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六节藏象论】五色之变与五味之美

045.【六节藏象论】五色之变与五味之美

00:00
20:24


大家好!世间万物,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纷纭复杂,离我们很近,又离我们很远。这么难以把握的世间万物难道真的没有办法把握吗?我们的伟大先祖轩辕黄帝替我们向天师岐伯问了这个问题: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黄帝说:“讲得好。我听说天地之气相合而生成有形的万物。 “因变以正名”,又因为天地之气变化多端,所以万物形态各异,并依据各自差异确定它们的名称。天地间五运之气和阴阳的变化,在万物生成过程中,哪个作用大,哪个作用小呢,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黄帝这里说“余闻气合而有形”非常重要。在后面的《宝命全形论》里,说到人是怎么产生的?岐伯就提出:“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庄子曾说过:“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任何万物都是由气相聚而成的。


岐伯回答:“你问得很详细啊!只是“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天极其广阔,不可以推测;地极其博大,不可以计量。不过既然您提出了这么一个神秘又深奥的问题,那就请让我陈述其中的道理吧。“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


自然界的草木生有五种颜色,但五种颜色的变化,是不可能看尽的;草木生有五种味道,但五种味道的醇美,是不可能尝完的。这一句中的“胜”(shēng)要读第一声,的意思是“完尽”,我们在写信时最后要写一句“不胜(一声)感激”,就是感激不尽,要是“不胜(四声)感激”,那意思就不对了,有人还写成“不甚感激”,那就是“我不是很感激你”,这不闹笑话了?


这里五色的变化“不可胜视”是什么意思呢?这里要按照五行来理解,五色是青赤黄白黑,你永远也看不完的,绘画不就是五种颜色变化组成的吗?然后各种不同的组合永远也看不完。五味鲜美“不可胜极”,就是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可以调和成各种各样的味道,是我们永远也尝不完的。


这种观点在《孙子兵法·势篇》中已经说过了: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声音不过五种:宫、商、角、徵、羽,这就五声音阶,相当于12356,但五声的变化却是听之不尽;颜色不过五种:青、红、黄、白、黑,但五色的变化却观之不尽;味道不过五种:酸、苦、甜、辣、咸,而五味的变化却尝之不尽。


战势不过奇正两种,但奇正的变化却无穷无尽。战势的“势”是物质在运动中所产生的一股潜在力量包括气势、声势、态势、趋势等。《孙子兵法·形篇》讲了军队的形,就是存在的状态,偏于静态这一篇讲了军队的势表现为它战斗的能量,偏于动态。怎么取得战争的胜利?很简单六个字:“以正合,以奇胜。”大凡用兵作战,总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所以叫“出奇制胜”。正奇是什么?就是阴阳,正为阳,奇为阴。


五声、五味、五色是什么?就是五行。我在前面已经多次说过了,阴阳和五行是一回事,阴阳的细分就是五行,五行的整合就是阴阳。大家发现了没有?中医治病、处方用药就像用兵打仗。所以有一句话叫“用药如用兵”。


岐伯接着说:“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人们的嗜好欲望不同,但各种颜色、味道是分别与人体相通的。当然人的欲望也分五类,中医上的五欲主要是说眼、耳﹑鼻﹑口﹑身的欲望,在佛学中指色、声、香、味、触五境所引起的五种欲望,民间一般指财、色、名、食、睡五种欲望。五色、五味、五欲它们各有所通,跟谁相通呢?跟人体内的五脏相通。


岐伯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这个“食人”是什么意思?这个食是不是吃的意思啊,如果理解为“吃”,那不变成天吃人以五气,地吃人以五味,那就大错特错了,怎么会是吃人的意思呢?


这个“食人”是“给人吃”,“食”是使动词,让人吃,意思是天用五气来让人吃,地用五味来让人吃。也就是说天用五气供人们生存,地用五味供人们食用。天供养人的五气是哪五种气味呢?是指臊、焦、香、腥、腐这五种气味,前面学过的《素问》第四篇《金匮真言论》提到过这五种气味,臊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


五味已经讲了多次了,就是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总的来说,五气、五味的饮食进入脾胃,然后化生精微物质以充养身体;分而言之,饮食因为五味的不同又偏向作用于不同的五脏。根据五气、五味入五脏的道理,我们就可以按照不同的身体情况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五气由鼻吸入人体,贮藏在心肺中,上升使面色明润,使声音洪亮。五味由口进入人体,贮藏于肠胃中,被肠胃所消化吸收,来滋养五脏之气,五脏之气调和就具有生化能力,津液随之生成,精神也就自然产生了。


胃肠产生的营养物质从哪里来的呢?来源就是我们吃的五谷粮食。饮食经过脾胃的消磨变化成对人体有用的精微物质,这些精微物质再被运输到全身,有的濡润五脏六腑,有的滋养四肢百骸,所以就身体健康,精神充沛。


“气和而生”这四个字非常重要。阴阳之气、五行之气只有调和才能产生万物,使万物生生不息。大家知道最早“和”的思想是怎么来的么?就是从饮食、声音、音乐这些日常生活中体会出来的。


早在西周末年太史伯阳父(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就是如果和谐,那么万物才能生长繁衍;如果完全一致,那么万物就无法继续发展下去。他举例子说,如果只有一种声音,就会单调得没办法听;如果只有一种物品,就会单调得没办法看(没有文彩);如果只有一种口味,就会单调得令人生厌;如果只有一种事物,就会单调得无事可说。


过了两百多年,春秋时期齐国上大夫晏婴完全继承这一思想,他说:“和如羹焉。”“和”就像做肉羹,要用水、火、醋、酱、盐来烹调,要各种佐料调和在一起才有美味。


这一篇提到“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调和食物五气就能够滋养生命,首先生成津液,津液有多么重要,口中的津液,道家称它为琼浆玉液,也成为“神水”,“神水九吞咽”,津液一定不能吐掉,要反复吞咽,到达下丹田;然后生出“神”,“神”的意思非常多,这里既有精神、意识的意思,又有活力的意思,一个人就有活力了,两眼炯炯有神,神明就出来了。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百灵鸟ml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黄帝内经真的需要好老师的讲解,光凭自学难免会错误领会。张老师用心了还附了张图,谢谢您

  • LEIbling

    五色:青,红,黄,白,黑;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音治病,张老师有没有什么经验和理解?

  • 杜谦巽

    坚持听张老师的课

  • 逝去的武林_z1

    老师辛苦了,无价之宝!

  • 六经轮回

    五色与五味比较哪个起主导作用

    张其成 回复 @六经轮回: 五味更重要

  • 1560088kgvq

    我的曾祖父名讳和羹,原来是出自晏婴公之“和如羹焉”,听老师的课,收获很多

  • 振翅高飞笑傲苍穹

    张老师,这个五气臊、焦、香、腥腐和寒热温凉平的五气有什么区别?

  • 凭水临风_r6

    内容是好内容,但喜马拉雅的开屏广告真恶心,碰到或晃一下手机都会点开连接,体验极差。

  • 仁和系统勤修戒定慧

    张老师讲的好棒点赞!

  • 沐晨乐曦

    谢谢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