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集】“希言自然”是什么意思?

【第21集】“希言自然”是什么意思?

00:00
15:56

今日知识卡片 

今日课程内容 


大家好。我们连续三节课专门讨论老子的自然。这就是二十五章的道法自然,六十四章的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以及十七章的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中还有两章直接提到自然一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第二十三章的“希言自然”和五十一章的“莫之命而常自然”。


第二十三章文句比较复杂,理解困难,争议也比较多。这一章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我们主要看前一半,后半章涉及文献考据的问题,技术性比较强,这里先不涉及。这一章从“希言自然”开始。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这里大意是说,少说话才符合自然的原则。你看疾风吹不过一个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决定了这种情况呢?是天地。天地的疾风暴雨都不能长久,何况于人呢?


这是我的理解。关于“希言自然”一句,分歧很多,因为上下文不够连贯,所以一直有人认为这一句应该属于上一章,但帛书本出土否认了这种可能性。如果纯从理论上或语法上讲,“希言自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比如可以是“希言,自然,这二者很重要”,也可以是“少说关于‘自然’的话”,或者是“少说话就符合自然的原则”,引申一下就是“少发政令才符合自然的原则”。我同意这最后一种解释。为什么呢?


首先,要看是谁“希言”,或曰是谁要少说话,看《道德经》全文,主张少说话的是圣人,没有其他可能。如十七章是圣人“悠兮其贵言”意思是圣人总是悠悠然的样子,很少讲话,第二章中 是圣人行“不言之教”,此外,七十三章说天之道“不言而善应”意思是天道不说话,但是善于回应各种变化,五十六章说“知者不言”意思是真正懂得的人很少讲话,这都是对不言的表彰。显然,希言与圣人不言、贵言是一致的。希言就要反对多言,所以第五章有“多言数穷”的说法,就是言多语失的意思。五十六章也说“言者不知”,认为多说话的人反而是无知之人。显然希言、少言、不言是《道德经》的基本观点。所以将“希言”和“自然”应该理解为是一致的关系,可以说希言是为了达到自然的一种方式,而自然的价值是对希言的一种肯定。


总而言之,圣人希言,就是在上位者应该少发号施令,少发号施令就是符合自然的原则,就是为了实现自然而然的状态或秩序。这和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也是高度一致的。


好,我们再来看《道德经》的第五十一章中的自然,这一章是关于道、德和自然的关系的。原文是:


道生之,德畜之,

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这一章我们在第九讲介绍过,在讲圣人玄德的时候也提到过。这一章大意是说,道产生万物,德畜养万物,物的功能使之成形,势之作用能使之完成,所以万物都尊崇道,珍贵德。而道和德尊贵的地位并非有更高的东西给了它爵位或任命,而是它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尊贵的地位。总之,道生成万物,畜养万物,让万物得以成长,发育,能够平静,稳定,得到生养,呵护,这种功能让它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尊贵的地位。


今天我们讲这一章的重点是讨论“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一句。这一句,成玄英的解释是世上的尊贵的地位都是来自于朝廷所制定、所授予的爵位品秩,而道和德的尊贵地位不是任何人所授予的,而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或者说是自然而然的。河上公的解释有所不同,他是说道和德自然无为,不对万物发号施令,只是被动地作万物的影子和余声(河上公注则云 “道一不命召万物而常自然,应之如影响。”)一个说道和德的尊贵地位是自然获得的,一个是说自然的方式是不发号施令,两种说法很不同。从语法结构上来说,前一种解释比较合理,是说“道之尊,德之贵”的来源和特点。而后一种说道不发号施令与“道之尊,德之贵”就没有直接关系了。


道和德的尊贵地位意味着万物应该学习和体现道和德的原则,而道和德的尊贵地位是自然而然地获得的,这又意味着人类社会也应该追求自然而然地获得的尊贵地位,而不是通过勉强自己或他人去追求崇高的地位,不应该以任何违背自然原则的手段去追求尊贵的地位,以及荣誉和奖赏等等。


学习过有关自然的五处原文,我们知道了《道德经》里的“自然”指的是一种价值原则,也可以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这种状态的的基本意思是自然而然,也就是没有强制和压迫,也没有内外冲突。以后我们还会进一步讨论分析这个术语。今天我们先讲一下有关自然这个词的两个特殊要点。哪两个特殊要点呢?一个是它一开始就是复合词,另一个是它一直在演变之中。学术界忽略了这两个特点,造成我们对老子之自然理解的复杂性和歧义迭出、无所适从的情况。


先讲第一个要点。从古代文献来看,老子是第一个发明和使用自然一词的。值得特殊注意的是:自然一词一出现就是一个成熟的复合词。


为什么要讲复合词呢?复合词什么意思呢?复合词是说两个字在一起构成一个新词,有新的意思,不是原来的两个字的简单并列组合。比如,我们今天说的“妻子”就是一个复合词,意思是太太,老婆,或夫人,或wife,而不是妻和子两个字的组合。但在古汉语中“妻子”就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是妻子和儿子或儿女。同理,《道德经》中的自然一出现就是一个复合词,而不是一个自和一个然的临时组和。显然,自然作为符合词,和自化、自富、自均、自定、自正这些词组的语法形式是不同的。尽管我们现在分析自然这个词的时候都说自然是自字加然字,但我们找不到自加然的词组的形成的开始和演变的过程。看到这一点,我们理解老子之自然时就不应该机械地以自+然的词语义为《道德经》中自然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意思,就不应该强调它是个体的自然。


当然,我们知道,“自”在古汉语中最初是鼻子的形象,据说是一个人指着自己的鼻子说自己的意思,这样说来,这个“自”就是纯然的个体,而不是群体。但是在《道德经》中,自然一出现就用于万物和百姓,而不是用于普通的个体。相反,这个意思是后来才被强调的,这就是下面的第二点。


第二,自然一词创造出来以后,马上进入演化的潮流,意思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复杂。庄子、河上公、王弼、郭象用法都有不同。比如《庄子·应帝王》讲“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这里的自然是外在的应该顺从的趋势,而不是应该追求和实现的价值目标,显然与老子之自然的价值意义不同。《田子方》篇也说“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这里的自然似乎是演奏乐曲时要应和自然而然的调性或旋律,与老子所讲的自然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河上公解释“辅万物之自然”时说“教人反本实者,欲以辅助万物自然之性也。”这里引入了自然之性的概念,以性为自然的核心,就将自然引入个体之中,完全转移了老子对万物和百姓的整体关照的视野和角度。王弼是发展老子思想的大功臣,但也是沿着河上公的个体之性的方向发展,反复讲因自然,顺自然,任自然,明确讲“万物以自然为性”,自然彻底变成了个体之性的体现。王弼影响之大,使得老子的整体的关照完全转向个体之性的舒展。到了郭象,自然更变成了个体的独化和自尔,变成“不知所以然而自然”(逍遥游注)。单讲庄子、河上公、王弼、郭象,每个人的思想都有独到之处和贡献,但是如果看他们对老子之自然的思想的关照和改造,实际上是越走越远,从整体到个体,从追求到顺应,从价值到现实,把老子思想逐渐改变成个体主义。这个问题很复杂,这里约略提一下是请大家明白,不要轻易地把后来到某种自然的意思。当作老子本人的思想。


到了现代汉语的自然又接受了英文nature的意思,对老子之自然的理解就更困难,更复杂。


最后,我想讲一讲,一般说来,越是常用词,用得越普遍,意思越复杂。我们理解它、解释它就越要小心谨慎。


这里举一个轻松的例子。比如先生一词,在诗经中就是开始生的孩子,相当于今天所说头生。后来。先生在古代就有父兄,老师,丈夫等用法,甚至可以自称。先生在现代词义也不断在变。我1978年考入北大读研究生时,一般老师都称张老师,李老师,或老张,老李,唯独对张岱年、冯友兰大家都称张先生、冯先生,那时在我心目中,先生是最高的称呼。没有人称他们为老师、教授,更没人称之为同志。可能是他们没有资格被称为同志。九十年代,我刚到台湾和香港时,男的全称先生,女的全称小姐,先生的意思又不一样了。现在,同志一词又有了同性恋的含义。一般说来,先生当然是男的,但极少杰出的女性也会被尊称为先生,比如杨绛,钱钟书的夫人,就被尊称为先生;叶嘉莹,诗词专家,也被尊称为先生。在上海滩,当红的的女演员也有称先生的。举这个例子是为了强调,越是大家熟悉的词语,越是经常用的词语,词义越复杂,变化越多,也越少有人注意它的复杂性。自然就是一个类似的例子,比先生一词更复杂,更少辨析。所以我要特别强调,分析老子的自然一词的词义要更加谨慎。


好,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今天的课后问题是:回顾《道德经》中五处讲到自然的文句,我们应该如何更准确、更恰当地理解老子的自然?老子的自然是着眼于万物和百姓,还是着眼于个体?这两者的不同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也可以提出你的困惑和问题。我将在下次的答疑课上集中为大家解答。也欢迎你把今天的知识卡片分享给喜欢《道德经》的朋友。我们下次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IBZ88888888

    希望老师出道德经全文译解的书让更多人看到。感恩

    刘笑敢 回复 @IBZ88888888: 谢谢敦促,目前顾不上,以后争取作吧。

  • sandade

    稀言,与贵人语迟,沉默是金,言多必失…大概一个道理吧?

    刘笑敢 回复 @sandade: 这样理解是可以的。不过,这句太简单,很难有比较确切的分析理解。

  • 见性成佛OK

    自然的价值是万物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

    刘笑敢 回复 @见性成佛OK:

  • chm2020

    自然不应该是一种理想状态吧?应该是一种必有的状态?

    刘笑敢 回复 @chm2020: 与道法自然一起的四个法字如果作动词,作取法讲,那么自然就不是必然的,而是应然的,是值得争取实现的。

  • 白玛若巴

    话多不如话少

  • 苏其志

    “自然”作为状态应该是一种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各得其所的和谐共荣状态。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追求或者说这种状态本来就是一种价值信仰。这种状态存在的基础应该是相互尊重,老子将希望寄托在强者的“慈和俭”上。很多人认为《道德经》是弱者的生存之道;其实刚好相反:《道德经》更象是强者的政治(处世)哲学。(钱玄同将水德的“弱”归结为“三强”并拿它给儿子起名,见解是很独到的)

  • 静思远空

    据说墨子给学生讲:看青蛙叫个不听没人理,还很烦,公鸡一叫天下白。看来少言很重要。这就涉及个体自性的问题,青蛙叫个不停那是在寻偶 ,不吭声绝后了,到冬天一声不吭,那是冬眠了。少言还是多言那还是个体自性与外部空间决定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静思远空

    刘老师,我个人理解,老子讲道德经最终是让我们感受如何做到天人合一,还是法天道行人道,这样还是个体的自性如何在道中运行的问题。即使解读为自然这种状态也是个体与外部空间的状态。所以也认同老师自然的解读,但我更倾向于强调个体自身的这种状态。

    气吞梦泽 回复 @静思远空: 个体的自性如何在道中运行,这一点在我看来似乎与自然是一种价值或理想状态不矛盾…谢谢您的观点点,为大家讲明了一种学习和理解道德经的角度。

  • johnson90

    我认为个体的自然理解起来很直观,而且很容易和无为的不干预、不强迫相联系。刘老师说的整体的、万物的自然,总觉得不太好理解——比如万物自然而然的状态到底是指什么状态,应该怎么描述呢?刘老师从“自然”一词是复合词的角度说明“自然”不是指个体,但为什么不能把万物作为一个整体、进而认为万物也有一个“性”呢?因为既然说“万物自然而然”,那么是否就已经默认万物是一个整体了?

  • 静思远空

    老子一说也是五千字,长篇大论,希言,还是多言呢?他老人家话也说不清,弄得后代颠三倒四,闹不清他在说什么,呵呵,其实就是讲有无在道中如何循环往复的。可是众生每天就是在现象界比较:涨跌,长短,黑白,美丑,善恶,高低,大小,多少,好坏等等,执迷于现象之中,无法感受道的循环。(完全是个人理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