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4:但汉松 | 霍尔顿的纽约历险记

《麦田里的守望者》4:但汉松 | 霍尔顿的纽约历险记

00:00
19:13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南京大学的但汉松。今天要讲《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第三次课。


上次课,我已经向你介绍了全书的前半部分,也就是霍尔顿离校出走前在潘西中学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看似琐碎,但对我们了解这个少年的心事意义重大。在小说的下半部分,生无可恋的霍尔顿坐上了开往纽约的火车。


一个少年的出走,往往是成长小说的必然发展方向,就如同另一部美国经典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主人公,走向了未知的黑夜城市。一般而言,在路上的少年可以经历成长,迈向成年的那个关键时刻。


然而,我们应该记住,塞林格可没兴趣写一部中规中矩的少年成长小说。事实上,叙述者霍尔顿从一开始就警告读者,不要把接下来的故事当成“大卫·科波菲尔式的屁话”。


霍尔顿进入纽约的旅程,就是一次堕落的旅程:成长,即意味着堕落,这是他站在成年世界门槛前的最重要发现。按照美国有名的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的看法,霍尔顿是当代版本的哈克贝利·费恩,他的曼哈顿历险记几乎就是一次坠入地狱的见闻录,见到的是性变态者、、皮条客、无脑的电影粉丝、自大狂、醉鬼、恋童癖者……


如果成长意味着与这些人为伍,那么为什么要长大?为什么不阻止简、艾里、菲比这样天真烂漫的孩子重蹈覆辙、坠入深渊?


霍尔顿带着这样的愤懑,从纽约潘恩车站,走入了纽约的黑夜。他的第一站是埃德蒙特旅馆。入住之后,他开始把自己想象成纽约男人,四处去找乐子。先是给一个脱衣舞女郎打电话,惨遭拒绝后又去旅馆大堂的吧台勾搭妹子,同样也吃了闭门羹。


这里,你需要注意一个阅读秘密,那就是霍尔顿试图向读者传递的自我形象,其实和小说其他人物看到的霍尔顿是有差别的。叙述者试图让我们相信他是夜场老手,他熟练的抽烟,油腔滑调的搭讪女生,甚至说自己千杯不醉,但实际上发育不良的霍尔顿无论如何吹牛打屁,明眼人一下就能看破——他不过是个装大人的小屁孩罢了。


霍尔顿决定打车去格林威治村的一家夜总会,听黑人钢琴师弹琴。但那里同样是藏污纳垢,每个人都那么虚伪势利,他觉得自己被一群蠢材包围,心烦意乱下只能不停地抽烟喝酒,甚至出手阔绰地给别人买酒。


回到旅店,百无聊赖的霍尔顿遇到了电梯管理员莫里斯。此人原来是一个皮条客,提出要介绍小妞到霍尔顿的房间。在这一节,你可以彻底认清霍尔顿的心口不一。在学校宿舍和夜总会,我们的主人公表现出一个泡妞能手、情场老炮的样子,像学校黑帮片里的不良少年;但当他半推半就下被人塞了一个到房间里,霍尔顿立刻露怯了。


第十三章是全书的一个小高潮,霍尔顿在回去的路上就向我们兜底了:他其实是个胆小鬼,只是尽量不表现出来。同学偷了他的手套,他会脑补多个来回如何与嫌疑犯对峙并动拳头,但实际上他有心无胆。霍尔顿的这种虚假英雄气概延续到了桑妮进屋,他一面支支吾吾承认,自己其实还是处男之身,一面又觉得这个机会不错,可以拿妓 女先练练,以免下次泡妞时露怯。结果去开门时,霍尔顿因为过度紧张而摔了个狗啃泥,为此他自我打趣说:“我摔跤的时机总是绝佳,不是绊到手提箱就是别的什么东西”。


聪明的成年读者大概此时已经肚子快笑疼了,但霍尔顿的露怯才刚刚开始。他吹嘘自己性欲高涨,举手投足尽量模仿资深嫖客,但当桑妮脱掉上衣坐在他身上,他立刻感到“心里的沮丧感远远超过了性冲动。”他提出要和她聊聊,嫖资照付。


你千万不要认为这仅仅是一个男孩初夜前的临阵退缩,我认为霍尔顿明白,失去童贞就失去了通向成年世界的最后一道屏障。他的沮丧感不是来自于性无能,而是他担心自己会变成另一个斯特拉雷德。


霍尔顿退缩还有另一个原因,因为无论他嘴上如何尖酸刻薄,他总是习惯性地以小说家的共情,去打量眼前的这个女孩,而不是仅仅将她当为发泄性冲动的工具。他难过的是,这样的女孩如果白天去店里买衣服,售货员可能以为她只是普通女孩,却不知道她晚上的皮肉营生。


霍尔顿的观察力是惊人的,读者很快就能意识到,这个桑妮是个立体的人物:她很瘦,疯狂的热爱电影,白天整日泡在电影院里,对好莱坞电影如数家珍,或许她的偶像是玛丽莲·梦露,或许她也有着自己的明星梦。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尽管霍尔顿不想用钱去买肉体,但桑妮却依然用成年人的残酷规则对待这个少年。桑妮拿到应得的钱后,又和莫里斯联合起来,讹诈了霍尔顿五美元,并狠狠揍了他一顿。第二次被打的霍尔顿躺在地上,满脑子想的是自己化身成为电影男主人公,腹部中弹后英姿飒爽地去复仇。


这里,我们通过霍尔顿的讲述方式,再次看到了这个16岁少年的精神结构,那就是他对于性的焦虑、对于男性气质的焦虑、对于成长本身的焦虑。


接下来,是小说从黑夜到白昼的转场,也是霍尔顿从肉体追寻到精神追寻的转场。


霍尔顿在夜晚的曼哈顿受到了成人世界的暴击和讹诈,于是决定在天亮后回到自己的舒适区,和同龄人交往。霍尔顿打电话约现实中的女伴萨莉去看戏和滑冰,这大概是他在纽约的一些固定娱乐项目。从旅店退房后,霍尔顿在去约会的路上,心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他遇到了两个修女。如果说前一夜的那些荒唐事是霍尔顿在地狱里的遭遇,那么与修女的邂逅则是主人公的一个精神转折点。霍尔顿给修女捐了10美元,这对他来说是一大笔钱,他想从修女那里找一些精神启示,但修女更愿意谈的却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一处精妙细腻的反讽。


没有从修女那里找到宗教的救赎,霍尔顿就决定去百老汇的唱片店,给心爱的妹妹菲比买一张她心仪已久的唱片。在去唱片店的路上,他无意中听到一个小孩子唱一首歌谣,其中一句就是:“如果有人抓住别人在穿越麦田”。你或许会眼前一亮,的确,这就是小说那个著名标题的源头。


多扯一句,当年高晓松的大师兄宋柯在1996年成立了“麦田音乐”,引导了中国校园民谣的音乐潮流。显然,宋柯对务农是没兴趣的,“麦田”这个名字很可能是在致敬塞林格。


在纽约处处不顺的霍尔顿听到孩子唱的这句歌词,心境有了奇妙的转变,他说自己“感觉好了点,不是很沮丧了。”如果我没有记错,这是小说中霍尔顿第一次提到自己心情变好。不过唱者无心,听者有意,霍尔顿此时的精神天平抵达了临界点。这句歌词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他开始将麦田想象为一个对儿童而言潜藏着巨大危险的地方,而不是我们望文生义的美好田园。


那么,这里的麦田究竟有什么危险呢?


霍尔顿穿过中央公园,去旁边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找妹妹,结果妹妹没找到,却找到了关于这个危险的答案。他想到了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印第安人村落,里面当然陈列的假人,同周围那些动植物标本一样,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然而,当孩子们一年年被老师组织来博物馆参观,每来一次都意味着这些孩子长大了,改变了。博物馆的一切都浸泡在时间的福尔马林里,但那些孩子们没有,每一次去博物馆,他们的童年都在消逝一点点。这是霍尔顿最恐惧的危险:白血病已经夺走了他的小弟弟艾里,而一去不回的时间又要夺走菲比的童年。


这样一个黑暗的人生领悟,伴随着霍尔顿和萨莉的约会。百老汇的戏让霍尔顿觉得倒胃口,幕间休息时萨莉与一个大学生亲热的攀谈,这又让霍尔顿掉进了醋坛子。看完戏,两个人在无线广播城滑冰,似乎一度感情到了顶峰,霍尔顿突然对着与他三观完全不同的萨莉做了史上最幼稚的表白:他建议两人带着一百八十块的积蓄私奔,逃离无聊该死的家庭、学校和纽约,去马萨诸塞州或佛蒙特州,找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过男耕女织的生活。


当然,萨莉以成年人的理性一口回绝了他,并给他的浪漫理想泼了一盆冷水。霍尔顿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愚蠢,读者也开始明白主人公心智的弱点——这个少年不仅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且还是爱情的瞎子。


最后,我们该进入小说的尾声了,这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最催泪、最深情的地方。


虽然霍尔顿继续用二流子的口气在讲述,但读者却已经是潸然泪下。我不知道你的泪点在哪里,但最打动我的地方,是读到霍尔顿晚上潜回家里,想在离家出走前再看妹妹菲比一眼,并借点盘缠。小小的菲比一眼看穿了哥哥被学校开除的真相,她慷慨拿出全部的积蓄——八块六毛五——交给不争气的哥哥。这时,霍尔顿,那个丢掉了击剑装备的侠客,那个厌恶好莱坞电影,热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大男孩,哭了。而且用他的话说:“一旦哭起来,就他妈不可能说停就停。”


读到这里,你会不会和我一样,也有点心疼这个男孩?他对成年人的世界充满了刻骨的偏见,但也不乏敏锐的洞察力;他对生活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又在骨子里保留了可贵的单纯与美好。


他把自己珍爱的红色猎帽送给菲比,算是临行前的信物托付。但接下来的这个晚上该去哪里呢?


霍尔顿决定去找当年的英文老师安托利尼先生。这个中年人是他在潘西中学最尊敬的人,他也曾赏识过霍尔顿哥哥DB的文学才华,力劝DB不要去洛杉矶写那些商业剧本。安托利尼不像历史老师那样讲老一辈的大道理,但他依然给霍尔顿上了一课。斯潘塞老先生希望他能遵守成年社会的比赛规则,而安托利尼老师则十分理解霍尔顿对这个世界的巨大失望,但是他认为:为了这种失望而彻底退出生活,并不是勇敢者的选择;相反,真正的成熟和勇敢,是“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我觉得,安托利尼的这句话很像罗曼·罗兰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这里,有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子。


那个值得霍尔顿“谦恭地活下去”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显然不是为了英文老师的期待。


霍尔顿欲言又止地告诉我们,睡在老师家沙发上时,他突然惊醒,发现安托利尼坐在旁边抚摸他的头。霍尔顿以自己并不牢靠的直觉,判断这个老师是同性恋,他立刻仓皇逃出老师家,在外面的长椅上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即将搭便车去西部的霍尔顿决定还是把钱还给妹妹,可没料到菲比穿着蓝色大衣,拖着皮箱出现在他眼前,坚定地说要和他一起去远方。


霍尔顿在那一刻立刻打消了离家出走的念头,因为他在菲比无条件的信任眼神中,找到了那个让他谦恭地活下去的理由,哪怕这意味着要被父母送去精神病院接受心理治疗。


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留在读者心里的,是那个漂亮可爱的菲比坐在旋转木马上的样子。我们的这个“麦田守望者”放弃了那个勇闯西部的英雄梦,他将来会成为什么?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还是后来的塞林格?我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霍尔顿在这里经历了某种道德成长。他经历了幻灭,但也明白了人生的责任。


我的第三课到此结束,我想你一定还有一些困惑。比如,麦田的守望者到底是什么意思?红色猎帽和鸭子到底是什么象征?塞林格到底是更像DB,还是霍尔顿?我会在最后一次课,回答这些疑问,对这部小说的文学技巧和思想内涵再做一次整体性的回顾,并努力为你挖掘小说中的一些彩蛋。


今天就讲到这里,我是但汉松,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66860vmmr

    老师的课真好!

  • 糖果味BON

    总感觉老师的讲解流于表面了,并没有提供很多关于情节结构或者是小说行文的研究讲解,提供更多的见解和观点。更像是简单的过了一遍小说情节而已。对于大学生而言,参考意义其实不大。

    糖果味BON 回复 @糖果味BON: 是的呢,老师的水平层次还是有分等级的。 之前听了一个名校教授讲的简爱,那叫一个精彩。学术角度破译作者创作思路,解读创作的历史背景,文学模式,各种情节细节来源和象征意义等,真的是做过学术研究的,听了像打开新世界大门。对于爱好文学的来说,受益匪浅

  • 梅湛喻

    我觉得片中的男孩有一种无形的自卑。它源自这个社会的距离感,也就是人们对男孩的忽视。男孩努力地挣扎,为的是满足人们对成熟对男性的认同,他渴望瞬间成为那样的男人,来被这社会认同。可惜他失败了!女孩们追慕的并不是性能力,男人也不是一身肌肉就算成功。精神上的成熟高于学业也高于无趣的同学们。当片中男孩找到他生命中新的渴望,脱离了自己黑暗、自我的视角,他才能从人生中得到救赎。

  • 七宝121

    任何时代孩子都是弱势群体,霍尔顿看到成年人的虚伪,内心充满恐惧

  • 1877671eenx

    讲的很好,培养阅读习惯. 激发去读深奥好书的欲望,汲取更多的精神粮食,在生活如意或者不如意时,有知识的积累,有深度的思考。

  • 李晓青_iz

    每次读到有菲比的情节,我都忍不住流泪。

  • 张一盟

    求里面所有的音乐~老师讲的太棒啦!

  • 问心晨光

    我认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是写青春而是写救赎的!

  • 1383337vvdw

    有深度的文学哲人!

  • 箫梦雨

    讲得很好啊,听的过程中,仿佛身入书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