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论睁了眼看》| 鲁迅说透了《金陵十三钗》

07.《论睁了眼看》| 鲁迅说透了《金陵十三钗》

00:00
18:07

今天是重读鲁迅第七集。


说在前面:作品要读,才有生命 


我想先借这个机会,好好谢谢各位听众。因为有你们的支持,特别是支持细读张爱玲的节目,所以我现在才会重读鲁迅。


既然你们已经听我的节目了,上了“贼船”哈(笑),大家就要好好参与。具体来说怎么参与呢?就是发表意见。希望各位能够留下弹幕(评论),你们收听的时候可以直接弹幕。我以前都不知道“弹”字怎么读,把它读成弹(tán)幕,被他们笑了一通。


我参加过一个电视节目叫《见字如面》,我是从来不回看自己节目的,但《见字如面》是个特例。为什么呢?我想看那个弹幕。当我说话,或别人说话的时候,很多人马上发表意见,看上去弹幕就成了节目画面的一部分。

说实话我回看的时候,不看节目上是哪位嘉宾在说什么话,我在看观众、听众的反应。对当时正在讲话的人来说,这就等于在直接地对话,而且不直接面对面的时候,说话更加直率,比当面说话还要好。


对于有心的人,比如鲁迅研究者,他们就会直接看到当代的人怎么看鲁迅。他们主要不是看我,而是会对鲁迅的观点、思想、态度发表意见,这就构成了一个有生命的鲁迅的作品。

接受美学有个说法:“作品只是琴谱,演奏才是文学”。作品要读,才有生命。所以我有信心,我们重读鲁迅,即便讲的话有偏颇,鲁迅在天上也不会生气。你们有回应,不光是为我,也是在直接跟鲁迅对话。


《论睁了眼看》:才子和佳人,不会在一起 


后人称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这不是夸张的。但鲁迅首先还是文学家。他的进化论、思想,他的革命激情,都必须通过他的文学来体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坟》里的另外一篇文章,在《灯下漫笔》之后不久写的,是专门讨论文学的,题目叫《论睁了眼看》。


这文章的立论是:

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现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体质,却大半还是弯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驯良的百姓。

为什么文人青年不能正视问题呢?鲁迅说:

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见了。

请大家注意前后的逻辑关系,不敢、不能、不见。

在鲁迅看来,这个逻辑次序是先不敢,恐惧、害怕;后不能,失去了反抗能力;再后面,就不看见了,就回避问题、自我欺骗。


鲁迅接下去说:

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虽不正视,却要身受的。文人究竟是敏感人物,从他们的作品上看来,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当前的苦痛不过是“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为。”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因为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再说费话,就有“不合时宜”之咎。

这一整段讲的是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国,当时的社会相当混乱,民不聊生。鲁迅批评当时的文人:

中国的文人也一样,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方法就是:瞒和骗。


熟悉文艺理论和鲁迅文艺思想的人都知道,“瞒与“骗”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负面概念。“瞒”主要是对人民,“骗”有时候是对自己。

具体鲁迅讲的“瞒”与“骗”什么意思呢?我们还得看看他举的例子。

他举了一些古典文学方面的例子,比如才子佳人、私定终身是传为美谈的,可实际却不容于天下。怎么办呢?鲁迅说明代就有些作家编了才子佳人奉旨成婚之类的美好结局。


鲁迅把一系列中国古典文本的改造也都解释成了文人的“瞒”与“骗”。

比如他举的例子,杂剧《小张屠焚儿救母》美化了一些其实非常丑恶的民俗;还有一些谁的都知道的有名的事情,当时的文人没法乱改编,鲁迅说,这部分的事情就搞成骗局。比如《说岳全传》对岳飞和秦桧前世关系的叙述,比如《三国演义》中关于死后显圣成神等等。 

仔细想想,鲁迅讲的这些中国传统故事的演变,其实不完全是文人的“瞒”和“骗”,它也有历代国人的集体心理需求和统治需求,尤其是民间文学。所以这种文本故事的改造,其实是文人跟大众共同创造的。


鲁迅举的文学的例子,引出的却是关于国民性的结论。鲁迅说: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著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紧接着,鲁迅讲了一段极有预见性的话,我读到这段话,就不由自主的会想起前几年刚看过的一个电影。鲁迅是这样说的:

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己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鲁迅早就说透了《金陵十三钗》

 

我在电影院里看《金陵十三钗》时想到了莫泊桑的《羊脂球》,平常看不起妓女,紧要关头又要靠妓女牺牲来帮助大家渡过难关,莫泊桑对这种行为是批判的。这跟《金陵十三钗》很不一样,一班爱国妓女身携武器,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明知是危险的日本人的盛典,这是催人泪下、是被歌颂的。

我们不禁要想,假如在这个庆典上,秦淮河歌女被集体奸污……是不是妓女被奸污,就好过女学生被欺负呢?如果她们带着武器舍生反抗,最后成为鲁迅说的“烈女”,那歌颂这样的烈女,又是一种怎样的,对南京的纪念呢?


鲁迅,怎么好像早就看了这个电影了?


张导和严歌苓的电影其实很好,我在电影院里看到片尾音乐声起,几乎流泪。但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国人不看更接近史实的《拉贝日记》,也不看更有人性深度的《南京南京》,而喜欢陶醉在,对一群美丽烈女的赞叹惋惜声音之中?

鲁迅的结论是: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

话是说得重一些,但还是应该听一下。


鲁迅最后的希望是:

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


下一集我们会读一篇更有争议的文章。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该不该痛打落水狗。 


预习通知 

下期主讲文章《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出自《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XUXUEJUN_ic

    有良知,有责任的教授出山了,带着我们重温鲁迅的思想,恰逢其时。老师分析客观全面,有深度,更重要的是与时代结合,为你点赞👍,大师就是大师,多多给我们分享,每天都期待着你的更新!谢谢!

    是文静捏 回复 @XUXUEJUN_ic: @喜马社区

  • 茧房的小窗

    鲁迅先生三观超正,源于思想睿智,目光毒辣,看透世情。教科书选的都是鲁迅鞭挞旧社会吃人的悲怆小说,为什么不选这些具有普世价值的思考呢,可能是一普世就难免伤及自身吧。

    虛幻浮生 回复 @茧房的小窗: 哈哈戳到痛点了,诛心之论,现在有很多种现象很多种人比那时还要黑暗不堪,不能说

  • 坐看云起在1976

    能有机会听到许老师的讲座真是太好了!鲁迅的文章我读的不多,因为一想到鲁迅,我心里就会排斥,不是因为鲁迅,是因为凡上学时学到的文章都不愿再看,脑子里只会出现“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实在是抵触。许老师的讲读让我再次爱上鲁迅的文章,打算入手一套了。

    TeReHi局 回复 @坐看云起在1976: 只要鲁迅一出现、一字不差都要背 看到就想逃

  • 吳雲龍_9z

    听着许老师讲鲁迅,听着对金陵十三钗的提问,不禁汗颜,想起自己当时去看这部电影时的内心与感受,不觉自己就是鲁迅笔下那帮烈女救国的国人,时时重读,时时自省

    罗笑冬 回复 @吳雲龍_9z: 是女烈士!不应该是烈女~~

  • 四个字符k

    隐瞒和自我欺骗似乎是常态,比如茨威格笔下对二战前期人们心态及对战争态度的描述,很多人是不认为战争会发生的,否定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作者是这样说的“人们自我麻醉的欲望想要摆脱内心深处明明已经意识到的种种危险,最喜欢采用的方法总是竭力否认这些危险”。何其相似!《飘》中也是,斯佳丽讨厌男人们讨论战争,男人们不愿听到白瑞德否定南方的言论…全都是这样,我们老是相信我们愿意看到的东西。

  • 一丛令箭

    许老师唱歌🎤蛮好听

  • 听友72605497

    老师解读的太好了,声音明朗清晰,大爱

  • Stacey_w

    疫情期间在听许子东老师的再读鲁迅,网上线下的各种人间百态早已被鲁迅先生描述得淋漓透彻,鲁迅先生虽然救不了中国人,但已是最了解中国国民,也算是宝贵的资产留给我们。

    是文静捏 回复 @Stacey_w: @喜马社区

  • 佟四男

    讲的好,尤其当前,更应该讲。

  • 一丛令箭

    我喜欢看着文稿来听~听至少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