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灵鹫山为何汇聚了这么多圣者?

8. 灵鹫山为何汇聚了这么多圣者?

00:00
16:48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我们上次介绍到,玄奘译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虽然并没有序分和流通分,但是,通过其它译本,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次盛大的法会--并不是观自在菩萨与舍利弗偶然的邂逅,而是发生在古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的灵鹫山,在盛大的法会中,观自在菩萨与舍利弗为我们开演了这出度众大戏。

那么,这次大法会到底有多少人参加呢?

几个译本的记录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并且从中看出一些没有“隐秘”的信息。

在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的《心经》中,是说除了“佛”--很显然,佛是这次法会的真正的主导者,除了佛陀以外,还有非常多的与会者,有“大比丘众满百千人。菩萨摩诃萨七万七千人俱。其名曰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以为上首。皆得三昧总持。住不思议解脱。”

唐朝罽宾来的高僧般若和利言等翻译得比较简洁,就是说“大比丘众及菩萨众俱”,智慧轮本则是“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法成本是说“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还有施护本则是“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众。而共围绕。”

这样看下来,我们就很明白了,当时的与会者有菩萨,也有大比丘众,一般我们把佛祖时代的大比丘众作为原始佛教的典型代表,他们也叫作声闻,因为他们是追随在大圣释迦牟尼佛祖身边,亲耳听闻大圣佛祖说法,亲眼见到大圣佛祖的一批弟子。除了他们以外,还有菩萨。

那可能大家也会有疑问,明明这些菩萨不是也在大圣佛祖的身边,也是亲眼看到大圣佛祖、亲耳听到大圣佛祖说法吗?为什么偏偏前者叫声闻,而菩萨们却不是呢?

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在大圣佛祖时代,声闻弟子的教法,是公开弘传,大乘相对隐秘,声闻弟子作为当时的代表,所以他们就成了那个时代亲炙佛陀的象征;另外一方面,可能也是因为他们修学的方法有所差异,虽然都有听、闻、见佛祖的色身,但菩萨们还有其它的修学方式,并不是专门以见闻色身为修学的途径,因此,声闻也就可以作为大比丘们的一种特征性的称呼。

很明确的,一起听到了观自在菩萨和舍利弗对话的,并不只是有我们,而且还有大圣佛祖,还有千百大比丘,具体而言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还有大菩萨七万七千人,其中,当然就是有一些我们很熟悉的菩萨,比如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他们也都在场。但是我们这里是需要对一些概念作一个比较,比如,这里的译本有的是说“菩萨”,有的是说“大菩萨”,有的则是说“菩萨摩诃萨”,这里其实是有一定区别的。

“菩萨”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在社会上,佛教徒之间经常都互称菩萨,但是菩萨也有不一样,大菩萨、菩萨摩诃萨,和一般的菩萨就不尽相同。

唐朝般若法师也是我们的一位《心经》译者,他的一本译经中,对这种菩萨证量的差别在翻译上体现得非常分明,这本经名字叫《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是这样说的:“……此诸菩萨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名曰无垢。弥勒菩萨。师子吼菩萨。妙吉祥菩萨。维摩诘菩萨。观自在菩萨。……”罗列了许许多多的菩萨,最后有一个总结性的结语:“如是无垢菩萨摩诃萨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要特别注意到,这里他开始罗列诸菩萨名号前,有一句“其名曰无垢”,然后才一一罗列,这里的“无垢”,其实是一个总称,也就是说,每一尊菩萨的前面,都应该加上“无垢”两个字,也就是“无垢弥勒菩萨。无垢师子吼菩萨。无垢妙吉祥菩萨。无垢维摩诘菩萨。无垢观自在菩萨。……”等等,然后,所以总结说,“无垢菩萨摩诃萨”,这些都是大菩萨,是无垢的大菩萨。这里的“无垢”两个字,其实就是指明他们的心灵已经从浅到深,都净化了。那我们看看自己?所以,这里所说的菩萨,实在跟我们一般社会上只是行善积福的菩萨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要这样比较一下,我们才理解这些菩萨都是达到了怎么样的修行,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整部《心经》到底讲述的是怎么样的境界。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在法月的《心经》译本中,为什么说这些菩萨摩诃萨都“皆得三昧总持,住不思议解脱。”

这里所说的三昧,有时候佛经上又译作三摩地、等持,离开了心的浮躁和昏沉,将心专注在一个点,或者讲,专注在一个境界上,这样一种安定而不散乱的状态。三昧是可以有两条路来达成,按照《佛地经论》的讲法,一是定,一是总持,而这里讲菩萨们“三昧总持”,应该是讲他们所达成三昧的途径,都是总持,而总持,就是陀罗尼,就是密教的法门,所以,这里是指这些菩萨都有密教密法的修养。

这里的“不思议解脱”,“不思议”,就是不可思不可议,议就是议论,用语言表达,思和议都是我们的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所发生的作用。也就是菩萨摩诃萨,这些大菩萨们的修行境界,特别是他们的三昧总持,实在不是我们的思想可以想得到、想得明白的;也不是我们讨论得清楚的。就好像有朋友问我,印度的灵鹫山,尤其是灵鹫山上说法的高台,我们都可以在网络上百度到照片,在照片上看起来也不是那么大嘛,怎么能够坐得下这么多的听众呢?1200大比丘+77000大菩萨,78千多人,所以感觉听起来就犹如神话,以致于有一些人就从考据的角度出发,认为凡是讲到这些让我们的思想觉得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其实都不过是后代信仰者对佛祖的神化,当然也就把这样的描述当作故事了。

但是其实这样的描述,在佛经中可以说比比皆是,我们这里还可以举一个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的“方丈”这个词语的来历。

方丈就是一个寺院的最高领导人,当然,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权位。“方丈”这个词是出自《维摩诘经》。《维摩诘经》对中国整个文化的影响都非常巨大。鲁迅说过: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当时每个读书人都必备三本书,一本是《论语》,一本是《孝经》,还有一本就是《维摩诘经》。翻看中国历史,会发现太多的文人、太多的艺术,都是和这本经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是其中的主人公维摩诘,既入世,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一个世间法里的成功人士,又是一位真正的菩萨摩诃萨――现在大家已经知道菩萨摩诃萨是什么意思了,甚至在佛祖的引领下,佛祖的十大弟子、一些大菩萨们都被他指导过。维摩诘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当年大唐的时候,显庆年间,使者王玄策出访古天竺,在吠舍厘毗耶离城,看到了佛祖说《维摩经》的遗址,还有维摩诘故居的地基,一块块砖累叠起来的,“尚多灵神”,就是还是经常会在这里产生神奇的事情。王玄策拿了当时上朝的笏板量了一下,笏板大家知道吗?就是大臣上朝,双手拿了一板“板”,用来记录皇帝的旨意,也记录自己要向皇帝禀报的话,怕忘记了(“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但是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房间里,一时间来了七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后来又从他方净土请来了三万二千高达八万四千由旬的师子座,但是佛经却说,“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无所妨碍”。

同时,在这个方丈室里,还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迹,比如从别的佛国取来香饭,还显示了不动佛国的场景……而这些奇迹,都得到佛祖的极为崇高的赞誉,说:“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大海都可以测量,但是菩萨的功德却是测量不了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钟祥真

    摩诃【mohe】,为什么师父读作【maha】?

    师红长老 回复 @钟祥真: 我的师父这样念,所以我也这样念。

  • 152阅尽人间春色

    您好师傅!您的讲解似乎有删减,是吗?

    师红长老 回复 @152阅尽人间春色: 没有啊

  • 听友402215543

    我看了平改和问题师傅都一一回复感恩老师慈悲。阿弥陀佛

    师红长老 回复 @听友402215543: 这不是应该的吗?

  • 心友石佛

    问师,听完心经,普通人能干什么?或者说如何入静门?(不知问对否)

    师红长老 回复 @心友石佛: 你整个课程都听完了吗?这里面应该有很多普通人可以做的啊,如果再不明白找助理让你进学习群

  • 1586671iwsw

    七八个章节都没说说到心经的具体内容。不是说心经,是说关于心经的一些轶事。

    师红长老 回复 @1586671iwsw: 前面是序分,你听下去,后面就会一句一句解释。

  • 1525175hbnk

    听了半天,不知道在说什么

    师红长老 回复 @1525175hbnk: 先说经文的缘起,这实际上可以说是《心经》的序分。听下去

  • 诗酒花666

    请问老师,如何加群?

    师红长老 回复 @诗酒花666: 我叫助理找你。

  • 李祥_73

    鼻音是故意的吗,

    师红长老 回复 @李祥_73: 业障

  • 18690544cit

    马哈萨?

    师红长老 回复 @18690544cit: 音译呀

  • 杨大發發

    有点听不懂

    师红长老 回复 @杨大發發: 慢慢听下去会明白的不懂可以找助理入群,等长老闭关回来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