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西晋 陆机 《平复帖》:“中华第一收藏家”张伯驹的传奇

065西晋 陆机 《平复帖》:“中华第一收藏家”张伯驹的传奇

00:00
26:15


国宝100,件件精彩!

065西晋 陆机 《平复帖》

开篇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收藏珍贵文物最重要的艺术殿堂。如果你去故宫参观,有几件国宝一定不能错过,这就是晋代陆机的《平复帖》、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张好好诗》、李白的《上阳台帖》以及范仲淹的《道服赞》。


名称:展子虔游春图卷

数据:隋,展子虔作,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

简介:这是一幅山水画,描绘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点缀其间。画家运用细而有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人物虽然小如豆粒,但一丝不苟,形态毕现。山石树木只用线条画出,可以看到行笔的轻重、粗细、顿挫、转折的变化,但尚未见到唐代以后绘画中出现的皴擦技法。


这里面每一个拿出来都是国之重宝,而这些国宝的背后都与一个人相关,这个人就是张伯驹先生。


张伯驹先生之经历 

张伯驹先生是河南项城人。很多人知道项城是因为袁世凯,作为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袁世凯可谓家喻户晓,人称“袁项城”。在历史上,凡是人名后头缀以地名的,这人一定特别牛。这类名字有两种,一种是这人的祖籍,另外一种就是这人为官的地方。比如李鸿章,又称李合肥,这是祖籍;比如柳宗元,又称柳柳州,是他为官的地方;郭子仪,又称郭汾阳,是他的祖籍;韦应物,又称韦苏州,他在苏州当过刺史。袁世凯和张伯驹不仅同乡,还是亲戚。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是袁世凯兄嫂的弟弟,所以袁世凯是张伯驹的姑叔父。这听着多少有点啰嗦,就是叔叔辈的人。


家庭背景,富贵出身

其实,张镇芳不是张伯驹的亲生父亲,是他的伯父。张镇芳与张伯驹的亲生父亲张锦芳是亲兄弟,张镇芳排行老五,张锦芳排行老六。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张镇芳高中进士做了官,一路官运亨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又升为二品京堂。但人生不如意事常有,他的儿子和女儿先后夭折,眼瞅着年纪已近四十,生子无望,传宗接代的事,令他十分苦恼。


在传统中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一个人若没有儿子,弟兄中儿子多的就该过继给他一个,为他传宗接代、养老送终,同时继承他的家业,视为己出,这可说是两全其美。其实当初袁世凯也是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淮军名将袁保庆。后来袁世凯科举落第,正是由于袁保庆之结拜兄弟——名将吴长庆的提携,袁世凯才得以施展才华。按照这个规矩,张锦芳将7岁的张伯驹过继给了张镇芳。从此,张伯驹成为张镇芳的儿子,远离家乡随张镇芳在天津、北京、上海生活。

袁世凯


张镇芳对这个过继的儿子很是喜爱。当时科举考试刚刚废除,新式学堂匆匆兴起,张镇芳虽然大量捐款兴办新学,但对自己这儿子,仍愿沿用旧式的家塾教育,请名师为张伯驹启蒙。张伯驹也确实是个好苗子,7岁入私塾,9岁就能写诗,老先生书架上的书,只要他看过,放在第几行第几本,他都能记住。先生们都称他为“神童”。宣统三年(1911年),张伯驹与袁世凯的几个儿子一起入天津新学书院,开始了学校生活。


张镇芳一生处于宦海之中,虽历经沉浮,但也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关系。按照他的愿望,张伯驹最大的可能就是进入军界、政界,至少也是金融界。大家都觉得,以张伯驹的家族背景和他自身的才貌水准,将来无论是从商还是从政,前途都必将一片光明。但他偏偏对那些都没有兴趣,而是爱上了琴棋书画,爱上了文人雅士的情调,成为著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其他三位是谁呢?张学良、袁克文、溥侗。

民国四公子图鉴


退出军界,爱上书画

1915年的春节,17岁的张伯驹随父亲拜访袁世凯,袁世凯见张伯驹眉清目秀,没有一丝烟火气,就非常地喜欢,当即送给他很多礼物,有狐皮、紫羔皮袄、金丝猴皮的褥子、书籍、食品等等。


同年,张伯驹考入袁世凯建立的陆军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并由此进入了军界,逐渐任了点小职务,后又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部任提调参议等职。然而,官场上的腐败气息和堕落作风令他实在无法忍受,他看不惯上层军官在洋人面前趋炎附势,对老百姓又蛮横欺压。1925年,张伯驹不顾父母的反对,脱下军装,一走了之。父亲不想他终日无所事事,安排他进了当时的盐业银行,担任常务董事兼总管理处的总稽核。


张伯驹也不喜欢经商,不过他运气不错。盐业银行早期“试水”艺术品质押业务,这些都与清宫珍藏休戚相关,那时有大量书画珍品被抵押在银行,盐业银行无疑是国内同业中涉足该项业务的开山鼻祖。张伯驹就有机会经常接触书画,开始对这些有了很大的兴趣。


1927年的一天,张伯驹在上班的路上,一时兴起,拐了个弯,进了琉璃厂的古玩字画店。突然,他在一家古玩字画店前停了下来。他说:“请把这件墨品取下来,我看一下。”伙计就取下了写着“丛碧山房”的横幅。“这四个字写得真是苍劲飘逸啊。”张伯驹一边赞叹,一边看落款。这一看,他着实吃了一惊!


“没想到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张伯驹没有犹豫,也没有讨价还价,就把这件作品给买了。因为他太喜欢这幅字了,就将自家宅院命名为“丛碧山房”,后来,他把自己的号也改成了“丛碧”。这便是他收藏生涯的开端。这一年,张伯驹已满30岁。

上世纪30年代张伯驹摄于丛碧山房寓所


张伯驹这个人虽然家财万贯,却从不追逐世俗的奢华。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长年一袭长衫。但他在收藏方面很大方,那时很多字画商人都喜欢和他打交道,因为开出的价,他从来不还。由于出手大方,张伯驹很快就在收藏界混得风生水起。母亲为此天天唉声叹气:“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管,出去做官经商也不干,只知道花钱买字画。”

明 唐寅《王蜀宫妓图》轴

绢本设色 纵124.7cm,横63.6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张伯驹旧藏之一)


张伯驹为什么不还价呢?你要知道,过去的古董商都比较规矩,你不还价它也在合理范围之内开价,都不会乱开。不像现在,你还价白还,拦腰给一刀,你也栽了,因为虚头的地方太大。过去越是行家之间,价钱越没有太多的伸缩。越是老字号,他就越很重视客户,不能伤着客人。


张伯驹先生之收藏《平复帖》 

在张伯驹购买收藏的众多书画法帖中,他最得意的就是《平复帖》,其收藏过程复杂、艰难、曲折。


《平复帖》是西晋大文人陆机的真迹。历史上有一则“黄耳寄书”的典故,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典故,那就来观复博物馆的门窗馆,在一组十二生肖隔扇门中对应狗的典故正是“黄耳寄书”,而典故中写这书信的人正是陆机。陆机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为东吴名将陆逊之孙。据文献记载,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

《平复帖》距今已经1700年了,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中国已见最古老的法书瑰宝,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山鼻祖”。

咱们都说“碑帖”,这“碑”和“帖”是两种东西,清代中晚期出现了“碑帖之争”。“碑”是先写了再刻在石头上;而“帖”是直接用墨写的。

唐 李白《上阳台帖》局部

28.5cm,横38.1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张伯驹旧藏之一)


碑容易保存,多是石头的嘛,还能拓印更多张;而帖是纸的,只有孤本,其珍稀性可想而知。


《平复帖》全纸共9行,约87字,现存84字。字大五分许,墨色微绿,是陆机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内容是写给友人的一个信札,是传世文人中最早的一件。首行即写“彦先羸瘵,恐难平复”,故名《平复帖》。其字体为草隶书,它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在章草到今草转变的长期过程中,作为实物见证,唯有这篇墨迹存世流传至今,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虽然它长不足一尺,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满纸生辉,后人称赞“其用墨确实是神乎其技,冠绝古今”。


经张伯驹先生详尽考证,《平复帖》流传有绪,历经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和民国,每一时期收藏于何人之手几乎都有确凿的证据,卷上钤的各朝代71方印记犹如一部收藏简史,殊为难得,弥足珍贵。


《平复帖》的辗转流传 

最早的一方印记钤自唐末鉴赏家殷浩。《平复帖》后来从殷浩手中流出后,在宋初的大收藏家王溥家中保存了三代。后来根据米芾的《书史》记载,王溥的孙子王贻永将此帖出售给另一位驸马都尉李玮。此后,从李玮手中传入宋御府,成为酷爱法书名画的宋徽宗赵佶的收藏。宋徽宗得此帖大喜,泥金在前隔水黄绢上题签“晋陆机平复帖”瘦金书体,并在上面留有 “宣和”、“政和”、双龙玺印。《平复帖》也在《宣和书谱》中作了记载。


大约于宋末元初前后,《平复帖》又流回民间。《四库全书》的《书画记》记述了元代几位观赏此帖并在帖上题款者。但据记载,这件国宝在明代末年被古董商把元朝人的题跋和观款割去,配在了赝品《勘马图》后面。这类作伪在过去常见,用心险恶。所以这些珍贵的题跋和观款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平复帖》辗转到了大收藏家韩世能手中,在此期间经过若干名家的鉴定,包括董其昌还写了一段跋文。韩世能死后,此帖传给了儿子韩逢禧。1628年,明代大鉴藏家张丑从韩逢禧手中将《平复帖》买下,并为自己取了个室名叫“真晋斋”,意为真正的晋人墨迹。


1644年明朝亡,张丑于这一年去世,《平复帖》流入他人之手。清代顺治之后,该帖先后又归几人所有。后来又转到了大收藏家梁清标手中。梁清标是明代崇祯年间的进士,获此千年古帖,喜不自禁,在帖上先后钤了八方收藏印。清初的另一位大鉴藏家安岐也曾收藏《平复帖》,看到梁清标盖了八方印,他觉得怎么也得盖的比他多,于是他钤盖了九方收藏印。


安岐是《平复帖》于清代流回皇宫之前的最后一位民间收藏家。乾隆年间《平复帖》回到了大内,被乾隆皇帝的母亲崇庆皇太后所收藏。崇庆皇太后去世后,《平复帖》作为“遗赐”被嘉庆皇帝赏给成亲王永瑆。从这时起,《平复帖》就到了成亲王府,永瑆为自己起了个室名叫“诒晋斋”,又在卷上钤了八方收藏印。后来传到了他的第五世孙载治。


1880年载治去世,那时他的两个儿子——溥伦和溥侗才只有几岁,清廷让恭亲王奕訢先代管成亲王府的事务。奕訢知道《平复帖》是一件国之重宝,便托言溥伦、溥侗还年幼,为慎重起见,这件东西携至恭亲王府代为保管。从此,《平复帖》便到了恭亲王府,被恭亲王奕訢收藏。奕訢去世后,小恭亲王溥伟便顺理成章继承了《平复帖》。


1911年民国革命以后,清室不存。溥伟看大势已去,为了变现,把恭亲王府除书画之外的全部珍藏,约1000多件历代玉器、瓷器、青铜器,全部卖给了日本的山中商会,但将《平复帖》等诸多字画留给了二弟溥儒,也就是溥心畬。溥儒从此以“西山逸士”自号,纵情书画。


张伯驹最早是1934年湖北的一次赈灾书画会上见到《平复帖》的,当时已归溥儒所有。1936年底,溥伟去世,早已坐吃山空的溥儒为了给大哥办丧事,打算将手上重要的藏品名作出售,便将唐代大画家韩幹的《照夜白图》以1000块大洋卖给了上海古董商叶叔重。


叶叔重是大古董商卢芹斋在中国的代理商,我们之前讲过卢芹斋。当时正在上海打理盐业银行业务的张伯驹听到这个消息后,给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长宋哲元发了封电报,希望宋哲元阻止叶叔重转卖给外国人,以免国宝外流。可惜这封电报没能起啥作用,《照夜白图》被叶叔重买走并迅速转手给英国人戴维德,最终于1977年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永久收藏。

唐 韩幹《照夜白图》局部

纸本水墨 纵30.6厘米,横34.1厘米(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张伯驹旧藏)


为了阻止溥儒再把手上的宝贝卖给古董商,张伯驹在1936年底便找到了北平琉璃厂悦古斋的少掌柜韩博文,这韩博文我们在讲《堪舆万国全图》那一集时讲过,他16岁的时候在地摊上慧眼识珠买下了这件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张伯驹找到韩博文就托他转达,希望溥儒出让手上的《平复帖》,如果不愿意出手也没有关系,需要用钱的时候,可以将《平复帖》抵押给盐业银行。过了几天,韩博文转告溥儒的回复:“心畬(溥儒)现在不需要钱,如让的话,价二十万元。”这二十万元可是大洋,实在是个天价。


一年后,在“上海文献展览会”上,张伯驹遇到了马上要去北平的张大千,他托张大千与溥儒继续协商,表示自己愿意出6万大洋收购《平复帖》。


张大千与溥心畬的交往极深,有“南张北溥”之说。“南张”就是张大千,“北溥”就是溥心畬。但溥心畬与张大千的这层关系同样没能帮助张伯驹收藏到《平复帖》,张大千后来回复张伯驹,说溥心畬依然开价20万大洋。20万大洋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是1936年,15年前,也就是1921年,溥儒的哥哥溥伟为了筹措资金,把恭王府抵押出去的价格也就是8万大洋。可见溥心畬对《平复帖》的开价之高,实在有点离谱。


第二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这一年年底,张伯驹从天津回北平过年,在火车上碰到了民国前教育总长、大藏家傅增湘。傅增湘告诉张伯驹,说心畬的母亲刚刚去世,正在筹钱为母亲办丧事,准备出售《平复帖》。


溥心畬14岁丧父,与母亲项氏相依为命,可谓母子情深。当时虽然北平沦陷,社会秩序混乱,但以他的孝顺,母亲的丧事必须办得有排场,得体面。他需要出让《平复帖》换钱用。


张伯驹听完这事儿后并没有心中大喜,他表示并不想乘人之危,可以将《平复帖》抵押在他那里,他先借给溥儒1万元办丧事。回到北平的第二天,傅增湘就给张伯驹回话说,这事倒简单了,心畬要价4万元买断,不用抵押。张伯驹立即先付了两万元,请傅增湘送去,其余两万元分两个月付清。


这时,北平有一文物掮客叫白坚甫,他获悉溥心畬要为母办丧事急需用钱的消息,想把《平复帖》再转卖给日本人,一口答应付款20万元。古董行有两类人,一类是古董商,做买卖;一类就是这掮客,他不买东西,只是替人撮合,从中赚取佣金。可惜他晚了一步,此帖已被张伯驹买断了。白坚甫旋即又找到张伯驹相商,张伯驹对他说:“黄金易得,绝品难求。”拒绝了白坚甫的要求。这一国宝终为张伯驹所收藏。后来,张伯驹在介绍自己收藏《平复帖》经过的文章中写道:“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夙愿,亦吾生之一大事。”


在民国动乱年代,生逢乱世,收藏文物不易,保护文物则更难。张伯驹因为重金收藏《平复帖》等名作曾遭绑架,并险些丧命。但他对夫人潘素说“宁死魔窟,不卖家藏”,最后由他的夫人潘素凑齐金条才恢复了自由身。潘素就说“在伯驹眼里,这些字画的价值,远超过自己的生命。”

宋 黄庭坚《诸上座帖》局部

草书纸本纵33cm,横729.5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张伯驹旧藏之一)


我曾说过,喜欢文物的人永远缺钱。收藏一直以来都是很费钱的,尤其顶级书画都是按黄金计算的。过去有这样一句话可以形容收藏家,叫“富可敌国、贫无立锥”,说的就是收藏家的一般境地。


19567月,视书画重于性命的张伯驹,竟将8件最顶级的书画捐献给了故宫,这其中就包括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杜牧的《张好好诗》等。无偿捐献后,政府欲奖励他20万元,但张伯驹婉言相拒,分文未取。张伯驹后来又将余下所藏书画,分批捐献给了北京故宫和吉林省博物馆。


马爷说 

张伯驹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我的收藏,不必跟我一生,也不必都为我所拥有,只要能使它们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国土,传承有序就够了。这是张伯驹先生一生遵循的信念。如今张伯驹先生已经作古,让我们在此怀念他,致以敬意。


国宝情未了,下集听分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二两土

    人生境界不一般,了不起。

  • 紫光_kk

    致敬张伯驹先生!

  • 1360456rokb

    文物无价,国之重宝;青史留名,国人楷模!

  • 柠檬片片

    马爷瑞午节安康,遥敬张伯驹先生!

    1857670cjqb 回复 @柠檬片片: t

  • 一刀成仙

    张伯驹先生人品高山仰止

  • 天宇曼陀罗

    故宫所藏顶级书画中 张伯驹老先生捐了一半 …… 当有人问张伯驹 为什么会无偿捐献这些绝品时 他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书画皆古人性灵之所托,吾族文化居世界之先位,真可睥睨外国。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 大格局 大情怀 👍👍👍

    works2000 回复 @天宇曼陀罗: 可惜宣传的太少了,没有多少人了解先生的民族情怀,文人风骨。

  • u8g3s8v8xek0nep6aeyf

    我听这期国宝故事至少听了三遍了,听完后总是双眼,含有泪花

    超级制作 回复 @u8g3s8v8xek0nep6aeyf: 小编也是呢

  • 香来茶道

    可惜,张老年老时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

    杜春伟_6b 回复 @香来茶道: 我们对不起张伯驹先生!

  • 力增学兄

    张伯驹先生值得后人敬重,保护了众多国宝

  • 是糯不是懦

    张伯驹先生不愧民国四公子的称号。民国动荡,但那时的大家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