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别列津纳河战役:侵略者文化为何成为俄罗斯思想的启蒙

14. 别列津纳河战役:侵略者文化为何成为俄罗斯思想的启蒙

00:00
11:40


20世纪初的俄罗斯现代派诗人勃洛克在一首诗中写道:“你们历史悠久/我们只有短暂的一瞬/我们手中擎着护身之盾/在两个彼此敌对的种族-蒙古与欧洲之间/像奴隶一样百依百顺。”


18世纪以前,俄罗斯并不存在富丽堂皇的“贵族之家”。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300多年里,俄罗斯和欧洲文明没有半点联系。直到彼得大帝改革之后,知识分子和贵族阶层开始从西方输入文化,一时间欧洲崇拜和模仿成为时尚。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们俄国人有两个祖国:俄罗斯和欧洲。”另一位作家萨尔蒂科夫一谢德林回忆起19世纪40年代时说:“在俄罗斯,我们只在具体生活行动中存在,但是精神上我们都是法国的居民。”


对这些欧化的俄罗斯人来说,“欧洲”自然并不仅是一个地名,而是心灵之乡,他们通过教育、语言、信仰以及对待事物的共识而生活于其中。甚至于在如此迷恋外语的同时,母语的使用反倒成为问题。


当然,那个时候许多俄罗斯高官本身就是欧洲人,比如1815-1856年间作为俄罗斯的外交大臣的卡尔.涅谢尔罗迭伯爵,就不能用他所代表的国家的语言书写,甚至连说都不会说俄语。法语是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在贵族家庭人与人的交往中必不可少,到欧洲游学是贵族人生中一条重要的必经之路。大作家卡拉姆津在1791-1801年间写成的《一位俄国旅行家的书信》就是影响最大的一部书,此书用欧洲生活的理念和价值观教育了整整一代俄罗斯人。卡拉姆津笔下的“欧洲”犹如传说中的桃花源,许多人是通过这本书才第一次接触到欧洲,但此后寻寻觅觅却一无所获。


就像今天一样,俄罗斯人在那个时候就对他们在欧洲的定位不是很确定,这种矛盾的心理对他们的历史文化和自我认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俄罗斯人生活在欧洲大陆的边缘,他们从来都不确定那里是否就是自己的归宿。彼得大帝急于要自己的子民成为欧洲人,要求以欧洲的标准来衡量俄罗斯文化,包括它所有的道德和审美规范、所有的品位和社交礼仪。


知识分子们则一度戴上欧洲的有色眼镜来打量俄罗斯,痛斥自己的过去充满了“野蛮”和“黑暗”。他们寻求欧洲的认可,并希望被同等看待,因此他们为彼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因为彼得大帝所建立的帝国比欧洲其他任何帝国都要辽阔甚至强大,极有希望领导俄罗斯走向现代化。但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彻底动摇了俄罗斯人心目中理想的欧洲。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削弱了俄罗斯人对欧洲作为进步和启蒙力量的信仰。


沙皇政府对于欧洲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胆战心惊,那些以前在政治上向法国一边倒的贵族,又患上了恐法症,认为“法兰西”已经成为反复无常和无神论的代名词,而俄罗斯知识分子和开明人士则陷入矛盾的思索中。爱国主义能否与进步启蒙并行共存,这成了大问题。


法国大革命末期脱颖而出的拿破仑·波拿巴在国内推行改革的同时,带领法国向欧洲的反法同盟开战,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也连带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散播出去,间接使得欧洲保守势力于十九世纪中纷纷垮台。


1812年,拿破仑在欧洲大陆获得了空前的军事胜利,占领了几乎整个意大利、德意志地区,成立了受法国控制的莱茵邦联,击败了欧洲强国奥地利,大败普鲁士,控制了西班牙、荷兰等地。


为了获得整个欧洲的霸权,让当时的法国的死敌、海上帝国英国臣服,法国联合其他欧洲大国发起了「大陆封锁」政策。但俄国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又对法国的扩张存有强烈的戒心,所以在参加法国的大陆封锁一段时间后退出了和法国的联盟,也不愿配合对英国的经济封锁,英国的商品因此经由俄罗斯源源不绝地进入欧洲大陆,俄国因此成为欧洲大陆阻止拿破仑实现争夺世界霸权计划的中坚力量。俄国的敌对行为招致拿破仑的愤怒。


1812年夏,拿破仑集结军队61万,分为三路进攻俄罗斯,其中中路由他亲自带领指挥。拿破仑大军在法国控制的华沙公国集结,6月24日,渡过涅曼河,向俄国不宣而战,这场为了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爆发了。但是法军进入俄国腹地后,遇到俄国军民的有效抵抗,尤其是战争开始后不久,俄国的天气很快进入了秋冬天气,寒冷的俄国旷野让远道而来的法国士兵水土不服,而俄军在撤退的时候坚壁清野,法国军队的士气开始动摇。法军一直到9月份才与俄军接触。


拿破仑亲自领导的中央法军在渡过尼曼河时有将近286,000人,但在战役开始之初却只剩下161,475人,大多数的士兵死于饥饿和疾病。俄军不断地后退,使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撤换了统帅,新任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在距离莫斯科约125公里处建立了防御阵地。


9月7日与法军在莫斯科前方的博罗金诺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最后俄军全军撤退。库图佐夫决定放弃莫斯科,俄军带走所有粮食且释放监狱的囚犯,由最后一批撤离的士兵放火烧城。等到法军攻入克里姆林宫时,莫斯科已经是一片焦土的空城了。据称拿破仑看到此景,在表达愤怒的同时,也钦佩俄国人的牺牲精神,慨叹道:“多么伟大的民族啊!这些斯基泰人!多么决绝啊!这些野蛮人!”(斯基泰人是东欧的原始部落,被认为是斯拉夫人的祖先)。


法军攻占莫斯科后,拿破仑明白情况不利,曾向俄国提议停战,却未获答复。这时寒冷的冬季已经来临,前线飘雪,法军过分深入,补给线又太长。拿破仑在10月19日终于下令撤退,沿路往西撤退。等到法军开始撤退后,俄军主力蠢蠢欲动,紧跟法军后方。但不派出主力跟法军交战,只用哥萨克骑兵、游击队埋伏骚扰法军。


11月底法军穿越别列津纳河时,被俄军炮击,死伤惨重。11月29日晨,维克多的后卫部队过桥之后,立即将桥焚毁,这才逃离了俄军的追杀。完成在俄国全线的大撤退,法军撤退到华沙后,原本60多万的大军已经剩下不到6万人。


俄法战争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拿破仑法国因为战败而分崩离析,其建立的欧洲秩序很快就被逆转,并遭到毁灭性打击,很多法国占领的领土发生民族独立运动。拿破仑本人也因为战败而退位,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上。通过俄法战争和后来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一世的军事和政治生涯就此终结在俄罗斯史书上,这次俄法战争称为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中文意思是「卫国战争」,为了和后来苏联抗击德国的苏联卫国战争相区别,称为第一次卫国战争。


打败拿破仑以后,1814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率兵攻入巴黎,他因此被欧洲旧王朝们尊为“解放者”,俄罗斯民族声望空前高涨,却与俄罗斯内部落后腐朽体制形成鲜明对照。战争期间,进入欧洲与法军作战的俄国官兵,看到了西欧的繁荣和先进,反观自己的国家仍旧是落后不堪,对于专制政府和落后体制愈发感到不满。’就连亚历山大一世也考虑过解放农奴和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方案,然而在大贵族们的反对下,很快便不了了之。


亚历山大一世战胜法国之后,又历游英国奥地利和德意志,并且在亚琛国际会议上推行他的“神圣同盟”。但是欧洲各国对于这个专制大国很有戒心,亚历山大一世怀疑巴黎有一个叫“中央委员会”的革命组织筹划新的国际革命阴谋。而他此时还不知道,即便在他自己的近卫军里也有一些秘密社团,其成员是一些自由派贵族,他们从巴黎回国之后,决心推翻沙皇的独裁统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761319bqo

    谢谢吕宁思老师。

  • 听友304972196

    呂老師非常有水準,做新聞也很公正,在當代中國令人敬佩。

  • 双菲儿

    一直想了解俄罗斯,反复收听课件,暖暖的心情!

  • 三木之印

    吕老师好

  • 听友239020234

  • 真正的英雄主义

    合纵连横,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