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不思议之中宣讲的心经

9. 不思议之中宣讲的心经

00:00
15:55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我们上次讲到了在灵鹫山这样一个地方,居然汇聚了这么多的佛菩萨、声闻大比丘众!这用我们常识的眼光简直无法想象!但是,佛经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方丈”!所以我们会发现,佛陀在人间,但是,佛陀实在又是超越于人间的,这一点,应该是虔诚的佛弟子们都承认的。

唐朝的时候,中国的禅宗出了一个百丈怀海禅师。那时候禅宗的僧人多是寄住在律宗寺院里,后来由于参修禅法的人越来越多,所以百丈的师父马祖道一,就率领大众开山另建禅寺,称为丛林。但是丛林虽然建立了,却没有相关制度,在管理方面就经常出现问题。于是百丈禅师制定了一套系统而严谨的禅院事务管理的戒律清规,为禅寺首创的法制,世称“百丈清规”。他所制的《禅门规式》里说到,“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即维摩诘译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从此,“方丈”一词就用来指寺院里总的负责僧人所住的地方,后来,大家甚至把“方丈”延伸使用,变成了寺院里总的负责僧人,也就是所谓化主的代称,包括也用来指方丈的居所。

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普及的称呼了,而它的出处,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维摩诘经》的维摩诘住的地方――所以,要做一个像维摩诘那样的方丈,其实不容易的!而且,从《禅门规式》对方丈这个词的运用,我们可以想到,百丈怀海是认同维摩丈室里发生的一切的,哪怕这一切看起来那么神奇!

当然《维摩诘经》所描述的,真是用我们有限的思维来想,用我们有限的肉眼来看,都是不大可能,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从佛经里出来的成语所讲的:真正是不可思议――没法想象这样的情况。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借用现当代前沿科学研究发展的成果,比如现在提到的多维度时空、平行宇宙等等,可能不可思议就有了一些可思议的可能,给予了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所以,真正的佛教徒,从来不会排斥科学,而是欢迎科学、愿意与科学合作,甚至期待科学的发展对这些宗教问题有一个更好的解读。

当然,其实关于方丈,这里本身也潜藏着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像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大家都是有这样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出家人和在家人是很不一样的,在家人尊重出家人,彼此之间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的关系。但是维摩诘明明是一个在家的修行人,甚至还有妻室儿女,为什么作为僧人的百丈怀海,却把他的丈室作为整个寺院总负责的居室的称呼,“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极为肯定维摩诘的地位,并没有拘泥于他是一个在家人,也丝毫没有出家人高在家人低,只有出家人能做在家人导师的局限。为什么会这样?以及禅宗和《维摩诘经》到底有什么关系、和维摩诘有什么关系?都是值得讨论的,希望我们以后能够有机会讨论到这个有意思的话题。

但是现在,大家只需要明白一点,其实自古以来,在佛教,僧、俗,这其间的关系是具有两重性的,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许多人理解得那样单线条。在大圣佛祖弘法的时候,一直追随他的大比丘们中间,有十位大弟子是得到了佛祖极高的评价,他们各有擅长,各有特点。其中有一位目犍连,相信大家都很了解,就是民间戏目连救母中目连的原型。他神通广大,被誉为声闻弟子中的神通第一。

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叫《阿毗达磨法蕴足论》,这本论典由玄奘翻译成汉文,他上面曾经提到了这个问题:

一是从出家受戒的角度,区别和合僧与俗,和合僧是以群体而论。另外,则是以见谛与否,也就是用是否明白了宇宙规律来分僧宝与俗,而僧宝则不分在家出家的,因为见谛是心灵的问题,与是否落发等等外在无关。这个僧宝,跟玄奘所翻译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里说的胜义僧也是一个意思。

我想,大家对目犍连这个人物是不会有怀疑的,对玄奘的翻译也不会有怀疑。所以在古天竺的佛教界,其实真正的是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着僧俗关系的定位,正因为是这样,在《维摩诘经》中,玄奘虽然也非常方便地借用了中国人习惯的对维摩诘的称呼,有时候也叫他“居士”,但是又通过持戒第一的优波离之口,点出“不可以”把维摩诘这样的菩萨摩诃萨当作一个居士来看,包括玄奘本人,也曾经在印度跟随一位叫胜军的论师学习,玄奘的弟子窥基,在自己的论著中提到胜军,就称之为“祖”,这位胜军论师,就是现在家相的。很显然,玄奘和窥基,都丝毫没有给我们一种感觉,好像有这样一位不是落发僧人的导师或者祖师是一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情。这跟我们现在社会上一般以为的出家相一定比在家相地位高是有一定的差别,之所以会这样,就是由古天竺佛教僧俗界定的两重性所决定的。其实这种双重僧俗关系的认定,是有助于更好地相互尊重、相互和谐,包括相互学习。

话再说回来,我们前面提到的《维摩诘经》,其所阐发的法门就是“菩萨摩诃萨不思议解脱法门”,所以,看起来《心经》缘起这里讲的“三昧总持,住不思议解脱。”结合了《维摩诘经》来看,都是有它特定的内涵。

其实,我们现在正要学习的《心经》,就是要给我们解答怎么样才能达到“三昧总持,住不思议解脱。”

同时,我们发现只要是有序分的《心经》译本,都对大圣佛祖有一定的描述,从这些缘起分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法主其实并非直接的就是观自在菩萨,比如:

“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

“尔时世尊。入三摩地。名广大甚深照见。”

“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

“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

前面说过了,三昧也就是三摩地,入三昧、入三摩地,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大圣释迦牟尼佛祖此时正在定中,此定:甚深明了、甚深观照、甚深光明、甚深广大,又是与下面将要展开的观自在菩萨的自述心要,相互呼应的“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

那么,观自在菩萨为什么会开始讲述阐发他自己的修行心得?

前一次我们已经说到,当时在座的大菩萨众中,是有观自在菩萨的,而且他还是菩萨中的上首--也就是菩萨中的主要人物。

那么在法月译本中有非常明确的记录:

当时,观自在菩萨就站起来合掌礼敬,请求佛祖允许自己发言,说一说菩萨的法门,菩萨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心。得到了佛祖的许可。

所以,佛世尊的入定,似乎与观自在菩萨展开般若波罗蜜多心要的阐发无关,但是,又似乎是有关,因为里面讲到,观自在菩萨得到“佛所护念”,也就是佛对其心念的护持、加持,所以,两句话接起来,似乎,观自在菩萨是得到了佛祖的定光加持,承佛威神而说。法月的译本中有一大段文字,把这个隐秘的情况显态化了,我把它念一遍,但是因为都是古文,只是听,不大好懂,大家可以看文字稿: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彼敷坐,于其众中即从座起,指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欲于此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唯愿世尊听我所说。为诸菩萨宣秘法要。尔时世尊以妙梵音。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听汝所说。与诸众生作大光明。

于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蒙佛听许。佛所护念。入于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自性皆空。彼了知五蕴自性皆空。从彼三昧安详而起。即告慧命舍利弗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潇洒_01f

    谢谢您的分享。

    师红长老 回复 @潇洒_01f:

  • 许仙人_n8

    感觉像感冒一样呢,声音

    师红长老 回复 @许仙人_n8: 鼻炎。

  • 知命闲人zhao

    其实,没必要试图用科学去解释宗教。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

    师红长老 回复 @知命闲人zhao: 这也是一种方便,因为现在的人比较相信科学。其实科学还是很朦胧而且多变的

  • 和美东方秦舸芸

    师红长老,谢谢您。声音温润沁人心脾,娓娓道来。讲解也很全面。对佛教的发展有了一些了解。

    师红长老 回复 @和美东方秦舸芸: 谢谢鼓励。

  • 课程助理之一

    沙发,早起听心经

  • 自在解脱_o9

    佛经也能用现代科学来解释

  • 听友120437388

    原来在法月的译本里有更为详细的叙述和展开。学习了。谢谢长老分享!🙏🙏🙏

  • 佛学浩瀚无边

    谢谢老师的法布施,阿弥陀佛🙏🙏🙏

  • 右神策军都虞侯

    听了很多次,讲的太好,甚至有皈依跟随长老学习的念头。

    师红长老 回复 @右神策军都虞侯:

  • 自知之明CQ

    方丈,原来叫化主!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