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梁启超心中的“变法”和《论语》有冲突吗?

164| 梁启超心中的“变法”和《论语》有冲突吗?

00:00
16:46

本集知识卡片 


本集文稿 

我们在开始讲《论语》对中国人影响的时候引过一段话,从元朝皇帝规定了拿朱熹的《四书集注》作科举用书,于是历经明清,“六七百年来,数岁孩童入三家村塾者,莫不以四书为主要读本,其书遂形成一般常识之基础,且为国民心理之总关键”。《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不仅成了中国人常识的基础,还是中国人心理结构心理特点形成的关键。这个概括简而得要,非常到位。作这个概括的是一位最擅长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复杂现象的大师,他就是一百年前活跃在政治舞台与学术舞台的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生于一八七三年,死于一九二九年,活了五十六岁,却在政治舞台与学术舞台上扮演了千古不灭的重要角色。就学术而言,他是二十年代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除了他,另外三位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史学大师陈寅恪以及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自己也留下了上千万字的论著,他的学问非常博大,思想非常明晰,文笔非常有力,所以很多论著脍炙人口,常被人阅读与引用。他著有《孔子》《儒家哲学》《先秦政治思想史》,在清华的讲义《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对《论语》的阅读也做了很具体的指导,晚年还给《清华月刊》写了一篇《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而在这两种读法中,打头的都是《论语》以及《孟子》。他说“《论语》为两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论语》和《孟子》“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所以他“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如果不能,也应该“翻阅多次”,能够把重要的名句都说上来,或把有利于个人修养的话都做好摘记,随时对照实践。他说孔子人格的伟大,值得我们去认识去体会,“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


他把《论语》中的内容,做了一个大致分类:一、关于个人人格修养的教训,二、关于社会伦理的教训,三、政治谈,四、哲理谈,五、对于门弟子及时人因人施教的问答,六、对于门弟子及古人时人的批评,七、自述语,八、孔子日常行事及门人诵美孔子的话,也就是“映入门弟子眼中的孔子人格”。他对这八项做了具体分析,说第一、第二两项约占全书三分之二。第一项人格修养之教训,差不多“全部有历久不磨的价值”。第二项社会伦理与第三项政治谈,其中一部分是对当时阶级组织的社会立言,不一定完全适合今天,“然其根本精神,固自有俟诸百世而不惑者”。第四项哲理谈,内容不多,因为孔子之教重视实践,对性与天道这些形而上的哲理内容探讨不多,但也不乏精微之见。第五项因人施教之言,则学者可以根据自己个性的偏向来有针对性的借鉴。第六项对人的批评,读了也可以知道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什么样的。第七项孔子的自述语和第八项别人对孔子的观察批评,读了可以从各方面看出孔子的全人格。


然后梁启超指导学生说,《论语》的最大价值“在教人以人格的修养”,而修养人格,最重要的不在博闻强记,而在身体力行,“使古人所教变成我所自得”。他鼓励学生说,既然如此,那就不必贪多务得,如果能切实得到哪怕一句两句,“便可以终身受用。至于哪一两句最适合你受用,则全在各人之自行领会,非别人所能参预”,别人参预了,就已经不是你自得的了。归根结底,是要把《论语》反复熟读多次,自然就可以领略到孔子的全部人格,来作自己人生的参照,“而其间亦必有若干语句,恰与自己个性相针对,读之别有会心,可以作终身受持之用也”。我们的课讲了十个月,不少朋友也翻看了《论语》,我想大家读到梁启超先生的话,也一定会“别有会心”。


梁启超反复强调孔学专在养成人格,所以读《论语》最主要的是要研究孔子的人格。他特别提到孔子的人格是在平淡无奇中体现出他的伟大,他的不可及处在此,他的可学之处也在此。孔子出身低微,因为他出生时家族已经没落。《史记》记载他出身“贫且贱”。《论语》里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而且父亲早死,梁启超说孔子“幼年的穷苦可想,所以孔子的境遇,很像现在的苦学生,绝无倚靠,绝无师承,全恃自己锻炼自己,渐渐锻成这么伟大的人格”。


梁启超还对比说,我们看释迦摩尼,看耶稣的传记,当然也会景仰他们的为人,“但总觉得有许多地方,是我们万万学不到的。惟有孔子,他一生所言所行,都是人类生活范围内极亲切有味的庸言庸行,只要努力学他,人人都学得到。孔子之所以伟大就在此”。他说的“庸言庸行”就是平常的说话、日常的行为,言下之意,孔子更像是一个生活在我们当中的平常人,而相比而言,释迦摩尼和耶稣更多了一些神的模样、神的成分。梁启超进一步发挥说,近代心理学家说,人性分为智、情、意三个方面,智是理智,情是情感,意是意志,伦理学家说,人类的良心不外乎由这三个方面来发动,但人的天性各有所偏,把这三者合理地调和在一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在梁启超眼里,孔子把这三者结合得很好。


《论语》里孔子说,智、仁、勇是“天下之达德”,又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就是理智的作用,仁就是情感的作用,勇就是意志的作用。从智的方面来看,孔子是个理智极发达的人,只要我们读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一节,孔子一生逐渐进步的阶段历历可见。他一再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知识都是一生好学,“好古,敏以求之”得来的,也可见他并不是有天生的高不可攀的聪明智慧,他的资质原是跟我们多数人一样的,他的学问全由勤苦积累而来,在《论语》里,他告诉我们学问积累的方式就是不贪安逸,少讲闲话,多做实事,常常向先辈请教。


梁启超肯定说,“这都是最结实的为学方法。他遇有可以增长学问的机会,从不肯放过”,他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一生好学不倦,“不知老之将至”,从十五岁到七十三岁逝世,无时无刻不在学问之中,所以在理智方面的发展非常圆满。梁启超特别说:“像我们在学堂毕业就说我学问完成,比起孔子来,真要愧死了。”从情的方面来看,除了发达的理智,孔子又是个最富于同情心的人,而且情感很容易触动,看见有人死亡,无论认不认识,他都会起恻隐之心,颜回英年早逝,他会痛哭失声。“孔子既如此一往情深,所以哀民生之多艰,日日尽心”,想着救世,所以他跟碰到的那些隐士都不一样,那些隐士理智方面都很透亮,只是情感不及孔子,所以他总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而孔子对美的情感也很炽烈,他热爱自然,热爱音乐,这在《论语》里多有记载。从意的方面来看,孔子意志坚定,精神强毅,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梁启超说“这就是教人抵抗力要强,主意一定,就不为外界所动摇”。孔子又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又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可见他讲仁讲义,都需要有勇的精神才能去成就。孔子说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梁启超说,其实这不厌不倦是极难的事,意志力稍微薄弱一些的人,一时鼓起兴味来做一件事,过些时候便厌倦了。孔子既认定学问和教育是他的责任,一直到临死那一天,丝毫不肯松动,不厌不倦这两句话真当之无愧了。所以梁启超总结说,综合以上三方面来观察孔子,跟中外古代别的哲人伟人相比较,觉得别人或者某一方面发达的程度超过孔子,至于三方面同时发达到如此调和圆满,没有人可以跟孔子相提并论。


这个结论当然是一个很大的结论,而越是大的结论就越可能引起争议,引来不同的意见。我们不一定每位听众朋友都信服梁启超的结论,但他从理智、情感、意志三个方面来对孔子人格做出的阐述,对我们至少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观察孔子,在学习《论语》原文的时候时时留意,我们更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要求自己,检查自己,通过不断努力,把自己也尽可能地培养成有健全的理智,有丰富的情感,有坚定的意志的人格的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罗洛_聊者

    为什么大教授会一字一句念本子呢?

    仙籽儿_ 回复 @罗洛_聊者: 那不是稿子,那是提纲

  • 无声的雪_8b

    不觉间课程已经进行到《论语》与近代的关系。跟着课程,我也弄通了读懂了几十条语录。今天听了一节高三语文老师的课程,讲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一篇内容在论语里是很长的,而且孔子对四弟子的态度我理解的也不是很清楚。今天听了课之后疑问就更多了。 ​课上讲到子路冉有公西华,他们的志向从抵抗外来入侵,到发展国内生产,再到推行礼仪教化,呈现了一个不断递进的层次。这是对话中能明确看出的,还是老师引申联想的? 为什么孔子唯独对于四个弟子中曾皙的答案最为满意?这代表了孔子对理想大同社会的认同还是对礼仪行为的推崇? 我读了几个版本的解释,都没怎么看懂孔子对弟子志向的态度。请老师赐教!

    无声的雪_8b 回复 @大鹏_tz2: 孔门的父子兵除了曾点和曾参,还有颜路和颜回。曾点和颜路可以说是孔子开始收徒最早招收的一批学生。傅老师推荐的那本《孔子的故事》真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普及小书。

  • 高顺来一帆风顺

    这一讲真好,先听了一遍,然后又认认真真抄了下来,明天再细读一遍。感谢傅老师,您把我拉近了与孔子及从古到今各位大师的距离。

  • 花头鸭

    本课提醒十分重要,孔子是可以学习的。我们望尘莫及,不是智商有问题,是努力程度和学习态度似是而非。其实,《论语》里任何一句话能变成自己的真知、良知,就可以成为出色的人。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做到了?真佛家常话,“小鬼”不听话……可笑的凡人,哈哈哈!

  • 赵波_8j

    个人最佩服的是梁启超先生对比西方学术指出了我国几千年来学术研究之弊病,如“泰西之政治,常随学术思想为转移;中国之学术思想,常随政治为转移,此不可谓非学界之一缺点也。”估计这个弊病仍在延续中......

  • 赵波_8j

    梁启超先生的传记感觉解玺璋先生的《梁启超传》非常的好,以前读时是一口气读完的。推荐一下。 梁先生的书只读过《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感觉非常喜欢。看来今后得补充学习一下了。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烟霞海棠

    傅杰老师的这节课真令人感动!为什么两千多年来孔子和《论语》让中国人热爱、着迷、追随,正是今天傅杰老师准确阐述的人文主义情怀!正是孔子、孟子、程子、朱子、梁启超、傅子一代代出色的人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和伟大思想,让中国人传承到人道的力量,思想的光芒。孔孟之道是我们的文化灵魂,这天赐的基因就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和我们的生命无法分割。所以我们是中国人!谢谢傅杰老师,读《论语》的感觉真好,要好好学习。

    罗洛_聊者 回复 @烟霞海棠: 以我个人粗浅的理解,论语和儒家思想的被传播和被用,除了因为它有伟大人文情怀之外,统治者更是觉得它好用、适用、便于统一人民思想,便于统治人民,估计才是最大原因。

  • 晚安晚安呀呀

    唯一能坚持听的一门课

  • 李丰果

    老师讲的论语听每次都要费吗?