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凉州的文化大争抢

关于凉州的文化大争抢

00:00
14:05

课程金句 

点击保存图片,分享今日课程金句到朋友圈

今日文稿 

昨天曾经预告,在说到伟大的唐朝诞生之前,还有一些西边的故事要说,现在我们就要把目光移向西边了。这个移动的幅度不小,这真要惊叹,承载中国文化的地理体量实在大得让我们骄傲。


前面已经说到,北魏王朝的统治者不仅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北方旷野的陌生,而且还带来了世界其他文化的陌生。那么要问,他们是经过一条什么样的通道,把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巴比伦文化带到山西大同的呢?这条通道很长,其中一段特别是关键的一段,叫河西走廊,在现在的甘肃省。但是走廊还远不是全部,它所连接的两端更是广阔无垠,这一端是中原大地,而那一端就连接到了西域、印度、波斯、巴比伦。 


我昨天已经透露,北魏王朝在山西大同建造云冈石窟的时候,与他们抢来的一个伟大雕塑家昙曜有关。我用了一个“抢”字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他们究竟是从哪里把昙曜抢来的呢?这个远方是在哪里?他们又是用什么办法抢来的呢?好,要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先把昙曜这个名字介绍一下,因为它很重要。


抢走三万人 

昙是昙花一现的“昙”,曜是光耀的“耀”字,把左边的光换成“日”,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在密布的云层中照下了一缕阳光。他就是这缕阳光。他是西域人,故乡应该在现在的阿富汗一带吧,那我还要考证。我认为,他是公元五世纪世界最伟大的雕塑艺术家。


他长期生活在凉州,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武威,当时全中国的佛教圣地。他在那里主持了天梯山石窟的建造,而天梯山石窟中就明显地引进了我前面讲过的犍陀罗的艺术,也就是由亚历山大东征而与印度文化相融合的艺术。公元439年,北魏王朝发动了一场战争,把昙曜抢走了。从现在的甘肃武威抢到了现在的山西大同,按照当时的说法是从凉州抢到了平城,路实在是非常遥远。


被抢的远不仅仅是昙曜一人,北魏王朝用武力把凉州的私家大族、佛儒学者、著名工匠3万余人全都抢到了大同,其中还包括了3000余名高僧。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次用军事手段完成的精英大迁徙。由于规模巨大,这实际上也变成了一次文化中心的大挪移。我一直设想着这支3万人的浩大的迁徙队伍,他们在凉州过得很好,现在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远方去定居了,不得不去,因为由军队押送。但军人态度并不凶,一路上照顾有加,因为这3万人既是俘虏又是客人,而且是北魏君主日夜思念的客人。


这3万人全是高等级的文化人,再加上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因此,骑在马背上的将军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就是一辈子打来打去,先抢财物,再抢土地,最后是抢文化。抢文化很麻烦,你看这3万人,松松散散、各色各样,却骂不得、哄不得、重不得、轻不得,生活上又需要多方照顾,押送很快变成了护送。但是朝廷有令,护送他们完好地到达京城,是天下第一使命。这件事关系到朝廷的荣耀,关系到北魏王朝的文化重量,还关系到他们的统治权威,更关系到他们入主中原的合法性。文化是这支3万人迁徙队伍要完成的唯一主题。


我认为公元五世纪中叶在中国北方大漠中的这支队伍,这支只为文化不为别的的队伍,这支几乎穿越了整个中国北方的队伍,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很重要,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很显眼。


这支队伍在它行进过程中,已经给中国文化带来一种重大的结构调整。3万人当中虽然也有不少儒家学者,但是更重要的是佛学家和雕塑艺术家。这也就是说,原来中国文化不太重视的两大思维——宗教思维和审美思维,已经大踏步地登堂入室,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这么一想,这支3万人的迁徙队伍就更重要了。


我们知道再过一些年,这支队伍当中的一部分人,以及他们的子女和学生,还要回过头来向西迁徙。因为孝文帝拓跋宏发现,文化中心的建立还需要其他多种条件。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同也就是平城,还很难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因此,又出现了一场由东向西的反向迁徙,目的是找到洛阳。


随之我们看到,云冈石窟的风采就闪现在洛阳的龙门石窟当中了。洛阳已经逼近长安了,因此不妨说孝文帝所指挥的后一场迁徙,也就是在为中国寻找真正的文化中心。很有目光。


但是不管是大同的云冈石窟,还是洛阳的龙门石窟,都被学者称之为“凉州模式”,也就是说起点还是在凉州。那么我们不能不追根溯源了,凉州是怎么会成为全国佛教中心的呢?怎么会成为遥远的地方都来争夺的对象的呢?说来好笑,这居然与以前的一次文化大争抢有关。


凉州的精彩 

好,那就让我们回到凉州。凉州那一带成为走廊,首先是汉武帝做成的,他的年轻的战将霍去病功劳最大。但是即使打通,如果生态恶劣,即使一时是走廊也会荒废,恰巧河西走廊不是这样。这个地方虽然在遥远的西北方,但是祁连山的冰川雪水十分丰沛,因此没有旱灾。但四周毕竟比较干燥,又没有涝灾,这便让农耕文明得天独厚。而且这里又有水草丰美的畜牧场。


汉武帝还要让这条走廊在良好的天气之外聚集人气,因此又实施了军事移民和屯垦移民。这两种移民,使这儿的屯垦者很快达到18万。这18万的人口当中有很多是中原来的士兵,他们把中原的农耕技术都带了过来,所以这儿农业很发达。有一些中原人来了就不想走了。


公元四世纪初,中原发生了永嘉之乱,民众纷纷的南逃和西逃。西逃的重要目标就是河西走廊的重镇武威。西逃的人群当中有很多是殷实的大家族、深厚的大学者,带来了高层级的生活方式,于是这里就更繁荣了,甚至于被称为小长安。


好像是天的安排,公元四世纪初年,佛教学者张轨,轨道的“轨”,出任武威的凉州刺史,这就使得凉州成了西北沿袭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心。后来陆续有一些大学者聚集,文化浓度越来越高。现代史学家陈寅恪曾经称赞这里,“虽然地处偏远,却能够在频频战乱中保持汉代中原文化的学术,直到融入隋唐,功劳实在不少”。


我提到了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这个“恪”字,有的人读成que。但是有好心的朋友到美国查了陈寅恪先生入学时候用英文填的表格,这个“恪”记为ke,是“克”字的读音,那我们就顺着他的意思来读吧。 


在凉州,比中原文化更瞩目的是佛教文化,佛教在凉州发生的故事,无论是精彩的程度还是密集的程度,都远远的超过了佛学,让一切文化研究史者都无法躲过。最精彩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如果按照中原文化的对比坐标,那就是陶渊明和谢灵运的时代。那个时代中原发生的事情比较黯淡,但是如果一把目光投向西北,景象就完全不同了。


先是一个叫苻坚的国君发起了一场文化大争抢,苻坚的“苻”是草头下面加一个应付的“付”,坚是坚强的“坚”。他是十六国时前秦的国君,他在夺得政权以后,很想统一中国。因此,在南征北战之中恭恭敬敬地请了当时有名的僧人道安,作为自己的精神文化导师。


但是道安在给他讲了几次课以后,就告诉他,自己的学问还有欠缺,真正懂得大乘佛教教理的叫鸠摩罗什,你应该向他求教。苻坚看了一眼已经70高龄的大学者道安,心想让这么一位老人钦佩的人,应该是多大年龄了啊?就问,鸠摩罗什多大年岁了?道安回答,30多岁。


这下让苻坚吃惊了,一位古稀学者居然推崇一位年轻学者,那位年轻学者毕竟真有大本事了。他就再问,你见过他吗?道安说,见不着,他住得太远了,在龟兹。龟兹是一个重要的西域地名,希望大家记一记。龟与乌龟的“龟”是同样写法,但在这个地名上就读qiu。兹是慈祥的“慈”减去下面这个心。这个地方在现在的新疆库车,在当时那就是远在天边了。


但苻坚一想,再远也要把这位让古稀学者推崇的年轻人请来。但是当时所谓的请其实就是抢,而且抢还不是一般的抢,因为苻坚打听到了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国王的妹妹。这样的一个皇家要人,派几个黑衣侠客,怎么能够抢得过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动一场战争,派出一支庞大的军队去打龟兹,然后抢人。


他抢到了没有?明天再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气球泡泡

    余老师,早,辛苦!!!这课越听越喜欢。每次都要反复听好几遍,也许是知识量太大,我自己知识积累有限,,需要慢慢消化;也许是年龄大了,注意力不集中;也许是每听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思考,百听不厌

    kxmd 回复 @气球泡泡: 我也是

  • 意笔春秋

    从诸子百家的辉煌,到北魏王朝的文化抢夺,是中华文明不断成长与创新的历程。凉州是连接中原与域外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文化通道,宗教与艺术在此大放异彩。因此,抢夺一词也变得可爱了起来。一次次的争夺与碰撞也是一次次的跨越与完善,也使得中华文明有了更健硕的身躯和绵长的意志。感谢秋雨书院,感谢秋雨老师!

    Seven_rcc 回复 @意笔春秋: 怎么资源没了啊

  • 旧日余烬

    听了秋雨老师的课,真的深有感悟。我祖籍在甘肃,现在身在新疆。在我印象中西域文化就仿佛无边的戈壁和干燥的气候一样贫瘠没有生机。而秋雨老师讲的内容使我看到这里不仅曾经文化繁荣而且也是文化沟通的长廊。而这些知识,我在学校从来没有学到过,真的是非常遗憾。真的希望能够普及我们中国人的历史及文化知识,而不让这些曾经瑰丽的文化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

    Seven_rcc 回复 @旧日余烬: 为了这个课程才买的会员,怎么说没就没了

  • 吾师余秋雨_66

    近段时间,西安、郑州、天津、海南为争夺优秀人才频出大招;他们可能不知道,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对高端人才那才是真正的“抢”

    吾师余秋雨_66 回复 @涓涓细流ZYJ: 我知道,但总比房地产市场崩溃好吧😊

  • 向往诗和远方_3n

    老师辛苦了!好有画面感啊,恨不能沿着老师的讲课线路走一遍呢。对了,余老师没有想拍一个纪录片的念头吗?

    旺旺_a1 回复 @向往诗和远方_3n: 纪录片的名字也想好了:《中华文脉》!

  • 汪默

    外族的入侵没有使汉文化没落,入侵反而促使了汉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交融产生出了汉文化的精魄。秦为汉文化奠定基础,汉为汉文化打敖筋骨,三国魏晋为汉文化充实了血肉,而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把汉文化与世界各族的文化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磨合,而这样的磨合结果就是生生的磨出了汉文化的气息,就是这样的气息,缔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上伟大的盛世王朝———唐

  • 右南山觉

    从大同到洛阳,是正南方向,不是向西。

  • 气球泡泡

    余老师,早,辛苦!!!,这课越听越喜欢。每次都要反复听好几遍,也许是知识量太大,我自己知识积累有限,,需要慢慢消化;也许是年龄大了,注意力不集中;也许是每听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思考,百听不厌

  • 英之源_j8

    为了让自己的国家有更优秀的文化,不禁发动战争去抢人,可见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快乐宝贝_0x 回复 @英之源_j8: 纠个错,不用“不禁”,改成“不惜”

  • 清风华夏

    听秋雨老师讲很好,能同时看秋雨老师的书会更好。我已经看过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中国文脉》等。现在听秋雨老师讲,再同时看看秋雨老师的书,你将会更加惊叹于中国文化体量内涵、故事画卷、风姿温暖,以及那种无与伦比的美好感、自豪感和通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