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透明的红萝卜》2 | 陈思和:这个孩子最贴近莫言的灵魂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2 | 陈思和:这个孩子最贴近莫言的灵魂

00:00
13:45

课程金句


课程文稿

喜马拉雅听众们,你们好!我是陈思和。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莫言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


《透明的红萝卜》这部小说集中体现了莫言早期的创作风格,他描写了一个叫做“黑孩”的农村孩子的奇异的感觉世界。莫言对这个作品情有独钟。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讲《讲故事的人》。在演讲中他就提到了这部小说,他说:“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它更贴近我的灵魂。”


莫言在这里强调了两点。第一,是黑孩这个农村孩子具有承载苦难的特殊能力;第二,是黑孩还具有感受大自然的特殊能力。这两种特殊能力加在一起,就会让人感到:这个孩子仿佛是有特异功能的。所以莫言在这段话里,反复用了一个词:超人的。不是一般的人,是超人。但这个超人,不是指那种力大无穷、改天换地的英雄,而是相反,他写了一个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在忍受苦难方面具有特殊的能力。这正是莫言小说中令人心痛、也是最引人佩服的地方。体现了莫言的早期风格。


《透明的红萝卜》是以“文革”后期(大约是1970年代中后期)农村修闸工地为背景的,写了工地上一个十岁的儿童,因为长得黑,又比较脏,大家就叫他黑孩。黑孩的母亲死了,父亲闯关东去了,家里有一个后妈和后妈生的儿子,那个后妈一直酗酒,喝醉了酒就打他骂他虐待他。这个孩子渐渐的变傻了,变得不会说话了,像哑巴一样。深秋天还光着背脊,只穿一条大裤头,而且脏得不能再脏。所以作家写道:“人们的眼光都追着他,看着他光着背,忽然都感到身上发冷。”


大家注意,这就是典型的莫言的语言。他从来不是直接写一个人感到冷,而是通过别人看着他,收到了一种感觉,引起了一种感觉。别人看着他光着脊梁、穿着很少的衣服,看的人感到冷,用这个方法来表达这个黑孩的冷。
作者接下来就把笔墨转换到那个小孩的身上,他的描写就越来越神奇了。我们一起来听小说下面的一段:


小石匠吹着口哨,手指在黑孩头上轻轻地敲着鼓点,两人一起走上了九孔桥。黑孩很小心地走着,尽量使头处在最适宜小石匠敲打的位置上。小石匠的手指骨节粗大,坚硬的像小棒槌,敲在光头上很痛,黑孩忍着,一声不吭,只是把嘴角微微吊起来。小石匠的嘴非常灵巧,两片红润的嘴唇忽而嘬起,忽而张开,从他唇间流出百灵鸟的婉转啼声,响,脆,直冲到云霄里。


这段话写得很有意思,一共四句话,就有四层意思。第一句,是讲那个小石匠用手指骨节去敲打那个黑孩的光头。第二句,他就写黑孩非但不躲开,反而迎着那个指头的敲打把头顶上去,是不是这样敲打很舒服呢?不是的;所以第三句,又反过来说,这个敲打其实是很痛的,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既然痛,他反而不躲开,要迎上去呢?这就是第四句话,黑孩对小石匠口哨吹出的鸟声有特殊的敏感。所以这一层一层的意思,都是在反复,都是在反过来讲的,反过来讲意思就是说,黑孩因为他对音乐、对那个鸟的叫声有特别的敏感,所以他宁可把头顶上去,用他的头跟那个小石匠手指之间敲打形成一种节奏,这种节奏跟小石匠嘴巴吹出来的口哨的鸟声相吻合。


所以这里它突出的是什么呢?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就是黑孩能够忍受疼痛的能力,另一个就是他对鸟叫声音有特殊的感受能力。这样在小说里黑孩的形象就有了双重意义。一方面黑孩的形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当中的苦孩子,失爱的童年,暴力的家庭,冷酷的社会环境,使他不仅丧失了作为正常孩子的智力,也丧失了与人类社会正常交流的能力,他只能用动物的方式来表达对人类社会的感受。


所以接下去好多描写,比如他写到一个姑娘,用手去抚摸黑孩的肩膀和耳朵的时候,黑孩朦胧地生出了一些温暖的感受,但这种感受他没办法表达;小说里就这么写,他只能用吸鼻子的方法,不停地抽泣,用吸鼻子的方法来表达。像一条小狗一样,你喜欢它,它就用鼻子来给你顶。还有当姑娘出于同情把他拉出铁匠铺的时候,他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来表达对这个姑娘的感觉,所以他就用牙齿咬姑娘的手,就表现出一种兽性的冲动。又比如因为他经常被毒打,他失去了对疼痛的敏感,但这并不是说他没有痛感,而只是他不知道如何理解和表示痛感。


作者多次写到他用听觉和嗅觉来表示痛感。比如他在挨打的时候,有一个情节,是有人用一个大的巴掌从他头上敲下去,可作者是这样描写的,说那个小孩他“听到头上响起一阵风,感到有一个带棱角的巴掌在自己头皮上扇过去,紧接着听到一个很脆的响,像在地上摔死了一只青蛙”。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当有一个铁匠在捉弄这个小孩,这个小孩就用手去抓那个烧红的铁砧,小孩不知道烧红的铁砧很烫,他不知道,他用手去抓了,一抓以后这个铁砧就把他的手烧焦了。但这个小孩子完全不知道痛是什么回事。小说描写他就说他“听到自己手里吱吱啦啦的声音,像握了一只知了”,紧接着就说他的“鼻子里也嗅到了炒猪肉的味道”,也就是说肉都烧焦了。像这些反应都不是正常理性下的人的感觉,而是近于动物的生理反应。尤其有一段写他用脚掌去捻带刺的蒺藜,他是这么写的,他说:


黑孩正在和沙地上一颗老蒺藜作战,他用脚指头把一个个六个尖或者八个尖的蒺藜撕下来,用脚掌去捻。他的脚像骡马的硬蹄一样,蒺藜尖一根根断了,蒺藜一个个碎了。


大家可以看到,在这里他写这个孩子的生理上更具有动物的特点。但是黑孩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一方面他是从人倒退到动物兽类,与人类社会无法正常交流。另一方面,他却能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理解自然、拥抱自然、与自然对话。他像小动物那样和大自然浑然成为一体,运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去捕捉自然信息。他能听到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比如,麻黄地里鸟叫般的音乐和音乐般的秋虫鸣叫、空气碰撞在植物叶子上而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响声、蚂蚱剪动翅膀的声音像火车过铁桥、萝卜的根须与突然分离时发出水泡分裂似的声响……他甚至能够听到姑娘的头发落地的声音。很显然,莫言笔下的黑孩拥有超越正常人的视听能力,他更接近动物对自然的感觉,用半人半兽的感觉世界来理解人类社会。


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个被异化为“动物”的农村孩子,依然拥有人性最美好的因素——美感与理想。它不但能够聆听大自然的各种音乐般的声音,能够分辨自然界的各种奇异的色彩,而且它还有一般动物所不可能具备的绚烂极致的想象力。小说里有一段很重要的描写,写了孩子看着一个萝卜产生的幻觉:


黑孩的眼睛原本大而亮,这时更变得如同电光源。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这一段写的非常漂亮。这个片段是小说描写的核心,它里面通篇用金色的幻觉跟小说整体上笼罩的阴暗、压抑、沉重的基调来对抗,以奇特的梦想,来对抗单调、黯淡的现实,昭示着生命理想的追求。


这篇小说,原来莫言把它取名为《金色的萝卜》,是后来编辑部把它改成《透明的红萝卜》。其实我的看法,“透明的红萝卜”这个色彩当然比较亮丽,但是它突出了的是红颜色。因为这篇小说里,那个黑孩眼睛里对红颜色特别敏感,很多地方都都出现了“红色”这个意象。但这一段话其实莫言突出的不是红色,而是金色,我觉得它充满了一种精神的东西,跟红色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红色基本上是动物眼睛里也可以看出来的,而金色的这样一种光芒,其实是属于人类的,不是属于动物的。所以我更偏向于“金色的萝卜”这个名字,更能够突出这部小说的意象。


最后,我还是要强调一下,黑孩看上去是一个神奇感觉的孩子,但实际上并不神秘。因为他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没有经过什么科学的教育,他的所有的生命信息,都是从大自然获得的。这是莫言对于苦难中的农村孩子的特殊理解和描写,也是新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艺术形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这里是苏苏

    在选修课上读完这节,正好听到老师讲到佛教说“世间一切皆是幻相”。黑孩没有说一句话,他在莫言笔下的活动几乎全是通过心理活动完成的,换句话说,他拥有极大的想象空间。这个小孩或许极其智慧,他感受不到悲痛或者说他明白这些痛苦都是一瞬,都是幻相,再去自怜完全没必要。中国文化好以“忍”为良方,黑孩的沉默似乎也体现着忍即反抗的智慧。但我不觉得他在反抗。苏轼有文章有诗可写,以语言和文字为武器,展示他在世俗文化中所获得的可以用来反抗一切的乐观精神。黑孩没有语言,他发不出反抗之声,他容纳一切痛苦的行为更不是反抗。忍从来不等于反抗,只有你告诉别人你在忍,忍才或多或少地有了反抗的意味。黑孩只是在希望中承受着。

  • 露露有点多

    听完这一篇有点心酸,这个贴近莫言灵魂的孩子,一边是原始的被剥夺照料后留下的兽性,一边是与世界美好声音颜色敏感的艺术性,美好人性。这是一个矛盾体,不禁想到了之前看《西南联大》纪录片,一边是战火纷飞,炮火连天,一边是躲在山沟边上讲泰戈尔,讲化石,讲西方文学课的西南联大的学生们。虽已被现实逼迫到如此境地,却不忘还存着文化精神的希望。

  • 阳阳的糖果屋

    那棵充满童话味道的萝卜,它剔透玲珑,有着金色光圈且光圈里包着活泼的银色液体,正是黑孩不顾一切想寻找的。大自然包容了他对于清新美好的种种向往。——这是那片干涩的黄土地上唯一清冽的一笔。

    刘庆朋是打牌高手 回复 @阳阳的糖果屋:

  • CORAL韶棠似锦

    黑孩就像一个小怪兽,他只有在瑰丽的大自然中执拗地寻找金色的萝卜时,才真正地焕发出了人的光彩。但故事的结尾,他的梦想破灭了,他褪去所有的衣服,不再相信人性中美好的理想,回归了自然。“黑孩转身走了,他钻进了黄麻地,像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

    许小莉123456 回复 @许小莉123456: 等着我

  • 小草_r0e

    谢谢喜马拉雅!感谢每一个播讲的大师。都说读一本好书是和灵魂高尚的人对话,听大师们的播讲更是!

  • Joy322

    老师讲解太精彩,节目制作太精细精美,一万个赞👍

  • 丹歌嘚啵嘚

    我觉得“透明”好,因为这样呈现的金色,是太阳的颜色,不是一般的“金色”。

  • 锅勺疯

    这个片头配音听着太难受了,能不能还换到以前那曲

  • 端端电饭锅

    老师讲解得太精彩了

  • 听友211767542

    我的童年和他一样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