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锅上的家庭》- 家庭问题背后的真相

《热锅上的家庭》- 家庭问题背后的真相

00:00
31:25

你好,这里是喜马拉雅粤语频道,我是何浩鹏。


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热锅上的家庭》,它的副标题是“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这是一本帮助你洞悉家庭问题,构筑健康家庭的书,是家庭心理治疗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它自1978年出版以来,在全美掀起了热潮。

 

有句俗话说得好: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可以说,几乎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己的问题。有些问题,很容易解决,而有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成员间的关系,甚至让家庭土崩瓦解。

 

有一项调查就发现,在当代中国家庭中,代际关系恶化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网上曾有个“父母皆祸害”小组,很多人在里面激烈讨论父母带给自己的创伤,这就是代际关系恶化的体现。除此之外,离婚率升高、婚外情泛滥,以及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儿童心理问题和儿童犯罪率上升,也在困扰着很多当代的中国家庭。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创造出健康的家庭?家庭结构和氛围又是如何影响家庭成员的心理和行为的呢?答案,就在我今天要讲的这本书里。

 

本书的两位作者奥古斯都·纳皮尔和卡尔·惠特克都是接受过正统精神医学和临床心理学训练的家庭治疗师。家庭治疗就是以整个家庭为对象进行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研究表明,家庭治疗能够帮助到经历各种困难和环境的儿童和成人,尤其适用于处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热锅上的家庭》这本书以一个五口之家的家庭治疗案例为线索,展现了这个家庭从四分五裂,到求助家庭治疗师,再到通过治疗打开心结,最后重获新生的全过程。借由这个家庭所面临的危机,作者也向我们展示了家庭治疗的诸多重要理念和他们对构筑健康家庭的思考。


在进入解读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即将出场的人物,这些人物按照承担角色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治疗师,就是前面给大家介绍过的两位作者;另一类是来访家庭,一个五口之家,包括一对夫妻,16岁的大女儿,11岁的儿子和6岁的小女儿。


治疗源于一场危机:6个月前,大女儿开始频繁地和母亲争吵,慢慢发展到离家出走,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念头,父母不知所措,前来寻求家庭治疗师的帮助。而随着治疗的展开,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接下来,我将以治疗的进程为线索,分两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有哪些?

第二,如何化解家庭矛盾,构筑健康家庭?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


我从本书中总结出来四个真相:


真相一:家庭问题通常会以个人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

真相二:家庭问题会转换成家庭成员的个体冲突。

真相三:问题家庭的模式会代际传递。

真相四:表达合理诉求的冲突会增强家庭凝聚力。


接下来我会结合书里的故事为你一一解读。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真相:家庭问题通常会以个人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


治疗刚开始的时候,其他的家庭成员都不约而同地将大女儿视为治疗的焦点,因为她和母亲吵架,离家出走,又企图自杀,是一个十足的“问题少女”。但是随着治疗的深入,治疗师发现,大女儿表现出这些问题行为,潜意识中是为了“拯救”这个问题家庭。


怎么回事呢?原来,丈夫醉心于工作,忽视了对妻子情感上的照顾,每次一回家就回到自己的房间工作。妻子对此不满,但是一直压抑着,生闷气,大女儿一看,老妈生闷气呢,于是也躲进了自己的房间。妻子这下炸了:你们就知道回避,各忙各的事情,家是我一个人的吗?


在强烈的愤怒和委屈下,妻子将矛头对准了和丈夫行为类似的大女儿,这样一来,大女儿成为了夫妻矛盾的“替罪羊”,她满腹委屈,又不甘示弱,于是冲突一步步升级,最终发展到大女儿离家出走,甚至企图自杀的地步。


虽然大女儿成为“问题少女”酿造了家庭危机,但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夫妻之间多了一些可以交流的话题,虽然他们有时会因为对大女儿的认识不同而吵架,但这些争吵非但不会动摇夫妻关系,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两个人之间的连接,而其他的家庭成员也为了解决大女儿的问题而凝聚在一起,所以,可以说,这是一个“问题少女”拯救问题家庭的故事。


家庭问题通常会以个人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真相几乎存在于所有家庭治疗的案例中。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一点,我们先来厘清以下两个事实:


1.任何家庭都至少由两个人构成。

2.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互动,都可以构成一个小的系统。


系统的观点是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石之一,家庭理论学家林恩·霍夫曼认为,当家庭面临危机时,家庭成员会先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去改变整个系统。


了解了这些理论背景之后,回过头来看大女儿的“问题行为”,其实是她不断地对家庭危机适应和调整的结果,她首先是试图回避父母的冲突,在遭到母亲的责难之后进行反击,甚至不惜伤害自身。大女儿的这些行为,在意识上是为了让自己免受母亲的攻击,但在无意识中,她承受了这些攻击,并且将家庭的焦点集中到了自己身上,缓解了更深层危机的到来,使得家庭系统达成了一种脆弱的平衡。


在大女儿身上,这样的调整和适应是无意识的,而在有些情境下,这种调整是有意识的,比如说这一家的小女儿,在父母吵架的时候就会哭,她一哭,父母就会停止争吵,我们可以看到,在家庭冲突面前,成员都在努力地调整自己,以维持家庭这个系统的整体稳定,即便这会使他们变成“问题少女”或者“爱哭的小孩”。


好了,到这里我们先来总结一下我们获得的第一个真相:家庭问题通常会以个人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在家庭系统中,成员会合力创造出一种模式,他们会改变自身来维持这个系统的平衡,当改变的幅度超出了正常的范畴时,问题行为就产生了。


我们接下来看第二个真相:家庭问题会转换成家庭成员的个体冲突。


咱们接着上一个故事说,在家庭治疗师解释了大女儿的行为动机后,大女儿因为获得了理解而如释重负,问题行为有所改变。按常理,掩盖家庭危机的个人问题已经被清除,接下来就应该去解决这个家庭的核心冲突,也就是父母的婚姻关系问题了。


但是,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使得家庭治疗一直无法聚焦到婚姻问题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是本来已经开始好转的母女关系急转直下,在每次治疗师提及婚姻问题的时候,母亲都会将焦点转移到和大女儿的关系上,甚至为此“刻意”制造了和大女儿的冲突,动手打了大女儿。这一茬完了之后,儿子和母亲又爆发了矛盾,儿子开始表现得叛逆,不服管教,甚至在治疗过程中,跟治疗师爆发了直接的肢体冲突。


治疗室中状况频发,导致治疗师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应对这些危机,而无法触及到家庭中核心的问题。


从一个吃瓜群众的角度来看,你可能没法理解,为什么这一家来求助,但是又不想深入改变呢?其实,在心理治疗中,来访者或者来访家庭阻碍治疗进展的情况特别普遍,这种现象在心理治疗中被称为“阻抗”,“阻力”的"阻”,“抗拒”的“抗”。那为什么来寻求心理治疗个体或者家庭要“阻抗”呢?最重要的原因是,改变会带来痛苦。而能够快速逃避痛苦的办法就包括回避,以及转移焦点。


书中的这个家庭,两种阻抗的方式都出现了。先说回避,在母亲和大女儿的冲突解决后,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一家人突然都表现得仿佛很“成熟”、很有礼貌,但是治疗并没有因此转向父母婚姻的问题,相反的,父亲向咨询师提出,要结束治疗,理由是“主要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但这种很“成熟”、很有礼貌的表现,在作者看来,只是一种假象,他认为,这个家庭害怕改变来得太快,所以“创造”了这种假相,借以逃避治疗。


阻抗的另一种方式是转移焦点,前面说的母亲和女儿再起冲突,以及儿子主动向母亲和治疗师发难,就是以转移焦点的方式来抗拒治疗。大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女儿、儿子和母亲起冲突就是转移焦点呢?难道这样的冲突就不会使家庭破裂吗?


要回答这个疑问,首先要掌握一个知识点,家庭治疗领域普遍认为,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也就是说,只要夫妻关系没有破裂,家就是完整的。为了维持这种完整,最常见的一种应对方式,就是拉入一个“第三者”,把二元关系变成三角关系,进而增强关系的稳固性。当然,这里的“第三者”指的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小三”,孩子、父母都有可能成为夫妻关系的“第三者”。


举个例子,有一对夫妻,他们关系出现了问题,但是都不想结束这段关系,他们就可能会把孩子拉进来,通过孩子来指责对方。比如说,经常会有丈夫或者妻子这样抱怨配偶:“孩子学习成绩这么差你也不管管?”“孩子这么懒惰都是学的你……”或者对孩子说:“你爸是指望不上了,你一定不能让我失望”,等等。这其实就是将夫妻的二元关系变成了丈夫-孩子-妻子的三角关系,通过这种三角关系,表面上是维持了家庭的完整,但实质是顺理成章地回避了夫妻间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家庭问题的第二个真相:家庭问题会转化成家庭成员间的冲突,这是因为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为了避免家庭破裂,家庭会将夫妻双方的二元冲突变成三角关系,增强关系的稳定性。


接下来,我要分享的第三个真相是:问题家庭的模式会代际传递


这个真相同样也是来自于治疗中的发现,我把它发现命名为“问题家庭,复制,粘贴”。


家庭成员间的冲突相继解决之后,他们逐渐意识到了危机的根源在于夫妻关系问题,他们之间有什么问题呢?我们在第一个真相里提到过,丈夫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妻子情感上的照顾,从心理治疗的视角来看,忽视本身并不必然引起症状,重要的是妻子如何解读丈夫的忽视行为。


举个例子,同样是面对一个忙于工作,忽视情感的丈夫,如果妻子认为丈夫是为了养家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没办法顾及情感交流,她很可能会因此心疼丈夫;但如果妻子将丈夫的行为理解成对自己的回避,那她很可能会感到委屈和愤怒。这两种不同的理解,会让妻子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对丈夫的行为做出反应,最后会形成不同的夫妻关系模式。


书里的这个妻子就是认为,丈夫无视自己,这让她有些受不了:你凭什么这么对我?于是情绪就上来了。


为了探究个体在关系中表现出某类行为的原因,更好地理解来访者,很多的治疗师会追溯来访者童年时的经历或原生家庭模式。在这个书里的案例中,治疗师从与丈夫的交谈中了解到,原来丈夫的父亲也是一个只顾工作不顾家的人,甚至退休之后也还是忙于工作应酬;另一方面,父亲又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丈夫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愿望和想法,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丈夫,情感表达是受抑制的,所以他习惯于通过工作的方式在人际关系网络中退缩。


妻子的原生家庭又是另一幅模样,她家基本上是靠母亲支撑,父亲则花了很多时间看书、偶尔去工作一段时间,母亲经常因为父亲整天闲着而气愤,妻子一方面很认同母亲对家里的贡献,但也因为母亲老生气,很害怕母亲,直到成年之后还是想讨好母亲,对父亲则有种怒其不争的愤怒和无奈。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妻子,极度渴望情感上的关注和被认可。


可以想见,这样的两个人相处,妻子会因为感受不到丈夫的关注而深感挫败,而妻子对自己母亲的认同,又使她不自觉地承担起支撑、管理家庭的重任,这就形成了一个“付出—没有回应—感觉挫败—加倍付出—没有回应—更加挫败”的循环,特别是当她发现不只是丈夫没有回应,大女儿也躲着她时,妻子终于忍不住爆发,朝女儿发飙了。


说到这,我们可能会有疑问?既然这两位原生家庭如此不同,为什么还会走到一起呢?答案还是跟原生家庭有关,妻子后来觉察到,自己之所以选择一个工作狂丈夫,是因为自己的父亲从来没有投入到工作中,自己对父亲是愤怒和不认可的,因此找了一个和父亲不一样的男人。


至此,我们把夫妻双方的行为模式全部梳理了一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双方各自的原生家庭和夫妻组成的新家庭是相互纠缠的,粗略来说,就是我们会把原生家庭中的关系模式,以无意识的方式带入到我们的新家庭中。


为什么这种问题的家庭模式会代际传递呢?作者的解释特别朴素:因为父母的婚姻是子女婚姻唯一的模板,这种模板会印刻在我们的无意识中。如果原生家庭中的父亲很强势,经常惩罚孩子,孩子在自己的婚姻中也会谨小慎微;如果原生家庭中父母经常不在孩子身边,或者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那么子女在他们的婚姻中也更有可能忽视伴侣的感受,或者预设伴侣会忽略自己的感受,因而会特别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就是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第三个真相,问题家庭的模式会代际间传递。


第四个真相是:表达合理诉求的冲突会增强家庭凝聚力。


这听起来有些费解,冲突为什么会增强凝聚力?因为冲突会让人们表露心声,让对方更懂自己。


这个家庭在家庭治疗的每一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冲突和焦点,在最开始的时候,全家人矛盾的焦点是大女儿的行为问题,再往后演变成了大女儿以及儿子与母亲的冲突,最后落在夫妻之间的冲突上。而几乎每一次焦点问题都是在冲突中解决的。


以母亲和大女儿之间的一次冲突为例,这次冲突的起因是母亲在家里布置晚餐,但大家都在各忙各的事,没人理会她,母亲压抑多时的愤怒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了,愤怒的矛头还是指向了大女儿,大女儿觉得很委屈,于是就顶撞了回去,母女就这样再次爆发了冲突,在冲突中,母亲还打了女儿。


在咨询室里,两人都把自己的委屈诉说了出来,女儿认为:“大家都没有帮忙,为什么总是我受指责?”母亲则坚定地认为:“我绝对不允许女儿那样顶撞我。”两人因为意见不合又在咨询室中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最后母亲摊牌:“要么服从我,要么离开!”


在这次的争吵中,母亲一步步逼迫女儿,最后女儿愤怒且恐惧地想要离开治疗室,但因为门锁坏了,没能成功。


治疗师是怎样把这样的一场冲突转化成机会,帮她们建立新型母女关系模式的呢?


第一步是让他们在治疗室中争吵,把冲突呈现出来,事实上,在第一次治疗中,治疗师就给这一家下达了一个“指令”,那就是不要在治疗室外吵架。治疗师认为,如果只在治疗室里面争吵,就能将争吵变成一个更有意义的过程。


第二步是理解和支持吵架双方背后的需要,比如说母亲坚持不让步是因为想要维护“母亲”这个家庭角色的权威,女儿愤怒还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这些需要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争吵的双方往往只能看到对方的攻击性行为,而看不到行为背后的诉求。


治疗师的工作就是看到双方行为背后的诉求,并且把这种诉求公开表达出来。通过治疗师的转换和表达,对方从“不可理喻”变成了“可以理解”,彼此的关系也从敌对走向缓和。


最后一步是鼓励母女俩探索新的相处模式,既然双方的需要都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那在攻击对方之外,有没有别的方式能够满足这些需要呢?这需要治疗师和家庭成员共同探索和尝试。在这个家庭中,母女冲突之后,母亲给每个成员分配了家庭任务,既树立了母亲的权威,也尊重了女儿的感受,通过治疗师和求助家庭的共同努力,一种新的沟通模式逐渐建立起来。


通过这三步,冲突就变成了促进关系的契机,使家庭在历经冲突之后焕发出了更蓬勃的生机。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获得的第四个真相:表达合理诉求的冲突会增强家庭凝聚力。所谓合理,就是成员在冲突背后的需要应当是符合情理的,就像上一个例子中,母亲需要确定自我和在家庭中的角色,女儿需要被尊重,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冲突会增强家庭成员的相互了解和家庭的凝聚力。

 

到了现在,这一家人已经了解自己家庭问题背后的真相了。经过治疗,他们家是否出现了转机呢?


在书本的最后一章,作者描述了结束治疗后这一家人的状态,丈夫和妻子的婚姻关系出现了转机,转机的原因是他们通过与原生家庭和解,接纳了自己。


丈夫在治疗中向自己的父亲表达了,自己被他压制和操控的愤怒;妻子则在治疗的过程中数次回家探望父母,她发现,她在母亲面前竟然是那样听话,那样安静,这和她在丈夫面前不能表达的感觉如出一辙。通过这种自我觉察的方式,妻子慢慢发现了真实的自我,她从家庭主妇的角色中走出来,开始寻求新工作的挑战。


孩子们则各自长大,逐渐与家庭分离,继续各自的学业生涯。

 

家庭成员自我独立,相互间又有着紧密的连接,这是作者给我们描绘的理想家庭模型,怎样构筑这样的家庭呢?


下面,我们就进入本书第二部分的解读。


在阐述心理真相的同时,作者其实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第一个启示,是父母要看到存在于“问题小孩”背后的问题家庭,举个例子,有些父母因为孩子沉迷网络而揪心,把孩子送到各种戒除“网瘾”的机构,但他们没有看到,孩子沉迷于网络,可能是因为现实中缺乏父母的关注和照顾,转而寻求网络上的满足。


如果把家庭看做一棵树,“沉迷网络的孩子”就是“疏于照顾的家庭”这根枝干上结出来的果实,如果只看到坏掉的果实而忽略歪曲的枝干,即使清除掉坏了的果实,也还是会有新的果实变坏,所以要保持家庭这棵树整体的健康,就需要我们不仅看到坏掉的果实,还需要看到歪曲的枝干,勤于修剪,树木才会茂盛。


第二个启示是父母不要把孩子卷入夫妻之间的冲突中。在前面我们说到,夫妻常常会把二元关系变成三角关系,增加家庭的稳定性,而孩子通常被卷入其中,变成整个家庭的替罪羊。夹在中间的孩子会有一种“两面受气”的感觉,这对于孩子心理的冲击是非常巨大。在这个家庭中,儿子情绪崩溃就是因为父母在对自己晚睡这件事上态度不同。母亲说:“你赶紧去睡觉。”父亲说:“你可以有自己的安排。”最后父母让儿子自己决定怎么做,儿子不想令父母中任何一方不高兴,为此情绪崩溃,引发了又一次家庭危机。


第三个启示,是为了构筑健康的家庭,我们应当努力阻断或减少问题模式的代际传递。


具体该怎么做呢?


我结合本书和我自己的工作经验,给你提供两点方法:


首先是自我觉察,如果你的家庭正陷入困境和危机之中,你可以试着回想一下,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行为模式是什么,这和原生家庭中的人际相处模式是否有某种关联,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虽然现在身处的家庭环境与小时候不同,我们承担的家庭角色也跟小时候不一样,但我们是在用同样的行为模式应对环境,很多时候,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改变就完成了一大半。


其次是试着理解父母的行为,试着将他们的行为放在他们的环境中去理解,认识到他们有他们的局限,他们的行为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是可以理解的。有的孩子没有办法接受父母的行为,是因为在孩子的心中,父母的形象往往是理想化的,如果孩子能够意识并接受父母也存在局限,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或者悲伤,但父母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也会减轻,他们可能会在释然之后开启新的人生。


最后一个启示是,构筑健康家庭需要我们建立合理有效的沟通系统。从沟通的角度来看,其实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都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妻子在对丈夫发脾气的时候,可能是在表达:“我需要你的关注!”母亲在对女儿的学习成绩表达不满的时候,也许是想说:“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母亲在训斥儿子不该到处冒险的时候,也是在说:“我很担心你的安全”。


所以你看,家庭冲突背后隐藏的动机可能都是善意的,但家庭成员却用一种会伤害对方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系统,既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心意,又不使对方受到伤害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这些善意的、内在的动机,用不带有攻击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如果你想要与家人沟通,但情绪正不好,可以先给自己一段时间冷静一下,想想怎样去表达你想要释放的信息,才能使对方接收到。


如果你感觉到别人正在攻击你,先不回应,想一想他在攻击背后的需要是什么?然后用对方能接受的语言,表达出你是如何理解他的需要的,同时表达你自己受到攻击时的感受。你在这个时候所做的,就相当于一面镜子,既让他看到了自己的需要被理解,也让他看到了自己行为所造成的伤害,这样,冲突就有可能变成进一步沟通的契机。

 

我们的解读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最后我们再回顾一下《热锅上的家庭》这本书的要点。


我们从书中的家庭治疗案例入手,为大家揭示了家庭问题背后的四个心理真相,它们分别是:家庭问题通常会以个人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家庭问题会转化成家庭成员间的冲突;问题家庭模式会代际传递;表达合理诉求的冲突会增强家庭凝聚力。


然后我们也从中总结了一些构筑健康家庭的方法,包括,父母需要看到“问题孩子”背后的家庭问题;父母应该坦诚面对彼此之间的冲突,不要把孩子卷入到冲突中,除此之外,我还就如何切断问题家庭模式代际传递,以及建立健康的沟通模式,补充了一些心理学建议。


好,《热锅上的家庭》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希望我的解读能帮你,找到经营美好家庭的钥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衣袂飘然

  • 猫猫Gato

    👏🏻👏🏻👏🏻👏🏻👏🏻👏🏻👏🏻👏🏻👏🏻

  • MaxNO1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