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对外道的批判

06. 对外道的批判

00:00
21:17


本期要点 

1、种姓制度,将印度的古代社会分割成不同的阶层,只要出现阶层的分割,这个社会就难免会有矛盾和斗争。


2、从种姓制度的角度观察,与佛陀和佛教关系最为微妙的是婆罗门和刹帝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四大种姓里边的第一等和第二等种姓之间的关系。


3、六派哲学:阿耆多,散若夷,末伽梨,不兰迦叶,婆浮陀,尼乾子。


4、大数现象:佛教里的数字特别大,佛经里边的数字,包括古印度经典里边的数字比成百上千,成千上万...大多了,这是印度文化的一个特点,它曾经影响到我们中国文化当中


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


今天我开始为大家讲第六讲。第六讲的内容主要是什么呢?我们要讲沙门,或者说是外道。在上一讲,我们讲到印度,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对古代印度的社会和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毫无疑问一定会波及到思想里。思想,不可能脱离社会发展。


那么,在这样的这种种姓制度的背景下,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促进下。佛陀诞生之前的印度社会,主要出现了哪些思潮呢?这毫无疑问是值得关心的。因为我们知道,佛陀后来倡导的学说也就是佛教。本身也是这种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这些思潮的反映,或者说是反思。


种姓制度,将印度的古代社会分割成不同的阶层,而只要出现阶层的分割,那么这个社会就难免会有矛盾和斗争。有些矛盾,就难免会非常非常激烈。有些斗争也就难免会非常非常艰巨。


但是,即便如此,佛陀时代或者佛陀之前的古代印度,和基督教兴起时的罗马却有所不同。基督教兴起时的罗马,用恩格斯的话来讲,它是经济、政治、精神和道德普遍瓦解的时代。


正是在经济、政治、精神和道德普遍瓦解的时代,基督教才兴起的。然而印度不然,当时的印度并没有出现经济、政治、精神和道德普遍瓦解的状况。相反的,应该说古代印度,也就当时的印度,政治基本稳定,城市和乡村的生活都比较繁荣。而且从现在有的考古的遗迹,各种各样的记载来推断,当时的印度,也并没有出现国家之间的这种残酷无比的,血流成河,尸迹露野的这种大战,没有。


所有这一切对佛陀和佛教的产生,当然会有微妙的影响。从种姓制度的角度来观察,与佛陀和佛教关系最为微妙的是婆罗门和刹帝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四大种姓里边的第一等和第二等种姓之间的关系。按理说,婆罗门最初是帮助刹帝利进行统治的,他掌握文化、宗教大权,久而久之,尾大不掉。他按说刹帝利是管这个事间的政治、军事的嘛,婆罗门按说是配合他掌握一些形而上的解释权嘛。然而,时间一长,婆罗门成了第一种姓,我们讲到了,霸占了话语权。那么他和刹帝利之间,也就难以避免的要出现各种微妙的,甚至是严重的矛盾。


到了佛陀的时代,我们讲佛陀的时代是指佛陀生活的时代,或者佛陀诞生前不远的那个时代,我们把这称为佛陀的时代,刹帝利的不满,日积月累,就到了一个节点。


这个节点的反应是刹帝利开始有意无意地明显或隐晦地去支持各种和婆罗门唱对台戏的思想和学术。同时,第三种姓吠舍,我们在前一讲讲到过,吠舍的主要职业是商人,他有了相当的经济力量,当然也就一定会有政治方面的要求。这些各种社会力量联合起来,构成了冲击,反对婆罗门和婆罗门教的联合战线。婆罗门与婆罗门教在文化宗教思想领域的掌控力开始逐渐减弱,从而当时印度的思想界空前自由活跃,产生了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六派学说。


这个在佛经里,比如维摩诘经·弟子品》、《寂志果经》这是汉传的汉译佛经,以及南方的巴利文佛典里都有资料。中国著名的哲学家、佛学家汤用彤先生,专门把这些资料编成过一本书,现在很容易找到。为了更好地感受佛教产生前的氛围,还是应该把这六派哲学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当然,当时印度的这种哲学或者思想远远不止这六派,但是这六派是比较大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佛陀以及佛教受到他们的影响,或者对他们的批评,也是最明显的。


第一派叫阿耆多这个名字我们不管了。他是后来佛教眼里的外道、顺世派的先驱,佛教把自己称为内学,所以江苏南京有非常著名的支 那内学院,支 那内学院就是支 那佛学院。那么把它以外的称为外道,不是我们里头的,那是外头的。当然佛教本身也有内外学的分法,这个咱们就不展开了。反正外道是佛教眼中离经叛道的,这种旁门邪术。


阿耆多这一派认为,地、火、水、风,这四样东西叫四大,也就是四样最重要的东西,它是永恒长存的,人和世界都是由“四大”合成的。就是,人和世界都是由地、火、水、风组成的。阿耆多否认灵魂,他认为没有灵魂,人死后复归于四大人是由地、火、水、风组成的,那么人死了也谈不到灵魂,没灵魂,人死了以后又复归于四大。所以人生的目的就是以快乐为满足享受生活。他主张道德无用,别谈什么道德,没有用,反正也没灵魂,对吧?那么,这个是对婆罗门教的直接的反抗。很多学者认为,阿耆多代表着四大种姓里人数最为众多的第四种姓首陀罗,这是第一派。


第二派叫,这么一种学说。这种学说,对什么都不做决定说。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意见,你有没有来世啊,有没有果报啊。散若夷这一派就认为你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是一个很难以琢磨的这么一种学说。当时的人们就把散若夷比做很难琢磨的泥鳅。泥鳅咱们知道啊,滑不溜手,你逮也逮不住它。


不过,这一派虽然是滑不溜秋的,但是主张修、定,你要这个修习,你要禅定。这种观念都有,禅定这个概念,也是古印度固有的,佛教以前早就有的,通过修、定来求得真正的智慧。那么这一派也是反对婆罗门教的,因为婆罗门教是承认业报和轮回的。


婆罗门教是赞成业报轮回,业报和轮回是有的。而散若夷认为无论是业报还是轮回,你说有就有,你说没有就没有,反正谁也不知道。他是这么一派学说。这一派为什么特别重要?散若夷。佛陀的非常重要的弟子,目犍连,也就是,以及舍利佛,都曾经是这一派的追随者,后来成为佛陀的弟子,所以这一派很重要。


第三派叫末伽。这一派是偶然论则,定命论者。他认为这个东西,人生都是非常偶然的,都是命决定的,所以跟业报没啥关系。反正就特殊偶然,这里边没有必然关联,所以他否认业报。既然你否认了业报,既然你认为一切是偶然的,既然你认为一切都是命定的,那么当然所有的修行都是空而的。那还修什么嘛?我什么都不能改变,那要修行干什么呢?


所以他们主张,就是这个末伽梨这个学派,就主张无论是上升,还是堕落,都无因无缘,没有因缘可说,没有因果业报可说,都是偶然的。反正只要经过840万大劫,劫难的劫,说你只要经过这么长一个时间,经过那么多劫难。我们知道佛教和古代的印度这个都是一样的,喜欢讲特别大的数字。


佛教里的数字特别大特别大,咱们讲到成百上千,成千上万、几十万几百万,已经很大了,那个佛经里边的数字,包括古印度经典里边的数字比这个大多了,对吧?这是印度文化的一个特点。这种特点曾经影响到我们中国文化当中,有些学者称之为大数现象。也就是我们的数目变得特别特别大,这也是有印度影响的痕迹。他认为反正只要经过840万大劫,那么无论智愚,也就是无论你是聪明人还是笨蛋,统统解脱,这个完全就是熬时间。


他们的比喻是什么呢?说就好比是抛一个丝球,就一个球是用丝线绕成的,只要线缕已尽,球自然就不滚了嘛,对吧?你一个球上绕好多线,你抛出去,那么你线都尽了,球当然就停止了。这一派后来被称为,自居为正命,他认为自己的学说,这个末伽梨这一派,认为自己的学说是非常正确的,然而在佛教眼里是邪命外道。这一派大家要注意,它和佛教、耆那教一样,都是强有力的团体。它的创始人曾经和耆那教的领袖大雄一起修行。所以这一派还影响很大的,而且这一派到今天在印度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在今天他的影响在印度来讲可能比佛教都大,所以这一派是第三派。


第四派叫不兰迦叶巴利文他也否认善恶业报,怀疑伦理,主张纵欲,及时行乐。这一派更过分,他认为没有善恶业报的,人世间没有这种善恶之分的。那么即便是杀人、偷盗,都不是作恶。我杀人偷盗,那有什么,反正你没有个标准,没有善恶,没有伦理。这一派的信众大多数是奴隶,也就是贱民,这个数量也蛮大的。


第五派叫婆浮陀。他主张只有七个要素是实在的,风这四个加上苦、乐、生命。他认为这七个要素是实实在在的,人的行为能产生什么影响呢?他认为人的行为是产生不了什么影响的,都是受这个四个要素所决定的。反正你干什么事儿,干了就是干了,你不必承担后果,不必有责任。


他们形容杀人,杀人咱们想这是大恶吧,在佛教里边杀生是大恶呀,你别说杀人了,对吧?但是在婆浮陀这一派看来,杀人只不过是刀子穿过了七种要素之间的空隙而已。所有人,所有生命,都是由地、火、水、风、苦、乐、生命这七种要素组成的,你杀人的刀去捅进去,无非是在这七种要素的空隙之间插进去而已,这有什么罪恶可说呢?这一派后来发展成非常重要的圣论学派。


第六,也就是我们在这一讲要介绍的最后一派,尼乾子,这是一派学说,这一派就后来发展成印度极其重要的耆那教。耆那教当时和佛教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后来佛教在印度消亡,而耆那教在印度倒并没有像佛教衰亡得那么彻底。他主张世界分为生命和无生命两类,生命得不到解脱,是因为有业漏,你有业报,受到束缚,所以必须遮、灭、解脱,消灭业报。业报太重了,因为我们的业报太重了,累世的业报都集中到我这一世。那么如果你想早点结束那个业报,不受业报之苦,你就必须苦行。这个尼乾子,就是耆那教的大雄。和佛陀出生类似,是刹帝利,母亲也是国王之余,表妹是王妃。


这一派和佛陀后来的学说发生过冲突。耆那教和佛教两者的教礼和用语有很多相似之处。耆那教的目标是克服身体的系缚,也就是不要被牵挂住,不要被束缚住,要摆脱肉体的欲望和本能,从而得到新的自由,要用苦行来减弱身体的能量。身体的能量太强大了,而且身体的能量太杂乱了,用苦行把这能量给降下来。


所以我们现在锻炼身体,是为了让身体更具有能量,而耆那教的苦行是为了让身体的能量减弱。它有五大誓,也就是你要发五种重大的誓言,以此为中心,形成戒律,极其严酷,尤其禁止杀生,强调无所有,必须舍弃一切。这一派有的修行者连衣服都不穿,裸体修行,舍弃一切嘛,被称为空衣派。耆那教有经典,传承至今。


这就是上面所述的,就是佛陀之前和佛陀诞生时的印度,最有代表性的六派学说。我们大致的听了一听,我们也只能最简单的为大家做个介绍,大家就不难感受到,他们和后来的佛陀的学说,和后来的佛教,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毫无疑问,是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的。


今天这一讲,我就为大家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我是钱文忠,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我思我悟 

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探讨一下,佛教究竟受到哪些外道思想的影响?


欢迎加入佛学兴趣爱好交流群,分享你的听课感受,与佛友们读经、抄经打卡学习,学佛路上不孤单。【添加课程小助手:xptmemeda,即可进入学习交流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缘起心

    钱老师讲的是(佛学)而不是(佛法)

    听友52652607 回复 @物空哲离: 有区别,有区别,当然有区别!!!这两个字对比,虽然差一个字,但却差了亿万八千里,佛学是把佛法当研究哲理来学,并未对治生死,佛法能让人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凡夫俗子跟圣人的区别。

  • 英语教师迎春接福冯艺

    讲的好,很详细!钱文忠认真地讲,我希望大家认真地听!非常难得的因缘啊!

    沙月 回复 @英语教师迎春接福冯艺: 89ks

  • 透鱼

    钱伯带着华夏沪申特有的上海腔,讲着圣贤的求道之路,正听到优陀夷在规劝太子享用世间女子之情爱且方便顺从的遵循世间定律这段,蛮得深意的,世间的理往往是正反两面且有时明辨不明,探其究竟得一二理,犹如黑夜行行,心恐万分,但如乃有一光亮点点,即便是萤火之光,也是照亮内心的存续。遇上个知己,谈及些谏理,关怀着家眷,蹉跎且不辜负岁月。我想对于凡尘子民,如能拥其全然有幸世间一遭走行。有名师开道,自觉自己的小文也就不再酸涩隐匿了。。。

    自由主张2 回复 @透鱼: 升迁有道

  • 阿汤汤明宇

    怎么才能从头听听完?

    巫圣法海田富贵 回复 @阿汤汤明宇: 点击购买就可以

  • 英语教师迎春接福冯艺

    我已购买,值得购买,一点都不贵!

  • 覺岸無邊

    钱文忠教授吉祥🙏🙏🙏!感恩您🙏🙏🙏!

  • 刘守心

  • changxinliu

    建议配上文稿,方便更好消化吸收,比如有些术语、地名、人名等。谢谢钱教授!

  • 阴谋论者

    忽发奇想,佛陀为何要选择在印度弘法?看看当今的印度就有答案了。对吗?

    阴谋论者 回复 @庚辰集: 释迦牟尼佛可不是印度人,最早被传道的地方是印度。更详尽内容可参详钱教授的”玄奘西游记‘’,也可问度娘。

  • 桃李不言下自成晞

    梵文听起来很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