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 | 版本太多的烦恼:坤舆万国全图

南京博物院 | 版本太多的烦恼:坤舆万国全图

00:00
16:28

-现在加入,有福利哦-【添加小助手*微*信*:xmlyjun,备注“博物馆”即可进入】你将获得独家分享的博物馆干货资料及展览信息、举行线上趣味活动,参加活动更有惊喜小礼物送出。注:不正确备注不予通过哦;由于人数较多,小助手将在48小时内处理申请消息,请耐心等候。


本集文物1: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本集文物2:《坤舆万国全图》



本集文物3:沈寿绣耶稣像



本集文物4:《杂花图卷》


(局部)

大家好,我是河森堡。上一集的最后,咱们说到了南京博物馆收藏的重量级文物——“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这一集,首先,咱们就继续来讲讲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的故事,看看这件文物,有哪些过人之处。

首先,“拱门”的说法,其实不是很准确。这件东西的真正名字,应该叫“门券”,或者叫“拱券”才对。拱门拱门,您得有门啊,是不是?现在这件文物,明显就是门框而已,没有门,所以应该叫门券。但是呢,现在“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的说法已经约定俗成,咱们也就沿用这种说法了。

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耐火材料非常缺乏。南京中华门外窑岗村的村民们发现,他们那儿的地里经常能发现大量的琉璃碎片。制作琉璃这种东西,原料要采用低铝坩土,先用泥做成素胎,刷上隔离剂,高温素烧以后,再在素胎上施釉,最后经过低温釉烧,才能制成琉璃。对于大炼钢铁来说,琉璃有一样好处,那就是把琉璃瓦敲碎、碾成细末之后,用来砌小高炉,是非常耐火的——您想,之前是烧过一回的嘛,所以效果特别好,村民就都去挖。

结果这一挖,发现了大量的琉璃构件。南京博物院的张正祥先生,对此有过详细的记录。根据记录,村民挖出来的大量琉璃构件,应该就是当年修建大报恩寺塔时预埋的备件。张先生回忆道,1959年,他们对这里的文物进行了抢救发掘,并且在1960年的时候,进行了文物修复工作。换句话说,咱们今天在南京博物院里看到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当初抢救回来的时候,其实是十几辆平板三轮车驮着的所谓“黄瓦”,可不是今天博物馆里展出的样子。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这些琉璃构件的釉面早就剥落了,很多部分丢失,现存的部分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现在进入南京博物院,在南博大殿的负一楼,我们再来看这座拱门,不但修复一新,而且非常漂亮。拱门的正中,是大鹏金翅鸟,两边是龙子龙女,紧接着是长翅膀的飞羊和白象,金碧辉煌,让人一看就忍不住想象,当年大报恩寺塔,到底会有多么辉煌壮丽。

根据《折疑梵刹志》记载推算,原来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应该有72座这样的琉璃拱门。而当年在修建宝塔的时候,是用一、修一、备一。也就是每件构建都烧造了同样的三套,修建的时候用上一套,留一套随时修补用,再埋起一套来,留作以后维修使用。今天在南博展出的这套,应该就是当年埋起来留做备用的那一套。

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大报恩寺的同款拱门,在南京,其实不止南博这一套,在南京市博物馆,也就是朝天宫那儿,还有一座,它和南博的这座拱门,是一个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不过,朝天宫展出的是复制品,真品已经收起来了。但是,如果您去朝天宫那边看,就会发现,哎,这两座门,怎么好像哪儿不对?

南博的这座拱门,和朝天宫的那件相比,竟矮了那么一截。仔细再一看呐,朝天宫拱门,除了拱门顶上的大鹏金翅鸟,两边的龙女、摩羯鱼、飞羊、白象之外,比南博的这件,还多了两只狮子。不是说好了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吗?这怎么不一样呢?


南京市博物馆复原的拱门

这就要从藏传佛教的法相装饰说起了。飞羊、白象、狮子、龙女、摩羯鱼、大鹏金翅鸟,加在一起是完整的一套,称为“六拏(ná)具”。南博的这一座拱门,原本是有狮子的,但是因为南博大殿负一层的层高不够,为了保护文物,工作人员在复原的时候就舍弃了狮子构件,没有往上拼,所以和朝天宫那件拱门一比,南博的就矮了那么一截。

有关“六拏(ná)具”,咱们这里多说两句。这六种以动物象征组成的法相装饰,经常用于佛教中的佛像背光和拱券之上。除了咱们今天讲的大琉璃塔拱门——前面说了,它属于拱券——这类的之外,在佛教的塑像中,六拏(ná)具也多有应用,其中都有一定的“仪轨”,有特定寓意,断断是不能胡来的。佛陀本人,有十大弟子,其中一位,名叫舍利弗罗尊者,为了统一佛的标准像,他留下了一部重要的文献,叫《佛说造像量度经》。清朝乾隆时候,蒙古大臣工布查布,把这部经书从梵文翻译成了汉文,上面记载着应该怎么造像啊,各种佛、菩萨都应该持什么法器啊、用什么手印啊,甚至怎么装藏之类的,等等等等。“六拏具”,就是这样的固定仪轨之一,造像如果不合量度,那叫“妄造”,是很不合适的。

另外,如果您真的到了南京博物院,看到这座拱门,也最好不要指着上面的动物形象喊:“哎你看,狮子!”“哎你看,飞羊!”真别这么喊,为什么呢?因为人家有自己本来的名字。

拱门顶上特别像雷公的那个,咱们一般称为大鹏金翅鸟,其实它的名字叫“伽噌拏”,鸟身人面,位列天龙八部,威力能降诸龙,代表慈悲;咱们俗称“龙女”的那个,名叫“那啰拏”,戴宝冠,披璎珞,生龙尾,代表“救度”;俗称“摩羯鱼”的那个,其实叫“布啰拏”,意思是海里的大鱼,代表“保护”;俗称“飞羊”的那个,其实是“童子”,官称“波啰拏”,代表“资福”——资格的资,福气的福;俗称“狮子”的那个,其实是“兽王”,官称“福啰拏”,代表“自在相”;最后,最下面的那两只白象,也不是象,而是象王,学名“救啰拏”,代表“善师”。

在佛教里,这“六拏具”,又分别象征“施”、“戒”、“忍”、“进”、“定”、“智”这“六度”,也就是六种“到达彼岸”的方法。“六拏具”不光这里有,在其他很多佛教建筑上——比如北京的真觉寺金刚宝座塔、西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上,也都能看到。

说回“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当年造了那么多件,今天只剩了这么一两件,实在是很可惜的。不过,正因为留下来的少,所以也就格外珍贵。但是,南京博物院的另一件镇馆之宝——《坤舆万国全图》,遇到的麻烦正相反——版本太多了。

这幅《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当年由明朝科学家李之藻,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献地图基础上,绘制而成的一幅地图。南京博物院收藏的这幅,是1608年明宫廷摹绘本,长380.2厘米,宽168.7厘米,考虑到是献给中国人的地图,改变了以往欧洲在地图上位于世界中央的习惯,把亚洲、中国画在了世界中央。

很多朋友以前就和我探讨过,《坤舆万国全图》到底是不是利玛窦画的?因为从很早以前开始,就有一种说法,说《坤舆万国全图》,其实跟利玛窦没关系,而是中国人根据郑和的航海资料画出来的,并且还由此推断,中国人才是历史上最先发现美洲大陆的民族。


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其实,我们不能做出这种断言。光是把《坤舆万国全图》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就已经很费劲了。这话怎么讲呢?就是因为这幅图的版本特别多。首先,万历皇帝当年下旨,把《坤舆万国全图》复制12份,这就已经有不少版本了。利玛窦本人呢,从1602年开始,又自己刻版,并在李之藻等人的资助下出版这幅地图。他自己出版的这个版本,由六条屏幅组成,每一条屏幅高 1. 79 米,宽 0. 69 米,拼合起来总长约 4. 14 米,总面积约为7. 41 平方米。就目前所知,这些“原刻版”《坤舆万国全图》总共有 8 件,都保存在国外,梵蒂冈教廷图书馆、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宫城县立图书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等地都有收藏。利玛窦自己出版还不算完,给他刻板的那些刻工,一看这东西能卖钱,也私自刻板,出版“山寨版”的《坤舆万国全图》,一直到1607年北京下大雨,刻板的屋子被砸毁,这件事才被捅破出来。这五年,刻工私刻的这个版本,总共出版了多少,也没人能统计。

利玛窦自己出版、刻工私自出版,这还不是全部,转眼到了清朝了,《坤舆万国全图》摇身一变,把“明”字一去,改了个“清”字,又再版上市了,这一口气又发出去好多。清代的《坤舆万国全图》,今天在英国伦敦皇家地理学会、维也纳奥地利国家图书馆都有收藏。

可故事说到这还不算完。据说当年献完地图之后,利玛窦自己还制作过另一个版本八条屏的《两仪玄览图》,算是《坤舆万国全图》的姊妹篇,这个版本的地图也不少,我们现在到辽宁省博物馆、韩国崇实大学都能看到。


两仪玄览图

单单就说与南京博物院这一版地图大同小异的版本,也就是当年万历皇帝下旨复制的那些版本,今天也到处发现,有韩国首尔大学藏本、日本大阪北村芳郎氏藏本、美国凯达尔捕鲸博物馆藏本等等等等,但是这些藏本,有的只有六条屏之中的一条,有的还多出两条来,都不如南京博物院这版,有完整的六条屏,而且比较清晰。

有趣的是,2016年,美国波士顿的卡明斯基拍卖行拍卖了一件编号为 6084 的藏品,是当初一个美国人从古董市场上买来的。藏品原来的拥有者,因为不识货,把它丢在杂物间里很多年,后来觉得没什么用,就拿出来拍卖,叫价才750美元。一个名叫巴里·卢德曼(Barry Ruderman)的古董商人一看这件东西,马上意识到,这有可能是某个版本的《坤舆万国全图》,就花了2万美元买了下来。现在卢德曼宣称,他购买的这幅“6084残图”,有可能就是当初《坤舆万国全图》的母版。这是否属实,现在还没有定论,但不管怎么说,从一幅《坤舆万国全图》,咱们就能看出,当时中国和西方的科学交流通道,已经打开了。比如说被定为地图作者之一的李之藻吧,他和徐光启、杨廷筠,都是利玛窦在中国培养出的首批基督徒,正经地受过洗,而且还被称为“圣教三柱石”。李之藻还从利玛窦身上学到了不少西方的科学知识,并将这些西洋技术,引进到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说是最早把西方科学引进中国的本土科学家之一。

无论是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还是《坤舆万国全图》,都是有着丰富故事、厚重历史的文物,在南京博物院,还有一类展品,非常纤巧,相对没有这么厚重,但我建议您也一定不要错过,这就是花样百出的“苏绣”。苏绣,从三国时代开始就有了。据说孙权行军打仗的地图,就是找人绣成的。到了宋朝,苏绣的工艺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据记载,当时的苏绣已经是“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刺绣用的针,都跟头发丝似的那么细,您想想,这丝线又得细成什么样呢?

南京博物院里现存有一幅苏绣“耶稣像”, 是“苏绣天后”沈寿绣的,1915年曾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得了一等大奖,今天大家可以去看看,这幅苏绣用了100多种丝线,人物的肌肤纹理、光影明暗,都通过刺绣表现了出来,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在南京博物院,咱们还能看到大量用刺绣手法制作的国画。《红楼梦》里就描写过,姑苏女子可以用刺绣手法,绣出各种画和书法,就和真的画上去、真的写上去一模一样。南京博物院现在展出的《南宋月季鹌鹑图轴》、《南宋踏踏歌行图轴》、《管仲姬绣观音像轴》、《顾绣游赤壁图轴》、《明朝西游记人物故事手卷》等等,制作时代从南宋到明清,件件苏绣,您一眼看上去,就和真正的国画无异,用墨的浓淡、笔力的深浅,都表现得跟真画没什么不同。

刺绣的画都这样厉害,真正的国画,那就更不用说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文教自古兴盛,出了很多画家、书法家,他们的风格也是多变、灵动,文人情趣非常浓厚,作品非常值得一看。

比如说徐渭。2017年,南京博物院联合其它几个博物馆,用明朝两位写意花鸟画大师徐渭、陈淳的作品,策划了一次特展,轰动一时。这次展览叫做“青藤白阳”,因为这两位大师一个号“青藤居士”,一个号“白阳山人”。天津博物馆拿出了陈淳的绝笔《罨(yǎn)画山图卷》,而南京博物院拿出来的,就是徐渭的名作——《杂花图卷》。

《杂花图卷》卷纵30厘米,横长足足有1053.5厘米,也就是十米多。徐渭在这图卷上面,一口气画了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兰、竹等,共计13种花卉、蔬菜、水果。其实,类似的题材,之前也有人画过,比如说元代钱选的《八花图》。与钱选细致工整的画法不同,徐渭这幅《杂花图卷》相当豪放,用笔纵横挥洒,自由流畅,笔墨看来似不经意,然而画中的线条、墨彩、气韵、造境俱佳,画上的这些花卉蔬果极为生动。

一说起疯狂的天才画家,大家通常都会想到梵高,其实,画出了《杂花图卷》的徐渭可以说是不遑多让。徐渭生性偏激,仕途又很不得意,好不容易当了明朝大将胡宗宪的幕宾,后来胡宗宪因政局变迁被下狱,徐渭恐惧自己被牵连迫害,自杀了九次,拿斧子砍自己脑袋,钉子扎自己耳朵,都没有死成。虽然人生坎坷,但徐渭的艺术成就还是很高的。事实上,像徐渭这样的“怪人”画家,东南吴地还有很多。今天,在南京博物院里,收藏了大量“吴门画派”画家的作品,比如沈周、唐伯虎的真迹;还有“扬州八怪”金农、郑燮、黄慎等人的作品;又有“金陵画派”如龚贤、樊圻、蔡泽等人的作品。在这里面,唐伯虎、郑板桥,恐怕是大多数朋友都比较熟悉的画家,这些人的作品风格,也都独树一帜。其实呢,这并不是什么“怪”,而是南方经济繁荣后,文人有余力去追求自己的“风骨”,所带来的一种审美上的变化,跟后来西方美术里所谓的“象征主义”,那真是心有灵犀,不约而同。

那么,这种艺术趋势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跟南方的环境变化,有没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咱们今天在南博这儿就不说了,沿着运河继续南下,咱们下一集,到了苏州博物馆再继续说。

好了,我是河森堡。感谢您收听和支持我的节目。《了不起的博物馆》第二季,带您神游中华古文明,咱们苏州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isaChen_l6

    给您提个意见,这一季的背景音乐很不给力,声音太大,很吵杂,影响主播的讲解,不如第一季做的干净。

    最爱翘楚 回复 @LisaChen_l6: 是,我经常倒回去听

  • 1385502eeok

    第一季听了几遍,没有感觉里面噪杂的声音,好不容易等来第二季,里面杂音听了心慌,这是尝试第二次听了,这么睿智的河森堡老师怎能允许这么吵闹的环境!

  • NinaJannie

    背景音乐有点大 但听习惯了就没事儿了

  • 麦兜嬷嬷

    听多了,会怀孕

  • 最爱翘楚

    直接把狮子去掉很不负责任,偷懒的过分,可以等比例缩小。

  • 微颦浅笑

    太喜欢主播的声音了。

  • 爱比

    音乐好烦人

  • 娜娜那那什么

    终于开工了

  • 黄河路100

    朝天宫的

  • taoyuanxinshi

    原本应该娓娓道来的知识,我却被这机关枪式讲解语速搞得心慌气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