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详解】孔子反对子贡去除饩羊
 7067

【论语详解】孔子反对子贡去除饩羊

00:00
05:34

高老师钉钉”APP线上直播课开播,喜欢者可加“钉钉”好友15164529901,进群听课。内容涵盖五大板块:

1.《古文观止》研读

以《古文观止》所选篇目为研读对象,重视对文章历史背景的考察,重视对具体文言语词、句法和翻译的讲解,重视对文章思想的提炼。

2. 中国文化趣谈

以古代相关文献为基础材料,抓取具有价值且富有趣味的问题,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行旅中的文化攻略

以高老师行旅为核心,讲授他在文化圣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结合经典作品,讲授行旅中的文化攻略。

4.经典名著导读

以中国传统经典作品为研读对象,宏观上研究其成书过程、思想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微观上将对其重要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5.中国作家专题讲座

以中国文学史第一流作家为研究对象,结合“二十四史”中的相关传记,讲授作家生平经历、思想特征,并重点研读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孔子反对子贡去除饩羊(《论语》3.17


大家好,欢迎收听“水滴语文”,我是高老师。《论语》的第三篇的第十七章是这样的: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子贡想把每月初一祭祀要宰杀的羊免除掉,羊不杀了。孔子说:“子贡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这里先讲一个词,什么叫“朔”。跟“朔”相关的词,一共有四个:朔、望、既望和晦,这是表示具体的时间的。“朔”是每月初一;“望”是每月十五;“既望”是每个月的十六;“晦”是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中国古代的月份,一个月或者是三十天、或者是二十九天,不管是三十天还是二十九天,晦就是最后一天。这是具体的表达日期的四个时间。这四个时间和什么有关系呢?跟月亮有关系。中国古代的农历对时间的表达方法是非常科学的。第一点,它能有效的指导农时。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对应着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样的劳动,这是非常清楚的。第二个,它也非常科学的表明了月亮圆缺的一种变化。朔,月亮是没有的,但逐渐的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圆。而到了望,顾名思义,月亮圆的时候我们向天空中看、望,这是圆月。既望,过了望,过了十五这天就是十六,月亮也是圆的。而到了晦,过了十六之后月亮开始由圆变缺,一直到月末月亮要没有了,这个叫晦。晦之后又是朔,每一个月亮圆缺的过程就是一个月。这是我们中国古代最早的对月的理解。

我们回过来看《论语》: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所谓的“饩羊”就是祭祀要杀的羊。什么叫“告朔”呢?就是古代的一种制度,周天子手下有天官,制定每年的礼法和日期之后,就会把文献送到各个诸侯国,各个诸侯国把它放到太庙中。每个月的初一(朔日)国君就会到太庙来进行祭祀,祭祀的时候要杀一只羊,祭祀之后他回到他的宫殿当中去,要听政。所以说,到庙中祭祀就叫“告朔”。听政叫“视朔”或者“听朔”。到了孔子的那个时代,国君每个月根本就不到太庙去祭祀了,他也不会回到朝廷听政,就象征性的每个月只杀一只祭祀的羊。国君也不来了,也不祭祀了,也不听政了,杀这只羊是不是浪费呢?子贡就说了:“杀羊这个事咱也免除了,就不杀了。”我第一次读《论语》读到这儿的时候,我就乐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事是由子贡提出来的。子贡是一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人,所以说,子贡他一定是从商业利益来考虑这个问题、考虑杀羊的成本。后续的事没有了,我杀这个羊太浪费成本了,所以不杀了。孔子就说了一句话,说:“子贡啊,你爱惜羊,你是从物质角度来考虑的,而我却爱惜礼,我是从精神角度来考虑的。”为什么呢?虽然说国君也不来祭祀了,也不到朝廷听政了,只要杀一只羊,那么告朔之礼它就存在。如果你把它废除了,这个形式没有了,内在的礼它就不存在了。这个实际来说是孔子对礼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的一种理解。当然,对于一个事物来讲,内在本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本质不存在了,它仍然存在一定形式,这也是比较重要的。所以说,孔子就说了:你爱惜那个羊,而我却爱惜这个礼,把这个羊废除掉之后,那么这种告朔之礼再也不会有了。

这章就能看出来,孔子对周礼进行了非常努力的、历尽艰苦的维护。但是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孔子的这种维护是徒劳的,周礼在孔子这个时代,包括以后的战国时期就逐步的崩塌了。礼崩乐坏之后是对时代和礼的重新的建构。

课程录音:高政锐
音频处理:苏 丹  邢春宇
文字录入:林 琳
文字校对:朱明英

用户评论
  • 1357390ancd

    受益

    听友186088528 回复 @1357390ancd: 受益匪浅😂

  • 碧雪含烟

    猛悟高老师讲的内容:当今管理学上不就是像孔子以“我爱其礼”的方式,来考虑长久嘛!

  • 人间六月天_ap

    讲得很详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