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道安和尚和佛经的“段落”

6. 道安和尚和佛经的“段落”

00:00
22:16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上一讲中,我们已经说到,这么多译本的《心经》,可谓各有千秋,但是在中国社会,最为流行的就是玄奘译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关于玄奘得《心经》的神妙记录,似乎是人们选择它的一个冥冥之中的理由。 


同时,应该说,玄奘译本如此流行,是跟它的语言相对齐整、朗朗上口有关系的。


比如,玄奘和鸠摩罗什,都是中国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划时代的大译师,一个是唐朝的,一个是南北朝的,但是他们的翻译风格却很不相同。一般而言,往往鸠摩罗什的翻译为了读者能更好地接受,有时候只求达义,甚至对原文的字句有所增减,好似我们现在说的意译的味道,而玄奘则更为注重精准的“直译”――也就是一字一词对译,以免漏掉原文的意思。


当然这样看起来,就可能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鸠摩罗什的译本以把握经文义理为主,更为明白晓畅,也更容易受欢迎,比如《佛说维摩诘经》,玄奘译本叫《说无垢称经》,无垢称就是维摩诘,它的字数就比鸠摩罗什的译本增加了一万多字,内容也丰富了许多,自然也蕴含了更多的宇宙规律的阐述。但是,玄奘这个后出的、讲求精准的译本反而似乎被“遗忘”了,原因就在于语言的差别。但是相反,在《心经》这部佛经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比如玄奘本“远离颠倒梦想,”鸠摩罗什本是译作“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玄奘本“照见五蕴皆空”,鸠摩罗什本是译作“照见五阴空”;玄奘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鸠摩罗什本是译作“受想行识亦如是”……另外还比玄奘本多了几句,比如在“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后面,多了“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


稍加比较,就会发现,玄奘本更多的是双音节词,各句的字数也相对一致,而鸠摩罗什本则长短错落,显然,玄奘本朗朗上口,富有韵律之美,所以人们喜欢用玄奘本颂心经,也就在情理之中。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契入《心经》本身的讲解。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一本佛经“正常”的结构。


佛经是佛陀讲法的记录,但佛祖当年就像孔子一样,述而不作。因为佛祖只是想要帮助众生解决种种的痛苦――现实的痛苦和永恒的痛苦,他不是研究哲学,更是从来没有想过要建立一个怎么样的哲学体系,所以也没有想过著书立说。


一直到佛陀涅槃,他的大弟子们才开始结集佛经。所以所谓佛经的卷、所谓品,都是后人根据经文内容所作的划分。包括像我们熟悉的《金刚经》,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昭明太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成三十二品的。


其实做这种工作的人,在历史上应该还是蛮多的,比如《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一上》就曾经说:“天亲作论以七功德分序品。五示现分方便品。其余品各有处分。昔河西凭。江东瑶。取此意节目经文。”河西凭、江东瑶,就是为经文分品次,这叫科文,科这个字本身就是禾与斗合起来的。《说文》解释说,科,是程的意思,程是品的意思(“科,程也。程,品也”)。意思就是衡量、分别,所以,“科文”就是对佛教经文进行品卷分类以及内容划分。而最为普及的是“三分科经”,就是把一部经论分为三个部分来解读: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第一部分序分讲什么呢?就是我们一般常说的who、what、where、how、when、why等等,这一部分其实很重要,就好像讲故事必须要让读者明白一个背景,序分其实就是提示我们,为什么会是讲这样一个教法。


有些人觉得佛经有时候这样说,有时候那样说,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这些看起来的矛盾,恰恰是佛教的方便和圆满,说明它并非只有一个教条,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适应各种各样的众生。因此这个序分也叫缘起分,就非常重要,他是告诉我们某一句佛语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针对的是什么问题,此一时,彼一时,此时此地的话是不是适合彼时彼地?有一次,我的老师兄们跟我说了一件事情,讲两个人都是师父的弟子,他们同一天都去问了 师父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问某某事情应该怎么办,问来以后两个人遇到,就讲起来 师父的开示,一个说,师父让我慢慢做这个事情,另外一个马上很惊讶了,怎么会这样啊?!我也问了这个事,可是 师父让我赶快去做啊!他们两个当然是很不明白啦!当然局外人马上就明白了,因为一个人性子很急,所以 师父让他慢慢做,但是另外一个最会拖拉,师父让他赶快做,他的赶快做也不过就是合适而已。这就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密法有时候说不达六耳,除了 师父和弟子不能让第三个人知道,道理就在这里,合适你的未必就合适他,这其实是一种保护措施。


第二部分正宗分,论述佛经所说的法门。流通分,则是叙说受持这部经有什么利益,以及劝说大众要广为流传,使这本佛经里所说的流通久远,令后世的众生也能够依教奉行。


三分科经,在中国是创始于东晋的道安和尚,盛行于刘宋以后。

这位道安和尚,我们不能不介绍他,因为他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一直到今天还在延续。比如说,我们现在几乎每一位法师的法号,都是冠以“释”姓,释永信、释怀海……但是,这并不是古天竺的传统,而是中国人自己的发明。

当时,佛教刚刚传入,进入中国的佛教经论也很有限,佛教的信仰者对佛法的理解往往限于自己的一派一流,并不能够融会各宗,难免还会产生一些妄想执着,像我们中国的佛教徒都很自豪,说“东土有大乘气象”,东土就是中国嘛,大乘是信仰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小乘则认为只有一尊佛,就是释迦牟尼佛。现在是大乘流行,你如果说自己不是大乘佛教,人家都要奇怪了。但是这是现在,佛教最早传入的时候却不是这样,当时传入中国比较多的、相对占上风的,是上座部佛教,有些人叫它小乘,大乘佛教是非常不受待见的,一时间有大乘非佛说的攻击,甚至严重的说到大乘是魔说,想想,话讲到魔这个程度,把大乘打入魔道,在我们今天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但是,这就是历史。不过这种风气并不是肇端于中国,其实古天竺时期就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最早盛行的是上座部佛教,所以对于佛祖涅槃以后开始流行的大乘佛教经典,传统的上座部佛教并不认可,大乘非佛说、“大乘是魔说”也就这样出现了。


但是,其实在原始佛教时期就已经有小乘、大乘的概念了,只不过那时候大乘或者说大乘的思想都比较隐蔽。阿含经,一直是被人们称作最原始的经典,在《长阿含经》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佛祖为别人说法之后,离开城市到了河边,当时河边人山人海,有的乘大船过河,有的坐大大小小的木筏,但是佛祖带着很多弟子,突然之间已经到了对岸了。这多么神奇啊!佛祖自己也非常感慨,就随口说了一个偈颂:

     佛为海船师  法桥渡河津

     大乘道之舆  一切渡天人

     亦为自解结  渡岸得升仙

     都使诸弟子  缚解得涅槃


我们一听就发现了,这里说到了“大乘”――“大乘道之舆”,而且,还说到大乘不仅是要自己解脱,还要使他教化的所有众生都能解脱。

那么“小乘”呢?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心经中的主人公之一就是舍利子,佛陀的大弟子之一,他是比佛祖早涅槃的,因为他觉得自己听到了天人们告诉他佛祖80岁就要涅槃,但他不忍心看着佛祖涅槃,就去请示佛祖,请佛祖允许自己比佛早涅槃,在《增一阿含经》里记载说,一开始佛祖沉默,没有说任何话,后来又跟他说,你这样说了,因为“众生寿短,如来寿命亦短”,但是其实“此事亦不可论。”――不确定的!佛的住世寿命也是可以很长的!还给他举了一个佛的例子。然后说,“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但是舍利弗还是很坚持地请求,佛祖最后也就随缘了,说:“今正是时。”意思就是,好吧,你这样,也是因缘,因缘如此,就这样吧!在这一段记录中间,就提到了“小乘”,显然,小乘在这里被批评了。


所以应该说小乘、大乘,在原始佛教时期就已经有了这两个概念,只不过当时更公开、更流行、更为人所知和认可的是小乘。

这种思潮也影响了早期的中国佛教界。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倡和谐的佛教,内部团结都做不好,怎么去和谐更多的众生呢?


所以道安和尚想出了一个办法:改姓!原来,魏晋时的出家人都是按各自师父的姓为姓,比如:康僧会、竺法兰,等等,道安却提出来,我们最崇敬的导师无非是释迦牟尼佛,大家都应该姓释。

这个提议,一开始人们是有怀疑的,但是后来传入的佛经越来越多了,大家发现《增一阿含经》里面果然是说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河入了大海都没有自己的名字了,你还坚持保持自己的姓干什么?

这样,这个中国化的姓――释,也就延用至今。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才会知道原来中国的佛教发展也经历了那么多的曲折,尤其是很难想象,明明这么好的大乘佛教,在当时甚至被教内人士如此排斥,而且还有了成“魔”的嫌疑,但是历史就是如此。

历史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人心变化的集体性的、总体性的演进过程,人心怎么样,历史就怎么样,人心的走向决定了历史的走向,所以,我们只需要看看自己的心多么复杂多变,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佛教的历史也会复杂多变。


那为什么道安这么智慧?因为道安和尚学佛,是得其义。而不智慧的人,可能一定要抱着书本翻出某句原话作标准答案才可以。其实佛法不是教条,是既有原则规范,又活泼灵动,把握宗旨非常重要。

所以在介绍道安和尚的时候,顺带也回顾这段历史,了解“释”这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法师的姓氏背后的复杂的历史,是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教会我们不要再让这样的历史在佛教界重演,如果人人都像道安和尚,真正和气高尚,佛教界更能成为和谐的楷模。


而三分科判,也是道安和尚卓越的贡献,就和“释”这个姓一样,原来也是被怀疑的,但是后来后来人请教了从古天竺来的高僧大德,发现古天竺也是这样给佛经分科,从此,三分科判才成为一种固定的经论划分法。(“嗣就正于东来梵德,乃知西土一切经,亦复如是分科。遂翕然悦服,成为定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水水林木

    师红长老讲解柔缓仔细,这种语速非常好。难得遇到讲解佛经内容好,又播得好听得舒服的。有的虽然普通话更好,也偶有内容好的,但是听起来没这么舒服的,较为轻松舒缓,听得不累

    师红长老 回复 @水水林木: 谢谢鼓励

  • 1365103fbsq

    对初学习佛法的我帮助甚大!顶礼玄藏法师!感恩师红长老法布施!随喜赞叹!南无阿弥陀佛!

    师红长老 回复 @1365103fbsq:

  • 广结善缘008

    您好,很喜欢您的讲解,前段时间已经申请进群,一直没有通过呀

    师红长老 回复 @广结善缘008: 怎么会没有通过呢?让助理联系你

  • 听友371407120

    感恩师红长老!长知识了

    师红长老 回复 @听友371407120:

  • 听友120263785

    感恩玄奘法师翻译了《心经》,感恩师红长老为我们讲解。

  • X娟123

    谢谢师红长老的讲解!

  • 心经课程助理

    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引人入胜。感谢长老

    师红长老 回复 @心经课程助理:

  • 自知之明CQ

    原来三分科经是这样来的……

  • 觉照znqlyfjy

    心态要好,有什么过不去的大坎儿?人生走到今天,身在红尘之中,你只要以善为本就可以了。

  • 觉照znqlyfjy

    什么叫修养?就是对人要温和,做事时很自然,不要让别人产生压力。就是要让每个靠近你的人都感觉到你的慈悲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