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博物馆 | 牙雕的双鸟竟是凤凰的老祖宗?

浙江博物馆 | 牙雕的双鸟竟是凤凰的老祖宗?

00:00
14:39

-现在加入,有福利哦-【添加小助手*微*信*:xmlyjun,备注“博物馆”即可进入】你将获得独家分享的博物馆干货资料及展览信息、举行线上趣味活动,参加活动更有惊喜小礼物送出。注:不正确备注不予通过哦;由于人数较多,小助手将在48小时内处理申请消息,请耐心等候。


本集文物1:双鸟朝阳纹牙雕


本集文物2:良渚文化玉琮




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咱们离开“细雨垂杨系画船”的苏州,来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杭州,到咱们京杭大运河之旅的最后一站——浙江博物馆,来参观参观。


浙江博物馆,太好找了,就在杭州市西湖区,再说详细一点儿呢,就在西湖里边。西湖有个最大的岛屿——孤山,浙江省博物馆,就在孤山南麓,离“平湖秋月”、敬一书院、苏曼殊墓都很近,博物馆再往东走,是长长的“白堤”和著名的“断桥”。 


说起今天的主角浙江博物馆,它的历史可是相当长。1929年,浙博的前身——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就建成了,1953年,更名为浙江博物馆,1993年,浙江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建成,新馆又称“武林馆区”,位置离西湖有点距离,在西湖东北的西湖文化广场,正临着穿杭州城而过的运河,占地20400 平方米,馆藏文物达到十万多件套,是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从2004年开始,浙江博物馆可以免费参观,您要是去杭州,一定要记得去看看。




说起浙博的馆藏文物,首先要讲的,就是位于武林馆区一层的《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展》,这里展览着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史前文明遗存。如果您有印象的话,咱们在介绍“南海一号”和南方百越文化的时候,已经不止一次提到过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了。在浙博,咱们终于能够好好看看这两个文化时期文物的“本尊”了。


这个展览里名气最大的展品,就是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双鸟朝阳纹牙雕”。名气大到什么程度呢?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它的大门,就是两块大石头,顶着一个巨大的“双鸟朝阳纹牙雕”石制模型。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当时的奥运火炬设计团队,想把火炬设计成与凤凰相关,到处搜集有关中国古代神鸟的资料,最终,从浙博收藏的“双鸟朝阳纹牙雕”中找到了灵感。北京奥运会火炬上的卷云纹,也取材于“双鸟朝阳纹牙雕”上的纹路样式。


“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又被称作“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于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长16.6厘米、残宽6.3厘米、厚1.2厘米。象牙被打磨过,用阴线雕刻出一组图案——中间是由五个同心圆组成的太阳,太阳外围刻着象征光芒的火焰纹,太阳两侧,一左一右刻着一对神似“凤凰”的鸟,好像在向着太阳引吭高歌。


从牙雕上,我们可以看到7000年前,河姆渡人对鸟的喜爱和对太阳的崇拜,那么,浙江博物馆的这件“双鸟朝阳纹牙雕”上的鸟,到底是不是凤凰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要先要掰扯掰扯,凤凰到底是什么。


首先,凤和凰,两者不一样,凤先有,凰是后来才有的。《尚书》里说,“凤皇来仪”,用的这个皇字,是皇帝的皇。 “皇”,用在凤字后面,是形容凤舞动着大尾巴跳舞的样子,“凤皇来仪”,就是凤舞动着大尾巴飞来了的意思。“皇”字还常常用来形容华丽——比如说“富丽堂皇”,这里的皇就是华美华丽的意思。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我国讲究成双成对的文化,才逐渐形成了“凤求凰”的传说,给“凤”找了一个伴侣——凰,皇帝的皇加上一个风字头,就变成了今天凤凰的凰。


“凤”字的出现,比“凰”字要早得多。甲骨文里就有凤字了,那时的凤字,看字形就是个大孔雀的样子。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凤实物来看,当时的凤,可能是指孔雀一类的大鸟。有的甲骨文里,大鸟旁边还要加一只祭司的手,意思就是祭司在祭祀上天时候,抓来只大鸟,准备宰了。


为什么祭祀选择用鸟,而不是其他动物呢?原来,古人认为,鸟有神性,尤其是孔雀这样的大鸟,能跟上天的神明交流。在甲骨文卜辞里,就多次能看到用“凤凰”的“凤”字,来通假刮风的“风”字。原来,上古时候,人们预测风向,会找根竿子,在竿子顶上绑上几根鸟类的羽毛——用太短的羽毛,不太能看出风的方向,如果用孔雀、雉鸡那种长长的尾羽,风一吹过来,大鸟的尾羽迎风一动,风从哪边来、有多大,就看得清清楚楚了。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很简单,就是个最初级的物理问题,但古人却由此认为,大鸟是神物,形成了神鸟崇拜。


所以,人们发明出所谓的“凤”,跟古人对鸟的崇拜有很大关系。在古代,鸟往往和风向啊、季节啊这些自然现象相关——咱们讲广西博物馆的时候就说过,古代雒越民族,崇拜鸟类,是因为鸟能飞越海洋。事实上,咱们在浙江博物馆看到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正是雒越等百越民族的先驱。鸟崇拜,从他们这个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双鸟朝阳纹牙雕”上的两只神鸟,它们的历史,比“凤”的历史还要源远流长得多,是启发后世凤凰形象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太阳鸟崇拜。


在古代,不管中国还是西方,鸟和太阳之间,总是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传说里,太阳是“金乌”;古希腊神话里,伊卡洛斯戴着蜡和羽毛做的翅膀飞向太阳。实际上,崇拜“太阳鸟”形象,在上古时代,可以说是一种“全球流行文化”。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古代苏美尔城邦拉格什,就把太阳鸟尼努尔塔,当成战争神来崇拜。古埃及的不死鸟贝努,也是一种太阳鸟,是太阳神的象征;阿拉伯的太阳鸟“安卡”,也是会死而复生的一种大鸟。



阿拉伯的太阳鸟“安卡”


古代不同地域的人,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把鸟跟太阳联系在一起了?很简单,因为鸟可以御风而行,视觉上,在空中的鸟儿可以和太阳齐平。在远古时代,万物生长靠太阳,生存也要依靠阳光的力量,崇拜太阳的古人相信,鸟能和太阳同居一位,那一定是能和神沟通的鸟。


我们前面提到,凤字的原型可能是孔雀,那么有没有可能,“双鸟朝阳纹牙雕”上的鸟,其实是孔雀呢?其实不然,古人崇拜的是有力量,能高空翱翔,与太阳齐平的鸟儿,而孔雀呢,可既飞不了多高,也飞不了多远。答案,还是要在“双鸟朝阳纹牙雕”上找。牙雕上的两只鸟,有很明显的像是鹰钩一样的鸟喙,很明显,这是一种猛禽才有的喙。今天浙江省境内,猛禽数量很多,像金雕、白肩雕、游隼、雕鸮等等,多达50多种。换句话说,真正和太阳有联系的,是猛禽。古人为怎么把猛禽和太阳联系在一起呢?很简单,飞得高啊——从飞行高度上,猛禽仅次于大雁、天鹅等高空候鸟,像山鸦、秃鹫,都是能飞到同温层的。在野外看高空中的猛禽,往往只能看到一个特别小的小黑点,可见飞的有多高。


所以说,“能和太阳沟通的猛禽”、“能预测风向的长尾巴”,才是“凤”概念的源头。《说文》里就写到“鹏,亦古文鳳”——也就是说,就连庄子所说的鲲鹏、佛经里说的大鹏,跟凤凰也是同一种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双鸟朝阳纹牙雕”上的一双神鸟(实际上也就是两只猛禽)其实算得上是凤凰的老祖宗。


古人崇拜鸟,会把猛禽的羽毛插在头上,古代百越民族、东南亚民族、美洲印第安民族,都有这个传统。早期的鸟崇拜,在河姆渡文化里就能看到,而且在浙江博物馆,咱们还能看到,年代稍晚一些的良渚文化,传承和升级了这种崇拜。


1936年的一次考古发掘中,良渚文化很偶然地被发现了。当时,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发现发掘出来的有孔石斧,和他家乡良渚地区经常发现的盗掘文物很像,于是就想到,良渚地区既然总是出现类似的遗存,那么,良渚地区是不是也有考古价值呢?施先生就向博物馆馆长董聿茂先生汇报了这个情况。博物馆于是决定,对良渚地区进行考古发掘。


从1936年12月到1937年3月,考古人员在良渚地区进行了三次发掘,先后发现了距今5300-4500年左右的各类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村落、祭坛、墓地、玉器作坊,等等。从此以后,良渚地区的考古工作就没停下过,一直持续到今天。


1959年,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正式将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2006年6月到2008年1月,考古学家在良渚莫角山一带,发现了有城墙的城市中心城址。发现了城市的存在,再用“文化”这个范畴概括良渚,就有点不够了,莫角山遗址这个大发现,宣告了“良渚文化”正式升级为“良渚文明”。




咱们刚才说,从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存在着原始鸟崇拜的传承,这从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良渚文化玉琮上,就能看得出来。这件镇馆玉琮,通高只有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良渚文明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包括璧、琮、冠形器、玉镯等等。玉琮,本是一类玉器的统称,不是单指良渚这一件。关于玉琮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我们直到今天都知之甚少,有说法认为,是用于祭地的。当年的乾隆皇帝,就看不懂这是什么,当年,他得到了一枚良渚玉琮,主观臆断玉琮是汉代马车上用的辋头。所以,他专门叫人在那件玉琮内孔里装上了珐琅铜胆,当成香薰使,还在玉琮内孔里刻了自己的“御诗”:“试看血土经沈浸,已阅沧桑几变迁”。


好在,浙江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玉琮,躲过了乾隆的“弹幕”,它出土于良渚地区的反山墓地。一开始,专家只看到上面雕刻着“饕餮类兽面纹”。饕餮纹饰是青铜器上的常见花纹之一,所以玉琮没有引起什么特别的关注。后来,在整理文物的时候,专家突然发现,在“饕餮”两只大眼睛的两侧,竟然还有两只人手。顺着这两只“手”向上找,这个纹饰真正的主人——一张神似人类的脸,出现在考古人员面前。


原来,这玉琮上的纹饰,不是简单的饕餮纹,而是藏着另外的图形——“神人兽面纹”。细看这“神人兽面纹”,就能辨认出,纹饰中的人头上戴着“介字形”羽冠,脸呈现倒梯形,睁圆双眼,伸着两条臂膀,两手夸张地扶着面前的神兽纹饰,一副耀武扬威的样子。


而这位几千年前的“神人”,应该是当年能与神沟通的祭司。同样的神人兽面纹,在河姆渡遗址的遗存中也有发现,可见,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这种神人头戴羽冠的样子,咱们在前面聊广西博物馆的时候,就曾提到过。作为百越民族先祖的“羽人”,与河姆渡文化的鸟崇拜,以及良渚文化的羽冠神人,都是一脉相承的。所有这些线索,都指向了一个可能:良渚人,很有可能就是百越民族的先民。


可是,当年的良渚人,到底为什么要装扮成“羽人”的模样呢?其实,从今天还存在着的同类民族身上找痕迹,就能看明白了——今天,在东南亚加里曼丹岛上,仍然生存着土著民族达雅克人,他们的衣着打扮,跟玉琮上的良渚神人非常相似,不但同样头顶着猛禽羽毛制作的羽冠,而且,在他们使用的盾牌上,还印着和玉琮上的兽面完全一样的两只大眼睛,两者使用了同样的造型。


沿着这条线索,咱们再进一步梳理,您就会发现,整个“东南亚—大洋洲”地带的土著文化,都遵循着共同的模型,新西兰的毛利人,也一样喜欢头插羽毛。如果我们给毛利人的“战舞”——Haka分解动作,会发现,他们的动作——瞪眼、吐舌、舞动手里的武器、拍打身体,和良渚玉琮上的羽冠神人也有些类似。良渚玉琮上的神人,是不是也在跳同样的舞蹈呢?另外,达雅克人如今住的屋子——长屋,和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发掘出来的“干栏式房屋”,相似度也极高。干栏式房屋,就是在木或者竹制的柱架上,建造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今天我们国家的广西、云南、贵州地区,包括东南亚的越南等地,仍然有很多干栏式建筑,比如竹楼,就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说到这儿,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背后的那些古人,他们的轮廓已经越来越清晰了——这些古人,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百越民族的先驱,能航海,住在干栏式建筑里,能制造精美的玉器,崇拜猛禽。他们认为猛禽生猛、桀骜,就像战士的性格,又和太阳有神秘的联系。当时的人们相信,猛禽是人和神之间沟通的使者,所以,他们把猛禽的羽毛插在头上、身上做装饰,表示不必怕死——因为战士牺牲后,灵魂还会重生,就像凤凰能浴火重生那样。所以,他们制造玉琮、跳起战舞,以一种不畏惧死亡的姿态,祈求神的保佑。


除此之外,良渚文明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比如说,在河姆渡遗址,专家已经发现了几千年前的水稻和大量稻作痕迹,包括用动物肩骨做成的骨耜等等生产工具。等到了良渚文化时期,南方出现了相对发达的农业,先民有着先进的生产工具,出现了阶级的进一步分化,建起了成规模的城墙,这一切都说明,这里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明源头之一。


但是,在距今4000年前后,良渚文化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那么,这些良渚人,后来又去了哪儿呢? 这些问题,咱们下一集再为您继续揭秘。好了,《了不起的博物馆》第二季,带您神游中华古文明,我是河森堡,咱们下一集,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惆怅的

    又更新辣

  • 岩如鱼

    原来文物的形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处处可见

  • 最爱翘楚

    啊听到那时候都没有“凤”这个概念形成的时候,鸡皮疙瘩起来了

  • 桃子_秋

    为啥听的人这么多,评论的人这么少啊

  • 止于至善CN

    古人的东西真精致

    Triton669 回复 @止于至善CN: 古人?!?也不看看是古代的什么人!?!

  • 橡木大人

    沈阳的新乐遗址也出土了类似的鸟形艺术品,太阳鸟就是标志,看来那一时期图腾崇拜都有关联。

  • 1341236bfru

    真好

  • 笨笨_ahe

    好听

  • 龙马马龙

    琢神人者神人也!

  • 弥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