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式艺术】6.1 概述(Ⅰ):人类到底该不该思考?

【无形式艺术】6.1 概述(Ⅰ):人类到底该不该思考?

00:00
03:16


点击上方视频按钮,即可观看视频课程

 

无形式艺术的缘起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艺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潮流,有些人将之称为“无形式艺术”。要了解这一潮流,就要先看看当时的智识语境,还有战后的心理环境。


在超现实主义那堂课的结尾,我说过即将出现的艺术家在经历萧条和刚发生的灾难后,拒绝继续维护和相信西方几世纪以来的伟大乌托邦。这些乌托邦不断向人们应许一个更好的未来,通过科技发展理性和凭着寰宇通用的方法组织事情的能力。


从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历史,经过笛卡尔和启蒙思想家,还有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傅立叶主义前的西方、欧洲的历史,总是带着领导全人类的企图心,前往光明的未来和伟大乌托邦,让人们快乐、赋予生命意义。但二次大战带来的影响,拆穿西方人、知识分子和欧洲理想主义者对理性的高度信任。所以有些艺术家将完全站在这些乌托邦的对立面,以及人们大步跨向基于理性的、绝对幸福的对立面。


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艺术家归类为“无形式艺术”。他们在刚经历的事件中受到创伤,比如二战,而这些事件的确质疑了人们对于理性的信心,我们曾认为它可以保障利益,并为人类带来进步。这些艺术家遭到二次大战、还有近期事件的创伤,并在他们的绘画和艺术理念中诠释这个处境和创伤。他们的理念为个人支离破碎的疑问和个人主体性提供解答,如同笛卡尔构想的主体“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这个主体可以支配世界,可以理解运作方法并不断前进。这个个人主体的形象也就是以人类为中心,就是这些艺术家要稀释、打碎和摧毁的。


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些艺术家,比起肯定主体对其环境的支配,反而更重视材料的自由发挥。他们与自然重新连结,让材料如实展现而不顾及造型,比如让•弗特里埃。一方面人类已经没有形象到没有面目的程度,脸部在二战的创伤中消失,在大屠杀的创伤中消失,还有理性和自然的断裂已经到多严重的程度,这些造成了个人独特性和坚实度的消失。文化和自然间由于理性导致断裂的主题对许多二次大战之后的艺术家和流派来说都是个极为重要的话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惊鸿之

    字幕是谁翻译的?很不错👍

    那特艺术学院 回复 @惊鸿之: 谢谢,是索邦大学的博士翻译的,您很有眼光

  • 真梁子

    讲的很好,受益匪浅。再详细点,或者有拓展资料推荐就好了

  • 淡如菊读经典

    精彩受益

  • moisa922

    现在视频看不了了吗?

    那特艺术学院 回复 @moisa922: 我在app里面可以看,您点击文稿边上的“视频”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