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 国学大师钱穆如何解读《论语》?

193| 国学大师钱穆如何解读《论语》?

00:00
20:07

本集文稿

我们前两次讲了朱熹的四书集注,如果说在古代人当中,把论语融会贯通的最好的是朱熹,那么在现代人当中,把论语融会贯通的最好的应该推国学大师钱穆。钱穆1895年生于江苏无锡。在上个世纪初的1901年,他六岁的时候入了私塾,就拜孔子像,小时候自然要读论语,他没有读过大学,19岁就去小学教书,而他1918年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关于论语的,叫《论语文解》,文是语文的文,解是解释的解。


钱穆教学生读古书,他自己读了中国第一本系统讲汉语语法的书,叫《马氏文通》,作者马建忠受西方语法学的影响,参照着来分析古汉语语法。钱穆很受启发,就学着它的语法分析法,来分析论语中的句子。书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一年钱穆23岁,他是1990年95岁时去世的,而他的《孔子传》是1975年80岁的时候出版的,也就是他的孔子与论语研究超过了半个世纪,更何况他在逝世前写的其他著作与文章里,也都涉及到孔子与论语。钱穆一生从大陆到香港,到台湾,从没有放弃过对中国文化的宣传与研究,写了70多种著作。


关于孔子和论语的有孔子传,有孔子与论语,有论语要略,有论语新解等。而在其他关于历史的文化的思想的种种著作中,孔子和论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对我们阅读论语来说,最重要的是他近70岁的时候在香港出版的论语新解。那是1963年。这本书后来在海峡两岸广泛运行。大陆1985年就由四川的巴蜀书社率先翻印,现在有三联书店与九州出版社的印本。论语新解分三部分,一是注释,二是钱穆的按语,也就是他对每节大义的产说,三是今译,钱穆称之为"白话试译"。


三部分当中的白话试译可能我们不太容易接受。因为钱先生是老辈学者,他写起文言文来比白话文更顺手。所以他的译文我们今天读来已不怎么像纯粹的白话,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学而篇,第一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钱先生的白话是,"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更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快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这个"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实在是文绉绉的老派语言。


又比如第二节有子的话,"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钱先生的翻译是"若其人是一个孝悌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这个"若其人"的说法,也不像是我们今天习惯的白话,但意思还是明白的。钱先生的注释是用浅近的文言文写的。他的注释有三个特点,一是一般问题不大的词的注释就比较简明。二是遇到以前有不同注释的,有时会一个一个列出来。比如学而时习之,他告诉我们"学"有两种解释,"实习"有三种解释,然后提出他的看法。三是有些关键的地方,他会详细阐说,如孔子说的"无友不如己者"六个字,他解释了差不多半页,"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八个字他解释了差不多一整页。所以这并不是一本适合我们刚读论语的时候的阅读文本。


但如果听友们已经读过了一本浅显些的译注本,也听了我这个一年的课,有了基础,再来看钱穆的这本书,在不少地方你就可以得到在别的书里不能得到的收获。因为第一,钱穆对论语读得太熟太透,所以有些见解,是功夫不到这个份上的人不容易有的。第二,作为国学大师,他对传统文化是真正贯通的,对儒道佛以及中国文化史都有全面的把握,所以它的一些评断是既深刻又富于启发的。


这在他的注以及他为每节写的大意中常常透露出来。这种书有时我们看一页两页,就可以使我们的见闻有所扩展,见识有所提高。比如为政篇里记了孔子一句名言,只有四个字,"子曰,君子不器。"钱先生解释: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意思是器就是一个有专门用途的东西,但彼此各有所用,不能通用。钱穆接下来插了一句,"今之所谓专家者近之",有点像今天所说的专家,然后他解析"不器非无用之谓,乃谓不专限于一才一艺之长,犹今之所谓通才也。"


不器不是一无专长,什么用处也没有,而是告诫你,不要只以掌握了某一种专长就自满自足。然后他发挥说,"器量大则可以多受,识见高则可以远视,不限于一才一艺,而自有其用。"这话说的多好,气量大则可以多受,气量大了才可以装进去更多的东西。识见高则可以远视,识见高了,才能目光更为远大,看得更远。这两句也是值得我们记下来的格言。然后他批评说,"近代科学日兴,分工愈细,专家之用益显,而通才之需亦益亟,通瞻全局,领导群伦,尤以不器之君子为贵。故此章之言,仍是一种通义不以时代古今而变也。"


时代越发展,科技越进步,分工越细密,所以有一技之长的专家必不可少。但越是这种时候,对通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因为光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乏全局观照的专家是不能领袖群伦的。在对不气做了这样的注释之后,钱穆又概括这一节的大旨说,把君子不器跟孔子说的温故知新这样的话结合起来,"可见一切知识与学问之背后,必须有一活的人存在,否则知识仅如登记上账簿,学问只求训练成机械",这是"毁人以成学",小到给个人,大到给社会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他还特别提醒,"此不可不深思也。"这话说得非常沉痛,但想想也确实有道理,把人培养成了工具,成了机器。


除了专门技术,不懂做人的道理,缺乏为人的教养,这是"毁人已成学",学问最后成了,技术最后掌握了,但是人也因此而毁了,最起码你生活的乐趣、人生的意义就减少了大半。如果再加上性格偏执,走火入魔,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不是有过医学院的学生给表现更优秀、相处有矛盾的同学投毒的事例吗?如果器量更大,眼光更远,有较完备的人文素养,或许就不至于害人害己到这样的地步。


所以傅雷曾经在给儿子钢琴大师傅聪写的信里告诫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人,其次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艺术家,最后才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钢琴家。要是我们上到每位老师每位家长,下到各位青年少年朋友,都有这样自觉的意识,就太好了。钱穆的《论语新解》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香港出版的,当时钱穆还去香港的一所中学做了一个演讲,这所中学叫慕德中学,慕是仰慕的穆,德是道德的德。这个演讲很有意思,值得我们大家了解一下,所以我在这里专门做个介绍。


钱穆说所谓修养犹如我们栽种一盆花,需要时常修剪枝叶,又要施肥浇水。如果偶尔有三五天,没有小心照顾,就不会开出好的花来,甚至根本不开花,甚至可能枯死。栽花是这样,何况是做人!所以需要加倍修养。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几本书是人人必读的。首先是论语,切不可以为我从前读过了,现在不需要再读。


正如天天吃饭一样,不能说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书也该时时读。除了论语,其次是孟子,孔孟这两部书最简单,但也最宝贵。如把此两书经常放在身边,一天读一两条,不过花上三五分钟,便可得益无穷。


而读论语读孟子是个人自愿的,不必硬求记得,也不为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做学问的专家或者写博士论文,这是非常轻松自由的。这样一天天读下去,不要以为没有什么用,就像大家每天吃下许多食品,不必也不能时时去计算在里面含有多少维生素多少卡路里,只吃了便有益。读书也是一样,这只是我们一种私生活,同时也是一种高尚享受。孟子曾说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连做皇帝"王天下"都不算个事,那么看电影、中马票又算得什么?


我们知道在香港买马票赌马是很普遍的一种活动。那么钱穆先生希望中学生都读书,不要把时间都花到类似的娱乐当中去。他说孟子说过人生有三乐,有了这三乐,就是把王位让给我我也不干了。那么孟子说的三了是哪三乐:一是父母兄弟,都健健康康的存在。第二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一个人做事做人能够堂堂正正,问心无愧。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把天下最好的最愿意学习的最有才能的人都作为教育的对象。孟子说,一个人的人生这三个就是最乐,别的什么快乐都不能取代。


所以钱穆先生说,我们不妨翻读一下孟子,把他的话仔细想一想,人生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有人以为每月收入200元,能加到250元就会有快乐,哪知等到你如愿以偿,你才觉得仍然不快乐。即使"王天下"也一样会不快乐。我们是读历史,便知很多帝王比普通人活得更不快乐。做人确会有不快乐,但我们不能就此便罢,我们仍想寻求快乐,人生的真快乐,我劝诸位能从书本里去找,只花三两块钱到书店中去,便可买到论语孟子,即使一天读一条,时间长了也是无上享受。


除了论语孟子。另外钱穆先生还推荐了五本书给中学生,一是《老子》,全书只5000字,一是《庄子》篇幅较大,文字较深,读起来比较难。但是业余读书,尽可不必求全懂。即使是大学者,他读书也会有不懂的,何况我们是业余读书,等于放眼看窗外风景,或坐在巴士轮渡中欣赏四周景物,随你高兴,看什么都好,不一定要全把外景看尽了,而且谁也看不尽。另外他还推荐了一部是《六祖坛经》,这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经典,里面有故事有道理。还有一本是朱熹和他的朋友吕祖谦编的《近思录》,主要是收了几位理学家的关于人生修养,关于哲学方面的著名的言论。


还有一部就是王阳明的《传习录》。钱穆先生说,我常劝国人能常读上述七本书,中国传统所讲修养精义已近在其内。而且这七种书不论你做什么职业,生活如何忙,都可以读。在当时他是对香港的中学生演讲,所以他说今天在座年幼的同学们只昐你们记住这几部书名,也可以准备将来长大了读。如果大家都能每天抽些时间出来,持之以恒的去读这七本书,他开了一个保票,说准可叫我们"脱胎换骨,走上新人生的大道去。"


钱穆先生是很有信仰的,他有这样坚定的自信,我不具备这样的坚定的自信,不能保证读了七部书就可以使我们每位听众朋友都脱胎换骨。但是他推荐的这七部书,我们读了论语就可以已经感觉到可以从中受到很多的教益。那么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也可以遵照钱穆先生的教导,多多少少的去读。另外那六本书,多多少少一定也是可以给大家带来教益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苏老师的语文课

    老师,学完《论语》之后,我想继续学《孟子》。我借助字典基本可以阅读文言文,对诸子百家的了解停留在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请问有哪些适合的《孟子》版本还有相关书籍推荐不?非常感谢,这门课开设没多久就买了下来,后来还听老师的推荐去买了陈正宏教授的《史记》课~

    赵波_8j 回复 @15015973qyz: 吕老师的课听过,很好,但是后来喜马下架了。个人觉得和陈老师讲课是两个方向,吕老师更偏重原文的解读,而陈老师更宏观一些。

  • 晚安晚安呀呀

    同意钱穆先生的观点 不必把经典当成考试的科目非背下来不可 重在它给你心理上的洗礼 读到会心之处 会心一笑 感同身受也就记住了 以前读书 总感觉记不住是不是就白读了在大学这段时间读了书 实际上到现在才发现虽然记住的不多 但是它们已经融入到我的为人处世之中了 感觉到脱胎换骨

    随机抽取001 回复 @晚安晚安呀呀: 考试和学好是一致的。

  • 和_vvv

    读,论语,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准可脱胎换骨,走上新人生的大道去。

    A肆玖昌明 回复 @和_vvv: 读了根本停不下来

  • 赵波_8j

    您问的也是我想知道的。个人感觉学习《论语》和《孟子》是基础,认真学习了半年的《论语》,现在读《史记》白文本觉得不费力。想想如果能把先秦的一些经典系统学习一下,再读秦汉以后的就容易多了。先《孟子》、《诗经》再《老子》、《庄子》。可惜目前还未发现好的《孟子》课程。

    赵波_8j 回复 @15015973qyz: 刚才听了导读,老师说课后没有作业,期末考试考默写。这个老师是教小学的吗?学习思想是不是比背诵更重要?(可能这是大部分国内老师的思维方式,也不能怪他哦😊)

  • 萝卜头姐姐

    真希望老师能接着讲《孟子》,现在又回到前面反复听,越听越有收获。希望老师一直能讲下去。

  • 春雨dcy

    百听不厌。傅老师接着讲《孟子》吧,愿意一直追随。

  • A肆玖昌明

    人生三乐,难矣哉!读读中华文化经典《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黄帝内经》《易经》。

  • 听友231542576

    背景音乐大了,感觉吃白米饭老嚼到砂子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樱樱桦

    看过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只能看懂1/2,字都认识,实在是内容太多,钱先生的书看一页需要想半天,甚至想一周,而且可以反复读反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