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对佛陀学说的总体释义

46. 对佛陀学说的总体释义

00:00
19:08



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接着讲佛今天是第46讲。在前面几讲当中,我为大家讲述了初转法轮”,分别根据巴利语佛经的记载和梵文以及汉译佛经的记载,为大家进行了讲述。


初转法轮实在是一件太重要的事情,所以我用了很多讲的篇幅,我想大家一定能够理解我的苦心。初转法轮当中最重要的,毫无疑问是佛陀的学说因为这是佛教的基础,也是佛教文化的基础。但是在前几讲当中,可能略显零碎,或许我们还需要用一讲的篇幅对佛陀的学说进行一次总体性的讲述或归纳。


我学问浅薄,读书不多但是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而言,无论中外对于初转法轮的描述,还没有谁能够超越中国现代著名的佛教学家吕秋逸先生(吕瀓,字秋逸)著作。


在他的著述当中,对原始佛学的要点进行了非常简明扼要的、清晰归纳。时间过去了几十年,我还没有见到能够超越吕秋逸先生的著作。也许有比吕先生更详尽的研究,但是像他那么清晰的、简明的描述,我还没有见到。在这一讲,我就主要根据吕先生的著述,为大家集中讲解一次原始佛学的特点


佛教徒把释迦牟尼(佛陀初次宣传他的学说称为初转法轮。印度有个传说,谁能统治全印度,就会有轮宝出现。轮宝本意是一种武器,它无坚不摧,无敌不克,得到轮宝的统治者被称为转轮圣王。我们在最早几讲里边提到过这个词——转轮圣王。


释迦还没出家之前,他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就是做转轮王,这是从政治的层面上讲的一个是做法轮王,这个是从宗教思想上讲的把佛教第一次讲法称为“初转法轮,就是有这样的意思它也包含了这样的一个意蕴佛陀所悟的是最高的真理所向披靡,能够摧毁一切战胜一切不正确的想法。


我们在巴利语的佛经和梵文佛经当中都能清晰看到,在初转法轮的时候,佛陀首先讲的是中道,而不是“四谛”。这是非常清楚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原来追随他的这五个人,就是因为看到佛陀放弃了苦行而感到失望,才离佛陀而去。理所当然佛陀首先批评他们极端的苦行相关的主张,提出自己不苦不乐的中道学说,来证明苦行尤其是极端的苦行并不是正道只有中道才合理。先讲了八正道,也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业、正命正精进念、正定首先把这五个人给说服,然后才开始宣讲“四谛”(即苦集灭道


“四谛”的重点在人生现象按照佛陀的教法,人生的全部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染(即有污染不干净);二是污染包括了“四谛”里边的集;净,也包括两个部分——灭。在苦集灭道这四谛当中又以苦谛为根本,是苦集,灭是灭苦,道是灭苦的方法,对此我们大家都已经有初步的了解。


佛陀第一次宣扬“四谛”,反复讲了三次佛经里也有这样的说法,叫“三转法轮。初转法轮是肯定“四谛”,也就是肯定人生就是生老病死这些苦二转法轮讲的是“四谛”在人生中的意义,也就是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译:我们应该了解和知道苦应该断绝苦的原因应该证明灭苦应该能够修正到灭苦,而灭苦的方法我们应该去修习)。三转法轮是证明佛陀本人已经做到了苦已明,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这就是原始佛学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在佛灭以后大概200多年阿育王留下的“法敕”(法令)当中,也是这样规定的。它要求佛教徒念的第一本就是《毗奈耶最胜经》,就是讲我们前面的三法轮这部分


后来佛学发展到大乘佛学,比较早的《维摩经》《法华经》,一开始也是讲四谛”。后期的大乘经典《解深密经》把佛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然是讲四谛”。可见四谛”(即苦集灭道),是原始佛学的根本,是它的中心思想


“四谛”中谛”又分为八苦,生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前四种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可避免人总归要生老病死的。但是人的要求经常与这种自然规律对抗,人经常要求不老,要求长生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所以就会产生痛苦。而后面的三苦(即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三苦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所造成的。


进一步苦的总原因是什么呢?佛陀认为是求不得”。大家都去追求得不到的东西当然就。而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求不得是苦的根本原因或者总原因呢佛陀又认为是由于“五取蕴”。


什么叫五取蕴在前面我没有为大家展开,因为一展开的话会打乱原来的讲述的次序佛陀将人的构成的成分分为五种一种是色,也就是物质第二是受也就是感情感觉;第三是也就是理性活动概念活动第四是行,也就是人的意志活动最后是识。色受想行识“识”是统一前几种


各类的情况相当复杂,积为一类就称为“蕴”。取是指一种固执的难以摆脱的根深蒂固的欲望。五蕴和取,结合在一起,取蕴就产生了种种贪欲。人一旦有了五蕴,就会产生出一切的苦所以五蕴是苦归根结底是由于贪欲消灭贪欲就消灭了苦,这就是灭谛,人方能获得解脱。


在佛陀的当时,关于人生的学说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婆罗门的学说,认为人是由梵天而来,是神的转换,所以叫转变说”;一类是六师六种其他婆罗门教以外的学说,比如顺世派,认为人是很多元素集聚而成的所以也叫“积聚”。佛陀对这两派都是反对的他主张“缘起说”。他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因果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这一点毫无疑问是对的。


佛陀把人生分为好多部分,佛经当中记载的有五分、九分、十分、十二分等。讲得较多的是后来在北方流传较广的十二分,就是我们很多朋友很熟悉的十二因缘,到了大乘佛教当中就把它固定下来。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一切可以归纳为一个公式——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完全构成一个因果链。


后世把十二因缘和轮回结合起来,就有了小乘佛教的三世两重说什么叫三两重呢?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什么叫两重呢就是因果。过去世是因,现在是果。但是现在同时又是因为什么?它是未来的因而未来是果大乘佛教是两一重说过去世是音,现在是果或者现在是因,未来世是果。这种说法真的是非常合理的因为现象之间本来就是彼此联系


老死是结果它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从佛经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佛陀观察人生就是从老死开始,从而推演出十二因缘的


我们把十二因缘推,为什么会有老死呢?因为有生。为什么会有呢?因为有有为什么会有有呢因为有。为什么会有取呢?因为有爱。为什么会有爱呢?因为有受。为什么会有呢?因为有触。为什么会有因为六入。为什么会有六呢?因为有名色。为什么会有名色呢?因为有。为什么会有呢?因为有。所有的一切归结到最后,为什么会有这一切?因为无明(即没有知识),人对这个世界对一切没有准确的了解,没有把握,没有知识所以是一切的起点。


佛陀还认为人的行为与业力有关。“行”是支配大家有目的的行动的意志,本质就是“业”有三种,身、。“什么决定的?佛陀的答复正是无明(即,无知)。众生为什么或者对什么无知呢佛陀认为人生是无常的,终究是要消灭的,而众生却要求他永久、恒这就是无明。


佛陀的说法人生就好比是一个房子房子是由砖瓦木石结合起来,是由很多部分相互联系,彼此牵连才有的房子。房子本身只是一个概念而已你要把砖瓦木石拆掉,房子就塌掉了人也是由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结合起来的!众生却要求有,执着认为是存在的,这就是无明。众生由于这种无知而产生的种种行为,就是苦的总根源。


佛陀论证人生无常无我,他提出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也叫三法印。什么叫法印?法印其实就是标志,是指佛陀和其他派别相区别的标志。什么叫三法印呢?“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后来又于“三法印加了“涅槃寂静”,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叫“四法印”。


法印就是以缘起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佛陀曾经说并且经常说懂得了缘起(因果关系),也就懂得了法。懂得了法,你就懂得了一切。所以我们说缘起说是佛陀的最高原理


我想这些就是对佛陀以及佛陀那个时代的佛教学说最简单的一个概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


今天这一讲就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我是钱文忠我在喜马拉雅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文刀化十

    自从偶然在百家讲坛听到钱教授讲学,即顿生仰慕之心,钱教授知识渊博,讲解浅显易懂,非常有幸听到钱教授讲学,也非常希望以后能听到钱教授更多的作品,让我们从无明走向般若。不能走进大学课堂,也能在这儿听到教授讲课,这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钱教授吉祥🙏🙏🙏

    清净无为068 回复 @文刀化十: 随喜赞叹!

  • 独孤桑

    一直是钱教授的粉丝,有幸又在喜马拉雅听讲,讲的特别好,既讲佛教历史的客观性,又尊重信徒的信仰心里,不诋毁神话的的成分。是很有修养和道义的学者,永远支持您

    钱文忠 回复 @独孤桑: 小助手:感谢您对钱老师的支持。

  • Thomas_Bi

    这集相当精彩啊

  • Roger老师

    整个讲课,大概就这集有点干货,其他都是在讲生平事迹神话故事

    ijiafeng 回复 @Roger老师: 有同感同感,本信分量太重了

  • 钰涵_rc

    原点知识解读,这才是我要听的课! 棒

    净心_nx7 回复 @钰涵_rc: 非常赞同。

  • 清水1804

    钱老师讲得非常好👍,渊博,,谦恭。但还有一位讲得更好。在喜马拉雅听过很多老师讲佛教,比较来看他讲得最好。他有非常了不起的佛教四框架理论,按照佛教历史,佛教哲学,佛教神学和佛教文学艺术四个专辑来讲,非常的系统全面深刻。他的专辑分别叫《佛教通史》,《佛教哲学》,《佛教诗词》,《相忘集》,都是免费的。他学数学和物理的,是一位深谙佛学的程序员。他就是“闲者 知无涯”。大家可以搜来听听。

  • 塔卡拉玛干

    钱文忠教授讲佛是我见过的最好的。

  • 陈俊林_j5

    吕澄,著《楞严百伪》诽谤楞严经,已落入魔数,钱教授实不该赞叹吕澄。 佛经不是给世俗聪明人看的。聪明人看佛经往往贼心不死,假佛陀之威名、盗先德剩牙惠,沽名而钓誉!所说佛法义理不如理者多如牛毛,合法者如虫御木!造无边业而不自知,实无知者无畏!即使无心造作,亦不能脱了因果。

    XMCIO 回复 @陈俊林_j5: 这话说的,佛陀成佛就想着给人说法,完全没限制,你倒是直接说了佛法不能给谁学,离魔子魔孙不远了

  • 听听看看不说话

    阿弥陀佛🙏,感恩钱教授

  • 听友200070325

    钱老师,您好。我觉得您能这么深入浅出的讲这一集的总体释义,我也听了好几遍。但我脑子笨,在脑中还是没有形成一副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