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 罗泊湾1号汉墓的墓主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 罗泊湾1号汉墓的墓主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00:00
15:56

-现在加入,有福利哦-【添加小助手*微*信*:xmlyjun,备注“博物馆”即可进入】你将获得独家分享的博物馆干货资料及展览信息、举行线上趣味活动,参加活动更有惊喜小礼物送出。注:不正确备注不予通过哦;由于人数较多,小助手将在48小时内处理申请消息,请耐心等候。


本集文物:西汉翔鹭纹铜鼓




你对古代南方地区了解越多,就越会发现,古代南越国之所以这么牛,更多靠的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力量,他们当年的实力,超乎很多人的想象。而且这些百越先民,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真正的开辟者。


那么,怎么证实这一点呢?今天,咱们就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找一找证据。顺便说一句,这个博物馆,也是咱们“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后一站。咱们将在这里,揭开海上丝绸之路和古代百越民族的神秘面纱。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坐落于南宁市民族广场东侧,占地面积约60亩,是一家自治区级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也是一家国家一级博物馆。193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前身——广西省立博物馆,在南宁创立,当时已初具规模,藏品达2万多件。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广西省立博物馆几度搬迁,文物损失严重,馆名也多次更改。直到新中国成立,广西的文博事业才得到复苏。




正式走进广西博物馆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算是咱们介绍这家博物馆的引子。公元前135年,也就是汉武帝建元六年,南越王墓的主人——南越国王赵眜,突然向汉朝告急。汉朝廷估计当时也有点奇怪,南越跟朝廷面和心不和,不是一天两天了,怎么会突然跑来找我帮忙?听来使一说,这才明白——原来是闽越国,跑来攻打南越。当时,赵眜才刚刚继位,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不得不求助汉朝。


汉武帝一听这个消息,马上就准备任命大将,打击闽越国。但是,事情没那么简单,当时,淮南王刘安专门为了这件事,上书汉武帝,劝他不要发兵。刘安说,越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也就是说,越人的水战技能满点,如果轻易发兵,一旦汉朝士兵不能适应南方的作战环境,汉朝很容易就会被拖入战争泥潭。总之就是反复告诫汉武帝,千万别认为越人好惹。另一方面,闽越国其实也挺害怕汉帝国的。双方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这场事端,最后以相对和平的方式得到了解决。不过,从这一个小故事,您就能看出来,秦汉时期的百越民族,其实非常凶悍。


百越民族不但尚武、能打,他们的文明,也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并不是未开化的不毛之地。今天的广西博物馆,馆藏文物超过了5万件,一级文物有152件,这其中,很多都是当年百越民族的文明遗存。


您来到这里,仔细看看就会感受到百越民族当年文明的发达程度。最典型的证据,就是广西博物馆里,来自“罗泊湾1号汉墓”的大量文物。在这座汉墓里,发现了大大小小1000多件文物,其中,一件重量级文物——“西汉翔鹭纹铜鼓”, 就出土于这里。它也是今天广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铜鼓,顾名思义,就是铜做的鼓,最初用于古代南方民族的战斗指挥。敲打的时候,要悬挂起来,敲击鼓面。有的时候,还会在另一面放个木桶,增加共鸣。据说,在古代的南方,铜鼓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有“得鼓二三,便可称王”的说法。这件西汉翔鹭纹铜鼓,尺寸很大,高36.8厘米,面径56.4厘米,足径67.5厘米,立起来远远一看,就好像一整套大磨盘。在鼓面的中心,有一个太阳纹,和今天阿根廷国旗正中心的五月太阳花有点像,只不过,鼓面中心的太阳,只有12道光芒。整个鼓,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圈用“翔鹭纹”构成的主晕。


“翔鹭纹”飞翔的翔,白鹭的鹭。顾名思义,“翔鹭纹”,就是好多只飞翔的白鹭,环绕成一圈。不过,这些“白鹭”看上去非常抽象,就像一圈不规则几何图形。但仔细分辨,还是能看出水鸟的大概轮廓,每只水鸟嘴里还叼着一条鱼,所以也叫“衔鱼翔鹭纹”,意思就是叼着鱼的白鹭。


我们前面提到过,这件铜鼓是在罗泊湾1号汉墓中发现的。但发现的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这件铜鼓差点和考古人员擦肩而过,这是怎么回事呢?


1976年6月,在郁江边上的罗泊湾,一家化肥厂为了扩建厂房,正在动土。那时的罗泊湾非常荒凉,没什么人,不过,此地一直有几十个“小山丘”,而且看上去不太像是自然形成的。据老人们讲,这些小山丘,可能是古代大墓的封土堆。这一点,当地的史书也有记载。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没什么人拿这些民间传说当回事。


直到扩建厂房这一天,工人们正挖着土方,突然,“叮当”一声脆响,一件钩状的金属器件从泥土里掉了出来。工人们一看,这是件闪闪发亮的铜器。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但大家突然都联想起那个民间传说——这些土堆,不会真的是古代大墓的封土吧?这要是真的,那地下就有文物啊。大家兴奋起来,沿着之前的取土壕沟继续挖,这一挖可不得了,一条四五米深的古代墓道,很快就出现了。


广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很快赶到现场,一看墓道的规模,马上意识到这一带应该存在一个巨大的汉墓群。于是,1976年的7月,广西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考古工程开始了。但是,刚一开始发掘,专家们就失望了。原来,这座墓葬被盗过,连墓主人的骸骨都找不着。既然被盗贼光顾过,专家们猜测这个墓应该没有什么发掘价值了,就准备撤。然而接下来,人们又忽然发现,最上层墓葬的下面,咕噜咕噜不断有向上的渗水。噢,原来这下面还有乾坤呐,考古专家决定接着向下挖,这才发现了迄今为止广西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西汉早期墓葬——罗泊湾1号汉墓。如果当时真的放弃继续挖掘,咱们今天看到的翔鹭纹铜鼓,可能仍然沉睡在地底呢。


这一挖,就挖了三个月,最终,成功被发掘的罗泊湾1号汉墓,共发现7个殉葬坑,7具骸骨。这七个人殉,其中1具是13岁左右的男性少年,6具是16—26岁之间的青年女性。专家判断,这些人殉,应该是墓主人生前豢养的乐舞伎。尽管被盗过,墓里还是出土了珍贵文物1000多件,其中,精美完好的青铜器有40多件。在一个长方形的车马坑里,就出土了铜制车马器30多件。


由于属于墓主人的那一层墓葬,已经被盗过,所以墓主人的真实身份,只能通过文物来推测了。对墓主人身份,目前大概有两种说法,有人说,这是南越国一位高级官吏的墓,也有人说,墓葬的主人是南方一些方国的国君。专家还提出了一种相对确切的说法,认为墓主人有可能就是“西瓯”的君主——西瓯君。


不过,我个人认为,墓主人是西瓯君的说法,应当存疑。之所以做出这个判断,恰恰是因为广西博物馆的“翔鹭纹铜鼓”和铜鼓上的“翔鹭纹”。


在当时,南方民族很多,号称“百越”。所谓“百越杂处”,可想而知,当时的民族成份复杂。每一个百越的分支,基本都有称王的部落制国家,也就是方国。西瓯,只不过是众多百越民族中的一支,主要活跃在今天的广西柳江、郁江一带——所以很多专家判断,这座罗泊湾一号汉墓的墓主人有可能是西瓯君,就是因为墓葬的所在地,是当年西瓯方国活动的主要区域。所谓“西”瓯,是指 “瓯人”的一支,活动在当时南越国的西部,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广西柳江以东、郁江以北、湘漓以南和西江以西的广大地区,又称“西越”。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支越人大部落,活跃在浙江东部的瓯江流域一带,又有另一支越人大部落活跃在岭南、西江、浔江、桂林一带。为了区别,人们便把浙江一带那支越人称为东瓯,而在岭南、桂林一带的那支越人称为西瓯。其实,除了西瓯,百越民族建立的方国还多得很,比如吴越、杨越、骆越等等。


而铜鼓,分布得其实也非常广。除了咱们国家的广西、云南、贵州、广东、海南、湖南、重庆八个省之外,在越南、老挝、缅甸,乃至泰国、新加坡、印尼等地都有。铜鼓是百越民族的一种特有乐器,可以说,不同的百越分支方国,都有各自不同特色的铜鼓,所以铜鼓的类型就非常多,比如万家坝型、冷水冲型、遵义型等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部落,其铜鼓的样式、上面画的图腾也都是不一样的。


西瓯的铜鼓,应该长什么样呢?西瓯的这个“瓯”字,可不是“欧洲”的“欧”,而是右边一个“砖瓦灰石”的“瓦”。根据考证,这个“瓯”字,应是上古壮语里“蛙”字的汉字记音。因为青蛙和雨水有关,雨水又与农耕收成密切相关,所以“瓯人”这支农业部落,就奉青蛙为图腾。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翻翻《聊斋志异》,里面有个故事,叫《青蛙神》,说的就是崇拜青蛙的故事。在今天一些壮族同胞生活的地方,仍然可以看到青蛙崇拜的遗风。瓯人因为崇拜青蛙,就在制作的铜鼓鼓面上,雕琢出立体的青蛙形象。我国已经发现的铜鼓里,这类铜鼓非常多,有近500面。


广西博物馆收藏的这面“翔鹭纹铜鼓”,上面可没青蛙,画在上面的图腾,是白鹭。


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也说,“雒”这个字,就是小雁的意思。除了罗泊湾1号汉墓出土的这面,广西博物馆还收藏了另外一面翔鹭纹铜鼓,跟这面很像,主晕也是衔鱼翔鹭纹,1972年出土。这样的铜鼓,都属于“石寨山型”。广西博物馆的这两面铜鼓,出土于西瓯方国的地盘上,却有古雒越人的图腾,那么,罗泊湾1号汉墓的墓主人,到底是什么人呢?我个人认为,图腾更胜地点,墓主人更有可能是雒越人,是古代的南越高官。当然,在最终结论出现之前,这也只是一种推论。


古代的雒越人,因为崇拜鸟,就以鸟的羽毛为神物,浑身插满羽毛,把自己打扮成名副其实的“鸟人”。在这面翔鹭纹铜鼓的鼓身上,就雕刻着大量的羽人纹,他们头戴羽饰,身穿羽裙,有的全裸,有的半裸。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部分羽人,正在划船。在鼓胸上,有六组羽人划船纹,每船都有六个人,其中有三条船的划船者,都戴着羽冠,在船头的下方,还有叼着鱼站立的水鸟图案,以及游鱼的图案。仔细看的话,还有鲨鱼、海龟的形象。


根据越南学者陶维英先生的见解,古代雒越民族之所以崇拜这些鸟,跟他们当年大量从事越海有很大关系。雒越的先民认为,把自己打扮成能越海飞行的候鸟的形象,有助于求得神灵的眷顾,飘洋过海的时候,安全系数会大大提高。换句话说,和崇拜青蛙的农业民族瓯人不同,以雒越为代表的百越民族,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航海民族了。



淮南王刘安


咱们节目一开始就讲过,淮南王刘安,知道百越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可见,百越民族会操船,在当时就已经很有名气。今天,如果到广西的左江一带游览,您会发现,沿江岸的崖壁上,经常出现很壮观的崖壁画,这就是著名的左江崖壁画。在这些崖壁画上,也有很多操船竞渡的画面。越人会航海,在《越绝书》、《庄子》这些古籍里都有明确记载。咱们前面也说了,铜鼓分布的区域,几乎遍布整个东南亚。远在印尼,也发现了和广西博物馆这面铜鼓非常类似的划船羽人纹铜鼓,很可能是随着越人出海远行传出去的。所有证据,都导向这样一个结论:对越人来说,跨海航行早就是很常见的事。



左江崖壁画


其实,早在18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的航海资料里,就出现了波利尼西亚地区土著划独木舟的形象。这种独木舟,也叫“双边架行独木舟”,会在船的一边或者两侧,加装同向的浮材,配上风帆,又轻便又安全。驾着它,东南亚的土著能够做到在大海上来去自如。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咱们南方少数民族今天还在使用的“子母船”,和前面提到的“双边架艇独木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福建的连江浦口、广东的化州、广西的钦州,都陆续发现了独木舟艇。尤其是在浙江的萧山,专家甚至发现了距今8000年前后就出现的独木舟。这些独木舟、艇,还有南岛民族(大洋洲和东南亚以南岛语系为语言的族群)使用的独木舟,和翔鹭纹铜鼓上,越人先民使用的船只,相似度极高。



子母船


其实,除了航海,古代百越地区文明,在其他方面,也已非常发达。以后我们讲到其他博物馆的时候,会重点提到——从上古文明的角度来看,南方文明的出现时间,甚至可能要早于夏商周文明。到了秦汉之际,在和中原文化相融合之后,南方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点,咱们在广西博物馆也能看到很多证据。这里馆藏的文物,有些一眼看上去,似乎是“中原出品”,再仔细一看,细节又对不上,它们就是中原文明和南方文明融合的产物。


那么,中原的器具和文化有哪些传到了南方,南方的器具和文化又有哪些传到了中原?中原文明和南方文明是如何融合的呢?下一集,我将接着为您介绍。好了,《了不起的博物馆》第二季,带您神游中华古文明。我是河森堡,感谢您的支持,咱们下一集,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苏东皮教授

    希望能说说“越”原本的位置?我认为是两广交接的区域。越南属于“越文化圈”。“粤”是什么时候代替了“越”的?

    Blucecolin 回复 @苏东皮教授: 要说百越范围可大了,最早长江以南都是。要说南越就是岭南地区。粤越很早就开始混用,明清专用粤,民国时候专指广东

  • 苏东皮教授

    南粤国的基础是百越,财富来自海洋。从这个角度看广东精神,有意义。这是海洋性的开放精神。

  • 逡巡2008

    播主开头有个口误,南越王墓说成在广西了

    夢筱魚 回复 @逡巡2008: 的确,广东啦

  • 13801811sqr

    口误了,一开始那是广东,不是广西

  • 踏雪拾叶

    考古迹象越来越表明南方文明程度(建造独木舟艇,航行于海洋,图腾崇拜,左岸崖壁画等)要早于中原夏商周时期。

    Blucecolin 回复 @踏雪拾叶: 开玩笑呢,文明程度是以文字为鲜明标志的,要说沿海有海洋文明,那北方农耕文明以及图腾崇拜比有文字的夏商周还早几千年呢

  • 图图的守护神

    墓主人身份只有之前的盗墓者才知道了

  • wx_nj

    太棒了,下个月正好要去南宁

  • 默默走过

    现在也能打,特别是广西人

  • 人生如茶_wa

    好听(✪▽✪)

  • 雨后天晴_57

    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