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犯五逆的提婆达多

57. 犯五逆的提婆达多

00:00
19:32

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


今天我接着为您讲佛,今天开始的是第57讲。在前一讲临结束的时候,我提到佛教的团是壮大了,越来越多的人追随佛陀出家,成为人,加入了团。然而这绝对不意味着只要出了家,成了佛弟子,穿上了袈裟,他就变得清净完美,就一切都符合佛弟子的标准,不是那么回事。


在佛教团当中,总有那么一些实际上不像佛弟子,甚至还不如一般世俗之人,堕落不堪,甚至行十恶的人都是有的。佛教团内部也经常发生各种纠纷,有时候还有激烈的冲突。不少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突破了底线换句话说破戒。面对这样的这种情况,这种违缘负面的这种因素,负面的这些因缘,佛陀是怎么处理和面对的?


在佛教的律典《四分律的第一卷里,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须提那做出不净行”。须提那是个人名他听了佛陀说法以后非常感动,就发愿出家,但是这个须提那他是家里的独子,不仅是独子,并且已经结婚成家。


佛陀在那个时候已经接受了自己的父亲净饭王的建议,所以他就要须提那先取得父母的许可才可以出须提那出家的意愿非常的坚定面对反对他出家的父母亲友,曾经绝食数天,所以是非常坚定的要出。不是一个犹豫的,不是一个临时起意的,不是这样的。


最终父母是没有办法,父母和亲友没有办法就许可他出家了。出家以后,他修行也非常的精进,在团里边是表现相当突出的一个僧人。后来发生了大饥荒,比丘们就没有地方去乞食了,大家都没有吃的了,哪里还有施舍给僧人的呢?


须提那就带着比丘们回到了富庶的家乡迦兰陀村。他的家乡是比较富裕的,大概这个灾荒情况稍微好一点,的发很好,是希望能够让大家得到供养,所以他就回家了。而他的父母知道儿子回来就非常的开心,就叫他回到家里来一次,因为他还是跟团可能住在村外或者住在村边,他并没有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住回到家里。须提那非常的犹豫,刚开始后他很犹豫,因为出了家以后不应该再住回家里,但是他又想到佛陀不也是曾经回到过自己的家乡迦毗罗卫去探望亲人吗?


他想到这个又想到回去以后可以劝说父母,能够得到更多的食物,能够来帮助其他的比丘们于是他就回去。然而他忘记了他的修为怎么能够可以和佛陀相比,的定力怎么能够和佛陀相比?回家以后,的父母为了有孙子可以传宗接代,所以事先做了非常非常精细和巧妙的安排。须提那终于没有能够抵抗住,最后犯了淫戒。也就是和他的妻子他出家前是结婚了嘛,有了夫妻生活。


虽然他后来承认自己犯,也深表忏悔,但是大错已然铸成。佛陀非常严厉的斥责须提那,又对众人说


受戒有十大利益就是大家接受戒律,严守戒律有十大好处)。第一可使众生和睦第二,可以接纳僧众中。第三,可以降伏恶人。第四,可以使忏悔者安乐。第五,可消除现世的烦闷。第六,可消除未来的烦闷。第七,可使不信服,可以使不相信的人叹服,相信。第八可使已信者进步。第九,可使法永住。第十,可使清净之心永住。”


触犯了淫戒,就是波罗夷罪了,不能同住,必须逐出须提那后来也真的就回家了,恢复了世俗生活。


据说这就是在佛教史上制定戒律的最初因缘。当然佛陀制定出根本大戒以后,仍然还是有不少佛弟子守不住,最终违反经过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佛教才形成了四波罗夷罪、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罗夷提尼舍、七灭诤、百众学的比丘戒;这里边好多是梵文字,比如波罗夷,须提那不是犯了波罗夷罪吗?波罗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失去戒体。


换句话说,突破了最后的底线。汉译里用很可怕的词翻译这个罪,波罗夷,叫断头,或者放弃的弃。犯波罗夷罪,死后要堕入地狱的,而且是不能回头的,就是不能弥补的,这叫波罗夷。


比如什么叫波逸提呢?波逸提就是比较轻的,还没有到了断绝善根的体例,还没有到断绝根的地步,波逸提是指轻罪而比丘尼的戒律就更多,有三百五十条,比丘的戒律是二百多条并且佛陀还规定,每半个月要布萨诵戒一次。什么意思?就是团里边规定的,这是固定的功课。就是每半个月要把大家召集起来,一起诵读戒律,希望大家能够牢牢的记住,以便遵照实行


戒律的出现正是团面临各种考验,问题,乃至是危机的一种反应。类似的不如法或者类似的破戒的故事,在佛经的律藏当中相当常见。然而佛陀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危险还并不仅仅限于这些,谁都没有想到佛陀在世的时候面临的最大的险境,竟然是由自己的堂兄弟提婆达多引起的。


我前面在提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名字我说不久以后我就为大家讲述这个人的事情,就是这个提婆达多是天,是给,所以的名字也叫天寿是老天给的,老天赐予这是一个很好的名字。可是这个提婆达多却引发了佛陀在世的时候团内部的剧烈的斗争


离开今年三十年前,那就是1987年,季羡林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很有名的论文,题目叫什么?题目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副标题就是提婆达问题


季羡林先生说:


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的堂兄弟,在佛经中它被描绘为十恶不赦的坏人。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有才能威望很高的人他有自己的戒律,有自己的教义,有群众他同释迦牟尼的矛盾,绝不是个人恩怨,而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在佛教史上是重大事件他的信 徒近代法显在印度看到过,唐代玄奘和义净也看到过,足证他的影响之深远,历千数百年而不


从季先生这段话这段话是非常持平的,非常理性的一段话。先生是佛学的研究者,所以他并没有仅仅依照自己的感情说一下子选择站队,站在释迦牟尼这一边,完全按照佛经的记载,完全相信佛经的记载,去抨击提婆达多这一面。季先生没有。


正因为季先生所说,这个提婆达多和释迦牟尼和佛陀之间矛盾绝不是个人恩怨。而且提婆达多这个人还是一个非常有才能威望很高的人。正因为如此问题才更严重,矛盾才更复杂。国内外有很多学者佛教学者都关注过提拨达多,甚至都有专来研究这个问题。


根据佛经的记载,佛陀和提婆达多的矛盾由来已久,从小就有。根据佛经的记载,悉达多小的时候学习骑马,射箭,有博士教,有人教他舅舅就说,“唯提婆达多本质无有慈心。”说这个提婆达多心不好,他的心不慈悲,性很恶恶性。


这个是鉴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这样的一部佛教律典当中的话,这一部佛经本身也记载了很多关于佛陀生平的事情,而且在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发现了文本,所以是非常珍贵的史料。剃头匠优婆离出家以后,据说有的佛经有记载,跟前面我们讲的就略有不同提婆达多就不愿意按照佛陀的话向他行礼,他还和一些当时重要的外道,比如普这个汉译叫富兰那迦或者叫布兰迦叶,这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外道,是佛教的对立面,反对者,关系很好。


佛陀很生气,佛陀很早就认为提婆达多这个人要堕入地狱。提婆达多也干脆和佛陀对着干,另立五法,就立了五条规矩


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的记载原话是这样的,哪五件事呢?说沙门乔达摩及诸徒众咸食乳酪,我等从今更不应食何缘由此?令比犊儿镇婴饥苦。说沙门乔达摩,大家看提婆达多也不称佛陀为佛陀,也不称他为世尊,直接用最一般的称呼。说沙门乔达摩和信众吃乳酪的那么我们今天不吃这个,为什么不吃呢?因为我们吃乳酪,乳酪是牛奶做的会使这些小牛犊会使有饥饿,吃不饱了嘛。


“又沙门乔达摩听食鱼肉,我等从今更不应食。何缘由此?于诸众生为断命事。”乔达摩也就是佛陀,他是允许吃鱼肉的我们今天不吃吃鱼吃肉的事情我都不干,鱼肉不是不是鱼的肉,而是指鱼和肉我们不吃了,为什么?因为这里边有杀生的问题,这是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又沙门乔达摩听食其盐,我等从今更不应食。何缘由此?于其盐内多尘土故。”佛陀是允许吃盐的,提婆达多说我们不吃,为什么?因为眼里边有很多尘土不干净。“又沙门乔达摩受用衣时截其缕绩,我等从今受用衣时留长缕绩。何缘由此?坏彼织师作功劳故。”第四件事,就是释迦牟尼穿衣服的时候,他做袈裟,是把这个布结成一块一块,一段一段一条一条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百衲衣,它不是用整块的布做的那么有的时候别人布施他一块整块的布,而释迦牟尼和他的徒众往往要故意把它剪碎了,再把它拼接起来的。


我们现在看到汉传佛教的很多大和尚穿的袈裟还是这样一条一条一块一块的,对吧?这就是保留着当时释迦牟尼的这样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当然今天也是在整块布上绣上或者上各种各样的起分割作用的线条的。所以提婆达多说,释迦牟尼这么做,不是把整块的布给截短了,我们不我们就用长的布条,这样的话就可以不要去损害织布的人的劳动成果了。


“又沙门乔达摩住阿兰若处,我等从今住村舍内。何缘由此?弃捐施主所施物故。”第五就是乔达摩,也就是释迦尼他们现在是住在阿兰若,就是住在这些精舍里的。我今天不住了,我们今天就住在一般的村舍里,一般村庄的房子里,为什么?因为有很多施主会讲,那你就住在我家,那我就住在家里,为什么我一定要住在庙里呢这样不就显得我拒绝了施主的施舍吗?


大家看,这就是提婆达多法。这五项理由在今天很多人看来好像很有道理,对自己的要求比释迦尼对自己和徒众的要求更高更严格。然而问题没那么简单!提婆达多提出的反应了佛教开创时期团内部激烈的斗争。


今天我就先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我是钱文忠。我在喜马拉雅等

 

欢迎加入佛学兴趣爱好交流群,分享你的听课感受,与佛友们读经、抄经打卡学习,学佛路上不孤单。【添加课程小助手:xptmemeda,即可进入学习交流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醉梅闲人

    我已交费成功。但不知怎么搞的。讲完免费听的,就不再讲了。几次打开都这样。

    钱文忠 回复 @醉梅闲人: 小助手:《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为精品付费专辑,需要单独购买后进行收听。成为vip可以畅听《钱文忠说佛》,请确保购买了此专辑,并用已购账号登录进行收听。

  • 展鸣丶

    我自己的感觉:佛陀是那个时代有很高智慧的人,并不是神,仙。有神通!就像现在聪明的人看待那些没有智慧的人一样.充满怜悯,同情并且想到分享自己的智慧的人!我想:佛是自己本身,魔也是自己本身!人本身行善,从而影响身边的人行善!那么到最后人人行善,就是极乐世界!至于修来世。我自己是不会的!我就修今生,我有父母,妻子,孩子!所以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人为善,不存害人之心!做好自己就好了!

    听友296439644 回复 @展鸣丶: 在我看来,佛教是无神论,是修心法,是解脱法。 达摩《悟性论》说:“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理解了“无佛无法”就理解了《六祖坛经》里说的:“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众生都有佛性,佛不是神,佛是觉悟的人,佛学不是让你皈依他,而是让你得喜乐,是最高哲学。

  • 妙清细雨

    心里清净在哪里都清净,心里不清净在哪里都不清净。

  • 雨细花香

    修习佛法就是修出一颗慈悲智慧之心,没有慈悲的智慧只能算作高智商,没有慈悲的高智商的心灵会对他人产生分别之相,有分别就会有对立,因对立产生嗔恨……就不会是平等之心了。修行人在没成佛之前还都是人……

  • liangde

    打卡

  • 清心而素

    提婆达多说的貌似都对,就是心态不对。佛法是修心的,如果内心的贪嗔痴不除,没有获得平和的心态。外表文章做的越好害人越多,提婆达多(佛教成他为魔)大做表面文章其目的有三:一是迷惑别人让自己有追随者、二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成为领众,三是打击异己让人远离佛、佛法失去解脱的机缘。

  • 15820016vsk

    金庸先生笔下的丐帮污衣派和净衣派之争灵感就来自次

  • 看淡见南山

    感谢钱教授

  • kyokogirl

    很想看看佛经之外的提婆达多的故事。

    苗苗是个猫 回复 @1387018bqaj: 东北某寺就是这种

  • 听友346917754

    如有金刚持,如天女善舞,如师自远来,闻者茅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