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远离一切极端

46.远离一切极端

00:00
17:34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会拉大家进课程微信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上一讲中,我们已经开始介绍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


我们上一次已经介绍过,龙树菩萨的中观学说,并不是他自己的发明,而是对之前的大乘般若空观的一个总结。我们从前期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实际上佛祖时代已经是有大乘教法,在佛祖说法的时候,听法众除了大比丘众,往往有诸多“菩萨摩诃萨”一起在听。包括密法,其实也有弘传,比如大圣 佛祖亲自在当时的毗耶离城庵摩罗树园传绶了一些密典,众所周知的《药师经》就是其中之一,其中还传授了药师佛陀罗尼,等等。


之所以人们都会说大乘是后期发展起来的,是因为在当时,小显、大隐、密秘,人们更多地是从发展的规律性来加以总结吧?


龙树菩萨的中观学派,和再之后出现的瑜伽学派,是佛教发展史上影响非常巨大的两个大乘思想学派,我们先介绍中观,并且通过中观的角度,来进一步地理解五蕴皆空。


中观学派主要阐发般若类经典的思想。它的基本理论经典是《大品般若经》与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以及龙树弟子提婆的《百论》。在我们中国,龙树被誉为八宗之祖,就是中国唐朝时盛行的八个大佛教流派都尊他为祖师。他是一位非常传奇性的佛教祖师,但是为了学习节奏的紧凑,我们需要把他的生平介绍延后一些,先了解中观。


上一次讲课,我们已经介绍过了他以四不生来介绍缘起说,并且说到了他所提出的“八不”。所谓“八不”,就是《中论观因缘品第一》中的第十六偈: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不生亦不灭,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四不生,所以无生,那么连无生都没有,自然也无灭。


实际上,可以说不生不灭,就已经把所有问题都说清楚了,但是为了更好的展开,以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不生不灭,所以,又从破常断、一异、来出,来进一步阐述,在《中论》中间,龙树菩萨是用谷种的发芽、生长等来加以说明的。


关于这个常与断,其实我们以前在讲佛教的生命观的时候,就已经讲过了,所谓常,就是不变,断,就是彻底消灭了,但是像我们的生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其实每天都在发生身与心的变化,这就是不常,但不常是不是就是灭?很显然不是,我们的生命每一天之间是有一种相互的连续性的,在佛教上就叫“相续性”,没有人今天觉得我是师红,明天就因为我吃了顿饭,多了一点重量,就说我已经不是师红了,对于佛法而言,此一期生命与另外一期生命之间,也是如此。而龙树佛所说的谷子呢,从谷子到谷芽,这其间是不断的,否则就不会有这种延续性的发展了,但是从谷子到谷芽,肯定已经不是恒常不变的状态了吧?毕竟谷子和谷芽已经是两种形态。


另外,从谷到芽,肯定不是没有变化了,显然不是一,但是,从谷到谷芽,毕竟只是变成谷芽,而不是变成树芽,所以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同一性的,所以,又是不异。


谷芽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别处来的,“来”的意思就是从别处来的,而是谷子自己变的,所以叫作不来,谷芽也没有离开谷吧?所以也是不出的。


这个就是非常著名的八不中道。


这个八不,是总的破一切实执、破除了一切的极端性。《中论》等典论当然对众生执着的破除,还进行了更为深刻而细致的阐述,总结而言,它是看到了所有一切万法当体无自性,是无所住、无定性的,是空性的。一定要注意佛教里的空,空有不二的空,并不是一般的“无”,我想,和《道德经》中所说的有无相生的“无”,还是不一样的,这个“不”,是破的意思,破除了、泯灭了各种各样的执着: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由此而远离一切妄见戏论。


所以,在中观学派,可以说是一路大刀阔斧,高歌猛进,一切无非是空,空也是空。


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一点,佛祖当时阐述佛法,建立佛教,他不是为了要建立一个哲学体系,搞一个什么学术研究,他是要破除烦恼,帮助众生解脱,所以他的理论都是非常实在地具有针对性,因此《中论》里面就说:“不空法无故则无相待,无相待故何有空法?”意思就是,因为有人不能空,不能看到事物的无我性、无常性、无生无灭,所以,我们才用了“空”这个概念来破除它,帮助我们看到世界的真相,“空”,是用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不是莫明其妙来跟我们做一番玄谈用的。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而所有这些自性空的事物,因缘而起,原本无名,他的本体不能独立存在,亦非永恒,但是从现象看,却是林林总总,因此就给他们假立一个名称。比如我叫师红,我的身心其实是自性空的,刹那刹那都在变化的,并不是一个不变的实体,但是,“师红”这个名字虽然不能体现真实,却具有指示的作用,作为一个符号,让你能够在喜马拉雅这么多的课程中找到我们这门课,可是,这仅仅是一种符号,这就是假名。


所以,自性空和假名有,说它有,却又“自性空”,说它空,又是假名有,表现为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偏于任何一边都不对,否则就是偏见,所以万象纷呈,只不过是所谓的“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首出自《中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它是从正面的“表诠”,讲了事物的假、空、中。同时,《中论》又说了二谛相即,也就是世俗有即毕竟空,毕竟空存在于世俗有之中。既看到假有,又看到性空,有无相即,真俗不二。我相信在以前学习法藏语录的基础上,大家是容易理解的。《中论》里是这样说: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所以,要走中道。


空是相对于不空而存在,如果本身就没有对假有的执着,还要头上安头,弄出一个空来干什么呢?如果有人结果变成了执着这个空,那就又成了一种病,这就叫作以药为病。


另外,我们要注意到前面的三是偈里:“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这里说到“我说即是空”,之所以说“我说”,其实说明了一点,就是,因为有“我”的介入,才构成了与“我”有关的缘起,这个缘起是活的,在现实世界中,也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


这些道理,要做好其实是挺不容易的。打个比方,一般的众生,是容易执着实有,而学佛的人呢,往往是容易偏到另外一个极端,变成了执着空,或者搞成有也执着,空也执着。我们学习“一听就懂的心经”的朋友们,有一部分一起自愿地形成了一个学习群,前一段时间不是发生过一个小插曲吗?一个同学一上来就跟大家讲一些精深的佛语吧?结果几次下来,有些同学都说了,我们不知道你要说什么?看不懂你想说什么?其实呢,他所说的,除了有一句讲一切都是断灭相这句话是错误的,其余的话,还都是合于空义的法语。但是为什么大家的反应是这样?


原因就是在这里,他犯了执着药的错误,而且脱离了“我说即是空”是首先有一个“众因缘生法”这么一个需要对治的问题,在这个时候空谈“空”,其实这句话再高明,某种意义讲也就成了一句无意义的自言自语,因为“空”,是用来破除对有的实执的,而不是用来让我们玄谈的。所以大家都搞不懂他到底要说什么了。


同理,为什么我们在讲《心经》正分以前,还是补充介绍了这么多《心经》的序分,有的人不是很明白,觉得好像扯得太远了!其实,佛经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它的序分,读懂了序分,才会更清楚这部佛经所说的义理到底为什么这时候这样说,应该如何去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去用。这个道理我们以前在讲三分科判的时候就说过了。就好像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不可以断章取义,或者说把某句话单独拎出来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脱离开语言环境来理解某一句话,常常是会有偏差的。但是事实上,人们虽然会讲这个道理,却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包括网络上突然传开了某件事情,其实我们根本不懂得它的前因后果,但是就已经因为简单地摘取出来的这一句话,这个场景,就义愤填膺,开始声讨了;或者有时候看某个历史人物,比如岳飞,现在有不少人都觉得他是愚忠,但是实际上,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要放到他当时的那个历史环境中去考量的。这个就是缘起法,也是空与有的关系告诉我们的一个深刻的道理。所以,佛法,其实是在纠正我们心灵的偏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15623526

    长老吉祥!桌子是木头做的,如此分析下去,分子原子直到基本粒子(极微),如果基本粒子存在,那它就是桌子自性,它就不空;如来不存在,那原子分子及于桌子就不可能存在,而桌子却在面前;如果粒子无限可分,就会出现一粒砂就是一座山的悖论,因为再多的无限也是无限,无法比较。怎么理解呢?谢谢!

    师红长老 回复 @听友315623526: 你对空性误解了,空性不是说没有,空性也不是说到最后就是微粒。再好好听一下课啊。

  • 大祥天下

    既然人家自言自语,其他人反感人家是不是需要内观自己啊?是不是应该感恩人家?无对错才是佛法修炼的境界。

    师红长老 回复 @大祥天下: 站在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自我观察,你的讲法是对的。

  • 无染无净

    哪有妄取的“我”?一切随缘(境)示现而已。那么是谁(哪个)来放下什么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三轮体空。 释迦牟尼佛睹启明星而悟时喟叹:众生都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然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心当下就是任运自在,“妄想分别执着”与“放下不放下”当下正是心(心性起用)。放下了妄想分别执着与非妄想分别执着的分别,就是放下了“妄想分别执着”,如是名为“证得”。 如果离“我、法”的执取,哪有“妄想分别执着”与“放不放下”呢?!如是名为“涅槃(无明尽)”。十方一切法如幻当下就是涅槃都如是。

    师红长老 回复 @无染无净:

  • 1379774vydk

    感恩长老!领教了,“空”是用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

    师红长老 回复 @1379774vydk: 🌹

  • jgzl

    讲得非常好。明白透彻

  • 1x836509m5503

    长老告诉我们龙树菩萨是传奇式的佛教祖师,他的“八不中 道”理论,以谷子和谷芽来做比喻使人明白易懂,印象深刻。又以三是揭和二谛相 的说法补充,纠正我们的心灵偏差,此讲我初步领会了。谢谢老师!

  • 木木乡

    空,并不是指无。事情不会无故消失,只不过是不再执着于它的存在与否了。

    ears2史 回复 @木木乡: 空是针对有执而言,若不执有又何必安一个空呢

  • 七彩霓虹华

    佛法,其实是在纠正我们心灵的偏差。

  • 音舒

    "以药为病”

  • 1800169ztsn

    八不中道,这个八不,是总的破一切实执、破除了一切的极端性。所有一切万法当体无自性,是无所住、无定性的,是空性的。佛教里的空,空有不二的空,并不是一般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