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大学】第三纲领:止于至善是定大目标走向远方吗

010.【大学】第三纲领:止于至善是定大目标走向远方吗

00:00
11:56

各位同仁,大家好。《大学》纲领的第三纲“止于至善”,一般人在解释的时候,就用“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状态” 这一句话,就交代过去了。不可!这句话尽管只有四个字,但是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止”,第二个是“至”,第三个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善”,必须谨慎地一一加以分梳。


第一个字“止”,它的甲骨文、篆书的写法,就是三个脚趾头,代表脚掌、脚。那么造字的本义是脚趾,所以“止”表示人的足,就是人的脚。


“止”又发展出第二个含义,就是“停止”的意思。因为我们看到一前一后两个脚印,那么就是走,后面的脚不再前进,就剩下前面的脚印了,就是止。


第三个含义,就是平静的意思,处于平静、安宁、专一、无烦恼的状态——心如止水。


还有一个含义,就是真正的停下来,不动了。所以《韩诗外传》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就这个意思。再往下引申,就是《诗经·商颂·玄鸟》里边所说“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这个地方的“止”就不能说是停止、阻止、中断的意思,而是“居住”的意思。


再发展,它又变成了一种句末的语气词,比如说《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的行,有不同的辞书,说不同的读音,有些说是读成景行(xing),有些说读成景行(hang)。


我们来看一下,行(xing)和行(hang)。行(hang),就是路的意思,行(xing),就是行为的意思,所以这个地方我认为应该读成景行行止。这个“止”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语气词,相当于“呢”。高山仰望啊,大路可行呐,就没有停止的意思了。


在这儿,“止于至善”——就是达到自己尽善尽美的那个目标的时候,您才能停下来。还有一个含义,就设下一个远大的目标,是目标所在之地,所在之所、所在之境的含义。


我们来看一下,“止”在原始儒家经典当中出现的频率和“道”相比、和“仁”相比不算多,只在论语当中出现了8次,一般的字面意义都是停止,同时呢也引申为设限,或者是受一个界限。


那么《十三经》“止”出现的频率也不是太多,《诗经>说的比较多,出现了122次,包括刚才所说的“止”有语气词的意思。


而《大学》中的“止”,朱熹的解释“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意”。就是达到了最美好的地方就不再前行了,达到了理想之所就不再动了。其实这不是停哪,这是“永不停息”!因为一息尚存,奋斗不止,因为要达到最正确最好的尽善尽美之境是很难的,就意味着我们要奋斗不止。


所以,郑玄在《十三经注疏》当中,对“止”的解释是“犹自处也”,能够达到一个尽善的、至善的地方,唐代孔颖达解释也是“在止处於至善之行”。


二个字是“至”,达到极限的意思。它和“善”相接就是“尽善尽美”。所以,儒家的“至”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负面的,“人而无止”就说明了人的利己主义是没有休止的。


而正面是止于至善,不能把自己的伟大的生命目标定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狭隘的事业当中,而应该追求美好的尽善尽美而永不止息。


就此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至”它具有方法论和本体论的含义,它强调的是永不停下追求至上的脚步,可以说是散发着大学教育道体的光辉,可以纠偏当今世界的无休无止的追求个人利益。


所以儒家的“至观”既重现实,又重修德性。就此我们来看一下,“至”在儒家经典当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易经》出现了24次,《尚书》出现了7次,《周礼》出现了12次,《仪礼》出现了34次,《礼记》出现了67次,《春秋左传》出现了175次,《春秋公羊传》出现了15次,《春秋榖梁传》出现了22次,《论语》出现了8次,《孟子》出现了17次,《孝经》出现了1次,《尔雅》出现了8次。


可以说,在儒家《十三经》当中,“至”是有鲜明的道德价值立场的,就是至恶,比如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等等。


那么第二个含义是至恶从善,或者至恶向善。说的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人尽孝慈信。


第三个就是指达到极限的地方,至极至善的意思。所以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地要把自己变成新人,让自己不断地变成君子、贤人,甚至圣人。


那么,“至”的最终含义在《大学》里就是“定位”——达到一个自己的伟大的目标。这个伟大的目标就是尽善尽美的“至善”。所以,孔颖达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王阳明说:“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动而后有不善”。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那就是善。


于是,我们要来看看“善”字的本义。篆书和金文中间是一只羊,两边是羊的言,就是羊发出的声音,和老虎的嘶鸣完全不一样,它是温顺的、和谐的象征,所以为善。美好善良慈悲等等都是来说善。


第二个含义,是羊的眼睛。中间一只羊,两边是羊的眼睛,我们都见过狼的眼睛,充满了贪婪,残酷残忍。而羊的眼睛那么的温顺、那么的和谐,所以“羊,吉也”。


看看许慎的《说文解字》:“善,吉也”,就是美好吉祥。再看看《国语·晋语》:“善,德之见也。”《左传》:“善人国之主也”。《论语》大家更熟悉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尽善尽美”。善的本义、引申义和转义出现了,那就是美好、圆满、吉祥、和善、亲善、赞美。


我们再看一下中国历史上对“善”的一些表达。左丘明:《左传》“惩恶而劝善”。《左传》还有一句话,“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从向善就可以攀登高峰,而向恶就会土崩瓦解。晋代的葛洪:“一言之善重于千金”;孟子:“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而增生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王安石《礼乐论》:“善之端而止之也”。


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众口一词地强调:善,是人类最美好的心灵之花、道德之境和人生最重要的生命理想!那么,《大学》的功能就去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它的名字叫做“止于至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665789wrw

    王老师,我是您的学生,重温老师的智慧的声音,茅塞顿开。感恩

  • 1375678ufnm

    为善至善

  • 大爱赢天下1

    善行天下,止于至善!

  • 1307856lbsq

    止者。止于无碍本灵明德。也即本能妙用。

  • 1537028iskw

    谢谢老师

  • 赤峰神墨书画姜会军

    好!好!好!

  • 笑言_3e

    对“止”的理解终于释惑了!谢谢老师!

  • 1510068zbfr

    儒家“至观"还是"止观",是书写有误还是老师的读音有误,还是我理解有误?请老师解惑为感!

  • 听友208511378

  • 梦海狂龙

    哇,这节课真有收获,我以前觉得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是说做好事会很费力很困难,但是老师这里正确的解释是从善就会忘上走向好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