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大学】明白“本、末、始、终”对走向成功极重要

014.【大学】明白“本、末、始、终”对走向成功极重要

00:00
13:08

大家好!上一讲我们讲到了“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就说“止”很重要。因为在它之后才会“定、静、安、虑、得”。接下来他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短短的16个字,关键词就有“本、末、始、终、先、后”。


那么怎么认识“本末”呢?“本末”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就本体论意义而言,“本”指宇宙的本源或者本体;“末”指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先秦把它作为哲学范畴的时候,“本”指的是根本的东西,原初的东西;“末”指的非根本的东西,派生的东西。


同时,二者还有主次、先后的意思。比如说“蝉翼为重,千钧为轻”,就把蝉轻飘飘的翅膀看成是无比沉重重要的,却把这3万斤的重量看作是轻飘飘的。还有我们经常说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比喻真正的人才遭受到边缘化,而那些小人却当道。所以古人总结到——舍本逐末,舍弃了根本的环节,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终无所成。


孔子在陈蔡被围了七天,为什么呢?因为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去,其中经过陈国、蔡国,这些国家的一些谋士就说,孔子是一个贤能之人,他如果被旁边的大国(楚国)所用,那我们旁边的小国(陈国、蔡国)就危险了,不能让他过去,派兵阻拦孔子。


孔子和其弟子断粮七天、寸步难行。粮食吃完了,其他的人病倒、沮丧,唯有孔子慷慨激昂地讲授学问,弦歌不绝弹唱了七天。他找了三个学生来问,来证明自己是不是“道”出了问题,“本”出了问题。


他先问子路“我的'道'有错吗?为什么寸步不能行呢?”子路很不开心,说“君子不会被什么东西困扰,看来老师的人德不够吧,老师的智慧不够吧!做善事上天就会降福,做坏事上天就会降祸。老师您的德性这么高了,推行您的主张很长时间了,您怎么处境如此的困窘啊。”子路开始怀疑老师的德不够,道不行。


孔子马上正本清源,把根本的地方点出来说道“你真不懂吗?我告诉你,仁德的人就一定会被人相信吗?有智慧的人就一定会被重用吗?忠心的人就有好报吗?”


孔子说出了惊世骇俗的根本:遇不遇到贤明的君主是时运的事,自己能不能登高行远是自己才能的事情。这个时代知识渊博深谋远虑有伟大理想的人,往往时运不济啊。君子修养身心、培养道德,绝不会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一个君子何去何从,在于自己是生还是死,所以居于下位而无所忧虑的人是私利不远;安身处世,想安逸舒适的人,志向不大,怎能知道它的终始呢?”在孔子那儿,“本”和“末”是哲学上的含义,“终”和“始”是时间上的推移,他结合在一起了。


子路出去了,孔子又叫来子贡,问的同样的问题。子贡说到:“老师,您的道很伟大,这个天下看来容不下您啊,我倒是有个建议,您能不能把您的道降低一些,去迁就一下这个世俗的时代呢?”如果说前面的子路怀疑老师的仁德不够、道不行而穷困,那么聪明的子贡很懂得迎合市场,所以劝老师把道降低一些。


孔子怎么回答呢?“一个好的农夫很会种庄稼,但是不一定有收获。一个好的工匠能做精巧的东西,但是不能合乎每个人的意愿。君子能培养他的道德学问,创立政治主张,别人不一定能采纳呀。现在不修养自己道德学问,而要求别人采纳,不提升自己的伟大的道德、仁德和精神,却要去降低去迎合这个世界。你的思想和志向不够深远。”


断粮七天的苦难,考验出了子路和子贡。难道跟随孔子的学生本、末不明,终、始不清吗?子贡出去了,孔子最信赖的学生颜回进来了,孔子问了颜回同样的问题。颜回说:“老师的道广大深远,天下容不下呀,尽管如此,你还是坚持推行自己的大道。我很感慨,您的道不为世人所用,不是您的耻辱,是当权者的耻辱,不是您的不行,而是这个社会现实的污浊。您何必为此忧虑呢?真正的道不被采纳,不容于世,才可以看出你是真正的子。”


孔子开心的说:“你说的真好啊,如果你今后做好了,我来给你做管家吧”。孔子放下身段,把颜回看成是自己的同路人。这种厄于陈蔡、断粮七天的苦难,考验出了孔子的学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在本末、终始的问题上各有所想,各有所思,各有所选择。而孔子真正认同的学生是颜回。


但是紧跟着就出事儿了。子贡用他的聪明才智,偷偷地跑出了敌军的包围,到了村上换了一些米,回来做饭。颜回在做饭的时候,子贡远远的望见颜回突然从煮饭的锅里边取出饭来,吃了几口。子贡立马判断颜回在偷吃。也就是说颜回这个人言行不一致。


子贡进屋委婉地问老师:“仁人志士在穷愁潦倒的时候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当然不会,子贡又问:“像颜回这样的道德高尚的人,他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你有什么事告诉我吧。”子贡就把颜回偷偷吃了几口饭的事情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怀疑他。他从锅里边拿出米饭来吃了几口,一定有他的原因。我要来问问他,以澄清事实。”


他让子贡站在原地,然后把颜回叫过去说“米饭做好了,赶紧拿进来,我要献给祖先。”我们知道,古人祭祖必须是净手、沐手,孔子很委婉地向颜回提出我需要干净的米饭来祭祖。颜回赶紧说:“老师,不可以,因为刚才有墙上的灰尘块掉进了饭中,如果留在饭中就不干净,如果扔掉这锅饭太可惜了。我就把染黑的那一点点饭吃了,所以,这饭已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开心的说“我明白了,你做的很对。”。颜回出去做他的事情了。孔子环视他的弟子说:“我相信颜回不是等到今天。”弟子们从此更加佩服颜回。


在此我想起了老子《道德经》的一段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忘;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老子认为真正的高迈的人,听到伟大的理想就坚定地去实行,默默的去做。


“中士闻道”,智力中等的人听到道以后,与自己毫不相干,若存若亡,好像不存在一样,我行我素。“下士闻道”,那些玩乐的人,品德不高的人,听到伟大的理想和道以后,一定会嘲笑攻击。老子欣慰的说,这些不被小人攻击和嘲笑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看来《大学》把孔子和老子所说的“本”贯穿到底,尤其是把孔子厄于陈蔡、弦歌不绝的伟大精神在“本末”、“终始”当中总结表现出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仙境兔灵

    本~末~始~终~先~后~

  • 1364069ymba

    感动王老师的分享!人生需要静、需要安,不然就会本末倒置,终始不分!谢谢老师

  • 伊可爱2000

    王老师讲得精彩

  • 静水po

  • 闲_贺

    止,定,静,安,虑,得。

  • 1537028iskw

    太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