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大学】怎样安顿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世界

011.【大学】怎样安顿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世界

00:00
16:44

大家好!《大学》这本书开篇便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前面我们已经粗略的分析了这三句话,那么面对“大学之道”,究竟怎样能进入这个道的规律、道的轨迹呢?一般人认为,《大学》《中庸》这两部书难读难懂,那么应该怎么学呢?我认为有三种态度。


第一种就是咬文嚼字,好读书,求甚解,字字琢磨,他可能获得了文字的含义,却和哲学思想差远了。还有第二不太好的态度,就是把《大学》《中庸》之类的国学,大众化、娱乐化,可能就违背了国学的初衷,违背了国学深刻的含义。所以,当今社会国学热,从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者都喜欢国学,然而在普通人心目当中,这些国学总是有些遥远神秘,又有些崇高难学。


如何能够简单的、大道至简地学习《大学》《中庸》呢?深奥难懂的国学,可以接地气,被我们普通的人理解吗?当然。第三种要了解哲学知识的背景并知道历史,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经、史、子、集当中,在《四书》《五经》当中先入一步的了解入门之书《大学》了。


那么,《大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它会给我们智慧吗?会给我们生活的技巧、技能吗?我相信《大学》是“技进乎道”,“道”会反馈和指导我们的生活。因为一部《大学》在手,它会通过你自己的“三省吾身”,知道自己从何而来?要到什么地儿去?知道自己的本质。于是,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在读了《大学》这本书以后,看世界的眼光变了,原来读国学《大学》《中庸》是无用而有大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主要解决“人与自我”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一个人类性的问题。因为文艺复兴以后,“人成为一棵会思考的芦苇”(法国帕斯卡),相信自己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但是“人与自我”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西方的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告诉我们:人不是神,也不是万物的最高思想,人还有动物的本能,人的本能使人充满了欲望,最后这种欲望导致“人与自我分裂”了。如何将分裂的人格重新塑造一个完美的新我,我想,听听《大学》的“明明德”不是没有意义的。


“亲民”用现代哲学来表达,主要是探讨“人与他人”的关系,自我只有一个,而他人则有千千万万,人和他人构成了社会的公共维度。但是,却有不少的人在破坏这个维度,一饱私欲,损人利己。这样一来,“人与他人”的关系就面临破裂,而不再具有团结协作、和谐发展的美好关系了。所以,“亲民”就是要建立自我和他人的一种新型关系,来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止于至善”尽管是古代的一种思想,但是和现代思想也不完全分离,因为它主要面对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世界”的关系。从小处说,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而社会就是一个放大的家庭。


古代的家庭是家族,而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小家庭,今天的家庭结构简单了,父母、子女仅仅几个人。但是在古代几百人的大家族里边,要把家族弄清楚,弄整齐,找到自己的位置,知道进退规矩,是非常难的。


我们看一下《红楼梦》,荣国府、宁国府,这两大府有多少人?1644口人。谁能搞定?只有王熙凤。可惜王熙凤不是儒家,而是法家。脸上笑着,脚下使绊子,嘴上抹蜜,腹中有剑,最终她也死于非命,四大家族灰飞烟灭。所以,从家族扩展到社会,从社会各阶层、阶级话语权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相当难的。更何况“人和世界”的关系,更加难以把握。


哲学思想史主要探讨“人在宇宙当中的位置”,但认识世界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世界对我们的定位来认识自己。所以,儒家找到一种面对世界宇宙的方法,就是“明明德”——面对这四重关系(人与自我、他人、社会、世界),把自己内在光辉发挥出来。


于是,“大学之道”的意义就在于:当一个人通过良好的教化之后,能够把内在清净的本性发展出来,成为一个本真的人。而将人性内在的光辉发扬出来,就要克服恶劣环境的侵袭。所以“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一种自我启蒙、启蒙他人,并共同洗掉那些蒙蔽心灵的罪恶,把我们的事业做到越来越好,登高行远。


《大学》的“亲民”告诉我们,《大学》不是独善,而是兼善,不仅是“慎独”的君子,而要达到“兼济天下”的贤人,这就是知识分子和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去除内在心灵的蒙昧,而变成新的人。这种推广及人的启蒙,就可以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那么,这种启蒙大事是很难的,难不在于启蒙自己,而在于把自己的思想和他人的思想变成一种对话,变成他人可以认可、接受的思想。但是面对一些人,他们的内心是完全自我的一种偏见,怎么可能接受“明明德”、“新民”这春风化雨的教化呢?那些坚持自我偏见的东西处在顽冥不灵的状态当中,于是人和人的之间的对话就显得非常艰难,误读很多。而生硬地进行教化,就显得缺乏人性。


在现实当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举一个例子,有个小女孩获得了国际钢琴比赛的金奖,可以说是风光无限。而他的父亲却痛苦地回忆道:“我对不起我的女儿,因为她从3岁开始练琴到13岁都没有逛过一天公园,没有和小伙伴做过一次游戏。相反,在整整十年的时间之内,为了练好钢琴,我打了她400个耳光。”众人在欣赏了优美的音乐以后,听了这些话,愕然感受到父亲难掩的沉重和忏悔。


这种教育当然不是“明明德”、“亲民”的教育,而是打骂教育。现代父母,在推己及人的春风化雨都如此之难,进而很难想象在进行普遍性的大学教育当中,去推己及人的思想,是何其难哉!所以,在后现代否定知识分子启蒙功能的时候,真正的“启蒙”做得很不够。这个启蒙应该是“双重启蒙”,先启蒙自己,再启蒙他人。所以,“大学之道”先“明明德”(启蒙自我),然后去“亲民”(启蒙他人)。


教育是万能的吗?非也。有一个故事可以启迪我们:师徒二人前往太行山,走到山门,一块大石碑赫然写着三个字——太行山。而这个师傅学养不够,识字不精,于是大声读道“大行山”。徒弟大吃一惊,这分明是错的,于是说:“师傅,此地叫太行山”。师傅顽冥不化,坚持自我“就是大行山,听我的”。徒弟心里边打鼓,默默地跟着师傅前行,走到一个村口,看见一个老人正在晒太阳。他一想,本地人当然知道,于是快步上前说“老人家,请问本地叫什么?”老人智慧的看了看他说“你们是什么关系呢?”徒弟说:他是我的师傅。


那你们二人如何看我们这个地方的名字呢?他说“我师傅说,本地叫大行山。我当然知道本地叫太行山。请老者告诉我们本地究竟叫大行山,还是叫太行山?”老子微微一笑说:“本地叫大行山”。徒弟大惊,师傅错了,本地的老人也跟着错,大惑不解。埋头往前走,走了几十步,心里不安。于是回头说:“老人家,师傅不在身边,您告诉我本地究竟叫什么?”老人说:“本地当然叫太行山”。“那为什么刚才你见到我师傅的时候却撒谎呢?”他说“对这种顽冥不化、自以为是的人,教育是无能的。就让你的师傅说这样错误的话走遍天下吧,他一定会自取其辱”。


一个人面对真理和真实的时候,不接受,却喜欢接受错误和谎言,他一定会背着一辈子的耻辱走遍天下,让天下嘲笑他。这就是“明明德”做的不够,还想去“新民”的结果。知识分子先做好自我的启蒙,再去启蒙我们的人民吧。

而“止于至善”,前面已经说过,要“知止”。可以说“知止”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就是说当一个人有很高教养之后才能做到“知止”,知道进退、厉害,知道去掉杂念,有所不能而有所能,有所不为而有所为。


可以说,“止”是人的目的:努力达到最高的善,抵达人生最完美之境。不达到极为高妙节制的理想境界,就永远不停下自己的脚步。达到这境界,也并非可以安享境界,还要精益求精。所以,“大学之道”,最终达到的善是最高的善,将人性本有的“明德”展示出来,使人心远离私欲污染,对事物体察入微,并保有心灵的“知止”“知定”,这才是超越了一般的自我之善,而成为至善之人。


“止于至善”,是对“明明德”、“新民”的一种提升:知道什么不能做,不做那些不善之事,知道该做什么,就做那些善之事。看来很简单,但是很多人在一生的修为当中,总是在最简单的道理面前犯傻犯错误,要避免那些不好的,去做那些好的,就强调自己作为一个“大写的人”,清醒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力。这样才有了达到至善至美的可能性。所以,至善不仅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事业的要求,更是人性提升的要求。它弥漫在整个人生、整个社会当中,成为有识之士思想超越的内在尺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长庚教育

    讲得真好!受益匪浅!谢谢老师

  • 1x926560m2486

    我们在国外,怎么买呀!请教。请回复。

    北大王岳川 回复 @1x926560m2486: 您好,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工作人员与您联系

  • 1343062uyul

    订购了这篇精讲大学中庸,可就是找不到原文校对,真遗憾老师都没有先把原文文稿读一遍,我们才可以对着文稿去理解。

    北大王岳川 回复 @1343062uyul: 您好,请阅读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大学》、《中庸》原文万字,然后听讲,更易理解。

  • 辞穷语塞

    背景音乐很感人啊 当然老师讲的也不错👍🏻

  • 困学之人

    明明德,自我启蒙

  • 蔡勇_az

    有谁有没有买了的资源

  • 毛球鼠

    老师的声音怎么会这么好听!顿时想好好去咬文嚼字《大学》、《中庸》

  • 1352838cjgg

    谢谢老师!受益匪浅!

  • 1329712slbt

    先啓蒙自己!

  • 1x926560m2486

    女士说“马上发货”,我们认为语言不雅,也不准确。文化思想,不是货!听了很不舒服。可是我们怎么给您钱呢?问问。请您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