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精神价值

唐朝的精神价值

00:00
10:38

课程金句 

点击保存图片,分享今日课程金句到朋友圈


25集 唐朝的精神价值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今天继续讲课。昨天讲了唐代长安的世界性的生活方式,大家一听就知道了,这种生活方式当中已经包含着精神价值,两个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文化的本意了。那么今天我们要特别说一说,长安所体现的唐朝的精神价值。


谁都知道唐朝一定拥有充分的精神价值,但奇怪的是它没有主体信仰,在精神上非常开放。当然也有不错的儒家学者,像孔颖达,他曾经集中了儒学的礼法规范,又借鉴了道家和佛家的学理方法。还有像刘知几这样的自由派学者,提出过疑古惑经等等辩义论,反对盲从古代的经典。


但是整个上下的思维、朝野的思维是什么样的呢?却和这些学者不太一样,都没有那么的专注、没有那么的单纯。唐太宗李世民本来并不怎么信仰佛教,他曾经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因为老子也姓李。他曾经下令,叫“道先佛后”,道家放在前面,佛家放在后面。后来因为他要欢迎从印度取经回来的玄奘,而且要向玄奘请教,一来二去呢信仰就发生了变化。他还亲自为玄奘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写序言,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圣教序》。


唐朝的接纳 

唐代让我特别佩服的一个地方,是收容了不少已经被毁灭了的外国宗教,这可以体现它的精神价值了。不管是摩尼教,不管是拜火教,在原来流传的地方都遭遇到不幸。摩尼教的创始人摩尼不仅被处死,而且死得非常残酷。但是,在唐朝却有他的道场,拜火教又叫祆教,也叫索罗亚斯德教。这个教我想大家一定会知道,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写过一本书叫《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个查拉图斯特拉其实就是索罗亚斯德的另一种译法。


这个教曾经迫害过摩尼教,但后来自己也被伊斯兰教消灭了。消灭以后在唐朝死而复生,单单在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就有拜火教的教堂四座,而且每一座都建得很好。记得20世纪快结束的时候,我曾经在伊朗南部的波斯波利斯古城考察的时候,偶尔听说拜火教的发源地就在附近。我就匆匆忙忙赶过去做了考察,我看到的是在夕阳下一片败落凄楚的景象,我站在那细细一想就笑了,这是它的起点,而终点却在中国,而终点却是那么像样,居然有四座教堂。


除了前面讲的这些教以外,唐朝让我更感动的是对于景教的接纳。景教在传入中国之前呢,也就是基督教的聂斯托利派(Νεστόριος)。在公元431年,这个教会的领袖聂斯托利已在欧洲被叫停,判为异教徒而革职流放,他的追随者呢又逃到了波斯。在公元的635年,这个教会的一位主教叫阿罗本,英文拼起来是O-L-O-P-E-N,有点奇怪,这个阿罗本来到了长安传教。


对于这个在欧洲的故乡已经被摧毁了200多年的教派,长安表示深深的欢迎。唐太宗派出丞相房玄龄率领仪仗队到西安的西部郊区欢迎,而且皇帝亲自听了阿罗本的讲道,于是在长安的义宁坊就建立起了一座景教的教堂。更加惊人的是,唐太宗还为这个流亡的教派写了诏书,诏书里边上来就有16个字,表达了唐太宗非常健康的宗教思想,那就是:


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众生。


我把这16个字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大体是这样的:大道并没有确定的名称,圣人并没有确定的体型,那又何妨在各处存在各种名目的传教活动呢?让它们静静地帮助百姓。


这个意思大家能听懂了吗?这就是唐太宗的宗教观。再说一遍,大道并没有确定的名称,圣人并没有确定的体型,那又何妨在各处存在各种名目的传教活动呢?让它们静静地帮助百姓。


一个散文化的比喻 

这种思想很明智。天下的教义、教派各不统一,都应给它提供方便,让它们各行其是,目的就是密济众生。想的到吗?这竟然是唐代的国王写给基督教的聂斯托利派的诏书。唐太宗照顾国内外的各种教派的这种思想,也可以称之为共生中教学、互补中教学、多元中教学。这在其他国家的历史上,也曾经有开明的君主提出过。


比如我印象最深的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第三代皇帝阿克巴,就曾经提出过叫联合宗教的主张。他还曾经召开过一个联合宗教会议,但是没有成功,因为势力最大的宗教不同意。这位阿克巴皇帝生活在16世纪的后期,比唐太宗晚了900年。阿克巴的问题在哪里呢?他是想把所有的宗教合成一个宗教,这就变成强扭的瓜了,做不成。所以他死得也很凄凉。


唐太宗没有这个想法,唐太宗只是让各种宗教相邻而居、自由发展、互相关心,所以唐太宗成功了。既然我提到了印度的阿克巴皇帝,那就顺便说一句,他的孙子倒是不错,就是建造那座世界闻名的泰姬陵的那个皇帝,叫沙·贾汗。唐太宗在宗教上成功造成了一个非常好的精神成果,那就是以后的中国一直没有产生过一教独大的现象,随之也就没有产生过宗教极端主义。


请各位注意,我的整个文化史观里面有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没有产生过宗教极端主义,这是中国文化一直没有洇灭和中断的主要原因。这个我以后还会细说,可见唐太宗的这种健康的思维,实在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他永远的滋润了中国文化的长寿。


我上面这么一说,可能会解除现在文化界流行的一种误会。文化界怎么想呢?就是唐代既然是中国文化最高一级台阶,那么它好像应该天天在弘扬着国学。但是唐代好像没有这么做,好像也没有什么唐代人知道什么叫国学。不仅不知道什么是国学,而且唐代也不在乎文化意义上的精神主体和国家哲学。它的国家哲学就是唐太宗所说的这16字: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众生。


对此,我想做一个散文化的比喻,我写了一段话:


春天时节,来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山谷,问山谷的主人,你喜欢哪一种花?主人说,我喜欢每一种花。再问,难道你不能精选出一种来吗?主人说,精选出一种也就没有了春天。


这就是唐太宗的精神价值,当然也是唐代的精神价值。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想改名字r

    看到有人在争论要不要把笔记记那么细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根本就不是问题。记笔记这东西,如果你想研究或者非常喜欢记,那你就记。如果你只是感受文化历程或者没有记笔记的习惯,那就不用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诉求,没必要一定要求别人怎么样,也不必在意别人说了些什么。无需被外来的声音扰乱了自己的心境。对我个人而言,我很佩服记笔记的同学,但我更喜欢安静地听。在听的过程中,时常能从高空俯瞰到自己在悠闲得一路行走。甚至有时听完之后什么都不记得,但很享受那种感觉。听的所有音频,唯一一个让我感觉自己在行走,感觉到宁静的音频,就是这个专辑。棒极了!

    老糖3 回复 @想改名字r: 你说真好!是我的心声!喜欢余老师!

  • 绿斐

    我倒是觉得,古代的一些朝代,比如唐朝,不是更加现代的感觉吗?可能科学技术不如今天,但是那种开放包容的文化不是很现代化吗?现代化除了物质,制度现代化,还有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啊。唐朝人很现代。

    琪花瑶草77 回复 @绿斐: 广泛的接纳,反映了超强的文化自信啊

  • 秋雨秋遇

    真正的强大就是包容。你有多强大你就有多包容!于国于人,都是如此。

  • 13303275jce

    “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众生”,绵延不绝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拜谢了!!感谢由此而迎来了整个春天,被密济的众生由此才汇成那条奔流不息的大江。

    纷飞小柳子 回复 @13303275jce: 大唐气象

  • 吾师余秋雨_66

    先生以前经常到国外作文化考察,每到一个城市必去当地的唐人街作一个调查,看看什么样的华文书籍最受欢迎。结果无一例外,都是金庸小说。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我觉得这句话套用在先生身上也是合适的: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秋雨散文!

    1886105mahl 回复 @吾师余秋雨_66: 加入会员

  • 易水寒yishuihan

    每节课都要听很多遍,起床听,睡前听,上下班路上听。总是听不够。谢谢余老师,您的独特视角,您的声音,每天都引领我神游在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殿堂。让我放下疲惫,忘却烦忧。

    飞扬SZW 回复 @易水寒yishuihan: 我跟你一样,越听越上瘾。感谢这个时代有这样的方式有机会聆听大师的好课!

  • 靖仝

    ‘’精选出来一种,也就没有了春天‘’,瞬间泪奔中

    朵墨设计老程 回复 @靖仝: 同奔

  • 强羽强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说,“凡一切相皆是虚妄”。其实二者的理论起点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一体多面的其中两个面。而唐太宗则给这一体在人间找到了根:密济众生。

  • 华Liu

    再复述一遍:“春天时节,来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山谷,问山谷的主人,你喜欢哪一种花?主人说,我喜欢每一种花。再问,难道你不能精选一种出来吗?主人说,精选出一种也就没有了春天。”“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众生。”

  • 开心播客

    有什么气象,就会运育什么;万物并育,完全敞开,成就了大唐至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