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人如果没有法、威、五欲,还能有什么

33. 人如果没有法、威、五欲,还能有什么

00:00
15:58


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


今天我接着为大家讲佛,今天是第33讲。在前一讲,我们讲到一个地名叫王舍城,这个城市在佛教史上是非常著名,也非常重要。太子悉达多在这里遇见了频毗娑罗王,和他进行了一段有名的对话。


而这段对话是太子悉达多在成佛以前做的很重要的一段宣讲,表明了他的思考,他的想法。另外一点是,在王舍城和附近的伽耶之间,发生了著名的伽耶修行,在伽耶山上(或者说在伽耶顶上),佛陀(那个时候还是太子悉达多)突然在眼前呈现出三个前所未有的比喻,周围的环境非常美好。


巴利文佛经讲在《萨遮迦大经》中,佛陀曾经有这样的讲述,说,“在那里我看到一个可爱的地点,一片清静的树丛,一条清澈的河流,堤岸可爱,附近有供应食物的村落。”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适合精进修行的地点,所以太子悉达多就选择在那里住了下来。


就在这一段住下来进行修行的期间,太子悉达多突然想到了三个比喻,哪三个比喻呢?


根据《方广大庄严经》的记载,第一个比喻,“世间若沙门,若婆罗门,放逸身心,住于贪欲,随于热恼,虽行苦行,去道甚远。譬如有人为求火故,使取湿木,置之水中,钻燧责火,是人有能求得火否?若人住贪欲等,虽行苦行,不能证得出世胜智,亦复如是。”


第一个比喻,说你们这些人要修行的,不管谁,不管是婆罗门还有谁,大凡要修行的,如果你拿一块湿的木头,不是干燥的,并且把这木头放在水里,然后你去钻木取火,你可能得到火吗?这就好比是你人还有很多贪欲,那你虽然去修行,但这个木头本身就是湿的,而且贪欲还很旺盛,好比湿木头还浸泡在水里,你怎么钻也取不到火。这是第一个比喻。


第二个比喻,说“世间若沙门,若婆罗门,制御于身,不行贪欲,于境界中心犹爱著,虽修苦行,去道尚远。譬如有人为求火故,犹取湿木置之陆地,钻燧责火,是人有能求得火不?若复有人起贪爱等,心未寂静,虽行苦行,不能证得出世胜智,亦复如是。”


第二个比喻,就好比是你沙门也好,婆罗门也好,你不贪,你能够控制自己的身心,你的贪欲没那么旺盛了,但是你心里还是有一点执着,还是有一点爱恋。那么,跟前面相比,当然好一点,就好比是你拿了块湿木头,把它放到干燥的陆地上。前面是拿一块湿木头浸泡在水里,现在好一点,木头还是湿的。因为你心里还是有爱恋和执着,虽然你能够控制贪欲了,贪欲不那么旺盛,但你还是木头,你对着这块湿木头钻木取火,还是钻不到火的。这是第二个比喻。


第三个比喻,“世间若沙门,若婆罗门,摄卫身心,离于贪欲,除诸热恼,最上寂静,修行苦行,即能证得出世胜智。譬如有人为求火故,取彼燥木,置于干地而钻燧之,当知是人定求得火。如复有人不处贪欲,身心寂静,勤修苦行,即能证得出世胜智,亦复如是。”


这就很清楚了。如果一个沙门也好,婆罗门也好,你能够控制自己的身心,远离各种贪欲,你能够除去一切的烦恼,“除诸热恼”,处于一个无上的寂静、安宁的境地,你再去修苦行,那你当然就能证得出世的智慧,能够证得无上的智慧。就好比你拿了一块非常干燥的木头,又放在很干燥的地面上,然后你去钻火,这当然是钻得到火的嘛,你肯定是会取火成功的。


所以,这三个比喻在佛教史上非常有名,对我们思考人生,或者说去思考一些令我们烦恼的问题,非常有助益,大家可以记住。我再为大家总结一下:第一个就好比湿木头泡在水里;第二个是湿木头放在干燥的地上;第三个是干燥的木头放在干燥的地上。你去钻它,钻木取火,毫无疑问只有第三种情况才能得到火。所以,这就是太子悉达多在伽耶山顶修行时候的一些领悟与想法。


所以,悉达多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以后,他一定是这么想的:我一定要让我这块木头干透。然后,他把自己的肉身,此生的肉身,视作为一块木头,首先不能让他湿,我已经出家了,远离贪欲了,我在努力了,我离开了各种世俗的爱恋、贪欲,这就好比是这块木头已经从水里边被捞出来,但依然是湿的木头,所以,我要让它干燥,要让它干透,要让我这个人从外到内都能够亲近,能够寡欲。


怎么才能做到呢?太子悉达多选择了印度历史最悠久,也是最流行的一种方法——苦行。


在印度,“苦行”是非常具有印度特色的一种修行方法,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根源,它的历史也非常悠久。直到今天,我们如果到印度去,在一些山林里,一些村庄里,一些山上,甚至是在某些城市的闹市区,都可以看到一些苦行者。“苦行”有各种各样,有的苦行是住在树上,有的苦行是瞪大了双眼,死盯着太阳,不眨眼,而有的苦行是喝脏水,甚至是吃各种污秽的东西,有的苦行是不穿衣服,裸体等等......所有这些苦行形式,基本上在今天,在现代的印度依然可以看到。所以,苦行是非常有印度文化特色的一种修行方法。


而苦行的理论是什么呢?它认为:人之所以有痛苦,人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完全是因为有这个身体。用一句话讲就是:有这幅臭皮囊。有了身体,你才会感觉到饿,饿了,你就要吃东西;有了身体,身体上有眼睛,所以你才会去欣赏美色,你才会去追逐美女;有了身体,有了触觉,有了感觉,所以你才会感觉到痛,人家打你一下,你就痛;有了身体,你就会和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说不清的关联,这样怎么能够解脱呢?你跟这个世界关联那么多,因为你有这个身体,各种的牵涉纠缠那么复杂,怎么能够超然出世呢?


这是苦行背后的理论,当然,它的理论非常复杂,我们只是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向大家做介绍。为了断绝这一切,为了灭绝这一切,为了消除这一切,就要用“苦行”把身体的欲望降到最低。换句话说,用苦行消耗身体的能量,让这个身体的能量在苦行的过程当中消耗殆尽,直到精疲力尽。


大家不妨想一想,你人都筋疲力尽了,都半死不活了,你还会贪恋美色吗?你还会去探求山珍海味吗?它用的就是这么一种方法。


所以,太子悉达多在经过了很多仙人、老师的指点以后,他得不到满足。在伽耶山修行的时候,他眼前又突然出现了这三个比喻,然后他就选择了在印度最流行,最有历史传承,也是最受当时的人推崇的苦行之法。


从此,太子悉达多走上了艰苦卓绝的,甚至可以说是惨绝人寰的苦行之路。这一条苦行之路,太子悉达多一走就是整整的六年。无论是在巴利文的佛经中,还是在梵文或者汉译佛经中,都可以看到非常多关于太子悉达多修苦行的记载。


我们前面再三强调,佛经用语古奥独特,通常不太好理解,而关于苦行又有好多专门的名词,更难把握。好在现在《神通游戏》这部梵语佛经,有了黄宝生先生非常精确、准确的现代汉语翻译,这样我们就能非常容易地理解了,我们非常感恩!


巴利语佛经,又有郭良鋆先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进行了翻译,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依据这个,就可以向大家介绍太子悉达多成佛前的六年苦行之路。在《神通游戏》当中,太子悉达多自己总结道:“我在这个污浊恶世降生(我降生在这个非常污浊的世间),众生志趣低下(普通人都没有什么志趣了),外道盛行,怀抱各种邪见,执著于肉体。”


这是太子悉达多对于他所降生的时代和环境做出的一个判断。他依据当时印度的风俗,到底修习了哪些苦行呢?这些苦行,我们常人到底能不能忍受呢?能不能想象呢?答案非常清楚:我们常人无法忍受,也根本无法想象。


今天我就为大家讲述到这里,我是钱文忠,感谢您的垂听,我在喜马拉雅等您。


欢迎加入佛学兴趣爱好交流群,分享你的听课感受,与佛友们读经、抄经打卡学习,学佛路上不孤单。【添加课程小助手:xptmemeda,即可进入学习交流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花编绚彦

    但是什么叫贪欲,贪恋得道佛法算不算贪?追求梦想算不算贪?

    嗡阿若巴佳呐地_ 回复 @花编绚彦: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既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未得法时需学法,既已得法需忘法。 我有一个熊掌 还有一条鱼。 我给你一样就能吃饱,为何你非得都要呢!

  • Roger老师

    既然问题在这幅臭皮囊肉身上,那么为了得解脱,直接自杀消灭肉体就可以了,干嘛还需要苦行折磨自己呢?

    A拂尘A 回复 @Roger老师: 佛家认为还有轮回啊,肉体毁灭,并不是终点。

  • wushaaile

    人没有了七情六欲,还能称之为人吗?

    人生看彩虹_ 回复 @wushaaile: 你的理解不对,是世俗观点

  • 小小张的小小梦想

    不贪其实就是贪,想超越肉体不也是贪吗?真正的不贪是无欲无求。

    随心所玩 回复 @小小张的小小梦想: 只有到达佛境才能真正不贪,无欲无求无修无证。想要到达这个境界,还是需要借假修真

  • 梅香_t3

    讲得精彩,循序渐进,娓娓道来。

  • 人生就是如此活在当下

    消灭人的欲望?灭人欲得解脱?吃喝拉撒呼吸这些不也是人最基本最离不开的的需求吗。

    人生就是如此活在当下 回复 @人生就是如此活在当下: 提这个问题的时候对觉悟的认识还太浅薄,见笑啦。原始佛教对修行的要求对常人来说不可思议。

  • 嘉豪_3d

    问题是修佛是为了戒除贪欲,按老师解说的比喻没戒除贪欲修佛无用,这就矛盾了。解释是不是有掉瑕疵。

  • 繁华之外

    感恩钱老师讲解!

  • 静潭飞瀑

    讲的非常好。

  • 易道苏苏小易GG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