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词的基础记忆

关于宋词的基础记忆

00:00
28:04

课程金句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讲课。上次我们在讲中国文脉的记忆序列的时候,已经把唐代讲完了,大家还记得,我们讲了唐诗,讲了唐文,又讲了唐代的书法,唐代的诗歌和文章里边我各分两个序列,一个是基础记忆,一个是扩大记忆。现在我们要讲到第十一课了,就是宋词,讲宋词了,唐诗宋词,讲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个时代性的文化奇迹,文学史上的这种文化奇迹,是一种其他时代没有办法来比的一种新型文体,它出现的是一种全方位的创造状态。这我讲了文学史上的文化奇迹,是其他时代没法来比的一种新兴的文体所出现的全方位的创造状态,这一点很重要。它首先是新兴的,它不可能是复旧,不可能复旧,我们打强心针,要复兴什么,聚众复兴什么,这不可能的,真正出现的文化奇迹一定是新的,而且是其他时代无法比较的,以前的没法比较,以后的也无法和它比较,而且处于一种全方位的创造状态。


那个时候是人才啸聚,大师辈出,佳作泉涌,整个民族的最高的艺术品质充分的展现在这种文体上。就当这种创造状态出来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感觉,是叫人才啸聚,大师辈出,佳作泉涌,整个民族的最高的艺术品质,都充分的展现在这种文体上。


其实大家想一想楚辞,想一想唐诗,我们就知道这种情景了。什么叫人才啸聚,什么叫大师辈出?什么叫佳作泉涌?特别是唐诗,因为我们已经讲了唐诗的大潮,就知道和楚辞和以前的文化情况不一样的是,它是整个民族的最高的艺术品质都集中了,这个了不起,出现了一个充分展开的状态。有的地方有的时候就出现几个了不起的大师,也有可能。比如楚辞就是这样,出现了屈原,了不起,再有个宋玉,这个人不是非常多。但是唐诗完全不一样,宋词和唐诗也一样,出现了一个可以说波涌浪叠、山呼海啸的一种状态,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全部集中在这一点上了。由唐诗开始到宋词,都是如此。


我们因为已经看到过唐诗的喷发状态了,如果再来看宋词,我们就心态上会变得从容自如,我们不会太紧张了,怎么会突然冒出来这么个热潮,唐诗已经热潮过,我们看宋词的时候,就不会过于紧张,不会过于吃惊了。


李煜词三首 

我在《中国文脉》这本书里边我曾经讲到过,在宋朝的建立之初,有一个关在俘虏屋里边的人,竟然成了这个朝代典范性文体的初创者,这个人就是李煜。在一般的文学史上,他并不归属于宋朝,因为他应该是在宋朝建立之前的这么一个排位,但是我却因为宋词,就把他作为宋代文学的先行者。因为宋朝要讲它最棒的文学,是宋词,宋词的先行者是谁呢?李煜,毫无疑问,是宋词的先行者。


王国维曾经讲过词,因为他“境界始大”,因为这个词本来可能就在一个好多演唱场所的一种唱词而已,但到了李煜,到了一个失败者的帝王身上,气魄变得非常大,境界变得非常高。所以王国维说,因为他“境界始大”,他可以成为新的一个朝代的代表性的文体了。


这个想想是很有趣,宋代也是个了不起的朝代,宋代的文化也了不得,了不得的宋代文化的最高峰是宋词,而宋词的先行者,却在宋朝的俘虏营里边,这是在文化史上经常会出现的情景,但是这次出现了特别奇特。这个李煜孤苦伶仃的,经常流着眼泪的,不知道自己前途如何的,每天都在叹息的,这个失败了的帝王,他没想到,那个俘虏他的朝代的最高的文学品相,将由自己来做先行者,将由自己来做先行者,这是非常奇怪的一个现象,但是是事实。


因为是这样,所以我一定要首先介绍一下,李煜的三个代表作,三个代表作是宋词的必须要背出来的基础记忆范畴之内的。基础记忆,先举这三个,这是毫无疑问的。首先是李煜的《虞美人》,他全文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写的词,大家已经知道,这作为宋词的先行者,那完全是符合这个标准了。第二首,李煜的《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是李煜的第二首词。第三首词,叫《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读了李煜的这三首词,我们就可以为后面的宋词来排排序了。这三首词,大家已经感觉到它的高度了,大家感觉到,无论是音韵、音律、意境,都非常高妙,而且由于他的特殊的身份,他把这种高妙推上到了一个很大的境界。所以,我们宋代的词,就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打开了局面,而且大家能够留下一个印象的是,里边的李煜的词里边的好多句子,它也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熟语,所以这贡献就很大了。


比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像这样的句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又譬如“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是容易见时难”,又譬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又譬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样的句子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语文当中的常见句,这个说明它的境界高,又流传广,使李煜,在俘虏营里边的这个李煜,就成了在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亮点。


讲了李煜以后,我们就认真地为其他宋词来排序了,请记住了,前面三首是属于必须记忆的范畴,也是必须背诵的范畴,是我们的基础记忆。


选篇缘由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记宋词了,记宋词的时候我必须有个说明,宋词和唐诗一样光芒万丈,但是它们有个区别,这个区别就是从整体看,唐诗很少重复,而宋词里边重复就比较多。唐诗有一种开天辟地的那个拓展劲头,而宋词却在低吟慢唱当中,过多的关顾前后左右,宋词当中,只要中等品质以下的那些作品,有大量非常近似的意象模式,就是非常重复的意象模式和高频率的语块。大家知道,只要看宋词,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高频率的语块。


正因为这样的话,宋词的创造魅力,更多的集中在那几个站在前沿第一线的巨匠身上。所以毫无疑问,唐诗我们集中在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但是宋词我们这一点更明确了,主要就集中在苏东坡,就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这些人身上,毫无疑问的了。唐诗我们集中在李白、杜甫身上的时候,我们删掉了好多不得不删的人物;但宋词很抱歉了,被我们删掉的人物当中重复的意象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们更集中在那些了不起的大师身上了。


宋词的基础记忆,我是选了三十五首,唐诗的基础记忆五十首,宋词减少一点,三十五首,然后扩大记忆,我选了十五首,一共才五十首,就是第一记忆和第二记忆,加在一起,才五十首。


我们先讲基础记忆的三十五首,大家听一听。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一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大家一听就知道,应该它放在第一首。我因为时间关系,不想一一读了,但是苏东坡的这两首我还忍不住要读一下,因为这实在是希望大家能够耳熟,已经很熟的人再听一遍吧,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个非常了不得,我在《苏东坡突围》,现在叫做《黄州突围》这篇文章里边讲到,苏东坡在求告无门的时候,被流放到黄州,当他写了这首诗以后,他在黄州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它已经成为中国此时此刻文化的最高亮点。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最高亮点,而苏东坡由于这个诗使他一下子成为一个优秀文人,变成了一个历史上最第一流的,也是在世界文化史上第一流的文人。我曾经比过他和王安石的区别,如果说以前的苏东坡和王安石区别不是很大,但是在黄州写出了《赤壁怀古》的这个苏东坡,那个地位已经远远超过王安石了,这了不起。


他把历史和风物裹卷在一起,有一个历史的感叹,而这个历史的感叹的以后,由“一尊还酹江月”,对过去的那些英雄表示一种祭祷,而自己他没有太多的复杂的感慨,他的感慨就完全溶解在他对眼前山水的描写上了,把历史的回响和山水的雄伟写在一起了,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文学作品,《大江东去》,我想想,我相信所有的有文化的中国人,没有人不熟悉它。 


有一次我在凤凰卫视演讲的时候,我开了一个玩笑,我说苏东坡在赤壁写《赤壁怀古》的时候,他在怀那个赤壁之战,他其实地理上他把那个赤壁之战的地方有点搞错。因为经过考证,赤壁之战的地方好像并不是在他去的黄州那个地方,还要远一点。我开玩笑讲什么呢?我说因为在中国军事史上,赤壁之战尽管被小说写的很生动,其实军事史上它不是很重要。我说,如果曹操、诸葛亮他们知道多少年以后有苏东坡这首诗的话,他们恨不得把打仗的地方换一换,换到苏东坡写的地方来。 


有一些搞历史的人觉得,这不可以这么来讲问题,不,我讲的是一种用浪漫的诗情来做比较,有的时候一首诗有可能比一场战斗更重要。大家就说历史更重要,我说不,诗更重要,这个话是亚里士多德讲的,亚里士多德,他不是一个仅仅写诗的人,是个历史学家,他写过《历史哲学》,亚里士多德讲的非常明确,诗比史重要。根据这样的思维,我开玩笑了,如果曹操这么一个懂诗的人说,那要换个地方来打,这开玩笑了,所以我只是说明这首词的极端的重要性。


苏轼《水调歌头》 

基础记忆的第二首当然也是苏东坡的,大家已经猜出来了,就《水调歌头·中秋》,《中秋》比刚才讲的《大江东去》这首词早写六年,那是他当时在给自己的弟弟苏辙写的一首词了,这个大家都能背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个当时有人说,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尽废,就其他词都作废了,这个当然说得很过头了,但说明他当时的重要性。他前半阙写天上,后半阕写人间,真是大笔啦,把人生的感应也写出来了,而且写得非常通达。对月亮说,你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每次我们来告别的时候,你倒是圆了?圆了,是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安慰天底下的人不要一切都求完满,只要大家活得久一点,“千里共婵娟”,在月亮底下一起享受我们的美好的友情。那从天上回到人间以后,实际上他是歌颂了人间的生活,这是对人世的一种最美好的肯定。 


如果说《大江东去》是对历史、对江山的最美好的肯定的话,后面这一首是对人间、人世、人情的最美好的肯定。所以,好的作品,它都有一种美好的肯定在。


苏轼词另六首 

第三首我们必须要背诵的词,是苏东坡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这个我不读了,就提几句了,就“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它结尾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你看他在黄州写的,他不愿意在任何愿意停歇的地方,他不栖,他不去停留,宁肯承受那种寒冷。


苏东坡的第四首叫《江城子·忆梦》,很多人都知道这首《江城子》,因为他是写一个对死去十年的妻子的怀念。写得很动人,好多人说每次读这首诗都会掉眼泪,哪怕是妻子在的,并没有十年亡妻,也会感情迸发。他这首诗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个真是把对人的怀念的典型的意象全部写出来了。“千里孤坟”,能够见面的话,应该不认识了。“尘满面,鬓如霜”,这就写得非常的感性,但是非常典型。做梦的时候看到你正在梳妆,梳妆的时候见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写的多好,他这个诗,纪念他的——苏东坡的妻子,年轻的时候结婚的妻子王弗,王弗。王弗是眉州人了,她十六岁嫁给苏东坡,二十七岁因病去世了,那么在这个去世以后十年,苏东坡就写了首词,他写的时间是1075年,被一般的人公认天下第一悼亡诗。希望大家记住这首词,《江城子》。


第五首也是苏东坡的,叫《蝶恋花·花褪残红》,这个里边有“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天涯何处无芳草”,是成为名句。


第六首也是苏东坡的,叫《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最后是“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的这首词的最重要的句子。


第七首也是苏东坡的,叫《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这首词写得非常的可爱,然后最后结束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八首的也还是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他居然去打猎了,打的真是叫做豪气十足,意气风发,写得非常好。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个打猎的气势全写出来了。其实,他说老夫的时候还不到四十岁,自以为自己是老夫了,那么“聊发少年狂”,你看老人和少年合在一个身体里边了,但是“左牵黄,右擎苍”,黄那是狗了,苍可能是鹰了,那么在“千骑卷平冈”,这是个中年人。所以这首词把老年、中年、少年全部卷在一起,你感到人生在一个运动状态中的欢快高昂的劲头,这里边全部能够体现出来了。 


基础记忆的前面八首词,都是苏东坡的,都是苏轼的。


李清照词五首 

第九首就是李清照的了。李清照地位很重要,她是中国第一女诗人,这我们都知道。她让我们感觉到,女性过去上学识字的机会不多,只有贵族女性才有可能,李清照就碰巧她有个做官的父亲,有一个书香门第。在李清照身上,让我们感觉到,如果女性一旦写诗,那不得了,水准之高,那却要让所有的男性诗人大吃一惊。


李清照写的是词,宋词当中的一个代表作,所以她的地位非常高,东方女性的优雅美丽,和一种气质,关键是一种气质,在各种悲哀的境遇当中,境遇当中,她饱含着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气质,最后结束时,美丽,美丽,美丽。


她首先要让我们记忆的,就是《声声慢·寻寻觅觅》,上来,就以她的特殊的音律,把所有的读者都裹卷住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个不得了,她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个重复的这个词汇的排列,不成句而成为佳句的这种方式,让所有的词人都眼睛一亮,包括后来的“点点滴滴”,而且所有这个次第,怎么一个愁字,一个字来了得,这个真是写得非常好。那个“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也是佳句,雁飞过去了,我正在伤心的时候,应该我们是相识的。这个把寂寞孤苦的心境,用一种极其有节奏的美丽的音律写出来,李清照在这儿,应该是大师手笔。


然后第十首,也是李清照的,是李清照第二首,《如梦令》,就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也是成为中国语文当中的熟语了。


第十一首是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消永昼”等等等等,我不去全文读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也是中国语文当中的最熟悉的句子。


第十二首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就这首“红藕香残”,这是它的标题,我们好多词的标题,就因为它最早最前面的四个字作为替代。它里边最有名的句子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第十三首,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是李清照的了。


我这样的话就把李清照的词当中,必须记的那几首,我把它列出来了,这几首大家都应该背诵一下,《声声慢》、《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如梦令》,李清照词很多,这几首是必须背的。苏东坡的八首,李清照的五首,加在一起十三首,大家记住了。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十四首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个有点深奥,因为他用了大量的典故,这是非常奇怪的一首词,当然典故你不搞清楚的话,你也能够被他的气势所裹卷。 


我读这首词的时候,十岁出头吧,在中学里边,那里边的好多历史我都不知道,但是这首词的气势深深的裹卷了我,裹卷了非常年轻的我,这很惊讶,我想好多孩子也会是这样。他当时六十六岁了,辛弃疾在镇江做知府,用大量的典故来写自己的感慨,典故写了,让不知道典故的人都被激动起来了,这个很惊人。我读一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我当然现在完全知道里边的每一个典故了,很熟悉,但是我一定不给大家讲解了。我想告诉大家,一首气魄宏伟的诗,真是可以把典故全部裹卷,我们不要落实在典故上,这个气势极其重要。这首是我平生所喜欢的词当中特别喜欢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百事不避

    如果没有唐诗宋词,春夏秋冬都会黯然失色,唐诗宋词赋予了山水生命,诗化了生活

    白衣剑客001 回复 @百事不避: 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可是当代的唐诗宋词呢

  • zongs

    第一次抢沙发!感谢余老师和中国文化必修课半年以来的陪伴!听课已经成为我每天的日常了,开车的时候听,睡前听,接触到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的时候,翻回余老师讲的课进行巩固,加深印象!学习中国文化以来,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慢慢的变善。打从心底的有一种向善的趋势,从三观,从心态,从日常的行为准则,能够感觉到慢慢地变善,这方面的描述可能说的不是很明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有这种感觉?

    Leisy018 回复 @zongs: 这是老师人格力量的影响!感谢老师,感谢喜马拉雅!

  • 动动月亮

    秋雨老师说宋词“光芒万丈”,倘若宋代的巨匠九天之上有灵,一定会感谢老师的代言,因为,秋雨老师懂他们每一个人。有了老师的代言,一句句音韵、音律、意境完美结合的宋词,带着情感、气势,一并扑向倾听者。学生时代,初学宋词,我关注的是每首词的点,即逐字逐句地翻译,结果,整首词的气被我泄了。今天,重新学习,很奇怪,我读到的是词人的愁、悲、豪情……感恩秋雨老师中华文化,因您的解读,变得琳琅满目,我愿用一生来守护。

    美熙爱麻麻 回复 @动动月亮: 人才啸聚,大师辈出,佳作泉涌……波涌浪涤,山呼海啸……大师的语言~美伦美幻,悦耳赏心……我会用一生崇拜……谢谢🙏您的感言,热情奔放、飞动飘逸,醉步如舞,云烟迷茫……

  • 江南南山

    夜深处,闲听书,诸子百家话春秋。 三字道,问答语,还是庄子最逍游。 阮籍雅,嵇康狂,东坡赤壁念周郎。 贬黄州,升汴州,姑苏城旁是苏州。 祭侄贴,亡妻词,最叹王勃英年逝。 吞山河,惊鸥鹭,一江春水向东流。

  • 华Liu

    我以为,词是诗到散文的过渡文体,它既有诗的韵律,又有散文的柔情。这里不禁要为中华文化的精华点赞!

    不知春加芋圆 回复 @华Liu: 文的出现早于诗词 最早的就是散文

  • 浪漫92001

    如果没有唐诗宋词,春夏秋冬都会黯然失色,唐诗宋词赋予了山水生命,诗化了生活

  • 德胜君

    没想到余秋雨先生是这么有学问为人性情又这么好!以前是受网上的负面影响,多有误会了!

  • 问心晨光

    宋词是既唐诗之后又一个的文化奇迹,是文学史上其他时代没有办法比较的新兴的文体,它出现的是全方位的创造状态。整个民族最高的艺术品质,佳作倍出,波涌浪涤的创作状态。李煜,是宋代文学的先行者,宋词因为他波澜壮阔。

  • 灵岳白雪

    余老师讲课语言本生就是优美的散文,文字生动、活泼、俏皮,给文化知识富于鲜活的生命!特别好听,更容易掌握,就像他说的那样,大道至易至简!读过他的《中国文脉》《何谓文化》《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再听这些课,受益匪浅!

  • 听友245743033

    聆听大师教诲,了解一下中国的古文化 谢谢喜马拉雅提供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