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无相”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四种真实?

56.“无相”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四种真实?

00:00
15:06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上一讲,我们分享了关于唯识、中观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争论,我除了典型的历史事件,并没有对此展开过多的讨论,因为我觉得没有太多的必要,我们只要真正了解了中观和唯识到底是说什么,看到相关的言论也就自然会有自己的思考和抉择,所以,也就只是作一个重点性的了解也就可以了。


《维摩诘经》里有一句话,叫作“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也就是同样的饭都盛在一个碗里,但是每个天人看到的饭的状态却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福德不同。


从唯识学的道理来讲,就是本来这个饭从量子态而言是处于叠加态,但是当我们用不同的心态去观察的时候,饭的叠加态就塌陷了,形成了一种与之关联的相,这虽然讲起来是看到了外境的色香声味触,但其实,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一切相都属于业的熏习在第八识上显现的好似外境的虚幻相。唯识无境之说,只是遮遣了非识之相、离识之境,并非一概否定识所缘的一切境相;万法唯心造,也不是说宇宙万物,一切显态或隐态的现象,都是我们的感知心所创造,这个心是说的不生不灭、包罗万象的心,所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心就是真如。


而且一切诸佛菩萨来到世间,都是为了度众的方便,打个比方,有的法师他并不是很支持自己的弟子一开始就广学博览,什么书都去看,那是因为他有一个教授的次第,或者是怕弟子们半懂不懂,不能辨析,不定就着了什么道儿。这在世间法也是一样,就好像我在学校里上写作课,就认为学生还是应该跟班听课,跟着我的程序走,因为我们每一次课都是要做一些实际的课堂训练来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水平的,这不是自学或者抄个笔记就可以的。所以,许多高僧大德的教育完全是一种针对实际情况的教授,因此我们要明白缘起才能知道其中的缘由。对于圣者的论述,都要有敬畏感,不要妄议。


另外,讲到中观和唯识,也有一起听《心经》的朋友曾经问过我,“性”这个字怎么理解?“性”是自性还是本性?自性又是怎么回事?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就专门加课程梳理一下: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存在很多事物,比如水,比如火,其实在般若宗,比如以《中论》为例,也承认水、火之类的存在,但是字里行间,这种存在是刹那刹那变化的,但是又有其相续性,这种一定同性质的相续存在,被叫作“有相”,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一定”,其实就是因为不一也不异,这里的“一定”。我相信“不一也不异”是不用再介绍了。


如果这个东西不存在了,自已坏了或者被其它所坏,这时候,在《中论》就叫作“无相”。在《中论》中也举了例子,说到牛,描述了牛是一种怎么样形态和特点的动物,这个牛,就是叫“自相”,其它的水、火当然也分别是叫自相,但是无论是牛,还是水与火,还是其它所有一切现象,他们都共有一个特点,都是无定性、无所住、因缘所起,有了这些特点,那么,就叫作“无所有相”。


刚才我已经把什么叫“有相”介绍过了,“有相”是这样了,自然对待于“有相”的“无相”更是具有这些无定性、无所住性、因缘所起这些“无所有相”的特点。所以,在《中论》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有相无相中,相则无所住〞,甚至有时说“无所见”“从因缘生无自性”,甚至无为法无性更无法。而且,有时候《中论》也会把这个无所有相,就简称为“无相”。一般来说,我们听到“无相”,其实是指无所有相、无自性,而并不是说这个东西不存在的无相。

这个是中观的无相的概念。


那么在唯识中怎么认识这个问题呢,我觉得可以从《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说起:

在《真实义品》中说到,有两种真实,一种是“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另外一种是“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我们注意,一是“如”、一是“尽”。这两大类真实性又具体地分成四种,第一大类“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所分出的两种,一种叫世间极成真实,一种叫道理极成真实。这两种其实是根据我们平时的习惯而施设的,这个世间极成真实,是说一切世间各种各样的现象事物,比如火、水,按照人们一直以来的习惯,大家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都认为这种东西是叫作水,那种东西是叫作火,按照世俗的习惯,对此都有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名字,甚至好像这种概念都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想都不用想,看到它就把这个名字叫出来了,好比看到一个人,只要有正常思维,总不会用猫啊、狗啊这些来叫的,这就叫世间极成真实。

道理极成真实,就是一些思想者、有世间出世间智慧的人,他们所说的一些道理、发现的一些常识,或者说是一些原则、法则,这个就叫道理极成真实。


另外还有两种真实,是属于“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一种是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指一切声闻独觉达成了无漏智慧,并且能够用这种智慧帮助众生,已经生起了后得智,这就叫作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这是去除了烦恼障的智慧所行的真实,具体而言,就是依四圣谛,从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善加思维抉择而证入现观,生发如此智慧。具体到我们的五蕴皆空而言,就是证得了我空的境界,所以,在《瑜伽师地论》里说:“声闻独觉能观唯有诸蕴可得。除诸蕴外我不可得”,也就是他们是已经证得了人我空,但没有证得法空。另外第四种真实,是叫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所谓的所知障,就是因为无明而执着于所知的境界,由此而障碍了证得中道的智慧,这就叫所知障,所知障净就表示这种障碍已经清净了、去除了,那就是比前面的声闻独觉更进了一步,不仅证人我空,而且证得法空,这是“菩萨、诸佛世尊”的境界,已经能够进入善净于一切法的离言自性、假说自性,而且行平等平等无分别智慧所行境界,这个就是最无上的真如之境,《瑜伽师地论》里说,这是“真如无上所知边际”。


在了解了有这样四种真实以后,我们再来看:在《瑜伽师地论》里,认为这些世间极成真实,道理极成真实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地水火风、等等,这些都是世间的人类长时间来代代相袭,都是这样执着的,或者某些常识、道理,甚至包括我们佛法上说的“涅槃”、“轮回”等等,就是世间的假名安立,一切分别戏论的根本。这些,就把它叫作“有”,如果看到它们的自性是空,就叫“非有”,如此有非有,不着两端,是名中道。


而诸佛菩萨因为能够深入我法二空的智慧,达到了离言自性,已经不再起分别心,“唯取其事,唯取真如”,同时,又“不作是念,此是唯事,是唯真如。但行于义”――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我把它再念一遍:

“唯取其事,唯取真如。不作是念。此是唯事,是唯真如。但行于义。”结合我们前面所说的唯识思维学修的五个步骤来理解,当去除了我法二执,实际上就是进入了唯识的第五个境界,无论是心、法,都是真如,对一切法而进入离言自性,或者说法性境界,这就是平等的真如慧。认为假立的自相、自性,〝一切唯假建立,非有自性〞就是离言自性,就是胜义法性。但是不是没有。当相即真、即事而空,证入了现观境界,而不是停留于逻辑推理的阶段,就是已经对此行而不行,不行而行,所以,论中就说,“菩萨行胜义”,由是而得到一切平等之心,以真如的智慧如实观察,真正证得了平等舍,看一切都能远离两边。唯识和中观,这时其实就达成了统一:也就是一切法无自性,而且,最终汇归真如法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阳光灿烂_bq

    我知道为什么我听不太懂,一个是刚开始接触佛法,还有就是看不见文字,如果老师讲的时候能看到文字,应该就好懂得多。

    师红长老 回复 @阳光灿烂_bq: 有文字啊,你把音频拉下来,有全文讲稿全文。

  • 厚德载物_1a0y

    一听哪里就懂啦,很深奥的,最好通俗一点,

    师红长老 回复 @厚德载物_1a0y: 听了还不懂的可以找助理进群。

  • 1332507piwk

    谢谢长老

    师红长老 回复 @1332507piwk:

  • 恬_l1

    看很多次才能懂一点点

    师红长老 回复 @恬_l1: 耐心

  • 听友282951459

    谢谢师红长老,仔细听老师的讲解,相当于读很多经书!明白了其中道理,为以后读原典打下来基础!

    师红长老 回复 @听友282951459: 共同进步

  • 课程助理之一

    四子五经 回复 @课程助理之一: 感恩师父

  • 水晶球品质

    感恩!

  • 宠物大师最可爱

    由远及近的讲解,还是要有耐心听,内容很丰富

  • 安份守己世界太平

    一切法无自性,最终汇归真如法性。

  • 彦言_qk

    顶礼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