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集】道是有,还是无?

【第10集】道是有,还是无?

00:00
13:36

今日知识卡片 


今日课程内容 

上一讲,我们主要从道的功能的角度来讨论如何描述什么是道,老子认为万物是从道演化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说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


道不仅生成万物,而且在生成万物之后,还畜养万物,让万物得以成长,发育,得到生养,呵护,所以我们说道又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据。老子有时也说这一过程是德的作用,有的朋友就认为德才是万物的根据,而不是道。这样说就将德和道割裂开了。事实上,德仅是道在万物个体中的体现,德不能脱离道而存在。所以五十一章的帛书本和竹书本先讲“道生之,德畜之”,下面又讲“道生之,畜之”,就直接说道畜之也,不说“德畜之”了。此外,三十九章说: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这就是说,很久以前有个根本的一,天得到这个一的作用才有天的清明,地得到这个一的支持才有地的安宁,神得到这个一的功能才能显灵,谷物得到一的滋养才能丰盈,侯王按照这个一的原则行事才能代表天下之正道。这个一就是道,不是道生一的那个一。这一章也是说万物各自生存、生长,各有不同,但有功能上的统一的总根据。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聊“道”。老子所说的“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道既是有,又是无,或者说,它既有有的特点,又有无的特点。《道德经》讲到道既是有,又是无的地方很多,但是含义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方面,我们在讲第一章“道可道”的时候已经提到,那就是道既有可以言说的一面,又有不可言说的一面。我们讲到老子第一章第一句帛书本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说明老子并没有完全否定道有可以言说的一面。下面帛书本是“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说明老子本来讲万物之原初或万物的本根既是有名的,又是无名的,也就是既可以言说的,又是不可以言说的。作为“有”的事物都是可以言说的,作为“无”的事物就不可以言说,比如我们可以说什么样的人是商人,但无法说什么样的是“鬼神”。因为鬼神是不存在的。同样,不可以言说的一面相当于道的无的一面,可以言说的一面相当于确实存在的一面。存在的一面是从它的功能的一面来说的。因为我们很容易推想,大千世界应该有一个根源,有一个它所以如此的原因或根据。但是道不是任何已知的可以看见或感觉到的事物,因此又是不可知的。这是说道的第一个特性,。这是老子思想中关于有与无的概念的第一种含义。


“道既是有,又是无”的第二个含义,是从道作为万物根源的层面来理解。在上一讲,我们讲解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显然道是万物的起源。在《道德经》第40章,老子又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有,而有来自于无。由此推论,道和无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道作为万物的根源就是无。这是老子之无的又一个意义,就是作为万物起源的无。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老子的道就是无,无就是道呢?不能这样说。因为在《道德经》里,老子还讲到了关于有和无的第三个含义:《道德经》第11章说: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这一章从三个实例讲有无的关系。第一,车轮的三十根辐条辐辏在轮子中央,轮子中央是空的,这样才可以穿进车轴,才可以有车子的功能。没有车轮中央的空无的部分,就没有车子的功能。所以说当其无,有车之用。


第二个实例是做陶器。陶器中间部分一定是空的,这样才是罐子,盆子等等器具。有了空无的部分,才有器皿的功能。所以说当其无,有器之用。


第三个实例是人的住处,很可能是窑洞。在山坡上凿出一个深洞,凿出窗户和门,有了里面中空的部分,才有居室的功能。所以说当其无,有室之用。这用于今天的砖房、水泥房或摩天大楼也仍然如此。墙体、支柱、屋顶是有的部分,中间的空间是无的部分。有了这无的部分,才有房间和大厅的功能。


最后老子总结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就从具体器物类的有与无上升到了普遍的有与无的关系。“利”字本义为刀之锋利,引伸为有益或利益。“有之以为利”是有形的,是人所共知的。人们在使用有形之物时,往往忘了他们实际使用的或能够受益的方面其实是无形的部份,是“无”之用。老子哲学强调人们常常忽视的“无”,强调“无之以为用”,并不是要否定“有之以为利”,而是要纠正常识的偏见,照亮认识的盲点,使人们的观察思考更深刻、更全面。第十一章是道德经中唯一专门讨论“有”、“无”关系的一章。以车轮、陶器、房屋作实例论证,最后总结“有”、“无”之正反相依的关系,全文相当完整清晰。


老子所举之例包括车轮、陶器、房屋,就这三者来说,老子之说的合理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老子哲学的真意绝不是日用器物本身,而是为更高的层次提供深入浅出的实例论证。在更高的层次上,很多人难以理解和接受老子的这一深刻思想,因而多产生对“无”和“无为”的误解。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作为普遍的原则,在老子思想体系中,首先就体现在“无为”的概念上。所以,“无为”不是对“有为”的简单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补充、和提高。比如,我们制订法律,似乎是“有为”,似乎是对“无为”的否定,然而实际上,我们所享受的法律所带来的利益不是法律本身,而是法律所造成的整体的秩序与和谐,是无需终日在监督之下的自由,是政府得以在法律框架内“无为”的好处。法律是“有之以为利”,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必担心受怕则是“无之以为用”。法律之“利”带来的是保障自由空间之“用”,是“有为”之利带来的“无为”之用。法律之“有”本身并不是法律的目的,法律所追求的是在法律之上、无需法律干预的自由空间。老子讲“有”、“无”的真意和深刻性正在于这更高更普遍的层次上,是砥砺人类之思维,充实人类之智慧的利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章所说的“有”、“无”都是经验世界或者说是现实世界中的具体的有和无,与第一章,道既有名、又无名中的有无不同,与四十章“有生于无”中的“有”“无”也不同。


总结一下。和绝大多数思想家或哲学家不同,老子是第一个重视和强调无的重要性的,是最深刻地阐明有与无之关系的。不过,要看到《道德经》中的一百多个无字并不都是同等的或同义的。同样,《道德经》中七十多个道字也不都是同等的或同义的。


从有与无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来说,我们看到《道德经》所讲的有与无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讲宇宙万物生成的过程,有时间的先后。这里的无相当于道,有是道所产生的。这里的有无不是同等重要的。


第二种情况,道既可以是有名,又可以是无名。这里的有无是对等的,对应的,而且都是道的特点。


这两种情况都直接与道相关联,都不是讨论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中的有无,与我们的所经验的世界没有直接关系。


只有第三种情况的有无才是现实世界中的有无,与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在这个世界中的有无才可能发生“有无相生”的情况。不能将“有无相生”看作道本身的特点和内容。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今天我们的课后问题是:老子的道与有或无是什么关系?老子关于有与无的理论涉及哪些方面和层次,区别有与无的不同层次和内容有什么必要性和意义?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也可以提出你的困惑和问题。我将在本周的答疑课上集中为大家解答。也欢迎你把今天的知识卡片分享给喜欢《道德经》的朋友。我们下次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白玛若巴

    法律之“有”本身并不是法律的目的,法律所追求的是在法律之上、无需法律干预的自由空间

    刘笑敢 回复 @白玛若巴:

  • 秋苇_a8

    试答:有与无,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同存于道中。道有时又会以有或无的形式出现。犹龙不见首尾。三种层次的有无:第一种言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二种层次,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三种层次,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由宏大的宇宙设想走入人间,感叹老子的有无之道,超凡也并不脱俗,三个例子都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刘老师的思路极为精炼,通常我都要听上三四遍才能理清些头绪,感谢,也希望自己有进步。

    cc12345678 回复 @秋苇_a8: ,

  • Whale52_Lin

    1.看得见且触摸的到的有。2.知道“它”存在但是触摸不到的有。3.个人认知里没有且触摸不到但是确实存在的有。带着这样对“有无”的认知来看待世界和对待生活,会发现自己很渺小,从个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和事情其实很局限,下的定义也很草率,把自己的眼界打开了,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惯有的常识认知,或许从而能更接近“道”了。

    刘笑敢 回复 @Whale52_Lin: 非常好的感悟

  • johnson90

    刘老师,请问:“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那这个“无”到底是什么呢? 在经验世界中,“道”是能被感知的吗?老子是如何发现进而揭示“道”的呢?

    红日旭东 回复 @johnson90: 这个无就是混沌,就是生鸡的鸡蛋。或者说想法、念头、意识。如同男女有了交合的想法,才有了孩子;其二,无就是道,是万事万物本就这样产生的最初的原因。

  • silver_xj

    这章解答了上期的教育无为的问题,和法律一样,有为,是给孩子圈定一个环境,无为,是让孩子在这个环境里自由成长,环境越宽松,则孩子自我生长的空间越大,越不会被有束缚。

    刘笑敢 回复 @silver_xj:

  • 澄怀味道

    用佛教的“一心开二门”的思维方法,可以简单比附有无关系。生成论纵的角度,用“无”统有无;经验论横的角度,用“有”统有无。这样可以融会您说的有无几种关系。😜

    刘笑敢 回复 @澄怀味道: 谢谢!

  • 此事楞严常露布

    道是超越有无对立的。本体没有具体的现象,但它能显现一切现象。

  • 马紫錡

    39章不是还有个,万物得一以生吗?

  • 可樂愛喝檸檬水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道的有或无呢?就是,道的有是通过现实世界观察总结出的,而无是形而上的,是通过理性思维得出的,所以道的有可以言说,而无却很难用言语表述。如果这样来看的话,那道是否即可以从自然哲学的方面来分析,又可以将它拉回到人的身上分析,也就得出了关于政治、伦理等方面的哲学观点呢?是否可以认为老子是从道在自然界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上最后通过理性的分析得出了他的关于政治、伦理的哲学观点呢?

  • 晚晴烟雨

    老师,请问第十一章中 埏埴以为器 中前两个字怎么念呢,是yan(二声)还是shan(一声)呢,我找了一找,好像都有啊

    红日旭东 回复 @晚晴烟雨: 这个不用纠结,古音,今音不一样。意思懂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