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老子为什么激烈地批评孔子?

2.4 老子为什么激烈地批评孔子?

00:00
12:45

我们下面略微谈一下孔子与老子的差别。


孔子是老聃的弟子,这一点是确证无疑的。虽然很多学者对这一点表示怀疑,但是从诸多古书中,包括《水经注》,包括边哨的一些东西上都有记录,说孔子一生至少有三次拜会老子。第一次大约在孔子17岁,见老子问礼。第二次就是《史记》记载孔子34岁这一年,被鲁昭公委派到东周首都洛邑拜老子,问道、问礼。第三次就是庄子记载,孔子为官前后,大约5051岁,曾经到宋国沛地,见老子问学,那么因此孔子作为老子的弟子,应该是可以确证无疑的。


但是孔子和老子两个人的文化品格却截然相反。


孔子的文化品格极为积极,最能代表孔子文化基调的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叫“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的原话。他的意思是说,我明知道我做不到,我都会努力做下去。它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参与社会改造的文化态度。因此后世学者总结孔子学说用两个字,叫“入世”,进入的入,人世的世。


老子却恰恰相反,它的文化品格极端消极。最能代表老子文化品格的是在道德经中不断出现的六个字,叫“无为而无不为”。它的意思是:我一无所为却无所不为。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我什么都不做,却把什么都做成了。我们今天听起来觉得这句话很荒诞,可老子的意思是:道派生了天地万物,却没有任何人见过到有任何多余的动作,这叫无为而无不为。


我们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老子的文化品格极端消极,消极到一无所为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对老子的文化基调作了一个总结,跟孔子的总结恰恰相反,叫出世,出离人世的含义。


这也就是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专门加了一句话,叫:道不同不相为谋。指的就是孔子和老子之间的“道”是不同的,尽管二者是师徒关系。


我们讲这一点是为了让大家深刻理解老子文本的消极意绪。这是大家读老子书的时候要有一个基本的深部思想背景的了解。


我们简单说一下,孔子34岁这一年,被司马迁详细记载,到洛邑拜老子为师。《史记》上有一段记载,我们会看见老子和孔子的对话。


这个对话司马迁怎么知道是个很奇怪的问题。大家知道司马迁的史书都是人物纪传体,里面是有生动对话的,几乎可以视为文学范本。所以它的历史真实性当然是很可疑的。但是司马迁的史记记录被后人考证,却常常精准。因此我们虽然不敢说司马迁所记的原话是真话,却至少可以这样看待:司马迁所表达的语言后面的那个精神,大致不会有太大出入。


我们看司马迁记载,孔子34岁见老子的时候,老子跟孔子的对话。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大家注意,老子对孔子全是训斥的话,批评的话,鼻子里出的全是冷气。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你说的那些你总是挂在嘴边的,那个人死的连骨头都已经朽掉了。你提他干什么?这里所说的孔子常提的那个人,就是周公旦。


大家知道孔子说他动不动就梦见周公,因为周公是谁?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早年第一任宰相。由于武王克商以后很快就死掉了,而武王的儿子继承王位的这就是著名的周成王。成王年幼,全凭第一任宰相周公旦主持国政。而周公旦为西周建立整个礼制,也就是整个政治法统。大家注意,周公旦奠定周朝礼制,史书记载叫制礼作乐。


这里注意“礼”是什么?你可千万不敢把“礼”理解为礼节、礼貌。礼在周代这个字的含义,是国家政治法统到民间礼节礼仪的总和。“制礼”就是建立周代封建宗法,政治道统,叫礼。


作乐,你也不敢把乐理解为音乐。孔子和周公所说的乐是大型祭祀活动上的奏乐和乐章。所谓大型祭祀活动,其实就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宣示。就像现在开两会伴奏,你可不敢只听音乐了,你得听两会讲什么,这叫制礼作乐。


孔子由于对周公、西周早年的封建礼制极其推崇,因此好梦周公。整个孔子学说其实就是把周公旦制礼作乐的政治操作理论化,这就是孔子学说的根本含义。因此孔子不断的提到周公周公旦,于是老子批评他,说这人死的连骨头都朽掉了,你整天提它干什么?


然后他就讲老子又训斥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说,我听说一个好的商人,深藏若虚,财不露白,绝不显示自己很有钱。他说一个君子,即使只是有盛德,有厚德,他在外貌上也必须显得很谦卑,甚至很愚钝。老子说这段话什么意思?他显然是在批评孔子,过度张扬,四面宣教,然后把自己表达的太过充分,太过刺眼。


然后老子接着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就是赶紧把你身上的骄傲之气和多欲望的那个状态去除掉,把你的那个嚣张的气色和宏大的志向也都磨搓掉,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倒霉。大家可以听出来,老子对孔子全是批评的话。


我们下面看看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实际《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说:孔子去,谓弟子曰——也就是孔子离开洛邑回到鲁国,对他的弟子讲: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这三句话不用翻译。他接着讲:走者可以为罔。大家注意,罔这个字的含义是蒙骗的意思,也就是说对于走兽我挖一个陷阱,上面盖上芦席,擦上草或者土,我就可以把走兽蒙骗到陷阱之中,而不惑他这叫走者可以为罔。他说游者可以为纶,就是对于水里游动的鱼。我下一条丝线,底下带一个吊钩,我就可以把由于捕获上来。他说:飞者可以为矰。所谓矰,是古代专门用来射鸟的箭,因为你用普通的箭射鸟,即使射到鸟的要害之处,鸟扑棱几下翅膀落在河边的芦苇荡里,你是找不见鸟的,找不见猎物的。于是古人就专门设计一种箭,在这个箭后面绑上很长的线绳,如果射着鸟,拉着线绳就可以把鸟拉回来。这种见叫做矰。他说要捕获鸟,我可以用矰。


他然后讲: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从来没见过龙,神龙见首不见尾,我不知道龙是什么样子。


他最后讲,他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见龙也。这就是著名的犹龙之说。他说:我今日见到老子,我终于知道龙是什么样子了,可见孔子对老子评价之高。


大家注意,我讲这一段是想说明两个问题。老子对孔子这个弟子其实并没有给过高评价,全是批评的话。而孔子这个学生对老子这位老师却是至为尊重,视之为龙。大家知道,孔子说过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这话里暗含着别一重含义,就是孔子搞了一辈子都没搞清,老子道究竟是在讲什么?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思想之深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思想工地农民工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老子)一书和老子也就是李聃这个人,根据王老师以前的介绍和现代很多学者的考证,(老子)一书应该并不是一人所作,而是中国先民由部落到国家发展过程中最早的反应中国先民思想的最早学术思想,由老聃整理为一部系统性典籍,以前读道德经只是感觉意喻深远,思想深邃而无法竟究其理。隐隐约约其中蕴含着西方最早的哲学思辨。这是道德经这部书有别于所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地方,期待着王老师新的内容,帮我完整的理解老子及道德经最完整的深远意义。

  • 1595493jjkg

    老子的思想是宇宙版,孔子的思想是地球版。

    浪遏 回复 @1595493jjkg: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

  • 凤友小语

    对王先生对老子思想“无为”诠释为“极为消极”不敢苟同。这不是对王先生不敬。

    深水幽蓝_q0 回复 @凤友小语: 王东岳先生拿老子的酒瓶装自己的酒。鄙人愚见“无为”是说排空自我意识重视宇宙自然规律去为。

  • 清末古董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而是更大有为的智慧!

    听友117111580 回复 @清末古董: 这个消极我理解应该是激进的反义词,不含褒贬

  • 給我感動

    我不是在挑毛病,只是跟前面的章节有了矛盾:这集开头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是无疑的,是有史实举证的;既然如此,前几集为什么要说老子是什么时代的人,或者是不是一个人存疑呢。因为老子与孔子的关系确定,而孔子也被确定,进而应该很容易推出老子的身份年代。这岂不是与前面章节出现了矛盾?

  • 富润屋德润身_03

    孔子50一51去见老子,老师又说死子长孔子20岁,说明老子当时70岁左右,老师又说老子50多岁西出函谷关,因有先天性疾病,不可能长寿,似乎生命历程不足70年,前后似有矛盾,请老师指教。

    洛阳北部尉曹操 回复 @富润屋德润身_03: 你听话能听出来重点吗

  • 听友110572738

    我从08年开始追问终极是什么,先后经历了儒释道西方哲学史尼采佛洛依德荣格再回到易经前前后后十余年才有所整合,听到老师的课惊讶感慨万千,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老师在,我并不孤独,我所思考的也不是那么异端。

    睡着了没熬夜_ 回复 @听友110572738: 。。。。一山还比一山高而已

  • 康康_x7

    老子发现了孔子的不足之处及时给予指正,是负责任的老师。而孔子虽褒扬老子如神龙,但并没有把老师的话听进去,这也直接导致了他日后周游列国都不得志。老子真把孔子当学生看,孔子却把老子当博弈对象看,直接拿飞禽走兽做类比,这种心气又怎能听得进教诲啊!由此可见老子眼光独到,说话一针见血,如此明白的教诲都没能警醒孔子,估计老子事后也是一声叹息,天命不由人,随他去吧。

  • lxbook

    无为而无所不为 要明白无为这个概念,就必须明白有为。什么是有为,有为就是有目的的去作为。那么我们在探讨无为的时候,就能清晰的明确无为就是没有目的的去作为。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可以用无为而为来探讨几个问题。比如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又比如说我们做某种事情需要抱着一种目的吗?还有比如在比赛与考试时要不要一种胜负心?无为而为,是一种自自然然的平常心。既不是积极,也不是消极。

    lxbook 回复 @lxbook: 老子立道无为而无所不为 禅宗说禅不立文字,无言而无所不言

  • 听友122927517

    老子讲天道,孔子讲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