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2:但汉松 | 文坛隐士塞林格和美国的五十年代

《麦田里的守望者》2:但汉松 | 文坛隐士塞林格和美国的五十年代

00:00
15:22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南京大学的但汉松。今天要介绍给你的,是一部美国文学中的奇书,名字想必你已经听说过,就叫《麦田里的守望者》。


让我们先从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始吧。1980年的一个冬夜,甲壳虫乐队的主唱约翰·列侬和他的日本妻子小野洋子回到了纽约曼哈顿的住处,夫妇二人刚一下车,一个叫查普曼的年轻男子就迎了上来,对着列侬连开四枪,将这位最伟大的摇滚音乐明星和文化偶像枪杀了。


杀人后,此人异常镇定,安静地待在现场等警察,手里依然翻着一本小说。这本书你猜到叫什么了吧?对,它就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写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在法庭上,这个凶手甚至还当庭朗诵了书中的段落。这段让无数读者耳熟能详的话就是:“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儿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为什么一个青年人在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会产生谋杀约翰·列侬的冲动呢?




“麦田里的守望者”又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文坛隐士塞林格。塞林格的全名叫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英文应读成/ˈsælᵻndʒər/。塞林格1919年出生在纽约曼哈顿一个富裕的家庭,和他笔下的主人公霍尔顿一样,都是有钱人的孩子,所以大概有了更多“作”的资本。他在学校里是个十足的差生,中学时被好几所学校开除,其中就包括纽约著名的大学预科麦克伯尼学校。


一些评论家据此认为,小说中的潘西中学其实就是以该校为原型。因为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父亲就将塞林格送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院严格管教,总算在1936年混了个毕业证。读大学的时候,塞林格也不长进,在纽约大学只待了一个月就辍学了,跟着父亲学习做火腿生意,但也不是那块料。


他的人生转折点,发生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夜校,在这里塞林格选修了一门短篇小说课程,遇到了一个好老师,此人也是纽约《故事》杂志的创刊人和主编。他把塞林格带入了文学殿堂,并鼓励他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塞林格很快就在文坛崭露头角,相继在一些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纽约客》杂志。


不过,塞林格真正出名,是在1951年发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不到两周时间,这本书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首位。塞林格变得家喻户晓,这既给他带来了令人艳羡的名利,但同时也惹来诸多麻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围绕这部小说道德标准的争议。既然是写给青少年读的书,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考菲尔德实在不算什么行为楷模;相反,此人好吃懒做,不学无术,满嘴脏话,抽烟喝酒,甚至悲观厌世。用现在的时髦术语,这是一部在当时家长看来充满了“负能量”的坏书。


塞林格对这些争议不堪其扰,最后就隐居到新罕布什尔的一个偏僻之所,从六十年代开始隐居,一直到2010年去世时,都对自己的住处严格保密,拒绝任何采访。我见过的最酷的一张作家照片,就是隐居中的塞林格,这个美男子全身赤裸,叼着烟斗,光屁股坐在竖立的行李箱上,然后聚精会神地用汽车后备箱当桌子,在上面用机械打字机写作。后来有人指出照片主人其实另有其人,但不管怎么样,这都是我理想中的那个写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家的隐居生活,够酷。据说,他去世后书桌里还藏着十五部小说手稿,如果能够重见天日那该多么美好!


塞林格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怪癖,我举几个例子来说一说。


第一,塞林格禁止中国出版社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译本封面上用任何插图,封面上除了书名、作者名和译者名之外,什么都不能放,而且不许有“译者前言”或“译后记”。所以,如果你买到了译林出版社那本孙仲旭翻译的朴实无华的书,千万别投诉这是盗版书。


第二,塞林格禁止任何媒体重新刊登他在1941年和1948年期间发表的早期短篇小说,大概是觉得这些青涩的试笔之作不应该再被读到。除了1951年的《麦田守望者》,最为读者熟知的就是1953年出版的《九故事》,这里收录了他发表在《纽约客》和《哈泼斯》杂志的九个短篇小说,这是塞林格觉得拿得出手的东西。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叫做《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六十年代,塞林格还出版了一部中篇小说集,以及一部短篇小说集《弗兰妮与祖伊》,里面两个故事也是曾经在《纽约客》发表过的。目前,塞林格研究者最感兴趣的,就是绕过作家生前定下的死规定——拍他的纪录片、写他的传记,揭他的隐私,出版他的早期短篇小说。


第三,塞林格禁止将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奇怪吧!所以直到今天,我们已经有了三四个版本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但没有一个电影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他早年曾经允许将《九故事》中的一篇改成电影,但票房惨淡,后来塞林格干脆一律回绝任何影视改编,哪怕卖出电影版权会赚到很多钱。据说斯皮尔伯格都动过念头要拍《麦田里的守望者》,但也吃了闭门羹。如果未来有一天,真的可以将霍尔顿的故事搬上大荧幕,你希望让谁来扮演主人公呢?


第四,塞林格隐居时迷上了东方宗教,据说生活过得相当怪异。据女作家乔伊斯·梅纳德出版的回忆录声称,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读于耶鲁大学时,曾经搬到塞林格家中与他同住,当了这位隐士八个月的情人,后来因为受不了和他一样每日参禅打坐,整日只吃葵瓜子和半生不熟的羊肉,所以被赶了出来。据塞林格女儿说,她父亲半个世纪的隐居中风流韵事不断,还对禅宗、印度教、基督教科学派等充满了狂 热。


这些关于他的古怪逸闻就先说这么多,你大概也能拼凑出一个无法定义的塞林格形象了。但其实我还漏掉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那就是二战。


塞林格是个老兵,他在1942年至1945年期间在美军陆军通信兵团服役,参加了血腥无比的美军奥马哈海滩登陆、解放达豪集中营和让盟军伤亡惨痛的突出部战役,获得了五枚战斗勋章。有评论家指出,尽管塞林格在后来的作品中鲜有提及二战这些残酷的场面,但作家在战场上亲身体验的人类浩劫,成为了他无法磨灭的创伤,这些创伤又以隐秘的方式,进入到潘西中学那个男孩的心灵深处。关于这一点,我先卖个关子,下次课再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塞林格在二战的枪林弹雨中一直没有落下写作,他一直将便携式打字机放在吉普车上,一有空就给他追求的美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写情书,当然也写短篇小说。所以,千万不要将《麦田里的守望者》当成是一个纽约富家公子的无病呻吟之作。这部小说充满了负能量,但它来自一个亲历过二十世纪最可怖的灾难的人,一个见到过人类文明最深的伤痕的人。


那么,为什么《麦田里的守望者》会在美国五十年代产生如此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力呢?


这里其实有一个历史的语境。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太平洋战场,让美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和欧洲、亚洲相比,美国本土在战争中几乎毫发无损。美国在战后迅速迎来了经济的巨大增长,物质主义和消费文化成为了主流价值观,同时艾森豪威尔这样的二战英雄成为了美国总统,美苏冷战的紧张气氛又日益高涨,整个美国社会其实处于一种令青年人感到窒息的文化保守主义当中。换句话说,这是一个经济富足、生活无忧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乏味无趣、戒律森严的时代。


《麦田里的守望者》如一声惊雷,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炸响,给那些父权文化下困顿的青年人一剂强心针。霍尔顿这个十六岁的问题少年,迅速成为了同龄人的文化偶像,他代表了叛逆和反体制的精神,他对于这个笼罩在物质消费和虚假爱国主义之下的美国社会的厌恶,在那一代人中有极强的共鸣感。反戴着红色猎人帽、抽着香烟、满嘴下流话的霍尔顿·考菲尔德就出现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刻,之后美国文化中还会出现更多的坏孩子,比如出演《无因的反抗》的男主角詹姆斯·迪恩,比如那个摇滚乐的先锋人物鲍勃·迪伦,比如“垮掉派”中的凯鲁亚克和艾伦·金斯堡等等。


所有这些反叛的异端,都成为了60年代的先知,美国在接下来的十年会见到更具影响力的“反文化运动”、“嬉皮士运动”、“反战游 行”、“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还有深入青年人心灵的“性、毒品和摇滚乐”。不难想象,那些六十年代的嬉皮士都是从小读着这本《麦田里的守望者》长大的。读塞林格的这本书,像霍尔顿那样去说话、去逃学、去抽烟、去戴帽,这仿佛已经成为了那一代少年的成年礼。当时美国男孩们当中一个时髦的事情,是偷偷搞到这本书,然后在宿舍熄灯后点着电筒在被子里读。


五十年代的青年读者有多么热爱这本书,当时的家长和道德卫道士们就有多么痛恨这本书。据说有个愤怒的家长对小说里的脏话做了统计:全书共有237个“Goddamn”、58个“bastard”、31个“Chrissake”和6个“f”开头的单词。即使在大家看到的中译本中,这些脏话的翻译也经过了一定的文明处理,否则恐怕也是很难出版的。


你可以想象,在五十年代的美国那种保守主义氛围中,一本青少年读物有这么多脏话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很多美国家长和学校图书馆都将这本书作为禁书,甚至还有美国老师因为在课堂上讲授《麦田里的守望者》而被迫辞职。可是,我们知道,就如同亚当和夏娃偷吃的那个禁果——越是被禁止,这本书越是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对中国读者来说,也同样具有巨大的冲击力。


中国早在1963年就有了施咸荣先生的译本,后来译林出版社在90年代购入此书的独家版权,然后又有了孙仲旭的译本。我手头这本就是孙仲旭翻译的,从2012年第一次印刷,到2017年已经重印了15次,这本书在中国的畅销程度可见一斑。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坛出现的那些先锋派小说家,不少人都深受该书的影响,比如余华早期的成长小说《在细雨中呼喊》,里面的主人公就明显带有霍尔顿的影子;苏童也承认,塞林格是他读大学时最为钟爱的外国作家。


所以,这部小说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诞生在美国特殊的五十年代,但同时它表达和探索的那些人类经验,其实又是超越地域和时间的。


这节课,我主要讲了两个知识点。一个是“文坛隐士”塞林格其人其事,另一个则是小说的写作背景和文化影响力。这些作为铺垫,对我们下面几节课深入品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很有好处。


在下一节课,我会介绍小说的人物和故事结构,同时带你重点剖析小说前半部分,也就是主人公在潘西中学的故事。


今天就讲到这里,我是但汉松,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如沐清风LY

    做主播这件事,家人会反对,朋友会不解,路人会不屑,但是为了自己的梦想,我会一直走自己的路。

    安静听书的小游客 回复 @如沐清风LY: 加油💪

  • 宁小宁0714

    但老师讲的好棒!圈粉圈粉~ʘᴗʘ

  • kelly赵金妍

    背景音太吵了

  • 97芋泥啵啵

    恕我直言,这个普通话使我放弃

    yuelianggongzhu6229 回复 @97芋泥啵啵: 何必吹毛求疵,老师又不是专业播音员,并不需要很高的普通话水平。老师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着实让人钦佩,老师的讲解轻松风趣,信手拈来,让人受益匪浅,百听不厌!

  • 1386013wegh

    听书这么长时间了,第一次被杂乱的背景音闹的不得不离开!再好的老师和讲解都白费了,可惜!

  • 1379360eslo

    背景音乐是最大的败笔,根本听不清在说什么,只能放弃了,浪费了老师的心血,喜马拉雅如果有去除背景杂音的功能就好了

    听友320949723 回复 @1379360eslo: 有这功能啊

  • 听涛枕霞

    音响效果有待改进

  • 汐月yi

    感恩有喜马拉雅这个app,我就是不爱看书,更多时候是看不懂看不下去,现在好了,有这么多大师解读这些名著之后,真的每天都想听,觉得很有意思

    1532305lnka 回复 @汐月yi: 赞成!

  • rose99999

    音乐吵死人了

  • 1583019vtme

    没有读过《麦田守望者》,经老师的讲解,很有兴趣去读一遍。

    格格_i0g 回复 @1583019vtme: 我也想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