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不同层次的智慧产生不同层次的慈悲

30. 不同层次的智慧产生不同层次的慈悲

00:00
17:45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在佛祖住世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很多菩萨跟着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一起去看望示现生病的维摩诘,之所以说维摩诘是“示现生病”,是因为他居然说:“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还说:“菩萨病者以大悲起”。这其中的道理蛮深刻的。

那次,这么多菩萨们聚在一起,大家讨论到了很多殊胜的教法,兴之所致,这时法会中就出现了一位天女,天女散花的故事也就发生了。当天花散落,美丽的花朵纷纷掠过众多的菩萨摩诃萨们,倏然而落,但是当花落在声闻大弟子们的身上,却变成了点缀,粘在他们的法衣上了。声闻弟子们当然不喜欢啊,因为在他们的戒律中是不能着花鬘的,所以他们拼命掸衣服,想把花掸掉,但是,花却似乎越掸粘得越紧,怎么会这样呢?这个天女就跟大家解密说,原因就在于分别不分别。

――前些天我问我的学生,从宿舍走到教室,你注意到了什么?结果很多人都觉得没有注意到什么。其实,他们一路走来,路上不是没有发生很多的事情,也不是没有看到很多,但是平时已经看得太习惯了,所以一点都没有在意,更谈不上特别地去欣赏,所以,他们就什么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因为没有特别的在意、特别的注意,没有特别的执着,执着是因为分别,没有感觉这和那特别的不一样,所以一路风光,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特别的记忆,这就好像这些花一样,所谓“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那么我们的舍利子,他当时也在座,就很奇怪啦,就问了这位天女很多问题,这位天女对答如流,关键还句句如理如法,舍利子听了以后真是非常赞叹,但是舍利子平时对女性的成佛多少是有点怀疑的,所以就忍不住问这位天女,你有这么高的智慧,为什么不把女身转掉呢?变成一个男身?言外之意就是男身成佛更容易啊!结果没想到这位天女信手一挥,舍利子就变成了天女,天女就变成了舍利子,这时候舍利子虽然是非常茫然自己怎么变了一个样子,成了一个女人,但却是切身地有了体会,那就是:虽然他的身体由男人相变成了女人相,可是他的心却还是原来舍利子的心,所以天女跟他说,“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意思是说你不要执着这个身体啦,金狮子和金猫不都是金子吗?等舍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天女也就把舍利子和自己又都恢复了原样。

什么叫佛菩萨的自在?

这些落花不沾衣的大菩萨,以及能够自在变幻的天女,就是自在。

所以,人们把佛也叫作“自在人”,原因就是佛能够具足这些种种的自在,在宇宙规律之中,真正是最自在的生命存在。

而“观自在”,三个字连在一起,意思就是这位菩萨的自在,由何而来呢?是由观而来,由观察的智慧,由般若而来,他非常善于抉择到底应该如何做才是最好的,所以,做的都是能够产生自在的事,造的都是能够产生自在的因。自然,得的也是自在的果。他救渡众生,也是任运无碍,念念无滞。

这样把“观自在”三个字解释过了以后,我们再来看观自在和观世音,如果用“观世音”来代换“观自在”,虽然我们都知道这就是我们一般熟悉的观音菩萨,但是,意思却显得有点狭隘了。

所以,观自在菩萨的观自在,是般若之观、智慧之观,这样的普观一切万相之本质,可谓观有而不住于有,观空而不住于空,无论空有都不执着,闻名不会被名所迷惑,见相也不会执着于相,“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是玄奘大师对“观自在”这三个字的赞语),正因为是这样的无碍智慧,所以,观自在具有了不共的佛菩萨的自在力。

当然,在《大唐西域记》里面,曾经说到玄奘把观世音佛译作观自在的语言学的依据:观自在菩萨的梵语如果分开来看,一半译作观,一半译作自在,所以,他觉得就是应该翻译成观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世自在。皆讹谬也。”意思就是翻译成光世音或者世自在都是不对的。而到了弟子辈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又多了一句,变成:“旧云光世音。或观世音。或观世音自在。皆讹也”,总之,这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他能够译成观自在,必有其特定的梵文,而这个梵文词语翻译成观世音是不正确的。

但是我们之前分析了这么多,却是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观自在这三个字非常地契合这本正在讨论的般若波罗密多心髓的经典,确实是用语到位,意义更为深广。

而观自在菩萨之所以被视为佛菩萨,就如前面所介绍的,是因为他的慈悲、智慧和大力量,远远超过了我们一般的凡夫。对于智慧,我们在前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一百多讲《心经》的讨论学习,我们会有更多的了解;而慈悲,是佛法修行的根本。所有的佛菩萨都是具有慈悲与智慧的。

人们礼赞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说:

“诸有于此(这里的有,就是指众生), 生死牢狱 无明暗覆苦所逼众生海中 悲同一子”

还有赞颂阿弥陀佛,也是说:

“恒观有情如忆独子”

所以,真正的佛菩萨,都是能够做到“饶益诸众生  慈悲于一切”,他们慈悲一切的众生,都犹如父母爱唯一的独生儿子,当然,他们的爱,不是现在社会上很多父母所有的溺爱,而是

“如大雷震 烦恼睡起 业之铁索为解脱

无明暗除 苦之苗芽 尽皆为断挥宝剑”

帮助所有生命开启智慧,犹如巨大的雷击轰鸣,把众生从烦恼的迷梦中惊醒,令他们解脱业力的困缚,同时,这里赞叹曼殊师利佛手持他的法器和标志――锋利的宝剑,斩断了众生的烦恼无明。所以,佛菩萨的慈悲之爱,与一般世间的爱很不一样。

但是,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悲,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我们不能说除了佛菩萨,别人就绝对没有慈悲,但是因为心量不同,慈与悲的广度不一样;眼界不同,所以对苦与乐的理解也不同,就好像儒家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有一种慈孝远及于天下的胸怀,但是佛菩萨看到了整个宇宙与生命的无限,他以众生之苦为己苦,同心同感,他希望解脱的,不仅仅是众生现实的痛苦,更有众生永恒的痛苦。所以,在我学习的中国汉传密宗,把慈悲心划分为五种:

第一种慈悲心是爱缘慈悲心,这几乎是一种天然的本能。

比如母亲爱自己的孩子而不能同样爱其它的孩子,或者一只狗只疼爱自己的小狗。

第二种叫众缘慈悲心。

比如正当的宗教都会贯彻博爱精神。

第三种法缘慈悲心。是一般学佛者都可以具备的慈悲心。比如经过学习佛教理论,对宇宙规律有了基本的认识,从而努力学佛,争取解决自身的问题,更进而帮助有缘的亲人朋友解决他们的问题。

第四种是无缘大慈悲心。

具备无缘大慈悲心的修行人,已经开始认识学习佛法要帮助别人解决痛苦,而且是无条件的帮助即使原来是没有关系的所有生命。没有关系的,所以说是无缘。此时的境界、心量已经非常广大。

第五种慈悲心圣缘慈悲心是肯定地认为修习佛法就是为了帮助别人成佛。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佛教徒都具有圣缘慈悲心的,有的佛弟子,连自己能不能成佛都不敢确信,怎么可能想到要去帮助别人成佛?

所以以佛法的角度,圣缘慈悲心才是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观自在菩萨正是拥有这样究竟圆满的无尽慈悲,说其究竟,是因为唯有如此彻底地解决永恒的痛苦,才可能圆满地解决问题,所以说这才是真正的了义。而显然,不同层次的智慧对应了不同层次的慈悲,极终善性的慈悲是以圆满的智慧为基础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雅美术馆虔心

    知道了5种慈悲心,关键要自己的身语义去做才会受益!去按4条5条去做。确实有难度。发大愿去慢慢修证自己。勉励自己

    师红长老 回复 @大雅美术馆虔心:

  • 胡说巴道

    1.不同智慧对应不同慈悲。 2.慈悲没有敌人,智慧没有烦恼。 3.慈悲做人,智慧做事。 4.慈悲心和智慧的关系,慈悲能促进智慧增长,智慧能更好显示慈悲心,慈悲心有5个层次分类。 5.如何培养自己慈悲心和智慧?具体做法是什么?

    师红长老 回复 @胡说巴道: 总结的很好,具体听下去会有答案。

  • VajraXtWf

    长老解读五种慈悲心真的很受益

  • fnhx

    谢谢长老,聆听受益

  • 安份守己世界太平

    聖緣慈悲心才是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感謝師紅長老!

  • 大祥天下

    学习

  • 大祥天下

    学习

  • 无染无净

    一位大德师兄开示:大乘并非建立在以所谓的众生为出发点,因为那是俗谛俗取义,佛旨在本净在法身实证,报身智之证在于依报与正报不二,即自他不二之实智,众生与我不二,身根与器界不二,不存在俗解众生概念。 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那并不是摄受众生,而是旨在本净在实证法身(明心见性)。发菩提心及慈悲心是为了这明心见性。 慈悲有三种,大乘旨在无缘慈与法慈。众生缘慈是世间慈,染著故,不得菩提。 慈悲喜舍旨在破除我相等四相,破除我执等执着。如果心“染着”就南辕北辙了。

  • 无染无净

    一位大德师兄开示:都摄六根,净念相续。谁在都摄? 不可思议的本体(心性)在都摄,一切法都只是心性起用践行而本来如是显现(呈现),一切显现都只是心性的流露,一切平等。心性无时不都摄,无处不在。既然已都在所谓的都摄之下,“我”如果还在寻觅都摄者,这就是迷头认影、骑马找马。不再迷头认影、骑马找马,自然一切都是随顺,造作也是随顺。所谓的妄想与知见,也是如实生起,因为都是心性起用。 真明白了这真实义旨就是大自在,大自在是本来自在,不是有个谁(我)自在。

  • 周金平好

    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