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论语》在东方世界的影响(二)

184| 《论语》在东方世界的影响(二)

00:00
15:29

本集文稿

我们上一次讲论语在朝韩的影响时提到,论语通过百济传入日本,这是明文记载在公元八世纪写成的日本历史名著《古事记》以及《日本书记》里的。公元五世纪初,日本天皇邀请百济精通中国经典的博士王仁赴日传经,尤其是教当时的太子学习儒家经典。于是应神天皇16年,也就是公元405年,王仁带着论语和千字文来到了日本。日本一位叫简野道的哲学家在他写的《论语讲义》里说,论语传入日本,代表了日本儒学的开始。论语对日本的国风民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古以来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经典。上之历代天皇,下至市井平民,始终都有很多的人热衷于阅读论语。还有一位著名学者阿部正雄说,"日本人不但从论语学得了汉文汉字,而且在保持家国的秩序上也学到了无从替代的宝贵格言,获得了思想的基石,孝、德、礼、仁这些抽象的概念,日语里并没有相当的词,虽照汉语发音,却是论语传来之后新成为日语词的。就此说来,论语可以说是日本的文字、道德、教育、政治、宗教、哲学、文学等一切文化的重要源泉,可以说是日本古典中的古典。"


这是阿部正雄在讨论孔子学说对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影响时说的。而从公元五世纪以来,论语以及孔子的学说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包括政治家、学者乃至平民。而政治家如17世纪的最高统治者、听众朋友们都知道的德川家康就说过:"余长闻儒生讲经书,深知欲为天下之主者,不可不通四书之理。"他把朱子学定为官学,大量刊行论语等书,重用儒家学者。而日本的儒家学者非常的多。台湾"中央研究院"的经学史专家林庆彰教授说,日本从上古至近现代称得上是儒家学者的人,可能有三四千人之多,所留下的著作数以万计。


光是日本学者注释解说论语的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就出版过多种,而现代他们的一些重要的学者,如服部宇之吉、津和左右吉、吉川幸次郎、宫崎市定等等,对孔子和论语也多有论述。台湾学者编过日本儒学论著目录,大陆学者写过日本儒学以及日本论语学研究的专著。前面提到的服部宇之吉是日本近代的大儒,他生在1867年,死在1939年,他有从政的经历,更是著名的学者,在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初叶不止一次来过中国。在北京呆过七年,还被清政府授予过文科进士。


著有《孔子及孔子教》《孔子教大义》《儒教与现代思潮》《儒教伦理概论》等等。而他又是日本顶级的伦理学家和教育家。一个有影响的官员,一个有地位的教育家,一个顶级的伦理学家,信奉孔子教,所以他对孔子与论语的弘扬自然是不遗余力的。而他自己的仁德也为众人敬仰,所以不仅他自己毫不掩饰的声称自己是孔子的信徒,甚至被学者誉为现代的孔夫子。从我前面所举的书名,大家就听到了一个新的名词,就是"孔子教"。我们以前提到过儒教,说中国文化由儒道佛三教合流而构成,但儒是不是教还有争议,


因为它不像其他宗教那样有一定的教规教义,有一定的礼拜仪式,但从它对中国以及周边的实际影响来看,说它是一种教可能也不过分。现代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一致。有人写了超过100万字的中国儒教史,有人则写文章写书,根本否认儒教的提法。而服部宇之吉则强调:孔子之后儒教发生过多次变化。宋明理学家倡导的性理之说,未必符合孔子的教义。广义的儒教多含有宗教思想,而孔子则主要的是以伦理的角度,而不是以宗教的角度来立说的。伦理的核心则在于道德。


孔子教是通过论语的记述,通过孔子的人格学问与德行等等,体现出来的一种"道义的生命力"。他明确指出,中国之所以能保持统一,乃在于孔子之教,而他自己之所以尊孔,固然因为他自己的专业是中国哲学,但即便没有这层专业的关系,他说我也一样奉孔子可尊敬的伟大人格,特别是可以作为我们的理想的伟大人格。他在一百多年前的1910年,那还是我们的清朝末年,就写文章指出,现在世界的教育大势是为适应社会分工来培养造就有一技之长的人,这已成了教育的最终目的。


但对人格的培养则逐渐缺失。这种教育上过多的注重实用而抹杀人格完善的弊病,是教育史上的一种退化。要改变这种弊病,就需要我们在人格完善方面来下功夫,以孔子的人格为理想,努力使自己成为孔子之徒,乃是最好的途径。那么孔子的伟大人格具体的落脚点在哪里呢?服部宇之吉指点说,应该着眼于其集大成这一点。集什么大成?他归纳了四点,一是明智,二是养情,三是练意,四是达仁,通过提升你的智力,培养你的情操,明确生的意义,实现仁的理想,呼吁大家朝着明志养情练意达仁的目标不断迈进。


而他说这并不一定需要读多少儒家经典,即使只精读一部论语,也将大大有助于我们人格的完成。这就是服部宇之吉在《孔子及孔子教》一书中表述的主要观点。服部宇之吉主要是一位哲学家。我们再来看一位比他晚一辈的文学史家,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吉川幸次郎。吉川生于1904年,死于1980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绝对权威。他早年跟名师学习中国文学,从小就喜欢穿中国服装,也不停地用汉语说话,以至于学校食堂的工友以为他是中国的留学生。


有一次听到他说日语,竟表扬他:你的日语说得真好。他24岁来中国留学,听过很多名家的课,也拜访过很多老一辈的中国名人。70年代还不止一次地来到中国,他的研究范围从中国儒家经典到中国历代文学,日本出版过他的全集有30多卷。因为他一辈子研究中国古典,感情太深,所以他不止一次在文章中称"我们这样的儒学者",甚至称"我们这样的中国人"。虽然他认识无数的中国古今人物,而他最喜欢的中国人是两位,一位是杜甫,还有一位当然就是孔子。


而他最喜欢的中国书也是杜甫诗和论语。关于杜甫的诗,他翻译了五卷,关于论语,他用日文翻译了全书,加以注解,也写过多篇文章。他的古文根底很深,又倡导"要诚实地理解中国",所以他译注论语的态度非常审慎,把中日古今的多种注释和研究著作都做过消化,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评断。他说我们现在对论语进行逐条解读,无意用新说来超越历代注家的说法。论语是我们的祖先甚至是东方各国的祖先们所广泛阅读过的文献。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要基于祖先们普遍接受下来的阐释来阅读论语,所以他不会随便为了表示自己的聪明而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是把前人的注解传达清楚,再稳健地加以融通,加以分析。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孔子的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当然太有名了。古代学者的注释有两派,一派是说这里的"逝者"是对历史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情绪比较悲观。一派说这是对宇宙无限、人应该自强不息的提示,情绪比较乐观,到底哪一个一定是孔子的本意?


大概我们都只能自己选择了。吉川则说,这两说不能说哪一个一定正确,哪一个一定不正确。原来孔子的话就是比较委婉比较含蓄的吧。我们生活在时间之中,因此在有着无限希望的同时,希望同时也在一一的破灭,人人都必须受到面临衰老、面临死亡的威胁。然而也正因为处在时间之中,我们个人也好,社会也好,都处在进步中。更让吉川陶醉的是,他看出来尽管论语是后来人编的,但编的人是努力的想把孔子当时说话的语气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的。


这种远古的语言之美,让吉川一读再读,不仅反复体会,而且赞赏之至。比如述而篇里记载,"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吉川说,这是我最喜爱的一章,它也是论语中描写孔子最栩栩如生的一章,把孔子的理想主义人格用最简便的刻划,做了最生动的传达。吉川幸次郎对论语的认真译注,对论语的衷心推崇,既让他自己沉醉其间,也影响了很多日本人。一位现在也很著名的中国学家井波律子就回忆,在60年代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读吉川幸次郎译注的论语,"在他缜密而富于气势的注解引导下,一开始读,就立刻被其中的魅力所吸引。从那以后至今的几十年间,每次重读此书,都能体会到难以言传的阅读快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洗尘居士

    傅杰先生,您好!自开播聆听至今,实获益良多。愈发体会东坡居士“横看成岭侧成峰”于为学处的妙义,毎一个观点的碰撞总会于先前体味处有所辅弼,前后发明。但又略有遗憾,不知先生为何于巜论语》原文讲述至“子路第十三”便戛然而止,后七篇几乎不再涉足?诚然,如“尧曰第二十”之类篇章对现代人的学习、生活可借鉴处确实不多,但亦为巜论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书的编排十分严谨,一气呵成。巜论语》虽每篇、每句皆可独立成章,但重要元素的缺失势必会影响其整体性。如果先生课程的时间安排上仍有富余,十分希望能听先生将巜论语》讲到全始全终,则听者虽未必能完全体会先贤之意,亦可以无憾矣。

  • 1382266fcmw

    日本人热衷论语,为何还发动侵略战争?

    听友191914544 回复 @1382266fcmw: 所有的战争都是为了资源,后来这些好战分子发现做生意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利益,就不打仗了。

  • 北风吹雁152

    一直以来追随傅杰老师的“论语”课程,感受到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讲话也是不温不火,娓娓道来,很喜欢。看到老师又在喜马拉雅上推出了另一个课程,本来很期待,可是试听之后,感觉背景音乐很嘈杂,而且也没有了老师的讲课文稿,失望了……

  • 南华法耀

  • Lina_foz

    非常喜欢棒棒棒哒哒哒

  • 天堂寨森森

    余长闻儒生讲经书 深知欲为天下之主者 不可不通四书之理- 德川家康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乐读人

    听老师说到王得后《鲁迅与孔子》,赶快买了一本。但发现王研究员的观点太好玩了,还用杂文笔法,说孔子的伟大在于掌握了扭曲人性的三种人际关系。还说三纲是孔子制定的。请问傅老师,孔子是“三纲”之父吗?

  • 甘心207

    影响世界文明的论语

  • 13581928uzn

    吉川译注的论语,很是神往,想买来读读。可惜京东没有。不知中国有没有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