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在家生活之路是拥挤,出家生活自在

25. 在家生活之路是拥挤,出家生活自在

00:00
18:40


佛经原典积累 

1、巴利语佛经《圣求经》中,佛陀曾经自己讲述过他出家修行的经历,其中佛陀的自述,讲述了自己在出家前,在要做出这个决定时进行的思考。


2、“在我觉醒之前,我只是一个尚未开悟的菩萨。我想,在家生活是充满尘土的拥挤之路,出家生活空间广阔,住在家中很难从事纯洁完美,似贝螺的修行。我想,我能否剃去须发,穿上袈裟,离家出走,过出家人的生活呢?”——遮迦大经


3、“看到在家生活是桎梏,是一种束缚,是藏污纳垢之地,而出家生活自由清闲,便出家了。”——《出家经》


4、《大本经》(巴利文:Mahapadana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十四部经。


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开始第25讲。从这一讲开始,咱们就要讲到释迦牟尼一最重大的大事因缘之一,这也是人类精神史上人类宗教史上乃至人类文化史上的大事因缘之一。悉达多太子要出家了,他为什么会出家?出家的原因是什么?在佛经当中对悉达多的出家都有哪些叙述?这都是我们从这一讲要开始讲的内容。


首先一点,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大概没有人不知道“出家”这个词的。我们千万要注意,在印度并没有“出家”这个词,只有“出走,离开,舍离”这样的词。“出家”这个词,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佛经翻译的过程当中出现的。

过去的僧人在翻译“出离,离开”这样词的时候,总有一个疑问:我从哪里出离,我离开哪里呢?所以在汉译佛经当中加上了一个“家”字,而“出家”这个词在汉语佛经中形成以后,又发生了文化交流史上常见的倒流情况,又向西传到了中国的新疆,传到了中亚。


比如在吐火罗语的佛经当中,就出现了出家这个词这是季羡林先生的一个重要发现季先生把它作为文化倒流的最佳例证之一。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在印度本来的文献当中,佛经当中是没有“出家”这个词的,只有“出离,离开,舍弃”这样的词。这个词首先出现在汉语佛经当中,然后又倒流到其他语言的佛经当中,比如吐火罗语的佛经。


从佛经的情况看,关于悉达多出家的描述可以分为早期版本和后期或者晚期版本,我们在这一讲主要为大家介绍早期版本。


毫无疑问,早期版本主要是巴利语三藏中的记载。我们前面几讲中经常提到,郭良鋆先生,她是中国巴利语研究,巴利语佛典研究的顶级学者,我们要感谢她的重大贡献,将巴利语三藏当中有关悉达多出家的资料进行了详尽的排比。所以在这一讲当中,我就主要依据郭良鋆先生的工作来为大家进行描述。巴利语三藏当中,记载太子悉达多出家的动因(或者叫因缘),非常简略。在巴利语佛经《圣求经》中,佛陀曾经自己讲述过他出家修行的经历。他的说法是,这是郭良鋆老师从巴利语佛典当中翻译过来的,他说:


“在我觉醒之前,我只是一个尚未开悟的菩萨,自身受缚于(“束缚”的“缚”)生、老、病、死、忧愁和污秽,也追求受缚于这些的事物。于是我想,自身受缚于生、老、病、死、忧愁和污秽,为何还要追求受缚于这些的事物呢?


我想自身受缚于这些,看到其中的祸患,能否追求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忧愁,无污秽,达到无上解脱,达到涅槃呢?”


这是佛陀的自述,讲述了自己在出家前,在要做出这个决定时进行的思考。

在我们前面也提到过的遮迦大经中。佛陀还这样说到:


“在我觉醒之前,我只是一个尚未开悟的菩萨。我想,在家生活是充满尘土的拥挤之路,出家生活空间广阔,住在家中很难从事纯洁完美,似贝螺的修行。”(贝螺,一种很吉祥的螺,佛教当中经常有“法螺”等类似比喻,“贝螺”用来形容纯洁完美)。


“我想,我能否剃去须发,穿上袈裟,离家出走,过出家人的生活呢?”


在《出家经》当中,甚至专门有一部巴利语的经,就叫《出家经》(如果从原文看应该是《出离经》,因为前面讲到过,“出家”的概念是最早出现在汉语佛经里),《出家经》是《经集》的一部,佛陀也在里面讲到,“看到在家生活是桎梏,是一种束缚,是藏污纳垢之地而出家生活自由清闲,便出家了。这是巴利语三藏当中,基于佛陀自己的话留下的一些记叙,时间相对较早一些。


而在巴利语在三藏以后的佛典,特别是梵语佛典当中,大量采用了太子“四门出游”的传说,也就是太子要出游,分别从迦毗罗卫城的东南西北四个门走出去,分别看到了老人,病,人死人,和一个出家人,导致了太子最后出家,这个我们都非常熟悉。


然而,这个传说本来也是出自于巴利语的大本经》,只不过在《大本经》当中,这样的经历并不是佛陀的经历,而是过去佛毗婆尸(他也是个太子),过去佛毗婆尸太子出家的故事,而且也没有分东门、南门、西门、北门。我可以把这段继续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后来,这样的故事完全从过去佛毗婆尸太子身上移用到了悉达多太子身上。


在《大本经》里讲,说毗婆尸太子乘车前往花园,看到一个老人,弯如屋脊(像房屋的屋脊一样弯着腰),手持拐杖,步履颤巍,痛失青春。毗婆尸太子看到后,就问车夫说,“车夫啊,这个人怎么了?他的头发和别人不一样,他的身体也和别人不一样。”车夫回答到,“太子啊,这就叫老人。”太子又问车夫,“为什么称他为老人?”车夫回答。“称他为老人,是因为他活不久了。”太子又问车夫,“我也会老吗?能免去老吗?”车夫对毗婆尸太子讲,“你和我们都会老,不能免去老。”


那么,毗婆尸太子就不去游玩了,他到花园里去了(在这个版本当中,就是花园,没有城门什么事)。所以他就不出去了,说我不游玩花园了,你送我回宫吧。这个车夫就把毗婆尸太子送回宫中。回到宫里以后,毗婆尸太子闷闷不乐,他在想,这种名叫“生”的东西(“生老病死”,“出生”的“生”),他说这种“生”的东西真可鄙,太不好了,正是因为有了“生”才会有衰老。


接着描述,毗婆尸太子乘车前往花园,看到一个病人,痛苦不堪,躺在自己的粪尿中,有别人扶起,帮他换衣服。毗婆尸太子就问车夫,“这个人怎么了?他的眼睛和别人不一样,他的声音也与别人不一样。”车夫说,“这就叫病人。”


毗婆尸太子就问,“为什么称它为病人呢?”车夫说,“称他为病人,是因为他的病难以痊愈。”毗婆尸太子说,“我也会病吗?我能免去病吗?”车夫回答,“毗婆尸太子,你和我们都会病,不能免去病。”


毗婆尸太子听到以后说,好吧,我也不去花园了,不玩了,你送我回宫吧。回到宫中以后闷闷不乐,就自己想,这种名为“生”的东西真可鄙,太不好了,因为有了“生”才有了衰老和病倒。


毗婆尸太子又一次乘车前往花园,看到一群人身上穿着各种各样的衣服,在堆火葬堆,也就是要把木材堆起来,进行火葬。他看到以后就问车夫说,“为什么这群人身穿杂色衣,在堆木材呢?”这个车夫就回答,“这里边有死人。”毗婆尸太子就说,“那你把车赶紧赶过去,离那个死人近一点。”车夫就把车驶向那个死人。


毗婆尸太子看到那个死人以后就问车夫,“为什么称他为死人?”车夫回答到,“称他为死人,是因为他的父母和亲人再也看不见他,而他也看不见他们。”毗婆尸太子就问,“那我是不是也会死呢?我能不能免去死呢?我的父母和亲友是不是也会再也看不见我呢?我是不是也会再也看不见他们呢?”车夫回答,“你和我们都会死,不能免去死。你的父母和亲友会再也看不见你,你也会再也看不见他们。”


毗婆尸太子说,好吧,咱们不游园了,驾车回宫吧。回到宫里,毗婆尸太子郁闷不乐,就想到这种名为“生”的东西太不好了,太可鄙了,正因为它引起了生者衰老,病倒和死亡。


接下来,毗婆尸太子又乘车往花园,但这一次看到一个出家人,这出家人剃去了头发,身穿袈裟,毗婆尸太子就问车夫,“这个人怎么了?他的头和别人不一样,他的衣服也和别人不一样。”车夫回答,“这就叫出家人。”


毗婆尸太子就问,“为什么叫他出家人?”车夫回答,为出家人,是因为他善于行法,善于行正行,善于行善业,单于行福业,善于不杀生,善于怜悯众生。毗婆尸太子非常高兴,他说,“称他为出家人,好极了!正法好极了,正行好极了,善业好极了,福业好极了,不杀生好极了,怜悯众生好极了!”他说,车夫你把车驶近这个出家人,车夫就把车驶近了这个出家人。


毗婆尸太子就对这个出家人说到,“你这是怎么了?你的头和别人不一样,你的衣服也和别人不一样。”这个出家人回答说,“太子啊,我是出家人。”“那为什么你是出家人呢?”这个出家人就把前面车夫的话重复了一遍。

毗婆尸太子受到巨大的震撼,他对车夫说,车夫你驾车回家吧你回去吧我要在这里剃去头发,穿上袈裟,离家成为出家人。车夫遵命,驾车回宫,而毗婆尸太子,就立地(在那里)剃去头发,穿上袈裟,离家成为的出家人。

这本来是佛陀讲述过去佛毗婆尸太子的出家故事。佛经当中经常可以看到用比喻说法,这就是比喻说法的一个好例子。后来,这个故事被几乎原原本本(当然有些变动,后面我们会为大家介绍)移植到了悉达多太子,也就是佛陀本人的出家经历上。


其实我们都知道,郭良鋆老师非常敏锐,她就注意到,说佛陀29岁出家,一般来讲,这个年龄的人不可能没有见过,或者不知道老人,病人,和死人吧,所以这是比喻说法,这在古代印度是非常常见的。


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亦悉达多太子出家的早期版本。那么,悉达多出家的晚期版本,或者说后期版本,和早期版本有什么不同呢?有什么不同的说法和故事呢?我们留待下一讲。


这一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我是钱文忠,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欢迎加入佛学兴趣爱好交流群,分享你的听课感受,与佛友们读经、抄经打卡学习,学佛路上不孤单。【添加课程小助手:xptmemeda,即可进入学习交流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qzuser_way3

    最近住院心情不好,听了钱教授的课心情非常平静,对病情慢慢学会面对、接受。希望以后教授多来讲课!对您学识的渊博晚辈可敬可佩啊!

    钱文忠 回复 @qzuser_way3: 祝您早日康復

  • 繁华之外

    感謝錢老師的講解!

  • jiuer小章鱼

    追求无生无死,因无生无死,而无病痛苦忧。无生无死,那会存在在哪里呢?佛陀投胎前的众神是在哪里呢?众神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jiuer小章鱼 回复 @A拂尘A: 觉得你说得好有道理,但是按照这个细思下去,又有不解。太深奥了!每个解释都会引申出不同的境界!…

  • 海滨拾贝

    感谢钱教授帮助我们了解佛史,引领我们一般世俗人认识佛陀精神的圣殊伟大!阿弥陀佛!

  • 雷厉风行121

    似乎没那么多人感兴趣啊!

    繁华之外 回复 @雷厉风行121: 我是才疏學淺,不会评论也不敢轻易评论!

  • 春明相如

    太子不知生老病死应该只是个寓言,就是夸张的说明这个道理,并不能看作实际发生的事件

    和平家纺 回复 @春明相如: 是净饭王为了不让太子看到这些生老病死的人生疾苦,担心他看到这些会心生慈悲要出家,所以就把这些老人和病人都集中住在一个新建城外的院子里。

  • 听友194632249

    钱老师引经据典,精彩,谢谢🙏

  • 湘乡张伟

    连续两天用12个小时仔仔细细听完《钱文忠说佛》 我感悟到 1、一切的苦和磨难从自己出生那一刻就开始注定了,我们应该快乐而喜悦的享受生命给予的一切。 2、身躯和灵魂的不同的期望值。 3,处理好承担和放下的灵活运用。

    钱文忠 回复 @湘乡张伟: 感謝您的支持

  • 劉采桂

    之前看到 钱老 讲百家讲坛时,给我们留下很大很丰富的语言形象,很多的亲切感啊!再次见面倍生恭敬!在这里向钱老师问礼! 我们现在也在学佛,也在读一些与佛有关的知识和道理,今天这里看到 钱老 部分章句梵文讲解,是那么的动人和丰富,让我们对老师的语言功底再一次产生恭敬心那! 处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回望历史,观 :儒、释、道,都已经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了,不应该有成见心,分别心,我们更应该张开双臂,去接纳融合更宽广的蓝天与大海。但是我今天在这里还是拙见了,我们 儒道 思想也一样有飞龙在天,傲游太空一般自在! 只有在赞美,无分别心,真心祈愿 儒释道 龙神合一,遨游虚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