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 南海古沉船:一把抓起“消失的800年”

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 南海古沉船:一把抓起“消失的800年”

00:00
16:38

-现在加入,有福利哦-【添加小助手*微*信*:xmlyjun,备注“博物馆”即可进入】你将获得独家分享的博物馆干货资料及展览信息、举行线上趣味活动,参加活动更有惊喜小礼物送出。注:不正确备注不予通过哦;由于人数较多,小助手将在48小时内处理申请消息,请耐心等候。


上集结尾,咱们说到东汉的使者甘英,好不容易走到了波斯湾边上,却再也没能前进一步。直到公元166年,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派遣使节来到中国,中国和罗马,才第一次直接牵上了线。可是,罗马使者走的路线,并不是甘英当初走的路线。《后汉书》记载,“大秦国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jiào)外来献象牙、犀角、玳瑁等礼物”。就是说啊,大秦(也就是古罗马)的国王,派遣使者,从日南徼外来到中国,献上了象牙等珍贵礼物。那么,“日南徼外”,说的是哪儿呢?

“日南徼外”中的徼字,是缴纳的缴去掉绞丝,换成“双立人”,意思是“边界”。“日南徼外”,就是日南郡的边界。日南是哪里呢?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今天越南的很多地方,都成了汉朝的领土。汉朝中央政府在这里设置了三郡——交趾、九真和日南,汉朝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交通要道“南海道”,也随之开通。说罗马使者从日南郡边界入境,也就意味着,他们是沿着“南海道”进入中国的。从三国到西晋,罗马使者陆陆续续有三次,都从南海道来到中国。聪明敏感的中国人,马上就意识到,南海道,已经成了一条全新的东西方交流通道。专家考证,这条水上通路,大致是以雷州半岛的徐闻、合浦为起点,通往今天的印度孟买。这条汉朝时代开辟的海上贸易新通道,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前身。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商周时代,岭南人就已经开始了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先秦时期,商道草创。秦汉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起,于魏晋时期得到大发展,到隋唐时代进入繁盛。到了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它的巅峰期。



巅峰期的海上丝路,繁荣到什么程度?当时,像泉州、广州这样的大港口,可以说是“千帆竞赛,百舸争流”。根据南宋王应麟的《玉海》一书记载,南宋建炎二年,也就是公元1128年,宋朝,仅广州、泉州两个市舶司的贸易收入,就达到了200万贯,竟然占到了这一年宋朝廷总收入的20%。要知道,这可是发生“靖康之变”后的第二年,在北方,宋朝军队仍在被金军追杀,但东南沿海一带的贸易,却丝毫没受到影响。

在和平时期,海上丝路就更不得了。宋孝宗时代,仅仅是明州一个地方,官方注册的海船就达到了5887艘,宋理宗时代,这个数字又上涨到了7916艘。这还只是明州这一个地方的海船数量。学者统计,如果把南宋时福建、浙东、浙西、广东、广西、淮南这些地方的船只数量全加起来,仅远洋用的货船,就超过八万艘。

能在海上航行的船,船体大、运输能力强,需要的水手也更多。保守估计,南宋时代,东南沿海从事海运贸易的人员,可能多达数十万人。如果再算上他们的家庭成员,以及和他们有商业联系的人,那这个数字就更庞大了。

接下来,我就带大家游览一下“海上丝绸之路”沿途的博物馆,前面提到的这些问题,在博物馆里,都有答案。

咱们要去的第一站,就叫“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家博物馆位于广东省阳江市,在当地海陵岛试验开发区的“十里银滩”上,总建设面积1.75万平方米,全名“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称“南海一号博物馆”,2005年开始动工修建,2009年底才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是一座很年轻的博物馆。广东海上丝路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向观众开放古沉船水下考古现场发掘过程的专题博物馆。我们说,这家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是完整地展出了一艘宋代的海船,而且,这艘船在进馆之前,一直在水下,它在海底,可是足足沉睡了800多年!这是怎么回事?咱们还得从头说起。



那是在1987年,英国海洋探险公司的创始人,马丁先生,在荷兰的一家图书馆,查到了一条消息:东印度公司一艘名为“莱茵斯堡号” 的古沉船,载有白银8箱、锡锭300多吨,在中国南海海域沉没。看到这条消息,马丁很兴奋,他决定前往中国,打捞“莱茵斯堡号”。

但是,当时中国才刚刚改革开放九年,能不能允许外国人来中国海域打捞,应该办理什么样的手续,马丁一点都不清楚。根据记录,他当时是通过在香港从事海损清算工作的朋友,找到了中国交通部辖下的广州救捞局,表达了合作打捞沉船的意向。交通部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与马丁的公司合作。双方经过谈判,达成协议——如果打捞出黄金、白银,就按照市价卖给中国政府;如果打捞出锡锭,拍卖后双方分成;但是,如果打捞到中国文物,那么打捞马上中止。

就这样,打捞开始了,然而进展得相当不顺利。两个多月的时间,打捞队伍一直在广东上下川岛海域反复寻找,眼看台风就要来了, 有关“莱茵斯堡号”的蛛丝马迹却一点都没找到,这次打捞作业,可能要宣告失败。

但就在打捞过程中的某一天,打捞船的仪器显示,在海床表面,有一个小小凸起点,这到底是什么呢?

英方监测员看到这么个小小的凸起点,认为肯定不是他们要找的 “莱茵斯堡号”, 因为这船排水量达到了800吨,不可能这么小就准备略过去了。但当时中方总指挥派尹干洪先生,就在旁边,他还是很敏感的,决定派潜水员下水具体勘察一下。

由于水下能见度近乎为零,潜水员下潜以后,费了好半天的劲,才找到这个小小凸起点。原来是一个长2米,宽1米,高0.5米的小型泥沙堆。潜水员离近了一看,只见这个东西上外表挂满了渔网,已经长满了牡蛎,由于周围的淤泥已经呈现胶质,这个怪模怪样的东西触感硬得像礁石一样。由于当地的海水情况,潜水员在水下活动时间最多只能到30分钟,潜水员费了半天力气,匆匆忙忙取下了一块样本,赶紧浮上了海面。

带到船上一看,这块样本原来是一块木头,裹着厚厚的海底淤泥。淤泥冲刷下去后,发现还有一些瓷器的碎片。显然,这不太可能属于要打捞的“莱茵斯堡号”。

本来,这次打捞有可能会以一无所获而告终。幸运的是,中英双方商量后,决定再用抓斗试抓一次看看。谁也没想到,就是这历史性的一抓,抓上来一个封印在海底800多年的秘密。

满满一抓斗海底的淤泥被抓了上来,冲洗淤泥的时候,人们忽然发现有一条长长的东西,用水冲刷干净之后再一看,是一条沉甸甸的金链。这条金链,有錾刻葡萄纹装饰的环状搭扣,链身扭成人字形花纹,长度居然达到了1.7米,重量达到了0.6公斤。

黄金一出水,人们立刻兴奋起来。继续清理抓斗抓上来的样本,陆续又发现了200多件古代瓷器,很多都完好如新。英国人知道,再继续打捞下去,可能会发现更多文物,就提议继续抓。中方则明确表示,既然是文物,就必须停止这样的破坏性发掘。更何况,合同上写得明明白白,“打捞到中国文物”要马上中止打捞。英国人倒也守信,这次打捞工作就此结束。而广州救捞局这边,马上把打捞上来的东西,送到广东省文物部门进行鉴定。

经鉴定发现,这些瓷器都是当年景德镇、龙泉、德化这样的著名窑口烧造出来的,具有非常高的文物价值。这艘沉船,也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沉船的遗址,被命名为“广东南海宋元沉船遗址”。


广东南海宋元沉船遗址

但是,这还只是整个故事的开头。
上个世纪80年代,水下考古在全世界搞的风生水起,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靠打捞沉船大发横财的家伙。1986年,英国人迈克·哈彻在中国南海盗捞我们中国沉船,共盗走15万件明清瓷器、125块金锭,在同年于阿姆斯特丹举办的拍卖会上,哈彻委托佳士得拍卖公司,将这批文物拍卖出约2000万美元。要知道,那可是1986年,2000万美元无疑是天价。

我所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那时候还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时的馆长,是国家著名的考古专家俞伟超先生。俞先生看到这种情况,深感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水下考古。在俞先生的推动下,1987年3月,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之后又组建了中国首家从事水下考古学研究的机构——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

广东上下川岛海域发现的这条沉船,出现得恰逢其时。后来成为国博副馆长的张威先生,成为第一位触摸到这艘沉船的中国水下考古专业工作者,这也是咱们国家水下考古的开始。

随着研究的深入,这条沉船在人们头脑中的轮廓,开始渐渐清晰起来。人们意识到,这绝不是一条简单的沉船。它不仅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而且,它沉没的地点,正好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这条沉船上的文物和信息,对于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具有文献所无法代替的价值。90年代初,俞伟超先生为这条船命名——这就是今天如雷贯耳的“南海一号”。



为了确保对“南海一号”最大限度的保护,考古工作者筹备了多年,直到2002年3月,水下考古队才决定对遗址进行试掘。结果,仅仅是打开了一个几平方米见方的小舱,就从中发现了金、银、铜、铁、瓷共4000多件文物,其中尤其以瓷器最多,很多是稀世珍品。类似的一些瓷器,在欧美拍卖会上,一件就能拍出几十万美元。而南海一号上的文物,估计总数达到8万件左右。

2003年,广东省文化厅召开论证会,开始讨论切实可行的打捞方案;同年11月,开始筹建“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07年,这艘在海底静静呆了800多年的古沉船,终于要正式被整体打捞上来了。


之所以要整体打捞“南海一号”,首先是因为当地总会有台风,水下原地发掘困难很大。其次,以往打捞古沉船,基本都是拆开打捞,到了岸上再重新组装。但是考虑到南海一号中有成批的文物,且大多是瓷器,如果分开打捞,造成的损失会非常大。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条船整个儿从海底“抠”上来。

“南海一号”作为木制船,几百年下来,船体早就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船体还包裹着厚厚的淤泥,如果直接打捞的话,肯定会解体。怎么办呢?当时的广州打捞局副总工程师吴建成,想到一个绝妙而大胆的主意——用一个巨大的钢制沉井,把整个船体罩住,让沉井在船体的下方封底,相当于一个超大号的抓斗,从而把整条船,连同包裹它的淤泥,一整个地“抓”上来。

号称“亚洲第一吊”,拥有4000吨起吊能力的“华天龙号”起重船被从长江水域开到打捞现场,专门起吊“南海一号”。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完后,“华天龙号”拉紧吊索,沉睡在海底800多年的“南海一号”,终于离开了海底。原本计划3个月的工程,持续了整整9个月。广州打捞局为此出动了精锐水下工作人员80多人,进行了3000多个小时的水下作业,建筑了价值1400万元的临时码头一座,整个打捞作业耗费人民币3亿元。

不但如此,为了更好地保存和研究“南海一号”,一座耗资两亿人民币打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在广东阳江市落成,专门用于收藏“南海一号”。为了完好保存“南海一号”,专门修建了水深12米的一个巨型玻璃缸,取名为“水晶宫”。里面的水,在水质、温度等各方面,都和沉船所在海底位置完全一样。2007年12月26日,“南海一号”正式移入“水晶宫”,在这里一边供参观者参观,一边进行开放式的现场考古。


南海一号入住“水晶宫”

那么,说了这么半天,我们国家前后耗资好几个亿,专门打造博物馆、大型起重船,打破了无数惯例、尝试了无数先进技术,耗费了整整20年时间,就为了这样一条沉船,真的值得吗?

值得,太值得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下一集,再给您详细介绍。

好了,我是河森堡。《了不起的博物馆》第二季,带您神游中华古文明。感谢您的支持,咱们下集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芃大小姐

    罗马第一次来中国是在公元166 年(汉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经过漫长时期,先秦草创—秦汉兴起—魏晋大发展—隋唐繁盛—宋元巅峰期。 海船数量,明州在宋孝宗时5887艘,宋理宗时7916艘,总远洋用货船八万艘! 1987 年英国马丁先生按照文献记载试图打捞沉船莱茵斯堡号,第一个样本中有瓷器碎片,后抓斗抓上了沉甸甸的葡萄纹装饰的黄金金链。沉船恰恰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水下考古也是从此开始的,开创了诸多第一次,打捞包括水下打捞作业3000多小时,1400万建码头,总费用3亿元,之后为沉船特建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耗资2亿,文物八万件,而且打造了和沉船位置的水环境一致的水晶宫,安放沉船,开放式现场考古。

  • 郑皓天haotian

    听过最会讲故事的人,没有之一

  • xiaoqingwaya

    讲的很好!!好喜欢丝绸之路的故事!

  • 杨小咩Eva_y9

    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在阳江有点可惜,很多外地游客不会专程过去,其实应该建在广州或深圳

  • Present2222er

    这集刚好赶上国家宝藏第二季了,今天刚看了广东这集

  • 叶子_poj

    南海一号是一艘宝船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

    叶子_poj 回复 @叶子_poj: @1⃣️百个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

  • Jusztina

    讲的好感人啊 特别引人入胜 赞赞赞

  • 崔北风

    精彩!这集风格与之前不一样

  • 天恬_fa

    说的真好

  • 叶梓812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