才所说的“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你去用你的真诚感动他人,人家也会报之以真诚来回应你。“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如果是不讲究忠,不讲究信义,可就在世界上是行不通路了,所以王充说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论衡·感虚篇》)。


那么“诚”就是诚实不欺,真实无妄,它是作为一种道德意识,是道德的一种高峰,坚持“诚”就能感动别人。所以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达到了“诚”的境界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所以《大学》言说“诚”的含义,重在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就是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在我看来,有三种“诚”的对立关系。第一种,就是诚实与守信的关系;第二种是诚实与谎言的关系;第三种是诚实与自欺欺人的关系。


第一种强调诚实和信用是一个普遍的原则,不能够出卖,不能够去做交易。

《庄子》里边写了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做尾声的年轻人与一位女子相爱,并且约在一座桥下见面。他等着等着,结果女子失信了没有来,而这位尾声不失信。下起了暴雨,山洪暴发,桥下的河水上涨,尾声在桥下抱着桥柱不放,直到被水淹没而死。这是一个古代诚信的故事,我们可以去嘲笑尾声的迂腐,可以去嘲笑尾声的不知变化,但是这个故事说明了中国古人坚持自己的诺言,一诺九鼎,坚持自己的诚信的一个重要性。


还有一个人大名鼎鼎,他写过两句著名的话“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他就是北宋词人晏殊,他也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他14岁的时候,有人把他作为一个很神奇的儿童推荐给皇帝,皇帝见到他很喜欢,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题目发下来,晏殊发现考试的题目是自己十几天前已经做过的,就如实的向宋真宗报告说这个题目我已经做过了,可以换个其他的题目,皇上对晏殊的诚实品格非常赞成,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后来在做行政工作的时候,官员都到郊外去游玩或者城里的酒楼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只好在家里边和兄弟们读书写作。有一天皇帝准备提升宴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非常惊讶,为什么皇上会做这样的决定呢?宋真宗解释道,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的谨慎自重,就是我们太子好的老师啊。晏殊却说,其实我也喜欢游玩饮宴,只是家贫没有钱,所以只好读书了。众人听了晏殊的诚实无欺的说法,佩服倍至。


第二种是诚实与谎言的关系。最初关注这个问题的是一个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天康德教完课以后说到,假设权利中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不许撒谎,不管谁撒谎也不管他的动机多善良,都必须对他的后果负责。也就是说康德要求讲实话是理性神圣的无条件的命令,不受任何时间空间或者是动机利害打算的左右。


因为诚实的人对于任何人都没有区别,不管是对他们讲实话的那些人而言,还是对不跟他们讲实话那些人而言,都是一样有效。因此诚实是一个在所有环境下都生效的无条件的责任,不许撒谎的“不许”就是停止,是一个绝对的界限。


康德的学生当中有一个人就问,老师如果杀人犯逼上门来,让你说出朋友或者学生我藏的地方,你如果坚持不撒谎把我交出来,那岂不是助纣为虐跟杀人犯同谋的人吗?康德痛苦的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坚定地回答,不许撒谎。


他说如果是为了救朋友就撒谎,看起来这个事情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撒谎变成了人类本性,如果撒谎变成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做的事情,那么你今天撒了谎,明天就用十个谎言去圆前面那个谎,后天要用更多可怕的谎来使前面这十个谎自圆其说。这样一来,人就从诚实无欺的本性变成了一个撒谎的动物,这非常可怕。


这深刻地体现了康德的心定、心静的原则和境界。在康德看来他的朋友因为他不撒谎可能会死亡,但是人类不撒谎的权利和尊严却得到了维护。在我看来,康德的绝对命令确实有些绝对,那么在现实生活当中还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有,那就是诚信诚实和自欺欺人。


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或者是结果,却有一些人固执的有目的的去混淆视听,试图继续欺骗他人,比如说掩耳盗铃等等。这样在社会现实当中付出的诚实的成本很大。“诚意”就是真诚真实,不欺不瞒,但是很难做到。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篇))。就对个人而言,诚信诚实是立身之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当中出现的诚信的危机、诚意的危机,一旦诚意丧失,撒谎变成一个常态,社会上便会欺诈成风、道德沦丧,这些情况都需要提醒我们自己“诚其意”,而“意”一旦变成了撒谎变成了欺瞒,那么人类的本性就在道德滑坡、人心惟危当中逐渐走向世俗化、低俗化以至于沉沦化。

这样我们就触及到另外一个层面,“诚”为什么儒家如此看重?因为它和儒家的四端五常紧密相关。


四端是哪四端?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什么叫“恻”,伤之切;什么叫“隐”,痛之深,就是看见别人的伤你内心很痛。“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羞”就是耻,自己不好不善,“恶”就是憎恨别人不好不善,就是看见自己的不好和看见别人不好都不能容忍。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辞”就是谦,“让”就是退,谦和、谦让之心,没有谦让忍让之心,就不是君子。“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是”就是对,“非”就是错,也就是说看见自己的不好不善和别人的不好不善,没有羞恶之心,没有对错的是非的标准,就不是真正的人。


可以说正是这种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使我们更加强调要仁要诚,因为诚就建立在四端之上,是“正心”的前提。那么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而诚就是信,所以人要言行一致,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因为“人无信不立”。


各位朋友,下一集我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和静安

    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衰

  • 乔心阳丶丶

    言必信行必果,坑坑哉小人也

  • RAINYMASTER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你去用你的真诚感动他人,人家也会报之以真诚来回应你。“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如果是不讲究忠,不讲究信义,可就在世界上是行不通路了。 “诚”还是诚实不欺,真实无妄,它是作为一种道德意识,是道德的一种高峰,坚持“诚”就能感动别人。所以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达到了“诚”的境界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所以《大学》言说“诚”的含义,重在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就是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老师说的太好了,层层递进,让浅者不觉其深,深者不觉其浅。

  • 张贺菲儿

    讲的真好

  • 剑指苍天丨

    恻隐之心

  • MaggiePan_ih

    试听部分还行,然后的,,,呵呵

    歪嘴小豆 回复 @MaggiePan_ih: 后面也很好啊

  • 静水po

  • 返观内视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 返观内视

    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位八路军战士,严刑拷打,让他说出一些机密,这个战士说还是不说 ,说了,就是个叛徒,不说 ,就违背了诚实。我想问一下康德 ,怎么办? 所以说,一味讲诚实是不对的,应视公序良俗、道德法律来定。

  • 返观内视

    有一部分人,见利忘义,良心道德沦丧,专门利用别人的诚实骗钱财和感情,对待这样的人也讲诚实守信?这样会把人带到阴沟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