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集】无为只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

【第34集】无为只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

00:00
12:39

今日知识卡片

今日课程内容


上一讲我们说到,无为的为是一个广泛的、没有特定内容的为。这样一说,有些人就会想,如果无为的为是一个广泛性的为,那么无为就等于否定了一切作为,那不是等于说无为就是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做了吗?单纯从字面上来看,好像的确是这样。


宋代大儒、理学家朱熹就曾说过:“老子所谓无为,便是全不事事。”(朱熹1986537)这种理解虽然不对,但是现在还有相当大的市场。老子真的主张什么都不作吗?无为就是那么消极吗?回到《道德经》原文,我们会看到老子的无为虽然是一个否定式的概念,却是希望达到正面的积极的效果,第四十三章有明确的说明﹕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这一段是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在最坚硬的东西之中自由驰骋,看起来无有的东西可以进入没有缝隙的地方。我由此知道无为的原则是有益的。这里用至柔之物来比喻无为的方式,目的是“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当初想到的这个至柔的东西是什么?应该就是老子经常使用的水的比喻。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就是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但水能克刚,所以有滴水穿石的成语。今天我们还可以想到空气,空气可以无所不在,似乎至柔至弱,但空气的流动形成的台风可以摧枯拉朽,毁房屋,拔巨树,卷洪水。至于龙卷风的强大力量更是防不胜防。钢铁虽硬,也无法完全抵挡水和空气的锈蚀。老子以柔弱胜刚强来解释无为的合理性和实际效果。无为也就是柔弱之道,也就是更好的攻克刚强的方法。老子不仅相信水能克刚,而且能造福万物。所以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最好的为善之道像水一样,善于造福万物而与物无争。老子相信,无为的方法可以造福百姓,恩惠众生。


柔弱胜刚强在政治军事斗争中也有生动的实例,所谓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都是不同程度的无为而治,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是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实例。虽然我们可以用这些真实的案列来说明无为的有效性,但是老子的柔弱无为的原则却不同于那些具体的实例,因为老子的柔弱无为有更大的关怀。从低处说,柔弱无为是为了避免激烈的冲突和动乱;从高处说,无为则是为了实现天下自然而然的理想秩序和整体的和谐。在《道德经》中,无为并不是谋取具体利益的谋略。


无为而无不为还有以小求大的意义。《老子》第六十三章说﹕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是说,以无为作为行动的方式,以无事作为自己要做的事,以没有味道作为自己所要的味道。天下的困难之事要从容易之处入手,天下的大事要从细小之处入手,所以圣人好像始终没有做大事,但是却能成就大业。这里提出的关于无为的一个比喻,就是要从“易”和“细”作起,从人们所不重视所忽略的地方入手,这和无字“有而似无”的意义正相契合。无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而是从人们容易忽略、不易觉察的地方入手作起,其方法与众不同,其结果自然也会与众不同。


实行无为的原则也就是“为道”,即体现或实践道所代表的价值原则,这样作就可以不争不斗而获得天下,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大意是说,从事于一般的学习,就要日积月累,从事于修道就要日益减损(已有的知识和欲望)。损之又损,达到无为的境界,而无为的境界可以达到无所不为的效果。所以要获得天下,就要实行无事的原则,等到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就不足以获取天下了。这一章明确讲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论题。说明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地不做事,或无所事事,而是要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无所不为的效果。帛书本出土的时候,有些地方是残缺不全的,恰巧帛书甲乙本这一句都烂掉了。有学者就说,无为而无不为是法家的阴谋诡计,《道德经》中原来没有这种思想。但是郭店竹简本和北大竹书本都有这一句,证明“无为而无不为”的确是老子原文固有的思想,并且可以代表老子之无为的精神实质,即无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无不为”才是真正的目的。


无为而无不为在通行本中出现三次,在帛书本只出现一次。然而验之于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通行本),或“为无为则无不为也”(傅奕本),或“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帛书本),“


《道德经》中类似的论述很多。比如第三章说“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大意是要经常让老百姓处于无知无欲的状态,让智谋多的人不敢随意而为。由此实行无为的原则,则可达到天下大治。


又如四十七章说“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大意是说圣人不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大事,不需要亲眼所见也能有所知,不需要有所作为就可以成就事业。这也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体现,是老子之无为理论与其他各家都不相同的根本之处。


其实,在我们讨论老子之自然的时候,已经涉及到无为而无不为的问题,第三十七章所谓“自化”、“自定”或“自正”都是“无欲”、“无为”或“无名”的结果;


第五十七章“自化”、“自正”、“自富”、“自朴”也都是“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结果,可见无为的目的和效果在于“无不为”,而“无不为”的重要内容就是万物的自然而然的秩序的建立,是达到自然而然的成功,实现自然而然的和谐。


从积极或最高的目标来说,无为可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实现自然的价值,从消极的或最低的结果来说,无为也可以防止失败或走向反面。所以六十四章说﹕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是说,要做事就可能失败,要抓住什么就有可能失去它。所以圣人采取无为的原则就可以避免失败,不执着于任何事物就不会失去它。这里清楚地指出了无为的最低目的或效果,这就是避免为而败,执而失。老子相信事物往往会走向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不如主动居于反面的地位,这也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的反映。老子还说过﹕“夫唯不争故无忧”(8章),无所争抢就没有失去之忧,不争也是无为的表现,其目的或结果是无忧无虑。再如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章)。无为的精神包括不有不恃自傲,不居功自傲也就不会有失去功名的担忧。这也体现了以“无为”为手段来防止走向反面的立场。


无为之所以能够无不为,是因为万物能够自然而为,水自然而流,草自然而长,农人自然去种地,工匠自然去上工,企业家自然想去赚钱,老师自然要去教书,万事万物按照一定的合理的社会规范自然而然地行动,结果就是无所不为。


说来说去,《道德经》中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作,不是逃避责任,不是懦弱胆怯,而是避免失败,追求更高、更好的效果,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总结一下。老子的无为是根本的、原则性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万物百姓的自然而然的繁荣发展,以及天下自然而然的和谐的秩序。


好,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今天的课后思考题是:为什么说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事事?为什么老子相信无为可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无为和自然是什么关系?我们今天可以如何实践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欢迎大家将你们的想法、问题留在评论区,我将在下次答疑和讨论时间回复你们的想法,也欢迎你们将今天的知识卡片分享给你的朋友们。我们下次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见性成佛OK

    无为,无事,无味都是事物初始状态,这样才能自然而然的生存和发展

    刘笑敢 回复 @见性成佛OK: 不好说。笼统地说自然,无为,道,德,等概念贯穿于老子全文当然没错。但具体地说来,在不同概念,不同语境中的具体概念的解释还是不同的。

  • ZhjinY

    刘老师好,听您讲道德经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但是一直以来对老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说法思想上总是困惑,比如一个人步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或接受了一个新的东西,而这个新领域或新的东西的人却没有向这个新来的人介绍或讲解任何相关的知识和相关的规则,让其顺其自然去发展去领悟,这样能使这个新人更快、更顺利、更好的发展吗

    刘笑敢 回复 @ZhjinY: 老子从来没有顺其自然的说法。学界的解释常有不严谨的地方。有时对原文理解没有扣紧原文的字义和语法功能,有时将后人的解说或用法当做老子的意思。

  • 容容读故事

    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开始深化到人格层面了,贴在墙上,时刻提醒反思自己

    刘笑敢 回复 @容容读故事:

  • 刘丑2

    老子的无为,照亮曲折人生。受教了,谢谢刘老师的点拨!

    刘笑敢 回复 @刘丑2:

  • chm2020

    无为是有为的努力方向,没有有为就没有无为! 先把有为做好,也许会逐渐达到无为境界。

    刘笑敢 回复 @chm2020:

  • 静思远空

    庖丁解牛就是非常经典的讲解“无为”。刀用了十九年,杀几千头牛还是新的,因为庖丁是在牛的无处下手,根本就不碰大小骨头,游刃有余在空间之处。经典的柔弱胜刚强。

  • 京七爷

    刘老师很温和,也很谦虚,很有学者风范。讲得细致耐心,非常好!

    刘笑敢 回复 @京七爷: 七爷,敢称爷的有底气。

  • 杨暖之_会会子

    编辑睡觉去了?都没给好好剪接

  • 白玛若巴

    无为只是手段, 无不为才是目的。

    刘笑敢 回复 @白玛若巴:

  • 见性成佛OK

    为无为就是自然而然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